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甘肃著名古建筑——纪信祠

 智宇张瑾 2022-03-13

纪信祠又称城隍庙,位于天水市大城北街十字路口。当地人称为城隍庙,天水城隍庙初建于元朝,为成纪县衙,明初改建为城隍庙。庙内祀汉将军纪信,故又称“纪信祠”(汉忠烈纪将军祠)。

祠历明、清至民国三十一年(1942)六次重修增建。后经历代重修,形成三门四进二十一座殿的规模。建筑坐北南。临街有一座面阔三间,通长9.65米,高达10余米的二级重檐歇山顶木构牌楼。

纪信祠(城隍庙)民国时期曾设民众教育馆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由文化馆、图书馆、群众艺术馆所使用,并进行多次修缮。2003年7月15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纪信祠门口屹立着一座巍峨壮观的牌坊,斗拱层层叠叠,宛如蜂房。斗拱最早出现于西周,唐时禁止用于民间建筑中,因此斗拱除有承重连接功用外,也是区别建筑物等级的重要标志,等级越高斗拱就越繁复。

其奇妙之处在于不用一钉一铆,却严丝合缝,又有伸缩余地,抗震与美观集于一身。一榫一卯,一转一折之间,凝结着无数先民的千年智慧。

牌坊上有于右任先生题“汉忠烈纪将军祠”匾额,大门口左右两侧有邓宝珊将军摹写的清人董平章砖雕楹联“楚逼荥阳时,凭烈志激昂,四百年基开赤帝;神生成纪地,作故乡保障,千万载祜笃黎民”,说尽了纪信将军的前世今生。

其后以条石砌筑台明通间踏道,再其后砖雕灰壁朱红大门,面阔三间,明间拱顶,门额木雕祥云、双龙、宝珠。次间浮雕串枝石榴。

门内通道两侧相向各建单坡水游廊十二间,紧接建东西面阔三间而山面辟门的卷棚歇山直廊做二门。

穿过长长的游廊,入眼即见雄伟的五凤楼,“五凤”之名最早源于汉代,意为凤凰五至。五凤楼平面为凹字形,两层单檐歇山顶建筑,端庄方正,主次分明,位于整体建筑的中轴线上,比一般的方楼更显得典雅高贵。

其屋顶翼角,状若鸟翅,故称五凤楼,整体构造富有宫殿情趣。左右两侧连接有钟、鼓楼,其独特之处在于钟鼓楼不是独立的建筑,而是依附五凤楼的戗脊延伸出来的建筑,两者融为一体,相互依存,却并不突兀。

东西两侧原有东看楼、西看楼,后来东看楼损毁,在原基础上新建了二层仿古建筑,西看楼则经过维修保护,现已重现光彩。

穿过卷棚,廊下悬有十余块清代匾额,都是非常珍贵的文物史料。

其祭(大)殿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五间,大式土木结构。屋顶琉璃葱绿宝兰筒板瓦覆顶,前后檐下五踩双平昂斗拱,昂为琴面、云头、象鼻等式。殿堂宏伟古朴,从斗拱、梁架结构看,具有元代遗风。

大殿主基高于其他建筑,构思奇巧,气势轩昂,屋顶饰有流光溢彩的琉璃瓦,斗拱、彩绘都极为古朴,经考证为元末建筑。

殿内有幅面积约25平方米左右的城隍出巡壁画,上有“天启五年三月初三·张登”字样,可知是明代遗存。院内廊下还有十块石碑,既是研究纪信祠古建历史的宝贵资料,也可得以一窥明清书法碑刻遗韵。

据《秦州志》记载,纪信祠始建于元朝,初为成纪县衙,明初改建城隍庙。后经历代重修,形成了三门四进二十一座殿的规模。

无论是大殿、五凤楼,还是门口的牌坊,从其斗拱、飞檐和整体构造都不难看出,纪信祠的建筑级别是相当高的。

尤其是五凤楼,通常出现在皇室宫殿的建筑中,明朝始用于宗祠之中。由此可推测,极有可能因纪信是秦州人,初设城隍庙时便加入了宗祠建筑的五凤楼,这也就解释了其他地方供奉神为纪信的城隍庙没有五凤楼建筑的原因,也是对清人董平章联中“神生成纪(今天水)地”的有力佐证。

纪信,天水人,是楚汉之争时刘邦手下的一位将军,追随刘邦南征北战,公元前204年,在刘邦、项羽相持的荥阳成皋战役中,刘邦被困在荥阳城内粮食殆尽,人心慌乱,因纪信长相酷似刘邦,故献计愿假装汉王降楚,刘邦趁机从西边城门出逃。项羽大怨,便将纪信活活烧死,后来刘邦建立汉朝,为了报答纪信的忠国救驾之恩,追封为“忠烈侯”。

大概由于纪信所有的辉煌都定格在了他舍身取义的一瞬,所以关于他的祖籍,自古也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如四川的西充,山西的洪同,可在陇山之右的甘肃,人们依然相信纪信就是天水人。

寝宫内的纪信塑像

成纪出纪信,乡梓为荣。纪信家乡的天水人,崇仰纪信忠烈,古代尊纪信为天水城隍。明朝初年,为纪念汉将军纪信,在天水城中修建庙祠,因纪信为天水城隍,故纪将军祠又为天水城隍庙。

庙门前有大牌坊一座,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气势恢宏,上悬巨幅匾额,民国时期的著名书法家于右任先生草书“汉忠烈纪将军祠”七个大字,笔走龙蛇,烨烨生辉。

这样的认识,主要是因为天水城隍庙也就是纪信祠里的古树和壁画,更因为天水百姓很久以来认定纪信本来就是当时的成纪人,也就是天水人。无论是四川的西充,山西的洪同的还是甘肃的天水,如果说人们对纪信的祖籍还有些争议的话,那么他们关于纪信生命中的辉煌却有着极其相似的看法,那就是在汉王朝诞生的前夜,在汉王刘邦被西楚霸王项羽久困于荥阳的关头,纪信所表现出的超人的胆略与慷慨赴死的决心。

关于纪信的故事主要出自《史记 项羽本纪》。汉王三年也就是公元前204年,楚汉战争已经入第三个年头。这一年的五月,被项羽围困于荥阳城内的刘邦粮草告罄,危在旦夕。

这时有人提议让人假冒汉王刘邦出城诈降,而真的汉王则来一招金蝉脱壳,从侧门溜走。就在这样一个历史的关键时刻,外貌酷似汉王刘邦的纪信站了出来。

史记在记载这一段历史时写道:汉将纪信说汉王曰:“事已急矣,请为王诳楚为王,王可以间出。”于是纪信先放出“城中食尽,汉王降”的风声。然后假充汉王夜出荥阳东门,走向欢呼胜利的楚军大营。与此同时,汉王刘邦则与数十骑从城西门出,逃往了成皋。

时隔两千多年,我们现在已经很难想象,西楚霸王项羽因远远看见汉王率领部卒出降而洋溢出的喜悦。但接下来的情景却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当他满心欢喜地等待着汉王刘邦匍匐在自己的脚下时,汉王刘邦的车辇里却传出了纪信爽朗的笑声。

纪信大笑是因为他知道,自己已经完成了一项使命。而同样是这一笑,却使项羽的得意在一刹那间凝固在了脸上,并进而因恼羞而成怒 ,因恼怒而火冒三丈。

于是就像先前一把大火烧尽阿房宫一样,项羽当天的一把大火又在烧死假汉王的同时,也将一个真的纪信永远地留在了人们的心里。因为纪信在走向楚军阵营之际,他虽然没有高唱“风萧萧兮易水寒”,但他的心里却是抱定了“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信念。所以项羽的这一把火,也只能使纪信浴火重生,就像涅槃的凤凰。

有人说,人的一生很长,可紧要处却只有几步。历史其实也是这样,它的走向,有时候也只是因为一些极偶然的因素。两汉四百年的基业不可能只是纪信一个人的功劳,但是如果没有纪信的挺身而出,那么中国最近两千年的历史会不会重写,就要画上一个问号。用这样的眼光看纪信,我们就可以看出他真正的忠烈,也可以看出他的殉难的价值所在。

古人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纪信显然是前者,因为他在自己的生命结束之时,用自己人格的火焰照亮了汉王朝曾经黯淡的前夜。从某种意义上上,他其实也就是一个殉道者。也许正因为这样,后来登上皇帝宝座的刘邦才将他追封成了“忠烈侯”

2004年,天水市在对城隍庙大殿进行维修过程中,在大殿西面墙壁上发现一组明代珍贵壁画。以表现城隍出巡情景的这组壁画,面积约25平方米左右。从壁画上“天启五年三月初三·张登”的字样来看,这组壁画应该是明代的文化遗存。因而它也从一个侧面再次证明了天水城隍庙也就是纪信祠久远的历史。

“楚逼荥阳时,凭烈志激昂,四百年基开赤帝;神生成纪地,作故乡保障,千万载祜笃黎民”。 这是雕刻于纪信祠堂牌坊上的一幅有名的楹联,楹联由清代董平章撰写,邓宝珊将军摹书,短短二十八个字就将纪信的生前身后高度地概括了进去。

也许就因为人们对纪信忠烈英勇舍生忘死的品格的敬重,所以人们才将他尊为一方之神,时时拜祭,天水城隍庙里也才有了这些斑驳却又明晰的匾额。

这些匾额、殿宇和院内的古树名木相互映衬,在证明着古城天水悠久历史的同时,也将忠烈二字永远地刻在了天水民众的性格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