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大千用笔奔放色墨淋漓,气势雄浑,以绮丽深邃的意境感染着观众

 泊木沐 2022-03-05

[摘要]我国现代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的艺术成就颇多,特别是其泼墨泼彩画,是在立足传统、融合中西的基础上走上了自我创格的道路。本文以《滟云帆图》为例阐述其泼墨、泼彩画的特点。

[关键词]传统;创格;求新

[中图分类法]J1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653(2004)04-0025-03

张大千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国画大师,他早年致力于借鉴石涛、八大山人、渐江、石溪、青藤、白阳诸家,继而上溯宋、元传统,汲取各家以及敦煌洞窟壁画之精华,一生遍游名山大川,后又到国外广开视野。#美术学#

他的画因博观厚积而渐入化境。从张大千先生早、中、晚年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其艺术发展的进程和技法革新的演变轨迹。特别是他晚年致力于泼墨泼彩画的艺术创新,将传统山水中没骨、泼墨和大、小青绿的技法结合运用,并摄取了现代西方抽象艺术的美感因素,开创了化线为面、色墨交融、工写兼施、没骨写意的泼墨泼彩方法,充分体现了他立足传统、融合中西、一洗依傍、自我创格的艺术特点。

张大千先生的这种艺术风格,我们可以从他的泼墨泼彩山水画《滟云帆图》中得到印证。其画面构图饱满,用笔奔放,色墨淋漓,气势雄浑,它以绮丽奇特的情趣和深邃的意境感染着观众,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作者以“取其意,而略其迹”的艺术夸张手法来表现自己对长江风物的感悟和心境。从该画中,我们可以领略到张大千先生泼墨泼彩画的艺术特色与主张。

一、没骨为基先破后立

所谓没骨法,是不用线条勾勒而直接以墨或彩描绘物象的技法。这种技法是南朝张僧繇首创,史传他的没骨山水,“于素缣之上施以色彩,先设色于峰峦泉石,再染出山壑巨岩,不以笔线勾勒。”至唐代王洽还有发展,相传他每于酒酣作画,将墨泼在绢上,随意浓淡形状,用手抹之,画山石白水,可惜他无画作传世,无以举证。北宋的米氏父子以及明朝的徐渭、陈淳等都曾尝试过泼墨技巧,但千百年来,大都未曾形成风格,直到张大千先生晚年用泼墨泼彩的方法画山水,这种风格才获得实质性的突破,画面构图精巧神奇,墨彩风格独具。

他所作的泼墨泼彩是“意在笔先,形随法立”。他在熟纸或绢上,先泼写出一个狂放态势的混沌大体,使画面基调初具,并且蕴含着强烈的情感、动感和美感,再趁墨与彩随意流动之际,依创作主题的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或增补,或修正,以达到增强或突出主与次、远与近、动与静、虚与实的层次关系,使画面的内涵不断得到丰富和延伸。

欣赏《滟云帆图》,首先映入观众眼帘的是画面中的巨岩陡壑,大块浓重的墨色使峰石犹如受云层遮蔽而统一在暗面之中。而落纸云烟、点点帆影、隐现其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也正因为具有了灵性的生命,整个画面才充满勃勃的生机,再虚其下表现出云雾的意境。整幅画用大块的没骨法,打破了他过去以线条为主要表现手段、点线为构图基本要素的常规。

二、墨色交融物我两忘

泼墨泼彩其实是一种写意的方法,是一种大写意,其特点是自然写出,一气呵成,不像“南宗”山水干笔皴擦,用多层次积迭而成。因而泼墨泼彩画从创造性的角度而言,关键在于墨和色结合的泼彩上,是一种极具个性的写意画。物随心出,物随心役,是一种有思想有意识的“行为艺术”,在创作过程当中笔端流露的每一个意外,将给画面增添层出不穷的新意,使人产生无边无垠的联想。因此,张大千认为写意画的“写,是用笔,意,是造境,而不是狂涂乱抹”。

他的泼墨泼彩画就是在泼墨基础上的一个演进和发展,他把泼墨、破墨和积墨结合起来,衍化为泼彩,又与泼彩、破彩和积彩相配合。这样墨和色交相融合在写意性的手法之中,使画面生机蓬勃,绚丽多彩。如《滟云帆图》的山顶石面受光处,张大千精巧施赭,并稍作墨线勾勒,在墨色上加一点点亮色协和了整个画面,就好像一首慢板乐章中加入几个强音,增强了对比效果;而天水以烘染来加强画面的气氛,并与云气掩映处相呼应,从而使画面一气贯串而不悖,轻重抑扬,高低急缓,充满节奏感,独得“天开风帆沧波里,峰峭深霾云雾中”的诗趣。

三、意笔工笔笔笔生辉

泼墨泼彩画的特点首先是“泼”,以没骨为基础,常常是在大面积的泼黑泼彩之余,结合工笔画法,在大块没骨轮廓基础上或依势勾勒,或在空隙处添加台阁、舟楫、树石、人物。用整块泼墨确立画面基本结构,用大面积的泼彩确定基本色调,又以局部的“画龙点睛”之笔强化画面的视觉中心,形成粗细悬殊、虚实各异的强烈对比,激活画面,使之产生轻重、抑扬、跌宕的韵律感,以无迹可寻的感性泼写和笔迹清晰的细致勾勒来平衡画面中“收”和“放”的关系。

《滟云帆图》主要采取了粗细强烈对比的手法,画面中峰石用大笔疏放的墨块,而风帆、树木等则用小笔严谨地勾勒,粗细结合,泼写兼施,大胆落笔,精心收拾。泼墨泼彩强调了画面的恢宏气势,不仅突出了墨和气的作用,而且强化了墨与彩的神韵;至于局部的线条勾勒处理,相对地减弱了画面点线的恣意张扬,达到“远望以取其势,近看以取其质”的艺术效果,使整幅画因“势”而生动,由“质”而逼真。

四、抽象具象雅俗共赏

张大千的泼墨泼彩画并非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他扎实的传统山水画根底是有口皆碑的。正因为他对传统的表现手法了如指掌,且运用自如,才有晚年的厚积薄发,将中国画的泼墨注入了新的活力,并发展成为一种古今相通、中西相融、表现手法新奇的画种。他的泼墨、泼彩技法并没有失却中国传统绘画的法度与根本,反而极有分寸地注入了西洋绘画的用色技巧。他在回答别人提出的“是否完全受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的问题时,他曾说:“我并非趁现代抽象的热闹,而只是画唐代王洽已经画过的泼墨。

把墨泼下去,再用焦笔加以勾勒、造型、设色,使其得到无象之象。不过,我更在画面上以工笔画上庐舍草木,使它接上中国画的意境。”我们在赏析《滟云帆图》时,可以感觉到他在纸上首先泼墨泼彩,使整个画面展开、流动、沉积,再对抽象的东西加以因势利导,在分析、选择、对比的基础上进行主观的调整,经勾勒与设色的加工修饰,以求更好地突出画题、深化意境。他将抽象的无象与具象的人物、草木、云帆、山石、台阁结合得既自然亲切又巧夺天工。其画面的真实可信,如身临其境,令人流连忘返留恋;而画面的神秘叵测,又让人产生丰富的遐想和憧憬。这样,画家可能“写在纸上,想在天外”,而观众则“眼观咫尺,心游万里”,充分显示了泼墨泼彩画的艺术感染力和想象力。

五、水迹心迹墨彩迷漓

泼墨泼彩创作大都在不渗水的熟纸或绢上进行,它的艺术效果依靠水作媒介,使色墨在画面上形成自然的水渍而获得。其实传统熟纸或绢上所表现的沙坡、远山、苔点以及“带水斧劈”,也呈现隐约的水迹,但不能作为一种独特技法来提。张大千则充分夸大了这种技法,将传统画法含蓄、静谧的水晕墨章韵致发展得恣肆淋漓,运用并突出水迹效果,使之成为泼墨泼彩中的一个技法特点。他在质地坚韧的熟纸或绢上,让水在画面上动荡,控制其流向,让彩、墨、水自由漫渗,又根据需要上下左右倾动引申出画意,让墨或彩任意渗合形成浓丽绮幻又带点偶然性的变化,使彩、墨浓淡互渗,色、彩、墨互破,在流动状态中各起作用。

张大千先生的泼墨泼彩技法新奇而多变,与充分运用水迹效果的技法有关。《滟云帆图》中的墨在湿的画面上自然流动,形成了整个山势的突兀、怪异,有的上冲,有的倒挂,但由于作者心中早已“胸有丘壑”,他并没有让墨随意地流动,恰到好处时,就象水彩画一样见好就收;同时作者又用笔加以协调,使整幅画面笔意恣纵,但恣中有度,促成了画面随意性与严整性的统一。

六、应物象形简省有力

南宋山水画大胆简化物象,“去其繁章,采其大要”,在虚实空间结构上强化主观意识,突出画面的审美中心,通过物象的简洁、练达,体现作者的审美情趣,来加强画面的感染力。而张大千的泼墨泼彩画在简省的力度上更胜一筹,在墨与彩上应物象形、随机以变,没有定律。简之目的在于虚,虚时“空穴来风”;繁之目的在于实,实时“绘声绘色”。其泼墨泼彩画运笔简省,首先泼出大体形象,以利于画面趋向单纯化。由于画面省略了一切繁琐细节,运用整块墨(彩)色,通过极度概括的手法描绘对象,只选取艺术造型上最重要的部分,因而净化了画面,直觉效果好,整体感强。又因明暗虚实开合,空间舒展自如,用色块和墨块配合,用整块的墨(彩)来衬托局部的空白部分,光感强。

我们可以想见画家当时在痛快淋漓的创作过程中,感悟造化的博大神奇,感悟生命的珍爱,感悟人生的可贵,感悟艺术的真谛。作者在《滟云帆图》中用大块的墨来强调岩石的高耸和突兀,用小的空白来体现帆影与江面。画面既体现了周围山势陡峻,水流湍急回旋,又强调了艺术造型上的主体,不仅表现了作者对长江风物的真实感受,又抒写了自己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赞美、自豪之情。观众也因画面净化、主题鲜明、墨彩效果好,而得到美的享受与熏陶,在心底引发共鸣与联想。

七、光色和美气象新奇

张大千先生认为:“西画是色与光的融合,不可分开来用的,色衬光,光显色,为表达物体的深度与立体,更用阴影来衬托。中国画是光与色分开来用的,需要用光时就用光,不需要时便撇了不用,至于阴阳向背,全靠线条的起伏转折来表现。”(张大千《画说》)中国画传统讲究“墨分五色”,且全靠墨色的轻重、浓淡、染晕起变化,墨的主导地位不可动摇,色彩只是附在墨之中,即“色不敷墨”,设色即填色、补色,可有可无,无足轻重。在《滟云帆图》中,他淡化了线条的起伏转折,并且线条粗细、干湿、浓淡、轻重的变化作用也不那么明显。

他在传统的基础上,将西方现代色彩的观念、技法大胆运用到此画中,把墨与色发挥得淋漓尽致:墨中带色,色中带墨,重彩淡墨,淡彩重墨,不拘一格,灵性自得。整个画面墨色酣畅,光色迷奇,气韵生动。从山水画技法创新角度而言,他着眼于通过画面无限的墨与彩,光与色,借助有限的物象来表达无限的意象,将自然美升华为艺术美。他大胆用色,甚至精巧施粉,画面不但无妖艳之气,反显得生机盎然,物象变得多姿多彩,生命更显光彩照人。正如刘海粟大师画中所提:“大红大绿,亦绮亦庄。神与腕合,古翥今翔。挥毫端之郁勃,接烟树之微茫。”

总之,张大千先生的《滟云帆图》,不仅将传统山水画中的没骨、泼墨和重彩技法结合起来,而且汲取了西方现代抽象艺术的美感因素,开创了化线为面、色墨交融、工写兼施、没骨写意的泼墨泼彩画法。《滟云帆图》强调了主观意兴,画面统一于“意象”之中,使写景和抒情、现实和浪漫、感性与理性、具象和抽象等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张大千的泼墨泼彩画在民族绘画审美心理特征和艺术思辨的方式上有了新的突破,具体表现在意境创造、布局结构、用笔、用墨、用色的技巧;体现在画面空间意识方面有较多的变化,诸如画家在营造空间的同时,在审美情趣上又不断拓宽了观众的想象空间,从而丰富了传统山水画的意境和内涵,发展了传统山水画的风格特点,使作品在组织空间的韵律和格调、气息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画貌,开创了中国山水画历史的新局面,最终以非凡的艺术成就奠定并夯实了自己在现代中国画中的大师级地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