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泽东10大军事原则,为什么在1947年冬提出?

 新用户49686918 2022-03-13

公元1947年12月25日。

陕北米脂县杨家沟,阳光照耀在皑皑的雪地上,散出袭肘的寒意,窑洞里温暖如春,丝毫感觉不到半点寒意。

这天,中共中央在杨家沟召开扩大会议,毛泽东主席在会议上作了一次改变历史走向的重要报告,提出了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解放后,这份影响深远的演讲报告,被选入《毛泽东选集》,篇名《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我们都知道,毛主席青年时参过军,却没上过黄埔军校,连保定讲武堂也没有旁听过,属于典型自学成才的伟大军事家。但是很多人不知道,伟人的军事思想具体伟大在哪里?

读过《孙子兵法》人都知道,这部经典兵法核心思想是“五事七计”,主张战争前要详细评估对比双方实力,在实力超过敌人或非常有把握情况下,才进行必要的战争,主要研究如何做到以强胜弱。而毛泽东军事思想,有个非常难人可贵的特点,其核心就是研究如何以弱胜强。

毛泽东“十大军事原则”,写得非常精炼,且通俗易懂,几乎每个识字的人都能读懂。我们作为票友,民间军事爱好者,毛泽东思想信仰者,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伟人。

趁现在有空,我们一起解读经典,来领略伟人军事思想。

文章图片1

原则一

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

解读:

这句话,看似简单,却大有内涵,包含二层意思。第一层,打仗要做到各个击破;第二层,打仗要集中优势兵力。看上去,前后观点很矛盾,其实这蕴含辩证法思想。

先来解释“各个击破”。

各个击破,就是利用各种办法,把敌人分散、分开,最后一个个把他们咔嚓掉。一把筷子,你要想折断它,得费九牛二虎之力,搞得不好筷子没有断,你手指骨折断了。但是,你把筷子分开,一根一根地折,就很容易折断。

各个击破,就是将问题逐个解决,先实现一个小目标。

再来讲“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

通过各个击破,把敌人的散兵游勇,以及外围的小股敌人干掉,就可以集中力量打强敌。打仗,这就好比我们砍树一样,先要把树干周围小枝条砍断,最后才把树木主干锯断。

秦王李世民,打洛阳王世充,就是用这个办法,先把洛阳外围的军事据点,像拔电线插头一样拔掉,砍断了洛阳的手脚,最后集中优势兵力围困洛阳。曾国藩率领湘军攻打天平天国的天京,也是采取这个策略,先把南京城外围江北大营与江南大营搞掉,最后围困南京。

当年太原战役,人民解放军也是采取这个策略,先是采取各个击破原则,把太原城外四周的军事据点逐个拔掉,清理了外围的障碍之后,才集中优势兵力全面围攻太原城。

军事原理不会变,变的是应用的场景。

文章图片2

原则二

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广大乡村,后取大城市。

解读:

这句话,精髓就是“以农村包围城市”战略,先做点小生意,把薄弱市场做下来,攒够了本钱,等自己具备一定实力之后,再做点大生意。

这个军事原则,充分体现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灵活性,并没有照搬苏联成功军事经验,和强大敌人正面硬碰硬,而是采用一种迂回战略。同项羽的破釜沉舟,韩信的背水一战,朱元璋先打强敌陈友谅、后打弱敌张士诚的作战套路,完全不同。

当然,毛泽东主席采取这个战术,同手里抓的牌也有关,不得不这样做。与强敌相比,毛主席手里的牌很烂,但最后还是打赢了。高手打牌,能沉得住气,菜鸟打牌,好坏全写在脸上。

过去民间,有一种下乡窜户卖米糖的小商贩,卖米糖的时候,都是用小铁锥子慢慢敲,从边缘开始敲,一小块一小块地卖。这样做,既不会搞坏了其他米糖,也不会产生半点浪费,卖不完封盖好,明天可以继续卖。

毛主席就是采取这种方式,通过农村包围城市战略,先占领广袤农村,后夺取小城市,最后攻打中大城市,把强大敌人逐个消灭。毛主席打仗,从来不拘泥于典籍兵法,而是从实际情况来考虑,制定正确的军事战略战术。

文章图片3

原则三

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

解读:

这条军事原则,有两个重要信息:一是要打歼灭战,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二是,人比城池重要,人是战争中的决定因素,打仗不要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

先来讲“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

毛主席作为伟大的军事家,继承了中国古代军事家的歼灭战思想,历来主张打仗要消灭敌人有生力量。孙武、吴起、白起、韩信、霍去病、李世民、李靖、朱元璋等军事家,都是打歼灭战的高手,而毛主席是风格比较委婉的歼灭战大师。

为什么说毛主席是风格比较委婉的歼灭战大师呢?

因为毛主席军事战略战术的套路太多,运用起来如泥中之鱼鳅、水中之蛟龙、空中之飞鸟,非常灵活自如,没有固定不变的战术。在打歼灭战的时候,还伴随有运动战,甚至还赠送敌人一个“游击战套餐”。一套组合拳,打得行云流水,搞得敌人眼花缭乱,被打得满地找牙,还不知道啥来头。

再来讲“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

这个军事原则、思想,非常了不起,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妙。

毛泽东主席,曾在《论持久战》中写到: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

这句话堪称兵家经典,阐述了人与武器对战争作用,不用多做解释,估计大家都能看得懂。我们再来看看,毛主席是如何谈论人和城池关系的。

1947年,黄埔精英胡宗南,率领20万精锐围剿延安。毛主席审时度势,绝口不提“与延安共存亡”,而是主张暂时放弃延安。在撤离延安之前,毛主席对野战军干部讲话: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蒋介石打仗争地盘,要延安,要开庆祝会。我们打仗是要俘虏他的兵,缴获他的武装,消灭他的有生力量。

毛主席就是腻害,三言两语,就把人和城池的重要军事关系,说得既生动活泼,又透彻具体。一句话,城池是死的,人是活的,有了人就有一切。但是,自古很多枭雄,都没有看透这点,看透就是真英雄。

哲学家看问题就是不同,总是能透过战争表象,看到战争的本质。战争表面上是为了争夺地盘,实际上是争夺人口和人才。

文章图片4

原则四

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两倍、三倍、四倍、有时甚至是五倍或六倍于敌之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在特殊情况下,则采用给敌以歼灭性打击的方法,即集中全力打敌正面及其一翼或两翼,求达歼灭其一部、击溃其另一部的目的,以便我军能够迅速转移兵力歼击他部敌军。力求避免打那种得不偿失的、或得失相当的消耗战。

解读:

这段话比较长,主要有三层含义,我们逐个来分析。

第一层含义:每次打仗,都要集中绝对的优势兵力,把敌人围起来打,争取全部就地解决,不要有漏网之鱼。

毛主席说,要把敌人围起来打,最少要二倍以上的敌人,甚至是6倍。这个战术,解放军贯彻得很好,在国内外各个战场上,均获得非常好的成效。当然,互联网上有很多ETC,把个战术,粗鄙地理解为“人海战术”,只有军事白痴才会这样认为。

为什么这么讲呢?

因为这是打仗的金科玉律,是科学作战的军事原则,能在仓促时间与有限空间内,组织调动几倍于敌人的队伍,没有点真本事能做到吗?唯有组织能力、指挥能力都非常流弊的将军,才能做好这点。带队伍,没有你想象那么简单,有人可以带一个集团军,有人只能勉强带一个加强团。

《孙子兵法》有类似的经典阐述,请允许我引经据典(为了帮助ETC转过弯了,只能把老祖宗搬出来):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看见没有,孙武子更狠,要求兵力在敌人10倍以上,才去包围敌人。毛主席只要求解放军,兵力达到敌人6倍,就要打包围战。当然啦,这个十倍,不是固定的数字,是表示很多,毛主席理解了精髓,所以没有照本宣科,一定要求要10倍于敌人,这就是活学活用。

文章图片5

第二层含义:打歼灭战时,要注意战术技巧,在特殊情况下,可以从正面打击敌人,也可以用侧翼打击敌人。

我们要注意一个词“在特殊情况想下”,也就是说在正常情况下,尽量少搞点硬碰硬,多从侧翼攻击敌人。这个军事思想,同《孙子兵法》的奇正思想,一脉相承。打仗,要有奇有正,要奇正相合。

为了阐述更有理有据,省得让ETC曲解我瞎掰,请允许我再次引用典籍《孙子兵法》原文: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兵圣孙武子,也是主张打仗要从正面、侧翼多个角度攻击,还要留有预备队,不要一下子把部队都派到前线去。秦王李世民,打仗有一个特点,能不从正面进攻,他绝对从侧翼偷袭敌人,他的玄甲军总是在关键时刻,把敌人打得爹娘不认。

毛主席,也是这个意思。

第三层含义:不要和敌人拼消耗,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这种买卖不划算,尽量少多。

我们要知道,打仗是要本钱的,每个士兵都爹娘养大的,都宝贵得像个金疙瘩。毛主席有个重要军事理念——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就是告诉我们,打仗要尽量减少伤亡,要注意保持自己实力。这就好比做生意,保本是第一位,赚钱是第二位,赔本买卖不要做,明明占不到便宜的仗,就不要硬着头皮去打,没啥意思。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时,毛泽东被政治局晾在一边,坐了半年冷板凳,失去了军事指挥权。博古听信了军事顾问李德的建议,决定和来势凶猛的敌人打阵地战,打消耗战。结果,红军损失惨重,乞丐和龙王比宝,只能是个笑话。没有毛泽东的红军,就像一驾没有雷达的飞机,看似也能非得有模有样,稍微不留意就把自己浑身碎骨。

文章图片6

原则五

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每战都应力求有准备,力求在敌我条件对比下有胜利的把握。

解读:

这句话,非常经典,核心思想是告诉我们,打仗要先胜后打。没有把握的仗就不要去打,不要老是想着去碰运气,打仗不是拿二元巨款去买福利彩票。

这里,大家会产生一个疑惑,打仗要先胜后打,有没有搞错,仗还没有开打,哪里来的胜利?

所谓先胜后打,就是在没有开打之前,作为军队主帅,通过对敌我双方力量的评估,基本就知道这仗胜负如何。有胜算才开打,没有胜算就要转移。也就是毛主席说的,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而不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把部队拉上阵地再说,在战场上找机会战胜敌人。

归根结底,就是要多做市场调查,要多估算衡量敌我双方实力,不能草率行事。在军事上,有专业术语,叫做“庙算”。

我们老祖宗《孙子兵法》,对此有非常经典与全面的阐述。《孙子兵法》十三篇,第一篇叫《计篇》,前面讲“五事七计”,结尾写“庙算”。注意哈,我又要引用典籍了,大家要打起来精神,看一看有假包换的原文:

文章图片7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意思讲:在开战之前,预计能够战胜敌人,这是因为计算周密,胜利条件充分;还未开战之前,便预计要失败,这是因为谋划不够,胜利的条件不完全。如果计算周密,胜利条件多,则能胜敌人;反之,如果计算不周密,胜利条件少,不能胜敌,更何况根本不计算,又怎么能胜利呢?我们从这些方面来研究考虑,胜败就可以预见。

这段话,把“庙算”精髓都说透了。

那么问题来了,多算胜,少算败,到底算什么呢?

兵法讲的庙算,主要算的就是“五事七计”,算完这笔账之后,就知道胜负如何。“五事”指:道、天、地、将、法。“七计”指:哪一方将领更清明有道,哪一方将领更有才能,哪一方更占据天时地利,哪一方军令更严明,哪一方兵力更强大,哪一方士兵训练更好,哪一方奖罚更公正。

打仗前,把上述内容搞懂了,基本就知道这仗胜负如何。

毛主席有一句名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意思就是说要打仗前要多点“庙算”,要从“五事七计”方面入手,才知道这仗该怎么打。打游击战?还是打运动战?或者打阵地战?全部是在庙算之后,做出的军事部署。

文章图片8

关于毛主席“庙算”的战例,我就不例举了,自己去看电视机,推荐《伟大的转折》,把长征路上很多细节都刻画很细致,把毛主席的庙算作战思想,表现的淋漓尽致。

毛主席在井冈山时,虽然没有读过《孙子兵法》,但是他同样也懂这些打仗的道理。为什么毛主席既没有上过军校,也没有读过《孙子兵法》,打仗的套路怎么就暗合兵法呢?

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毛主席善于总结打仗的经验,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二是毛主席具有非凡的军事天赋,这个是天生的,也就是大家说的天才军事家。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没有天赋的哲学家绝对不是一个卓越的军事家。

到了延安后,毛主席为了写《论持久战》,才系统研究《孙子兵法》《吴子兵法》等中国传统兵法典籍。在总结解放军十大军事原则时,他并没有引用这些文绉绉的老古董,而是用通俗易懂的大白话来表达,让广大解放军将士,都能听得明白,悟透内涵。

这就是毛泽东主席伟大的地方,他不仅自己懂兵法,而且还有一套方法,让千千万万不懂兵法的人,也学懂了兵法。

(这篇就写到这里,还有五大军事原则,下篇再叙。我是寒牛出栏,谢谢您的耐心阅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