分享

不管新手还是老司机,都要牢记买重疾险的“三要三不要”!

 公众号大兰测评 2022-02-28

Hi,我是小鹿,一个90后保险打工人~

无奖问答:买保险时,你最纠结的险种是什么?

相信很多人的答案都是重疾险

根据这么多年的从业经验,相比其他险种,重疾险确实是最令人纠结的,很多时候给出方案换来的回答都是“很好,但我再看看”。

为什么重疾险让人又爱又恨?想买却不敢买?

究其原因都是怕被坑。

毕竟重疾险是要每年掏出几千元保费的,谁也不想钱打水漂。

所以,买重疾险前,建议你们先搞清楚重疾险的意义以及买重疾险的“三要三不要”

重疾险的意义

重疾险里面的重大疾病,是有明确定义和理赔标准的,并且要同时满足“严重疾病”“重大花费”两个条件。

2021年初的重疾险新规,对28种高发重疾和3种高发轻症做了统一规范。

28种高发重疾:

行业统一规定的这28种重疾,占据重疾理赔90%以上。

3种高发轻症:

  • 恶性肿瘤轻度

  • 较轻急性心肌梗死

  • 轻度脑中风后遗症

以上28种高发重疾和3种高发轻症,不管是疾病定义、理赔条件等等都一模一样。

正基于此,也造成了国内重疾险同质化极其严重的局面。

那要想搞清楚重疾险的意义,我们就得先知道重疾险是怎么赔的。

对于28种高发重疾,其理赔标准可以划分为4大类:

所以,重疾险的意义不仅仅是治疗费用,更重要的是补充罹患大病期间的收入损失、康复疗养、家庭开等等。

了解重疾险的意义后,我们再来探索买重疾险的“三要三不要”,记得做好笔记!

要重视健康告知

无论是买什么保险,健康告知都是第一考虑因素。

健康告知的重要性小鹿强调800次了,一定一定要重视。

因为健康告知不仅影响能不能买,更是决定未来能不能赔。

健康告知是要对照健康告知问卷做书面回答,而非业务员的口头询问。

关于健康告知,记住4个基本原则:

  • 按问卷所列问题做书面回答,而非口头告知

  • 问卷问什么,你就答什么

  • 问卷怎么问,你就怎么答

  • 问卷没问的,你不用答

特别提醒:没住过院、没生过大病,并不代表符合健康告知,一切都要以问卷所问的问题为准。

如果不清楚自己的健康状况能否通过健康告知,可加微信(bxzx0406)咨询~

要做足保额

根据众多保险公司历年来的理赔年报显示,在实际案例中,41-60岁人群患重疾理赔的概率要远超于其他年龄段客户。

孩子生病,做父母的可以去努力赚钱,甚至砸锅卖铁也要给孩子治病。

但如果父母生病,孩子怎么办?走入社会了还好,如果未成年呢?

41-60岁恰恰是人生家庭责任最重的时期,身为家庭顶梁柱,上有老下有小,一旦倒下了,将给家庭经济带来非常沉重的打击。

我们知道,重疾险赔付方式是定额给付,也就是我们能一次性拿钱。

这笔钱怎么花没人管,用来治疗、康复、维持家庭...都行,但只有保额做足,这笔钱才有意义。

建议重疾保额至少做到年收入的3-5倍。

年收入3-5倍,代表3-5年内哪怕不工作,家庭开支也足够正常维持,给到自己3-5年的康复时间,对于大多数病情来讲,足够。

所以,重疾险保额一定要做足

要找到平衡点

重疾险产品同质化非常严重,且没有哪款产品是绝对意义上的十全十美。

所以在选择产品时,我们要学会抓主要矛盾、放次要矛盾,找到平衡点

主要矛盾:单次/多次赔付、带身故/不带身故、定期/终身、含/不含高发轻症等等。

主要矛盾,决定一份保险能不能帮我们解决大风险带来的影响。

次要矛盾:轻症赔20%/25%、A产品比B产品保费贵5%、A产品保重疾120个/B产品保重疾130个等等。

次要矛盾,都在可承受范围内,不会造成毁灭性打击。

综合考虑健康告知、保险责任、预算、个人喜好、公司品牌等方面,再选产品。

只认公司不看产品、只看产品不选公司,这两种极端都不可取。

很多人说小公司理赔情况不行,真的吗?看这篇:小保险公司靠谱吗?能正常理赔吗?

不要盲目种草

网红大V背书固然有吸引力,但买保险不是买化妆品,千万不要不清楚产品责任就盲目种草。

一旦搞不清楚产品内容,轻则多花冤枉钱;重则保障不全、无法申请理赔。

看篇测评就激情下单的,纯纯是自己把头伸出去向保险公司叫嚣“来割我呀”的行为。

当然,几十页的保险条款、内容多、专业名词多,不是专业人士很难搞懂。

毕竟我这火眼金睛也是看几百上千份条款才练出来的~

但只要注意以下5点,便可以快速了解保单主要内容:

  • 看产品名称

  • 看投保规则

  • 看保险责任

  • 看关键时期

  • 看健康告知

详细方法,看这篇:保险条款怎么看?教你5招,看完小白秒变大佬!

关于产品,小鹿可以恬不知耻的告诉大家,我们的产品线更丰富,且团队小伙伴都是认真拆解细分保障责任的“强迫症患者”,产品内容能给大家讲的清楚明白。

有保险需求的朋友们,走过路过别错过,直接加微信(bxzx0406)咨询~

不要让保费成为生活负担

买保险和约会不一样,千万不要一时冲动“打肿脸充胖子”。

永远记住,买保险的初衷是为了防止一个家庭被巨额医疗费用或经济损失摧毁。

如果保费已经对家庭经济造成了巨大影响,那从根上就错了。

比如下面的案例:年收入3万,每年却要交2万保费,最后导致家庭生活都困难!

保险,本质也是一种商品,买保险也是个消费过程。

我们不会拿着3千块月薪去考虑买法拉利,那为什么会拿几万块买保险呢?

当所交保费与个人收入严重不匹配,肯定会遇到这种情况:想买别的,交费更有压力;退保,又要损失好几万,进退两难。

那保费应该控制到多少呢?

很多人建议保费控制在年收入10%,小鹿并不这样认为。

因为年收入不等于年可支配收入。

所以,小鹿有2点建议:

  • 总保费占家庭年可支配收入3-5%

一般来说,总保费占家庭可支配收入3-5%不会影响家庭正常生活。

比如25岁新婚小夫妻二人,每人每月工资5000元,在没有贷款且不算年终奖、副业、理财收入前提下,一年总保费建议控制在3600-6000元。

平摊到月,每个月3、500元,如果没买保险,这笔钱大概率也是用于吃喝玩乐,攒不下。

以目前产品价格,足够配置齐全百万医疗险、意外险、定期寿险、重疾险这四种类型的产品,且基本保障不会有大缺失。

  • 总保费占家庭年可支配收入10%

如果储蓄习惯较好,没有太多日常开销,总保费占家庭可支配收入10%也是合理范围。

比如30岁中青年夫妻,事业小有成就,一年可支配收入40万,10%便是4万,足够将保险配置到顶配。

具体保险方案,可以加微信(bxzx0406咨询。

不要陷入无意义的产品对比

有些客户,在咨询时什么都不说,直接甩几个所谓大V推荐的产品就让小鹿对比给他看。

对于这类客户,小鹿只能慢走不送。

不是因为我脾气不好,实在是脱离健康告知、预算、个人喜好等方面,单纯去对比保险责任优劣这件事,没意义。

比如,CT显示肺结节,然后你对比大量产品后选了一个,结果核保结论是拒保,这纯浪费时间和精力。

无休止的产品对比,企图去挑选最好的产品,不仅选不到,还会消耗大量时间和精力。

特别是时间,因为买保险是个时机问题,无论健康还是年龄,都是不可逆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