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干姜附子汤

 了然3z5ctoaa2w 2022-03-11

干姜附子汤,顿服,药物剂量较四逆汤重,是急救之良方,今学习如下:

仲景原文:

伤寒论方——干姜附子汤 2味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61条:“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经方医学解读:

胡希恕[释] 即下之后又复发汗,今其人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

此与栀子豉汤证虚烦不得眠者,显有不同。

不呕则非少阳证,

不渴亦非阳明证。

无表证,更证明其烦躁不是表未解;

而脉沉且微;又身无大热;故肯定是虚寒在里的阴证烦躁也。

因宜干姜附子汤主之。

关于大热:一种看法认为表热为翕翕发热,遍及周身;另一种看法认为阳明病身大热、蒸蒸发热。故无大热,即排除太阳、阳明病的发热。

段治均[按] 里阴证而烦躁不宁,多属精气欲脱的险恶证候,若待至吐利、手足逆冷,则往往不治。

但烦躁一证,三阳病亦均有,一一详审,予以除外,此从侧面辨证的一法。证候反应较少,不易从正面判定者,常用此法,学者应细心体会之。

 <按> 先用泻药大下,而后又以麻黄汤发汗,这叫汗下失序,对表证此为非法治疗;对于他证,治疗既使得法,亦必损及津血。由于这种不当的治疗,使原发病证转成了后述的阴证。

“昼日烦燥不得眠,夜而安静”者,这是下、汗后,表里俱虚所致,是本条经文的重点。

烦躁一证,三阴三阳俱有之。

太阳表不解之烦躁乃因机体欲汗出而不得汗出、表气不能外达而烦(麻黄汤、大青龙汤);

少阳有小柴胡汤的心烦喜呕,有栀子豉汤的虚烦不得眠,但不分昼夜;

阳明之烦因里热扰心胸、必渴。此三者烦躁,论中明言“不渴,不呕,无表证”,用排除法已一一予以排除。

从脉而论,脉沉微,主里虚寒,正衰气不足。

而且又“身无大热”,这是含蓄之词,既使有热也不是大热,这与麻杏石甘汤、大陷胸汤、白虎加人参汤等证之身无大热者迥别,因此等虽身无大热,但其热在里,有脉滑数洪大佐证之。

据以上分析即可断定这个“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是阴证而不是阳证。 阴证烦躁不宁,多属脏气不足以胜邪,阴阳欲脱的险恶证候,待至吐利、手足厥冷,胃气败则多不治,不可不防。故以以干姜附子汤主之,急从阴中以回阳也。

病案举例:

许叔微医案:治一妇人。得伤寒数日,咽干烦燥,脉弦细,医者汗之,其始衄血,继而脐中出血,医者惊骇而遁。

予日:少阴病,强汗之所致也。盖少阴不当发汗,仲景云:“少阴强发汗,必动血,未知从何道而出,或从口出,或从耳目出,是为下厥上竭,此为难治。”仲景云无治法,无药方,余投以姜附汤,数服血止,后得微汗愈: 

炮干姜3克、生附子6克(先煎两小时)。

寥笙注:本案为少阴强汗出血证。少阴病为气血两亏证,如不辨证而强汗之,阳虚之体必亡阳,阴虚之体必伤阴。患者得伤寒数日,咽干烦躁,脉弦细,前医认为三阳表证而汗之,此误也。此案始则衄血,继则脐中出血,为误汗阳气益虚,阳不固阴所致,故用姜附汤回阳,阳能固则阴血自止。《伤寒论》中,每有不治难治之症,许氏精伤寒,往往能治,所谓不治,原非定论。本案仲景谓为难治,故无治法,亦无药方,许氏投以姜附汤而愈,可补伤寒治法之不逮。

广告一则:

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骨科院区:本人门诊——神经康复门诊在3楼,中医专家门诊在2楼。​​

我科病房在康复院区7楼,紧临骨科院区西侧。

​​神经康复一科以个体“功能”为核心,秉承“症状”层面的中西医结合理念,采用康复、经方、针灸及中医外治等中西医结合方法与技术,治疗神经系统疾患导致的偏瘫、失语、认知障碍、吞咽障碍、失眠等,为患者提供系统、全面、优质的医疗服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