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易》是如何传承下来的?

 常鹤鸣易经风水 2022-03-07

大家好,每周问答如期而至,直接进入正题:

《周易》是如何传承下来的?

 《周易》的成书经历了伏羲画八卦,周文王演六十四卦并作卦辞,孔子作传解经这个过程,到春秋战国时代,得到进一步完善,是我国先人集体创作的智慧结晶。到了汉代,《周易》更是被定为五经之首,是诸多学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儒道两家最为著名。

汉代研究《周易》的学派总体分为三类:

(1)以孟喜,京房为代表的官分易学,以奇偶之数和八卦所象的物象解《周易》经传文,以卦气说解《周易》原理,卦气说即以八卦或六十四卦配一年四时,十二月、二十四节气,讲阴阳灾变。

(2)以民间费高易学为代表,反对阴阳灾变说,重述《周易》中的易理。

(3)以黄老道家的易学为代表,重讲阴阳变易的哲学道理。

三派之中,以孟京易学影响最大,史称“象数之学”。

东汉末年三分天下,玄学兴起,研究《周易》有了新的转向,其中以王弼、韩康伯两位大能最为代表。

王弼著有《周易注解》,师承古文经学解易学风,文字简明,义理通畅,《周易》为玄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忘象以求意”说解释易学中的取义学说,寻求《周易》经和传的抽象原则。韩康伯将《系辞》、《说卦》、《序卦》、《杂卦》等传加以注解,从义理高度概括出新命题“八卦备天下之理”,通过《周易》可以把握天下之理和变易之道。研究《周易》的玄学化,使《周易》、《老子》、《庄子》相并列而成为“三玄”之一。

魏晋之后,由于南北朝连年战乱,易学并没有发生多大变化,一直到了唐代,在大唐盛世的光辉下,易学再次发生了重大变革。

还是两位大能为代表。 孔颖达,著有《周易正义》一书,提出了“易合万象”,“不可一例求之,不可一类取之”的原则,以阴阳二气来解释乾坤二元,以元气说来解释太极,提出以气为核心的世界观;并以“自然无为”来解释“一阴一阳之谓道”,提出“无阴无阳谓之道”的新命题。李鼎祚,著有《周易集解》一书,此书没什么新观点,但汇集了汉易以来各系统的注解,对易理派的观点亦不加评析地收集其中,是一部很好的资料汇集。这两部易学巨著的出现,表明易学正走向融合的新动向。

北宋时期易学分为四大流派:

(1)以陈抟为鼻祖的图书学派,后传至周敦颐,提出太极图说,论述宇宙形成的过程。

(2)邵雍的数学派,提出先天学。

(3)胡瑗倡导的易理派,后传至程颐,著《伊川易传》,创立了理学派的易学体系。

(4)张载的气学派,吸收了唐代孔颖达的气论学说,著《横渠易说》和《正蒙》。

南宋时期,出现了理学集大成者——朱熹,他建立起一个庞大的易学哲学体系,著有《周易本义》一书,成为后世研究的重点。同时期还有扬万里的太极元气说,之后还有扬简的心学易学等,对后来的《周易》研究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明代,易学中的“心学”较为流行,主要以内心道德修养方法和精神境界解释《周易》卦爻象和卦辞,代表人物是湛若水。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王夫之,对宋明易学做了一次大总结,他继承宋明气学和象学传统,修正义理易学批判心学易学,著有《周易外传》、《周易内传》等著作,完成了“气本论”之说,结束了宋明易学。

清代易学是复兴汉易的时代,但从总体倾向来看,清代易学缺乏对哲学问题的探讨,理论思维很薄弱,是古代易学哲学的衰落时期。至此,有一说法,汉易象数,魏晋义理,宋儒理气,明代心学,清代杂说。

近现代,二十世纪初至七十年代,《周易》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归纳起来主要是三个方面:

(1)注重对《周易》经传的文字文化史的注释,其中经高亨注释的《周易古经今论》《周易大传今注》水平最高,他将经与传分开,认为经是卜筮之书,传是哲学著作。

(2)重视考证,从历史的角度去理解《周易》卦爻辞中的事件,有郭沫若、闻一多、李镜池等人的著作。

(3)注重对易学史上的著作评述而寓己见于其中,使易学研究出现了新面貌。

周易能够传承下来,绝对是中华文化的一大幸事,它一定能为未来的发展起到意想不到作用。

下期的问题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