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是高维能量的投影,人之上有五级:道生虚、虚生神、神生炁、炁生形|中医|道生|西医|中药

 丰运 2022-03-05
目前中医院校的课程设置很多是西医知识内容,对中医药经典的教育不足,中医药从业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疏离和陌生,不了解中国文化的价值取向,故现代教育体系下的中医大家凤毛麟角。事实上这多年以来中医药处于一种停止和消亡的状态,亟待传承和保护。因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扶持中医药的发展。中医药的发展前提必须是中华文化的复兴,而不是向西方文化价值取向妥协。西医降血脂,中医也跟着降血脂,西医扩张血管,中医也跟着扩张血管,这显然不符合中医药文化的客观规律和内在逻辑。中医药文化不能成为西医文化的一个附庸,真正的中医药文化需要弘扬和发展。
1.中医的维度
中国传统的道家文化在探讨宇宙起源问题时,将能量由高到低分为了五个层次:道、虚、精、神、气,然而这五层能量皆为无形,即非物质状态。道生虚,虚生精,精生神,神生气,气生形,由此得出最下等的是“形”,我们科学研究很多是这些有形的东西,即看得见摸得着“器”方面的东西,然而形之上却还有五层无形状态。中国的中医文化其实是气层面的文化。所谓气,即人之充。《庄子知北游》里有一段话说得更为彻底: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天下万物是“气”变化循坏的结果。这种文化观念早已深入人心,比如我们中国人常说“人活一口气”。中医认为人是形气神的统一体。科学引领我们朝物质层面发展,但是这个世界还有很多形而上的,不能物质化的东西。我们的骨骼、肌肉、血液、神经、细胞、DNA等可以被解剖、观察,我们的意识、精神却不可定性定量,但我们不能说这些不存在,而且意识形态对我们的生命起着主导作用。因此,中医认为我们的身体就是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统一体。
2.中医整体观与儒释道
中医是整体医学,基本观念是天人合一。中医把人投放于整个自然世界进行研究,所以中医的目的是实现三个平衡关系:调整人和自然的平衡关系,调整人和社会的平衡关系,调整人自身五脏六腑机能的平衡关系。儒家文化提倡仁义礼智信,通过这种人伦关系建立一种社会秩序,形成社会状态的平衡与稳定。道家文化倡导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沟通达到一种平衡状态。佛家文化强调修心,通过戒定慧把自己的生命养育起来,从而突破生命的限制,回归世界的本源。实际上儒释道三家的文化内涵就是中医文化的体现,中医是儒释道三大思想文化的一个载体,而且医以易显,易学和儒释道三家的整体文化是通过中医这个文化体系来显现的。因此,成为一名中医必须拥有哲学思维。中医讲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中医以人为核心,是治人的,所以中医的一切用药方式是解读“人”,而不是解读“病原体”。中医追求的是中庸,即致中和,让万事万物朝着平衡和谐的方向发展。
3.经络系统与真气运行
经络学说是中医特有的理论体系。经络本质上是人体真气的通道,经可理解为“路径”,络可理解为“网络”。通过经络把人体的五脏六腑和各方面的组织衔接起来,形成一个网络状态。然而,现代的解剖学发现不了经络的存在。因为经络中通行的是人体的真气,而物质层面认识不到这种真气的存在。其实经络的发现者是真正的修行之人,人修成真人以后会反观整个身体,于是发现了人体内在的网络系统,从而能够把握药性的寒热温凉、升降浮沉和归经的走向。上古之人对人身体的研究极其细致入微、通透彻底,《黄帝内经》距今2600多年,西方医学发展到现代依旧无法将其取代。有很多疾病现代医学束手无策,而中医解决起来却非常容易。中医有很多优势是西医无法取代的,所以中医的存在就是由于它确切的疗效,疗效才能确保中医源远流长。
4.中西医对毒的观念不同
是药三分毒,但中医讲的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毒指的是能够损害生物体的药物,广义的毒指的是药物的偏性。中医是用药物的偏性去纠正人体的偏性,故名以偏纠偏。如果中药没有纠正人体的偏性,反而助长了人体的偏性,这就是“毒”的状态。从这个角度讲中医对“毒”的理解更加的宽泛,更加人性化。比如从西医的角度讲一杯清洁的冰水并没有毒性,然而胃寒脾虚的人喝了这杯冰水可能出现胃部痉挛,腹痛泻痢,那么这杯水对中医来说就有“毒性”。中医使用的中药是自然物质,其对人体的负面影响要小于化学物质对人体的负面影响。西医使用的化学物质并非自然属性的东西,所以这些物质会强迫身体吸收,甚至直接输送到人体的血液之中。然而,自然物质是让身体做自然选择,身体的调控系统会依据自身的需要去选择相应的物质。根据中医的观念,身体是“道”的存在,具有极高的智慧。当身体出现不适时,自己会去调整阴阳平衡。人类的大脑从事几百年的研究产生的逻辑误以为比身体的选择能力更加优秀,其实是一个错误的观念。
5.中医养生的身与心
人的生存状态和思维意识状态决定了人身体的平衡状态,如果人的阴阳平衡关系出现失衡,医生通过中医手段调整人体的状态,然而这个治疗结果并非医生就可以完成的。中医认为疾病的治疗成果是病人和医生的一个“合象”,比如病人得了酒精性脂肪肝,但仍旧酒不离口,即便医生如何介入治疗都无济于事。因此,中医在参与任何疾病治疗时,全部都在使用身心医学治疗,这个治疗过程贯穿疾病发生时,疾病痊愈后以及日常生活中,不仅能治疗疾病,解决痛苦,更能指导生活,预防疾病。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身心统一体,所以对中医而言有的病是不能治的,治不了一个人的心怎么能治这个人的病呢?中医最高的治疗层次可以上升到哲学的生存观问题,比如情绪属于形而上的范围,当人生气时会形成肝郁气滞,瘀血导致肝阴不足,身体就会发生很多问题。中医如果把形而上的情绪问题解决了,再去调理人的气血,就可以挣脱无形的东西对有形之物的影响。从中医来讲有形之物是为无形之物服务的,而无形之物对身体起着主导作用,身心为一体,很多身的问题直接由心的问题导致。因此,最上乘的养生是“修心”,调整心态的平衡,让心里面没有尘埃。中乘的养生是补气调气,让气机、经络、气血调达通畅。下乘的养生才是养身,用各种营养物质来充盈身体。
6.中药与生命发生的合象
中药是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产物,这些植物、动物、矿物不仅仅来自中国,也可以来自世界各地,比如乳香、没药、西红花、西洋参等。因此,一切为中医辩证论治体系应用的药物才叫中药。中药的药性其实是跟生命发生的一个合象,假如没有生命体参与其中就无法衡量这个植物、矿物、动物等药物的药性,就无法体会这个药物的走向、归经和纠正人体偏性的状态,所以必须要有活的生命参与的时候这个合象才会产生,这个药物的性气功能才发生出来。实验室的试管里、培养基里、动物身上是观察不到这个性味的合象。所以从植物药学的角度去理解中医药学等于降低了中医药学的维度。中药的有效成分这个物质维度是三维的,而中医药的维度比物质层面高出很多,因为有的药能在人体的神、魂、魄、意、志层面产生影响。
7.地理环境对中药的影响
中药的生长离不开天之“气”,地之“味”,每一味中药都携带和集合了天地之间的能量。道地药材讲究不同的地域对这个植物产生不同性气的打造,其所含的性气功能对生命指数提升能力最强,纠正人体偏性的疗效最为突出,比如附子产于中国西南的四川江油,冬至播种,夏至采收,此地“火”性强,所产附子热性极大,疗效极佳。中药除了地域考究,采收季节也尤为关键。道地药材必须按照时间节律采收,否者疗效就会大打折扣。所以中药的功效、性味和归经是很高级的学问。不起眼的草根树皮在不同地域、不同的炮制情况下对生命状态的影响完全不同,比如当归中的当归头能够引血上行,是活血的,当归身是养血的,当归尾是破血的。同一味药的不同部位对生命纠正的角度不一样,然而用有效成分去衡量其作用时却无从解释,所以用分子生物学指导中医药发展不符合中医药自身的客观规律,会导致中医药文化的特色丢失。
8.中药学发展的瓶颈
炮制学是中药独有的一门学问,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强药物的疗效,降低自然药物的毒性,利于药物贮存等。炮制能够使药物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发挥的更符合医生的治疗预期,从而更好地纠正人体的偏性,比如用盐水炮制补肾的药物,更有利于入肾经;用土炒制健脾的药物,更有利于入脾经;用黑豆汁九蒸九晒何首乌,发挥滋补作用等。有很多药物经过成分学研究以后,觉得有效成分含量高就是优质的好药。然而有些成分含量高的药物在临床上应用效果并不理想,比如青连翘和老连翘,老连翘的临床效果较好,但有效成分含量低,不合格率较高。因此,用植物药学统领中医药学发展使中医药的应用者很无奈,在这种科学体系环境下强调药物的性气,只能用语言表达,无法从实验角度,用科学数据去表达。中医是生命的维度,这种维度发生的事情是生物学观察不到的,这也是中药学发展的一个瓶颈。
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必须从经典教育出发,要懂得经典框架的构架,懂得理法方药的用意。中医处方用药看似简单,但是人所处的历史背景、人文环境、自然气候、证候状态时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医药也就是在这种变化中实现对疾病的掌控和治愈。中医是整体恒动观,需要三因制宜,一病一方并非中医药的医疗模式和思维方式。在不同的时间节点、地域环境、生理节律中,中医的处方都在发生变化。高明的医生会在这种变动当中,使自然运行规律和生命运行之机互相吻合,达到人的身心与自然节律同频共振。中医会借用自然之力纠正身体的偏性,比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借助大自然春天阳气生发的力量去充盈生命的阳气,借助大自然秋天气机肃降的力量去收敛生命的阳气。因此,我们要对中国文化有信心,对中医药文化有自信,让中医药焕发生机。
道之委也,虛化神,神化氣,氣化形,形生而萬物所以塞也。道之用也,形化氣,氣化神,神化虛,虛明而萬物所以通也。是以古聖人窮通塞之端,得造化之源,忘形以養氣,忘氣以養神,忘神以養虛。虛實相通,是謂大同。故藏之為元精,用之為萬靈,含之為太一,放之為太清。是以坎離消長於一身,風雲發洩於七竅,真氣薰蒸而時無寒暑,純陽流注而民無死生,是謂神化之道者也。——《化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