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纪念特刊 | 从道家太极门到中华太极学

 新用户64325103 2022-03-05

从太极门到太极学:弃门立学的三大理由

1999年,陆锦川先生在《太极经》(香港太极文化出版社1999)中列出了弃门立学、易道家太极门为中华太极学的三大理由:

“太极门道行之理法,要在传世利人。若弃门立学,不称“道家”,不囹涉传统宗教派系,进而展道家学而为人类学,则更易接纳各学派、各学界之学人,易孚众生求学之望。

太极门秘传,向为自我道行修真,不及世论。一旦问世,自必入涉尘学体用。故惟博贯古今,妙合中外,全道应世,方期立学当代,传到后世。物华至是,殆非此已不足为今人道!

太极门称,问世未几,滥竽日萌,矫称数起!若久后伪众真寡,势必污乱本门千载高洁,更复有损历代宗祖清誉!今奉“门”称退隐作古,更以学实济世,庶门学清扬而门声可保。有鉴于此,佛乃决计悖古立新,弃门立学,废“道家”而“中华”焉!  ——《太极经》

1996年1月13日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太极文化专业委员会在京成立

历史上的道家太极门,萌生于商周,肇始于秦汉,形成于魏晋,立门于唐宋,而秘传于明清,一直以来,独脉单传,隐秘传承。因其不立文字,稀见于文献,仅靠师徒递相传授,被尊为道家五秘上法之首。道家太极门历代祖师,为了更好地孕育、完善太极学的理法,一直隐秘传承。太极学在理法体系没有完备之前,为保持其独特性,隐秘酝酿,汲取各家学说,汇通成新的学说体系,是太极门立门秘传、孕学成学的特殊选择;既有一定的外部环境的因素,更是太极门历代祖师的自觉选择;历史证明,也是太极学能够逐渐完善的必经之路。这是历代太极门祖师动心忍性,呕心沥血的奉献。

道家太极门,历经千年秘传孕学,到陆锦川先生已臻完善,形成了一道九理、三界九晳的完备、圆融的大道理法体系,因此,弃门立学的机缘即已成熟。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后,陆锦川先生顺势而为,传太极道,开太极门,立太极学,完成了由秘传的道家太极门更之以中华太极学的历史性转换,此为锦川先生不朽之历史功绩!由此,太极门而太极学,展开了“道融学内,道以学传;立学指道,传学启慧”的历史新篇章。

1992年,仿佛先生在成都传学授课

传承与传学:“一旦问世了,你就不要再找传人了”

传统上的道家太极门传承规矩极严,非学生寻师,乃师选徒。道行传法乃为延续道脉法系,师须能积聚历代祖师修为慧悟信息,凝为种信,传之其徒;徒更须得种潜修,务期更上层楼,将太极大道修悟升华,并聚英成学,传世利人。因此,以往太极门道行入修,必须经一代传人老师授以太极门历代祖师修为慧悟凝聚之太极道行种信,为学者内建太极道信场,外布太极气道场,务祈学者内外合一,内发外引,入盘发动,入太极道行境界。

种信传承是道家太极门道行修为的必经之路和独特内涵。“无种功多乱,有情道始生”。历代太极门传人,都是由上一代祖师,指定认可的下一代传人,继承太极门的种信传承方式,延续其独脉单传的“下种”传承方式。陆锦川先生对“下种”传承极端重视,也极其严格。有人曾建议让学生代为“下种”,为陆锦川先生严辞拒绝。因为,太极门的“种信”凝聚着历代祖师悟证的完整信息,没有悟证太极大道者,没有资格和能力“下种”。因此,陆锦川先生从来都没有假手于人进行“下种”。

1998年3月第二届太极文化研讨会合影

太极门改为太极学,传统意义上“太极门传人”,先生亦未再指定。对此,先生多年前在与学生谈慧能大师的《坛经》时,意味深长地说过这样一段话:

“上座法海向前言:大师!大师去后,衣法当付何人?大师言:法即付了,汝不须问。”慧能的这个答话很妙,他说:法我已经付给你们了,不要问付给谁了。“吾灭后二十余年,邪法撩乱,惑我宗旨。有人出来,不惜身命,定佛教是非,竖立宗旨,即是吾正法。”这个话太妙了。我看了就想:慧能当时有如此智慧,真不简单。你看历来传法的人,都喜欢盯在某个人身上。实际上定才是不定,不定才是真定。历代找传人是不得已啊!太极门历史上要找传人,不找传人不足以细化,因为它还没有问世;一旦问世了,你就不要再找传人了,传人自己会跑出来的,那不是挺好吗?(见仿佛先生著《慧能大师坛经解》团结出版社)

中国历史上的佛道大宗门系学派,也大都经历过这样的秘传、酝酿和显传其理法体系的过程。因此,秘传孕学,可以说也是中国传统智慧成学的普遍规律。如禅宗自六祖慧能大师之后,不再续传衣钵,而是“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六祖之后,形成五枝七叶,百花盛开的局面,由禅法而禅宗,由禅宗而禅学,终于汇融进入中华文化的智慧主流,并传扬四海,启慧增益于人类文明。

1998年11月21日第一届柳州三皙研讨班

太极学立学原则与传学特色

人类文明史显示,人类在某一领域里,一旦孕育形成一个智慧的结晶,并且化生出一套完备的学理体系之后,这一学理体系必然会问世、展开,融入人类的文化体系,成为人类文明提升的新动能。太极学也不例外。

陆锦川先生宣布弃门立学,意味着太极学的传承、传授和传学,已经进入由传统道家太极门向中华太极学的传承转换的新时代。太极门在历史上,作为道家哲理性学派,以其理行一如的哲理性,独秀于道家诸学派之上。太极学的传承也将秉持理行并举的特性,开显理行并重的传学之路。太极学由隐而显,立学问世,并将逐渐传之世界,融会东西,进入了慧通人类文明的新时代。

陆锦川先生归隐之后,传统意义上作为太极门由传人独脉单传的传承方式,已经成为历史。由陆锦川先生开立的太极学,将会以学理与慧哲融会的新形态,将太极大道的“慧信”传承下去。太极学的传承、传播和教学,未来将在功行体悟、理行慧悟并举的太极学传承中,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创立新的名相和方式,接引学者进入太极道行的体悟修为和太极理行的明慧悟证境界。

仿佛先生2012年在德国讲学,课后和学生合影留念

太极学的展现和传播,并不是简单的形成一套世间学说。太极学立学之始,陆锦川先生就开宗明义,指出太极学立学的三大原则:

无所立,无所不立;

有所立,即立即破;

当所立,人见难逾。

先生曾说:尝稽人类之学,不外自我生命之学和自他生存之学,而太极学为含括此两大学涵的圆融学理体系,因为太极学是立于三界之学,故而太极学能以学涵道,以道摄学,立学三界,学融内外。太极学撷精三教,融会百家,阖归一无,展之万有,故太极学简言之即:一无万有之学。

因此,太极学所展现出的,是包含着自我生命之学与自他生存之学的三界一体的圆融学理体系。太极学作为中华文化与人类智慧的结晶,其完整面貌,更是须在与东西方百家学说的对话、交融与汇通中,逐渐展现其融通化合的全新智慧形态。


仿佛先生2014年在泰国讲学,课后和学生合影留念

展道家学为人类学:济世利人,智慧明净

陆锦川先生曾多次说过,他弘扬太极学的目的,就是培养一代具有孔子、老子智慧的学者和思想家,使太极学的智慧贡献于人类文明!太极学的最大价值在于利国利民,使人智慧明净!因此,从弃门立学之日起,先生就明确了传播太极学、培养太极学人的宗旨。回顾先生多年来不辞辛劳、四海奔走、讲道传学的历程,我们对此会有更清晰的认识。实际上,陆锦川先生在太极学的传授历程中,也经历了不断探索和尝试,逐渐形成了由传太极门到传太极学的传承实践转换,展现了太极学启慧开智、理行圆融的独特魅力。

2015年初,仿佛先生在上海开办三晳讲习班,与部分太极学者合影

1980年代中期,陆锦川先生开启显传太极门的历史,为适应时代文化氛围,侧重传授太极门功行及理法;1990年后,陆锦川先生逐渐以太极文化和太极学的新名相和新方式,替代“太极门”的传统名相和方式进行太极文化的传学;1993年后,陆锦川先生开始赴海外传播太极文化,讲道传学;1995年陆锦川先生与徐怀中先生等诸太极学者在北京创立了“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太极文化专业委员会”,并得到国家文化部和民政部的注册批准,首次使得太极文化在国家认可的学术文化层面得以传扬;1998年开启了太极三晳学的独特理行参悟传学新方式,初展太极三晳智慧内涵;1999年末,更在《太极经》中明确宣布弃门立学,易道家太极门为中华太极学,展道家之学为人类之学,太极学以全新的人类智慧学的文化面目问世,传于世界。

太极学的智慧是属于全人类的共同财富。陆锦川先生弃门立学的目的,是希望展道家太极学为人类智慧学,希望太极学者们能传承和弘扬这一铸剑千年的大道智慧之学。太极学的传承,需要太极学者们携手合作,共同研究、交流和探索,经过一个较长的时期,才能真正形成太极学新的传承方式和形态。未来的太极学传播,因各太极学者所学所悟、所证所立之差别,在不同的传承方式和形态上,会自然展现不同层次、不同境界的学术文化面貌,形成太极学者各成其学、各立其学、开枝散叶、百花齐放的局面。这既是我们这一代太极学者的历史使命,也是陆锦川先生对我们寄予的殷殷厚望。

参加太极文化专委会2021主题活动的学者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