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非|国画:精进才是硬道理

 泊木沐 2022-03-05

“国画”一词,相信通过前四次“重思国画”(见《美术观察》2008年第7至10期,本文原发表于《美术观察》2009年第8期——编者注)的专题讨论,已经可以达成共识了。那么“形态”一词确切的含义又是什么呢?鄙人也曾请教过几位同行,但得到的答案又都不十分肯定。没办法,请教词典。依《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形态”一词有这样几种可能与本次论题相关的意思:

(一)“事物的形状或表现”;

(二)“生物体外部的形状”;

(三)“词的内部变化形式,包括构词形式和词形变化的形式”。另有“形态学”一词,指“研究生物体外部形状,内部构造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综合起来,“形态”,或“形态学”,其含义包括了事物内部构造、变化与外部形状、表现、变化形式两个方面。

简言之,“形态”一词应包括内在实质与外在形式两个方面,是两个方面的统一体的称谓。那么所谓“国画形态”,就应指由“内在实质构成”——宇宙人生观、价值观、审美理想、精神趣味所构成的思想模式和“外在形式”——以笔墨(注意:与吴冠中所理解的笔墨不是一回事)为根基所构筑的题材、章法、样式的统一体。传统书论讲“字为心画”,画论讲“画为心印”。“心画”“心印”用现代流行语说:就是书法形态、国画形态。“国画形态”弄明白了,再看“拓展”一词,其义为“开辟”,是对原有规模与限制的开辟扩张。

【清】髡残《溪山秋雨图》

纸本设色 113cm x 50cm 厘米 1663年

如果以上对“国画形态”“拓展”这几个核心词语的意思理解不差的话,那么,“国画形态”真有“拓展”这回事吗?

先说内在实质。国画的内在实质在“心”,其根基在国学,主要在儒、道、释三种思想模式。学人各取所需,又变化而成多种思想模式:或三教合一,或儒道互补,或道释并修,或儒释兼融。但无论哪一种,都极其精微而广大。儒家的经典《周易》,根据苏渊雷的说法,“易学不外说明宇宙之间,日月系统以内万物万事变化之大法则”,孟子曰“浩然之气充塞于天地之间”,显然,没有给后人留下拓展的余地。

再说道家,从“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讲到“万物与我为一”,“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显然也没有给今人留下拓展的余地。再说佛家,动辄说到“尽虚空,遍法界”,“三千大千世界”,“十法界”,要“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至大无外,至小无内”,广大精微到无以复加,显然也没有给今人留下拓展的余地。历代圣贤、真人、祖师大德、名臣、高人、逸士所做的,只是各寻一个门径,勇猛精进,体认亲证那“道”,与之契合同一而已。“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小月一月摄”。

以国学为根基的国画理论,讲“学穷性表”“澄怀味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为天人感应之道。画家心有感,则造化有应。请问感应道交,心源与造化同一了,心与道同一了,万物与我为一了,其天地何其大,可能性何其多,还向何处拓展?国画理论,很显然并没有限制画家精神境界的意思。

再说外在形式。绘画艺术大体说来,不外三种境界:

一物趣。追求形似,看重题材、奇异之物,在中国民族绘画传统中向来被认为是最低等的。苏轼言“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但在百年来的国画改良派与学院国画教育中得到空前繁荣与发展。

二情趣。追求表情、情节、主题内容。这种追求在历代政教题材、宗教题材、文学题材、民俗风情题材绘画中得到发展,尤其在欧洲美术中得到突出发展。

三机趣。追求气韵生动,功夺造化,功侔造化,以笔墨写出天地万物所体现的道的变化形式、生机意趣。在“形似之外求其画”是“难与俗人道”的。这种追求在中国历代儒、道、释道统的传承者——士大夫、高人逸士那里得到发展。黄宾虹认为其“最能代表中华民族”,“全球公认是最高等”。也可以说国画之所以能与西画抗衡,成为并立的两大体系,就在于有这种高深的追求。“形似之外求其画”,以画家之心与造化之心相感通,窥得造化之秘,即苏轼所言“常理”,又将其简化为人工可以把握的形式语言及变化组织原则——笔墨与章法,以实现夺取鬼神功。“合于天道,厌于人意”。

罗丹说,“对于天才来说,已有的语言已经够用”,又说“天才在于你的选择,在于你的变化”。兵法不过三十六计,而善用兵者言:“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国画之道,不外守其不易——造化心源之常理、辨证智慧;执其简易——一画之法,太极图用笔秘诀;穷其变易——从心所欲,随机应变,自然而然。可以说以国学为基础的国画艺术,乃至所有艺术形式,追求机趣,实质上就是变化之道。历代大家学古,师法自然,未有不变的。掌握其规律,一画之法,即掌握了变化之枢机。所以从理论上讲只有你智慧、功力不及的,没有笔墨章法变化不出的。

历代开宗立派、最富创造精神的大家,也不过在国画无数种可能性中,选择并完善了一种可能性而已。因此之故,可以说在外在形式上追求变化,“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本来就是国画的优良传统。师古人,讲“师心而不蹈迹”“不变其意而造其语”“绳其意而变其貌”;师造化,讲“功夺造化”“遗貌取神”“画不过意思而已”“不为造化小儿所苦”。不为古人所限,不为造化所限,求“自成一家始逼真”,“意在新奇无定则”。鄙人实在看不出国画在外在形式上有限制画家创造性的意思。

林散之《山水图》

纸本水墨 123cm x 48cm 1978年

行文至此,接近约稿规定字数,该收尾了。再看了一遍约稿函的要求:望能“指认出合乎国画发展规律的当代创造性及其形态表现”。也就是希望指认出合乎国画发展规律的形态拓展。综上所述,鄙人以为既然合乎国画发展规律了,实际上并不存在拓展或创新,只有精进。中国书画属于写意的形象化的哲学,与修心养性攸关,所以也只有精进。唯有精进,才是硬道理!精进不已,至于通,至于圆融,至于纯粹,至于高深,至于法备气至,至于化境,则自生变化,别开新境,自成神奇。画至于游戏神通,变化莫测,圣矣!乐莫大焉!而国画界流行的题材、风格样式、技法甚至特技、肌理效果等在表面形式上“追求时代风格”“拓展”“创新”是否仍然未能走出“国画改良”论的惯性思维模式,是否也是一种浮躁与急功近利的借口?是否根本就是佛家所讲“着相”,就是一种妄念呢?笔者不敢肯定,谨以此请教方家通人。

国画遭遇百年混乱,要复兴,就需要对现状有客观而清醒的认识,需要有识之士的拨乱反正,需要有志者的精进。精进就需要无私的献身精神,需要时日。局内局外都需要耐心,勿为种种漂亮的流行口号与表面形式花样所迷惑。因为国画形态是品性与才智的统一,是技道两进,是“心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