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读 | 新全国卷模考古诗题命题思路

 钟楼语文 2022-03-09

近日,2020年实行新高考的地区举行了首次模考,考试由山东、北京、天津、海南等省市统一安排,试题由教育部命题中心命制。我们在这里讨论语文试卷中古诗题,在详细分析本题命题思路之后,说一点对新高考古诗题命题趋势的理解。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元兵俘至合沙,诗寄仲子

陈文龙[注]

斗垒孤危势不支,书生守志定难移。

自经沟渎非吾事,臣死封疆是此时。

须信累囚堪衅鼓,未闻烈士树降旗。

一门百指沦胥尽,唯有丹衷天地知。

[注]陈文龙:南宋咸淳年间状元,元兵攻占福州时被俘,绝食而死。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答案】B

A.这首诗写得慷慨悲壮,从多方面体现出作者临危不惧、忠义爱国的精神品格。

因有诗注提及陈文龙被俘绝食而死,本项中的一系列评价又符合其正面形象,所以本项的干扰度几乎为零。唯一的隐患在“多方面”一语,但律诗八句,尤其是中间两联对仗,往往会选择不同角度,所以不必在此处有疑惑。具体说来,本诗中对于形势的认识、志向的坚守、对于畏危自尽和畏死投降者的唾弃、对于一片衷心必将永存的信心等方面,都表现出其精神品格。

B.本诗领联写了作者愿珍惜生命,但要死得其所,深信这样终会得到朝廷的表彰。

本项考察“自经沟渎”和“臣死封疆”的理解。“自经沟渎”典出《论语·宪问》: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候,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以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由此可知“自经沟渎”是在贬低自杀的行为。就算不知此典,也可知道“自经”即自尽,结合“非吾事”即可判断其否定自尽,而本项所谓“愿珍惜生命”无误。如果“沟渎”为沟渠,低陋卑污,并非死所,就更有把握。

因为“自经沟渎”意为“自经于沟渎”,所以“臣死封疆”是“臣死于封疆”,即作为大臣要为保卫疆土去死。(也有人用封疆大吏理解“封疆”,认为此句是说为臣者要为自己的职务责任而死,亦可通)而本项的“深信这样终会得到朝廷的表彰”,显然是将诗句理解为“臣死后封疆”。

总之本项对考生的文言词汇积累量及古诗句式掌握度的要求比较高。不过,本项“深信这样终会得到朝廷的表彰”,与作者的形象不符,所以猜选本项的可能性仍然比较大。

C.虽家族多人已相继死难,作者仍对尚存的第二个儿子表达了自己的不屈之志。

本项“虽家族多人已相继死难”对应尾联“一门百指沦胥尽”。从“一门”“尽”即可知道此处无误。“沦胥”指相继,此处指家人接连惨遭不幸。(也有把“沦胥”解释为沦丧、沦亡的)“百指”指全家十口人,因一人十指。

“表达了自己的不屈之志”对应颈联“未闻烈士树降旗”。

“作者仍对尚存的第二个儿子表达”对应诗题“诗寄仲子”。

因为本项涉及的点在诗歌中分布较散,所以有一定干扰性。

D.诗中“支”“移”“时”“旗”“知”押韵,朗朗上口,也增添了作品的抒情色彩。

本项考查押韵知识,特别是律诗首句入韵(“支”)的知识,知者不难。

16.本诗颈联是怎样凸显作者临难不苟的气节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网传答案】颈联表达必死的意向,我自知被俘后会被敌人杀害,但从未没有听说过烈士会投降(树降旗)。累臣是古时被拘囚于异国的官更对所在国家的自称,衅鼓意指古代战争时杀人或杀牲把血涂在鼓上行祭。运用典故表达自己临难不苟的气节。

因为前一题的C项已经涉及颈联后半句,所以本题的考查重点是对于“累臣衅鼓”一典的理解。其出处是《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有些地区的教材将其编为课文《秦晋崤之战》。其内容是秦国偷袭郑国的军队被晋国打败,主将被俘,后被放回秦国。秦军主将之一的孟明视丢下一句话说:

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所以,“须信累囚堪衅鼓”中至少蕴含三层意思:1承认自己的失败(“累囚”);2失败者被胜利者处死(甚至残忍地处死)是正常的(“堪衅鼓”);3愿意接受死亡的结局(“须信”)。

作者认为阶下囚可死不可降,类似《老人与海》的“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上下句既是从肉体到精神的递进,又是死与降进行对比,语气先软后硬,意气先抑后扬。所以把“对比”“抑扬”之类与“用典”一起作为答案,也是可以的。

总结

本诗并不偏僻,《宋诗三百首译析》《宋诗鉴赏辞典》《中国历代名诗名词鉴赏辞典》《霍松林历代好诗诠评》之类常备参考书中均有解说。也曾有人将其命制为诗歌阅读题。其设置两题如下:

(1)首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颔联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试加以分析。

比较可知,本次模拟题舍弃了比较笼统的设问,而专注于个别字眼的理解。选择题正确项B和主要干扰项C都击中诗歌中最具有文言特色的字词。主观题对典故的识别和复述有较高要求。总之,模拟题考的是对于文本语言层面的理解,而不是情感体验和艺术手法。而且这种理解要求的并不是对一些细腻用词的敏感,而只是对文言文常用词语和典故的熟悉。或者说,这种古诗题,就是文言文试题的浓缩版——篇幅变小了,但考点密集了。如果这种试题代表了今后高考的趋势,也许能让语文考试少一点玄虚,也纠正当下一些根据设问套模板的应试风气。作为应对,我们要多利用好课本中的语言教学资源,多把力气用在古诗文的阅读积累上。

公众号ID:jlzxzwxp

 

钟楼语文

    为学生立心,

    为教师立命,

    为语文继绝学,

    为教育开太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