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哈贝马斯哲学Ⅶ】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有什么问题?

 小播读书 2022-03-11

我们继续介绍当代著名哲学家,哈贝马斯的哲学思想。

前面一期内容我们介绍了哈贝马斯在《认识与兴趣》中批判了实证主义的认识论哲学,实证主义把认知主体排除在外,失去了认识论的自我反思能力,也失去了批判性,这在哈贝马斯看来是一种认识论上的倒退。

01

如果评判任何事物的确定性和有用性

为什么认识论失去了批判性和反思能力,就是一种倒退呢?

如果评判任何事物的确定性和有用性,都以“科学的标准”来衡量,但是科学的标准本身没有得到反思和论证,那么就很容易陷入“唯科学至上”的陷阱。比如今天在企业中,一个人的工作好坏,能力的强弱,常常是由一些量化的指标去评估的, KPI或者OKR。我们把这种管理方法称之为“科学的管理方法”,且不说评估标准是否合理,如果一种标准和尺度是无法被反驳和质疑的,变成了绝对的权威,那么这种思维方式本身就是非常危险的。

在哈贝马斯看来,这正是资本主义统治合法性的关键问题,可以概括为“技术统治论”,科技充当了一种隐性的意识形态的角色,成为了一种宰制和扭曲的力量。

一方面技术给人们带来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沉溺于享受丰富的物质生活,让自身的欲望得到充分满足。

但同时,也逐渐承认和加深了资本主义统治的合法性和权威性,比如有人把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当成是绝对的、客观的真理,这也反过来强化了资本主义统治的合法性。

在这里面,实证主义的认识论充当了隐性的意识形态的角色,主宰和统治了人们的认知,这是非常危险的。

02

把世界看成一个“事实”的总和

因为在这种“技术统治论”中,默认把人的天赋、动机、情感和意义等主观因素排除在外,把人彻底地“物化”了,企业把人物化成为一个工具,市场把人物化成为一件商品。

实证主义甚至把世界看成一个“事实”的总和,19世纪哲学家和科学家马赫的“要素说”思想,就是典型的实证主义。他用“颜色”举例,他说,就其对光源的依赖性而言,它是物理事实;就其对视网膜的依赖性而言,它是心理感受。

但是马赫说,物理和心理领域的差异,只是研究方向、视角上的差异,没有材料的区别。颜色就是颜色,这是世界的材料“要素”,世界是由一种中性的“要素”构成的。

物理的要素与心理的要素是同一“事实”,这就是“要素”的“一元论”秘密。

哈贝马斯认为,马赫把感觉、自我物化为了客观事实,把世界说成是“事实”的总和,事实就是世界的本质,事实是科学的对象。于是,科学的客观主义假象被确立起来,统治了人们的思想。

03

观念的意义在于它实际的行为效果

在实证主义之后,实用主义哲学家皮尔士放弃了客观主义的真理观,把知识的关注点从科学研究转移到了实践领域。皮尔士认为,真正的科学永远处于一种代谢和成长的状态,真理来自人们的共识,表达了人们行为的效果,没有客观的绝对的真理,实用主义哲学的真理观是:“有用即真理”。

在实用主义看来,观念的意义在于它实际的行为效果。

皮尔士举例说,“金刚石是坚硬的”这个观念,是来自于金刚石可以感觉的效果,比如,撞击金刚石的某些物体被撞得粉碎,而金刚石没有受到损坏。按照实用主义的标准,任何观念没有实际效果,那么就是无意义的,任何观念,如果有同样的实际效果,那么它们实际上只是同一个观念,意义相同。

实用主义通过实践结果的有效性和意义来确定知识的可靠性,但在哈贝马斯看来,皮尔士的思想依然局限于自然科学的客观主义理解。

04

决定一个人行为的是什么

哈贝马斯认为,不管是实证主义所获得科学知识,还是实用主义所获得的有意义的观念。它们虽然可以产生技术上有用的知识,但它们不能产生规范的、指导人类行为的知识。

举个例子,我们通过科学研究可以知道,一块面包有大约200卡路里的热量,卡路里能提供给人体能量,但这样的知识并不足以指导我们是否应该在吃掉它。

200卡路里对一个正在减肥的人来说是不应该吃的,而对于一个不需要减肥的人就没问题,对于一个快要饿死的人来说,有着更大的意义。科学研究给了我们客观的知识,但是人类的行为并非根据客观知识来进行选择和判断的,或者说科学知识无法决定一个人的行为。

决定一个人行为的,还有人的动机、目的、情感和做这件事的意义等等主观因素。

05

自然科学采用的是“因果式”的阐释

而精神科学的开创者,诠释学的奠基人狄尔泰,把认识主体引入了认识论,精神科学也称之为“人文社会科学”,是和自然科学相对而言的。狄尔泰也被认为是“诠释学”的奠基人,他认为人文科学,比如历史、哲学、法学、文学等等学科,他们在方法论上和自然科学是完全不一样的。人文学科研究的是理解人类社会的方式,而自然科学研究的是外部世界或者自然现象。

狄尔泰认为,自然科学采用的是“因果式”的阐释,但这种方法不足以提供对人类心智和精神生活的理解。比如,科学可以对人类身体的运动,从物理学和生物力学的角度做出解释,但是却无法告诉我们跑步这一行为的任何意义。

你拥有跑步的科学知识,也没办法告诉我们,从身边跑过的人是在赶时间,是在逃跑,还是在锻炼身体。要理解人类的行为,必须借助外部观察和对人内在的主观意义来理解,而要实现这个目的,就必须要在行为者的目的、价值观、需求和欲望的背景下去阐述人的行为。

在狄尔泰看来,自然科学主要探讨的是“事实”,而人文科学主要探讨的是“意义”;自然科学依靠的是“经验”,人文科学依靠是“体验”;自然科学使用的是“说明”方法,人文科学使用的是“理解”方法。这些区分构成了精神科学的独立地位 。

狄尔泰对精神科学的辩护,显示出了抵制实证主义的努力,但是哈贝马斯注意到,狄尔泰要求“理解”具有客观性,企图使精神科学成为系统的客观的科学。

比如狄尔泰认为,理解者在解读文本的时候,应该放弃已有的观念或者前提,以便能把握文本的客观愿意,否则理解就脱离不了主观附加的嫌疑。在哈贝马斯看来,狄尔泰试图建立一种普遍有效的公认的理解科学,这其实也没有摆脱实证主义的影响。

总之,不管是皮尔士的实用主义,对自然科学的反思,还是狄尔泰的精神科学,都受到了实证主义的影响,知识类型的实证化已经根深蒂固,那如何彻底打破这种实证主义和客观主义的认识论思想呢?哈贝马斯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具体的内容我们下一期视频接着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