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与德鲁克的梦醒时分

 彭信之管理识堂 2022-03-04

1993年8月10日,彼得·德鲁克在与其客户兼好友鲍勃.班福德(Bob Buford)的谈话中,将其对美国文明的反思和盘托出:
“在两周后阿斯彭所举办的研讨上,作为主题发言人,我想我恐怕会变成一个极不受大家待见的人,因为我将告诉大家我们所面临的并不是经济问题,我们所面临的都是社会的问题。但是,这些社会问题会层出不穷。今天凌晨三点钟,当我从睡梦中醒来时,你恐怕不会知道我需要靠不断祈祷才能摆脱深深的绝望感,而且到现在我仍未能摆脱掉这种绝望感。是的,我明白,而且正是因为我们内心意识到了绝望这一事实才是唯一一件令人乐观的事情。”(约瑟夫.马恰列洛《卓有成效的领导者》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9,第109页)
做为一名虔诚的基督徒,德鲁克只能用不断祈祷来让自己摆脱绝望感。这种绝望来自于他对社会深层结构的失落。德鲁克一方面对人类充满同情,尽自己平生所学让这个社会变的更好,而另一方面却又不得不发现,无论自己如何努力,现实的巨大惯性让每一小步的努力都无比艰难。他对社会的要求并不高,那只是一个较少痛苦、还可以容忍的社会。这样的社会,是一个由管理有效的各类组织机构所组成的道德社会。在这样一个社会中,人对归属感和社会地位的需求都能够得到满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功能和地位。为了这样一个目标的达成,德鲁克从来不介意自己被学术界的人所排斥,只要一线可能也要全力以赴。

不过,这样的目标也会在现实面前屡屡受挫。德鲁克晚年不幸看到通用的衰败,安然事件中经理人的欺骗行为以及企业大幅亏损但CEO却坐领高薪等现象让他备感失望,这也是他后来选择将更多精力投入在非营利事业管理的议题上,尤其着力于学校、医院、宗教三类团体的原因。   
作为思想家的孔子同样逃不出这样的宿命。在某一个夜半时分,孔子突然从梦中惊醒,看看四周的环境,很伤感地说:“我衰老的好厉害啊,已经很久没有梦见周公了”(《论语.述而》7.5: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周公是儒家的先驱,他制礼作乐,是周礼的集大成者,更是孔子心中的偶像。当他觉得自己“不复梦见周公之时”就是已经是感觉到了自己的年华正在在老去,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充满斗志,去面对“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自己以及背后那个礼坏乐崩的社会。

要理解孔子和德鲁克的焦虑,这两个梦醒时分是一个很好的注脚。同样的场景相信你一定有过体会,在生命的某个时刻,在夜半时分惊醒,辗转难眠之际心里想着念着的一定是一件对自己极其重要的事情,可以说是自己人生存在的意义。美国最伟大的总统亚伯拉罕·林肯(注:在2018年的美国总统日,美国政治学会发布了最新的“美国最伟大的总统排名”。林肯以废除奴隶制,带领国家复苏的杰出贡献当选第一)也有这样的经历:一天晚上,林肯和另一位律师在乡间旅馆共睡一床。拂晓时分,这位律师发现,林肯穿着睡衣坐在床边念念有词,神情沮丧,心不在焉。他终于开口了,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告诉你,这个国家不能长期容忍一半黑人得到自由而另一半沦为奴隶的状态。”
这件事情发生在林肯一次竞选总统失败之后,从此之后他的心就再也不曾放在法律事务上,最终以生命为代价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彻底改变了美国这个国家。所以,梦醒时分可以帮助我们真正读懂了孔子和德鲁克的大义。今天每个知识工作者之所以应该学习《论语》和德鲁克,也必须学习《论语》和德鲁克,是因为他们的思想会唤醒我们担起时代的责任而不是一个冷漠的旁观者,“孔子似乎意识到,“民主所面临的最艰苦的战斗不是与罪恶的激烈对抗,而是在个人内心深处所进行的反对无聊懒散的静悄悄的战斗。”(顾立雅《孔子与中国之道 》大象出版社,2014.1,第292页)会迫使无忧无虑的人变得忧心忡忡,更会催促忧心忡忡的人勇猛精进-这是古往今天每一个知识工作者都应该具有的精神。
彭信之
------------
子曰德鲁克
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用走心的文字让东西方管理思想交流碰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