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改哪个字能让意境与原句截然不同?

 脑洞趣味历史 2022-03-01
1948年8月12日,“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的朱自清,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他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在自己的书桌上玻璃板下,写下了两句诗:“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
这两句话取材于唐代诗人李商隐的《登乐游原》中的千古名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的原诗往往被解读为“夕阳虽好,却不能久留的惆怅、遗憾之意”,朱自清反其道而行之,增添了“但得”、“何须”二词,用“惆怅”代替了“只是”,其意思立刻截然不同,朱自清这两句话表达出他认为国民党和美国的反动统治终将失败,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自己管理国家的好日子马上就要到来的喜悦兴情。
与此类似的,改字让诗句意思截然不同的改法还有:
“夕阳无限好,恰是近黄昏”。
“夕阳无限好,只因近黄昏”。
“夕阳无限好,应是近黄昏”。
我们可以看到,只需要轻轻修改一个字,立刻就能让整句诗句所表达的情感由消极转化为积极。
这种改一个字,就让诗句情感基调完全不同的现象,其实很早以前就有学者发现了,围绕着“只是”二字的争论也存在着很长一段时间了。
按照我们一贯的理解,这句诗所表达的情感应该是消极,带着一丝迟暮无奈的意味,南宋杨万里所撰写的《诚斋诗话》,记载的版本就和今天流行的版本略有不同,里面更是将“只是”二字直接替换成了“其奈”:
“夕阳无限好,其奈近黄昏。”
这一现象,无疑也体现出,“只是”二字的独特性。
“只是”二字,常见的解释有五种,分别是:仅仅是、就是、只因为、一直和(表转折)但是。
现在最常见的理解,都是将“只是”解释为表转折,表作然而、但是之类的意思。
周汝昌先生在《唐诗鉴赏辞典》一书中,对这首诗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你看,这无边无际、灿烂辉煌、把大地照耀得如同黄金世界的斜阳,才是真的伟大的美,而这种美,是以将近黄昏这一时刻尤为令人惊叹和陶醉……
可惜,玉谿此诗却久被前人误解,他们把“只是”解成了后世的“只不过”、“但是”之义,以为玉谿是感伤哀叹,好景无多,是一种“没落消极的心境的反映”,云云。
殊不知,古代“只是”,原无此义,它本来写作“祗是”,意即“止是”、“仅是”,因而乃有“就是”、“正是”之意了。”
周汝昌先生认为,古代“只是”,原无此义(也就是说李商隐之前,只是没有“只不过”、“但是”这种表转折的用法),他还从情理出发,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但这种说法,只要看一下《全唐诗》中125例“只是”的用法,就会发现并不恰当,因为按照周汝昌的解释来看,如果把“只是”作“就是”、“正是”来解读,诸如“年年只是人空老,处处何曾花不开。(白居易《与诸客携酒寻去年梅花有感》)”、“旧地愁看双树在,空堂只是一灯悬。(刘长卿《齐一和尚影堂》)”中“只是”的意思,就会显得非常突兀,不合语境。
这一现象表明,早在唐朝的时候,“只是”二字就有表示转折的意思。
如果,从情理来看这首诗,我们应当放到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去理解,只有如此,才能尽可能还原诗人的本意。
《登乐游原》大概作于844年到845之间,那时刚刚通过书判拔萃科进入秘书省工作的李商隐,又恰好遭逢母亲去世的突发事件,按礼节,他必须回家守孝三年,这意味着他不得不暂时放弃奋斗了二十多年才好不容易得到的跻身权力阶层的机会,这对于李商隐的事业无疑是个致命打击。
家庭和事业的双重悲剧,同时积压在了李商隐的身上,这已经让李商隐有点喘不过气来,更令李商隐没有想到的是,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来自于唐武宗的背刺。
要说会昌四、五年最大的事,就是唐武宗灭佛一事了,当时唐武宗尊奉神仙,他拜道士赵归真为师,勒天下僧尼还俗。
唐武宗打压佛教这一行为,本身是有着相当积极的意义的,它不仅扩大了唐朝政府的税源,还让朝廷多了一大批可以重新分配的土地。但这段会昌中兴的时间持续还不到一年的时间,唐武宗就因为服食丹药中毒,驾鹤西去了。
一边君王沉迷寻仙修道,另一边宦官专权、朋党之争、藩镇割据现象严重,加上当时边疆外敌入侵、内部农民起义的事件频发,凡此种种皆让有一颗爱国之心的李商隐压抑得喘不过气来。
一想到这衰败的国势,人微言轻的李商隐就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在此时的李商隐看来,这日薄西山的大唐,不正像这“黄昏”吗?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既表现出了诗人对转瞬即逝的美景的惋惜,也表达出了作者内心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这种失望和期待的情绪看似矛盾,实则体现出了作者想要改变命运,挽大厦于将倾的爱国情怀。
感谢大家的阅读,祝朋友们身体健康,家庭和睦,心想事成,万事如意,觉得文章好的朋友们,可以给文章点个赞,关注一下吗,每天都会给您带来好文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