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中观展|事死如生,多重祈愿墓中显。

 方待夜半听君语 2022-03-09

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礼记.中庸第三十一

一开年,“世间神祇——中古以降山西寺观与墓葬中的图像”展在宝带桥边的苏州吴文化博物馆拉开序幕,金代砖雕壁画墓是这次展览的重头戏。这些八九百年前的地下遗存,向我们呈现了地处中原与游牧文化交织地带的山西,其在中古时期民间生活的百态和“事死如事生”的葬礼观念。

女真人建立的金王朝,自公元1115年始,至1234年亡,共历120个春秋。在其统治的广大区域内,遗留下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金墓正是其一,而山西是发现金墓最多的地区。

晚唐五代以后,砖雕壁画墓逐渐成为中国北方流行的墓葬形式之一。金墓的砖雕壁画,不再是皇族贵胄虚构的宏大仙楼幻境,内容更倾向于现实生活,孝悌、进奉、出行、乐舞、演剧、宴饮等画面情景成为了流行一时的题材,俗世的人间烟火在地下完整重现。

平定县西关村金墓

1994年4月,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城关镇西关村北发现金代壁画墓,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在进行考古发掘后,采取了回填保护的措施。2012年12月因城区改造,山西博物院等单位对其进行了异地搬迁保护。

该墓葬坐北朝南,为平面八边形的砖砌单室墓,墓室八角隅用砖砌作仿木立柱,柱间八壁绘人物图画。此次展览中仅见八壁,已见不到立柱和枓栱。

各壁以白灰浆泥抹平作底,以墨线勾勒形象,以红、黄、青、绿、赭等色彩绘。现场观展时,看起来不是特别清晰。

壁画之上为阑额,涂黑色;再上为普柏枋,连接各壁,施卷曲不断云栱眼壁上有黑色边框,中有彩绘没骨折枝花卉。

南壁为门吏图。墓门两侧壁上各绘一名门吏。两名门吏身着长裙,胸前有团绣,手中均斜握着骨朵。

骨朵为契丹传入的新式器,北宋兵书《武经总要·器图》记载:骨朵本名为胍肫,谓其形如大腹,似胍而大。后来汉人随形呼之,称为骨朵。辽墓壁画中常见骨朵身影,此处或可视作金对辽的一种继承。

辽墓壁画中手持骨朵的仪卫,1986年内蒙古奈曼旗青龙山镇斯布格图村辽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

东南壁为驼运图,画面为一人牵一驼载物左行,黄色双峰骆驼背负斜十字绑扎的大包袱。

东壁为杂剧图四人正在作场,一人伴奏。杂剧题材在晋南地区的金代砖雕墓中比较流行,此图为杂剧通常的滑稽化装表演,捷讥正在插科引戏,副末于一旁戏谑打浑,副净被人取笑,装孤则一脸正经,却又忍俊不住。

东北壁为尚宝图,画面四位女子和一名老翁。左前一女右手持一绿绦葵花镜,反身向后指点状;其后三女或捧奁盒,或抱扎包,或提包裹,最后一老翁抱包袱随行。

北壁为内宅图垂帐高悬,笼盖一席床榻,当间挂一绣球。榻前两侧各有一名侍从。左侧一侍女包髻,拱手站立:右侧一男仆,髡发,梳一条下垂的发辫,持巾侍立。

西北壁为尚物图,绘男子四人,最右侧一人头戴展脚幞头,双手持骨朵导引,其后两人戴软角,捧物交谈中,最后一人双手提物跟随。

西壁为奉酒图,右侧一人回首招呼另外三人向前行,随行两人提一斗箱,内装满酒坛,旁边站立一童仆,手捧托盘,似装满小酒瓶。

西南壁为马厩图中部有一长条状斗形马食槽,左侧两匹马正低头吃草料。其右侧站立一人,持水瓢,提一罐。另一人提木桶,拿草叉,立于食槽旁。画面右侧还有一副鞍具。此图与东南壁的驼运图正相对照。

繁峙县南关村金墓

2007年7月,文物部门在忻州市繁峙县杏园乡南关村发掘了一座砖雕壁画墓,2008年完成发掘和揭取保护工作。该墓为仿木结构圆形穹窿顶单室砖墓,墓室结构为六角形,南侧为墓门,整体保存完好,色彩历经千年依然艳丽。经考古学家考证为金代中晚期至蒙元早期的墓葬。

学者根据壁画内容的布局组合形式,从正对墓门的北壁起依次将其命名为:仙鹤(北)、仕途青云(东北)、暮年闲居(东南)、门洞(南)、离家求识(西南)、青年得志(西北) ,六面壁画,两两相对,构成了一幅完整的“人生长卷”——从主人公年少时离家谋求仕途,到老来还乡隐居故里,直到墓主人仙逝后的来生世界。

青年得志图中部砖雕假窗,窗外围一周设涂朱窗额、立颊和窗栿,不设窗砧。内侧一周窄条涂白色,以为桯之示意。窗内设上串和下串,窗心为白色四斜毬纹地重格眼,中部格眼做菱花形,格心做十字瓣,涂墨色。

窗户上下有各式珍宝奇物。其右侧三名男侍,分别捧持矮几、包袱、珊瑚。其左侧一名身披明光铠的武将,正面端坐,双手握拳抵于膝上。画面人物背后皆彩云缭绕。

仕途青云图,中间同为假窗,窗户上下描绘杂宝,可见火焰宝珠、方胜、象牙、珊瑚等等。

右侧绘一名文官,头戴展脚幞头,身着圆领窄袖长袍,脚踏足承,端坐于桌案之后。案上设风字砚一方,后竖素面屏风,旁立两竿修竹。

画面左侧站立五名侍女、一髡发男侍,分别捧持包袱、长盘、渣斗、珊瑚、铜镜等物。

暮年闲居图。中间砌筑一涂朱的板门,黑色绘兽首门环和圆形门钉。外砌上额和槫柱,均为青砖本色;内砌门额、立颊,平涂为橙色,门额上设两枚柿蒂形门簪。门额立颊内侧凸刻窄棱,下部砌地栿和门砧,均涂朱。

门户左侧三名男仆前、后站立,均头戴幞头,一人托起包袱,二人行叉手礼。

门户右侧应为蒿里老翁,峨冠长髯左手按膝,右手荷杖,垂足坐于圆凳上。

所谓蒿里,又称高里,《说文解字》作“死人里也”,即指人死后的灵魂归所。据文献记载,天子陵中有“蒿里老翁长五尺九寸,安西北角”,大夫至庶人墓中有“蒿里老公,长一尺五寸,安堂西北角”。蒿里老翁后成为丘墓之神,以保护亡魂安稳,荫佑生人平康,其多以老年男性形象出现。

此次展览仅陈列了上述三幅,西南壁的离家求识图和北壁的仙鹤图附于下,以见此墓全貌。


在壁画之外,此墓的彩绘也极富特色。各壁间影作彩绘檐柱,朱色粗线条绘出轮廓,柱身以黑、橙、青三色叠晕绘出五层或六层大叶筍纹。

阑额以两道平行的朱色粗线条示意,两端绘于檐柱柱头内,线条间却用了七朱八白

繁峙南关村金代壁画墓南侧墓门

普柏枋以青砖平砌一周,略微出檐,上绘白地黑色倒三角锯齿纹,近柱头两端绘如意夹角。

晋城市区郝匠村金墓

郝匠金墓于2013年7月,在晋城市开发区郝匠社区的棚户区改造项目建设过程中被发现。当时出土的有两座墓室,一座在晋城博物馆内展出,来到吴中的是山西博物院的另一座

这座金墓存有墓志铭,志文显示墓主名为郭永坚,世居泽州晋城,卒于金大定十五年(1175)。

该墓为仿木结构双室墓,由墓门、前室、甬道、后室四部分组成。墓室采用砖雕和壁画互为补充的装饰作法,雕刻细腻,彩绘鲜明。如果说前两座砖雕墓还只是局部展示的话,郝匠金墓则是几乎完整地从山西搬到了苏州,参观者可以“沉浸”其中,一览金代民众之手所构建的“往生后的世界”。

从拱券门进入前室,前室西两壁皆用条砖叠砌,下层砌须弥基座,混肚砖、覆莲砖、方涩砖、荷莲砖、壸门柱子砖、仰莲砖并用,与《营造法式》中宋式须弥座之制基本相合。折枝花卉几乎布满整个须弥座,甚为精美。

郝匠金墓前室须弥基座

前室西壁须弥座上砌一门两窗。中为板门,外砌槫柱和上额,门额和立颊刻满花卉,门额之上四枚门簪。每扇板门上雕门钉五路,每路五枚,铺首与门钉皆为六瓣花卉。板门两侧各一破子棂窗。

郝匠金墓前室西壁

板门半启,中有一妇人倚门而立,正是宋金墓葬中最常见的“妇人启门”意象。

“妇人启门”图像之渊源,最早可追溯至东汉时期。金墓中所见的此类图像在砖雕、壁画、石棺线刻上均有所体现。妇人多立于两扇门之间,或启门,或掩门;或左扉,或右扉;或探半身,或侧身站立,造型姿态不一。学界对此意象意见不同,众说纷纭(相关讨论可见马村砖雕墓|半开朱户,瞥见如花面)。

前室东壁须弥座上则是四扇四抹扇门,花心用的颇似法式提到的四斜毬重格眼绦环板上刻花卉,裙板素平。扇门两侧有粗大立柱,柱头之上用绰幕枋,典型的金代特征。

郝匠金墓前室东壁

前室四壁上部为仿木构斗栱层,单杪四铺作,隐刻扶壁栱重栱,耍头蚂蚱头,用替木承托橑檐枋。

瓜子栱、栱眼壁上有彩绘,牡丹华、莲荷华并用,红地留白,虽经岁月侵蚀,依然鲜明如初。《营造法式》卷十四“彩画作制度.五彩遍装”条:“华文有九品……二曰宝相华〔牡丹华之类同」三曰莲……以上宜放梁、额、撩檐方、椽、柱、枓、栱、材、昂栱眼壁及白版内,凡名件之上,皆可通用,……其牡丹华及莲荷华,或作写生画者,施之于梁、额或栱眼壁内

连接前后室的为一过洞券门。券门之上补间斗栱两朵,与前室北壁相同,阑额、栱眼亦有彩画。

郝匠金墓前后室过洞券门

郝匠金墓前室南壁,即墓门

后室南壁中间为过洞,东西两侧设有供龛,龛内为一男一女的砖雕侍佣。东侧男佣髡发,叉手站立,臂上搭巾。西侧女佣双手持巾捧盒。

后室东、北、西三壁须弥基座相连,基座雕饰不如前室,束腰壸门砖雕花卉,纹样各异。

郝匠金墓后室

须弥基座上方嵌有二十四孝砖雕图案,一面五组,共十五幅,刻画精细,每一幅人物最多不过二三,但表情随情节多有变化,砖雕上旧有着色。

此处十五幅,左手西壁为哭江寻父,噬指痛心,郭巨埋儿,卧冰求鲤,哭竹生笋。

北壁为紫荆复萌,董永遇仙,伯俞泣杖,鹿乳奉亲,闻雷泣墓。

东壁为老莱娱亲,舍子救侄,原谷谏父,扼虎救父,涌泉跃鲤。

二十四孝砖雕之上阑额、普拍枋。斗栱与前室不同,用把头绞项造。

阑额、普拍枋、斗栱、栱眼壁皆有彩画作,多绘牡丹。

辽金时期,宫廷赏牡丹、赋牡丹之习俗,蔚然成风,遍及朝野内外流风所及,牡丹在金墓壁画中极为常见,几乎每座墓中都或雕或绘牡丹,栱眼壁、屏风、木棺、隔扇门等涂白为底,用勾线平涂或纯粹以色彩描绘的没骨画法,绘盆花牡丹、缠枝或折枝牡丹,装饰意味浓郁。

金墓砖雕的别样精彩

本次展览还有一些为山西各地金墓出土的砖雕,多为宴饮、娱乐、孝行等图像,“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凡此种种装饰,目的都是在地下营造一座热闹、温馨的“吉宅”,祈愿虽归极乐,仍是安康富庶。

夫妇对坐稷山县出土。

夫妇对坐图是宋金时期砖雕壁画墓中的常见图案,这种场景最初可能由唐末宋初仿木构砖室墓中的家具“一桌二椅”的陈设方式发展、演变而来,逐渐成为模式。

夫妇对坐图多在整个墓葬图像的中心位置,一般情况下男性在左,女性在右;身侧有侍者,桌上置有食物、器皿或花卉

白沙一号宋墓夫妇对坐图

侯马市东庄村金墓夫妇对坐图

稷山县马村砖雕墓中的夫妇对坐图

士马交战,1965年侯马市出土。这一砖雕粗看以为是骑士图,看说明才知是竹马戏。竹马戏是一种民间纸扎工艺与歌舞表演相结合的表演形式,用竹条彩帛加工成马的形状,马腹留孔洞,表演者将竹马套于腰间,人马合一,亦步亦舞。

舞狮图,1981年新绛县南范庄出土,表现的是社火表演中童子舞狮的场景。狮子以竹条布帛为之,体态高大。六个小儿或戴幞头,或梳丫髻,身着小袄窄裤,一同舞弄大狮。画面情趣盎然。

蛮牌舞,1965年出土。二人皆作童子打扮,一人手持棹刀,另一人双手端一板状器械,形似“盾牌”,相对而舞,身后彩带随风飘扬。

“蛮牌舞”是社火表演中的一种形式,反映战争生活。“牌”是古代兵器“盾”的一种俗称,蛮牌是盾的一种。“棹刀”为形似“桨”的一种兵器。

骑鹿童子1965年侯马市出土。二童子均赤裸上身,披帛带,执仙草,骑鹿追逐嬉戏。

舞乐人,1965年襄汾县陶寺公社出土。左边为腰鼓手,头戴花幞头,肩系帛带,身挎腰鼓,右手执桴上扬,左手抚鼓面。中间为大鼓手,右侧为吹笛手。三人或正为杂剧伴奏。

二十四孝图1981年新绛县南范庄出土孝行故事题材的砖雕在金墓中也是非常流行的装饰,但绝大多数墓室仅饰数例,多至十几幅,完整的“二十四孝”图并不多见,这一套却是难得的完整。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

在面对黄泉之下那些变化无穷的建筑结构、图像程序和器物陈设时,这句话常被用来概括那些已经消失的古代丧葬仪俗。

在这些表面的陈设和装饰背后,隐藏着的依旧是生者的的祈愿,生者要通过地下世界的营造,向世人宣扬自己的忠孝仁义,同时更希冀冥冥中的逝者福佑自己的前程。“所以优生也”,荀子所言便是此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