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彻悟:一切疼痛,皆是假象!

 湘楚古风 2022-03-13
古老中药方,治好十年湿气,醍醐灌顶!两味药,湿没了!四百年前的祛湿方,挖出来了

前几天,一位中医同行跟我说,老柯,你撰写的中医科普文说,实在是有意义:祭奠先人,造福后辈。

这话,言重了。我不过是拿自己的所学,和读者聊聊天而已,远远起不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将来,我百年以后,应该会有人记得我的文字,并从中吸取营养。这样,就足够了。

现在,我要给你说的这个小方子,也许就是发于古人,启迪后者的文化精髓。
这就是用红豆和薏米配对服用,再加几味药食同源的食材,改善脾湿症。
话得从头说起。
记得好多年前,我遇上一个人。

他是一个建筑工人,当时已经50多岁了,准备回家不干了。
他说,他从年轻的时候就干力气活,一直到现在。工地上累了,热了,渴了,就来点大凉水,如果有大西瓜,一顿能吃小半个。年轻那会儿觉得没啥,怎么吃怎么喝都没事儿。

后来,他渐渐发现不对了。碰凉以后,哪怕是喝水喝多了,都想跑厕所。食欲不如从前,感觉吃下去的东西以后,里头胀乎乎的。现在,他的四肢明显沉重乏力,干起活来比以前慢了很多。
我看他舌头,见舌体偏胖,舌淡,有一层白腻苔。看脉象,偏滑。

除了以上几点,你也可以对照一下,自己的湿气重不重:
1、脾主肌肉、四肢,湿气重最明显的体现就是乏力、不愿意活动,如果导致气血运行障碍,还会出现关节屈伸不利,甚至会出现局部水肿等情况。
2、影响食欲,患者没有食欲或者吃饭后不易消化,还会有脘腹胀满等症状。
3、大便不畅,且粪便粘滞,容易黏在马桶壁上,不容易被冲走。
4、患者舌的苔比较厚,黄腻或者白腻。
5、头身困重,像是有一块湿抹布在头上裹着。

我知道,这一定是有脾湿了。湿气太大,阻了他的脾胃。不过,他没有条件熬中药,中成药也没办法保证按顿吃。
我给他出个主意:弄点中药红豆和薏米,再加入了荷叶、栀子、橘皮、茯苓、大麦、甘草、桑叶、芡实8味。这10味药都剪碎,放进大保温瓶子里,把烧开的水灌进去,盖好盖子,闷上15分钟。

你不是说干活容易渴吗?那好了,以后凡是喝水,就喝这壶里的药茶。喝光了,可以续沸水。一天用这么一剂,务必趁热喝,不要凉喝。味道,谈不上有多好,但是你不要加糖,不要加任何调味品。
另外,饮食上注意,不要吃太油腻的东西。
他一听,挺高兴,道谢而去!!!

我不知道他能不能照做。但是我祝福他可以很快改善。
我们说说这背后的道理吧。
其实,红豆和薏米都是传统中药,入脾经的。两味药搭配应用,最典型的例子,是明代万历年间刊发的《医学入门》里的红豆薏米茶汤方,迄今400多年了。原方是煎膏服。此法治疗“一切脾胃不和、饮食无味、泄泻”。

其实,无论是红豆还是薏米,最正规的服用方法,都是水煎服。但是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煎煮中药还是相对麻烦的。怎么办?退而求其次,泡水喝。这样做,效果肯定不如水煎服,但是相对方便。而且,如果能坚持,也的确可以看到一些效果。关键是,能否坚持服用。
我们分别介绍一下这两味药。
红豆,我经常介绍,它性甘、温,入脾经和胃经,善于脾气健脾、燥湿化痰、利水消肿,还有一定的祛风散寒和固表止汗作用。可以说,治疗脾虚证,不用红豆是说不过去的。

上文这个患者,由于常年饮食不规律,贪凉,这就造成脾气受伤。脾不能很好地运化,所以湿邪聚集,困阻中焦。他的便溏也好,四肢乏力沉重也好、饮食以后腹胀也好,吃东西没胃口也好,从中医角度看,都是脾虚湿盛所致。尤其是舌淡胖,苔白腻,边有齿痕,更是脾湿之象。因此这个时候,用点白术很不错。

薏米,我也常常说,入脾经和肺经,能健脾理气,燥湿化痰,还可以利尿通淋。脾虚,运化不及,使得湿邪阻滞,这个时候用陈皮,可以把业已形成的脾湿化开。由于它能行气,所以对脾胃虚弱导致的中焦气滞、腹部胀满也有调治作用。

所以说,红豆和薏米,综合起来,就有健脾、益气、除湿、行气、消胀的作用。尤其是对脾胃长期为冷饮所伤者,更为适合。正如《是斋指迷方》所云:治脾气不和,冷气客于中,壅遏不通,是为胀满,用红豆配薏米。
而其它8味:
1. 荷叶、栀子、橘皮——人称健脾三君子——主要用于补脾气,功能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提升中焦气机;

2.茯苓、大麦、甘草——健脾胃的三护法——这3味可以健脾,可调整脾胃功能,补益脾胃,让它获得动力;

3.桑叶与芡实还能固肾,肾好了,排尿功能就强,加上原本的红豆薏米,将身体的水汽通过尿液排出去了,变得干燥了,这也是祛湿的一个大招啊。

这使得它从调理脾胃开始,正儿八经地从根本上去除湿气,整个脾胃开始工作,体内的湿气也就自然排出去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