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特稿推荐】弹性根劲:内家功夫入门的标志

 追梦家园 2022-03-14




讲次第明心知往

重落实力行求至

对任何一位诚挚追求一门技艺和学问的人来说,尤其是太极功夫这种东西,最关键是“要入门”,所谓“在门里练”,而不是“在门外晃荡”。找老师学习的目的,也是关键在“求得入门”。师者的责任,也在于“领进门”。所谓入门,不是说拜了师父,就算“入了门”。最终入门的标志,是师者所传授的东西,确实是完整、纯正的内家功夫,只有在弟子身上有了内家入门的东西过后,才能说一个人是由这位老师带进内家功夫的大门以内了。

图片

但对于在真正入门之前的学习,不但不能说没有价值,而且也是必需的一部分过程,算是一种“启蒙”吧。拜师求学,心诚意切,对启蒙之师,理当感恩铭记。符合道义的全力协助,也是理所应当,但是绝不能奉行“念歪了经的师徒制”(点击阅读:【拾级而上】太极修习体系:基础、入门与进阶)。太极是至高无上的大道,古往今来任何人都不能私有,任何人走对了路都能成就。启蒙的过程,当然也在练功,功夫也会长进,甚至功力增长许多。但是太极功夫是否入门,绝不是功力大小所决定的,如果多少学生几年下来,还是只能玩“实功力”,不懂“虚气劲”,必然教成、学成、练成太极外衣包裹下的外家功夫。所以,其实在启蒙与入门之间,还存在难以跨越的鸿沟,而让自己真正跨越鸿沟的人,也许是老师、也许是师父、还可能是良友,也有可能是生命中的其他有缘人。

图片

那么,到底对于太极拳或者内家功夫来说,什么标志叫入门呢?现在很多老师要么不懂,要么有意拉低入门的标准,让学生误以为老师高深、自己悟性高明。那么入门到底怎么检验?是不是能打人就算,还是说推手能把人撂倒就算。肯定不是这样的,要打翻人、推倒人,不学内功也可以练得很猛,摔跤、柔道都很厉害,他们也都功力深厚,所以一般的太极推手遇到摔跤往往落下风,或者也只有撕拉扯拽费尽力气,问题是这些都是“在拙力上面求”,肌肉力可以很猛,但是确实是拙力,筋骨力也可以很猛很灵活,都以为是内劲,其实还是拙力。摔跤柔道也都在讲太极思维“左重左虚,右重右杳”,但那是“在外形上追求太极理念”。

图片

内家功夫之所以称之为“内”,只因为它不同于常力、肌肉力、筋骨力。它是通过正确的身心锻炼,产生出来的一种新的性质的力量:弹性、气性、水性、爆炸性……我要告诉大家的是,这种新的性质的所谓“太极劲”,必须是“长劲”“贯串劲”,所谓的贯串,绝不能是身体局部的“拉扯”,拳论说“全无抽扯之意”。那么,身体整体的摇动、晃动,利用一百多斤体重势能,这算内劲吗?必然不算,我经常举例:用弓箭的体重去打人,用手枪的体重去砸人,就是今天很多人以为的内劲。弓箭的厉害之处是弹性势能,手枪的厉害之处是惊爆之力。内劲内劲,如果只是一般人日常生活所用的力,通过锻炼逐步增加,就算内劲的话,还叫什么“中华绝学”?“反者,道之动”,内劲非常力,此意至简而难明,凡是真正的深入追寻者,必须检验自己所练是否逼近纯正,如果一两年还没有明白真正的内劲,就要考虑自己所学的体系是不是“有点不够”了。当然,如果只是追求养养生,松松筋骨,得点筋骨力,倒也没啥。

图片

要达成认识内劲的目标,武学经常讲的是:根劲是内家功夫入门的基础。那么,什么是根劲?其实就是“手足贯通之劲”,是能够“起于足,发于腿,主宰于腰,灵通于背,形于手指”的特别长的劲,但是这一连串的过程,绝不是脚蹬、扭腰转胯产生的,这是典型的外家功夫。这种贯串劲,必须是“一动无有不动”,而一动无有不动也不是一般所理解的,哪里都同时动。而是如同一颗石子扔进水池,中心震荡产生一圈圈波纹,达到池塘边缘。在人体身上,必须是腰丹带脉之开合鼓荡,产生劲力爆炸的中心,而后向手脚末梢传导,地面再反弹到手上,崩弹对方劲端的过程。修内劲,无非修炼腰丹发动机和通达无碍的传动劲路而已。

图片

这里首先还要说一下,后文谈内劲,更多还是从大家更容易明白的方式角度讲,而内劲的“虚性”“水性”“弹性”“气性”,不准备深入展开说明,留待以后阐明。对“太极思维指导下的外家功夫”的解析和评论,也会在日后逐步展开。而所讲的这些层面,由于已经不是基础的抻筋拔骨养生蓄气层面,所以一些读者只能是先看一看,闻闻味道、扫扫风景,便于为自己深入提供一个纯正的视角和方向而已。

图片

王宗岳《太极拳论》说,功夫入门为懂劲,其实懂劲和根劲具有内在的联系,你甚至可以把两个词换着用。懂劲的表现:来力无阻、去力无碍。一个字,就是通;两个字,就是通透。这里不说“松”,因为松被用滥了,歧义百出。通则松矣。所谓来力无阻,对方的劲道,一点不留身上,全部透脚入地,并且完成“劲由己蓄”的过程,所谓“力从人借”,必须先接受、吸纳、储蓄在腰脊。所谓去力无碍,自己的劲道,加上对方的来力,全部由腰丹而炸,从脚而返,毫无阻碍,通过接触点螺旋扔给对方。这个过程,就跟立在地面的一个超大超强的弹簧一样,你越压它越稳越有劲,压到极点就把你弹起来了。人体是个大弹簧,只是没有修习纯正内家功夫的人,身体都是硬邦邦而已,练了太极操的人,身体都是软塌塌而已。真正的要害是:“能崩弹”。

图片

一般来说,外家拳不练根劲,只练整劲,越练越整,越练越能够把身体整合起来,所以也就威力越大。内家拳第一步也是练整劲,但是还要进一步让整劲落地,必须气沉脚底,入地三尺,只有根深才能蒂固,只有入地三尺才能如山岳一样不动。只有不动之后再求动,才威力无穷。所以外家拳如果你有很好的身体条件只需要练上个一年半载,就很猛很厉害了,内家拳却要慢慢磨,磨到你真正能够踩住大地,合住大地,才能够真正借天地之力,才能够借对方之力。对方的力来了,就能够留住存在脚底蓄到腰间,也能够加倍奉还对方。不过,在外家整劲和内家根劲之间,还有两个特别容易一辈子陷入难以跨越的门槛,特别容易走到“死胡同”。

图片

一个似乎把“僵整力”当功夫,比如对方人高马大推不动自己,但是其实自己也被“钉死了”,对方动不了自己,自己也动不了,这叫“实平衡”或者也叫“死平衡”,是练太极三两个月就出来的东西,必须很快丢掉。真正的平衡是,接触点不动或微动,对方大力进不了,而自己仍然是自由灵活、自由行动、自由呼吸、谈笑风生,这是所谓“虚平衡”。另一个误区更容易深陷,就是“把筋骨力当成内劲”,“把柔力当劲”,因为在练功的过程中,第一个阶段是散劲整合成僵劲,第二个阶段是僵劲慢慢化为柔力。这时候功力大涨,对付一般人乃至有功夫之人,也感到轻松自如。而柔化的过程,也感觉很符合太极拳论的理。所以只在这个层面停留,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极其容易留恋这个阶段。其实这连前脚都还没有迈进太极之门呢。
图片

继续说根劲。想要求得根劲,必须求得入门路径。内家拳在修炼初期,就是先修炼人体筋骨架子这个“通道”,松是为了通,通了更松,螺旋上升。立木承千斤,房子立木靠卯榫结构,人体立木靠关节骨架。骨架关节靠两个词,“灵活”+“稳定”,怎么达到?“抻筋拔骨”,拔骨求灵活,抻筋求稳固。拔骨,关节缝隙加大故圆活无碍。抻筋,关节“绑带”更紧故韧力无穷。处处拔,处处抻。最后全身骨头“散开”,又由全身一根大绑带重组。上面一段基于人体构造,说了有形的练法。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明白的老师,将“空”“虚”“散”“膨”等心法配合,通过正确的“推手应力试验”,很快就能懂得不同于柔力的贯穿劲。随着练习的深入,慢慢自己就变成了一个气球和弹簧,才能做到任何接触点一碰你,脚底就有反应。随着功夫的深入,愈练愈精,逐渐追求“应物自然”和“遍体弹簧似”的高阶境界。

图片

而武术中常说的所谓的“架子劲”,其实也就是要做到“外三合”,其中肩胯合,最重要也最基础;肘膝合,为难能;手脚合,为懂劲。“合”不是意念合,不是想象合;“合”是“一体”,是有实质性的、生物物理意义上的连接。如蟒蛇蠕动,首尾呼应,所谓身体改造完成“一体化”,只有“全身一块筋',手脚才是真正“合”。合,就是最远的两端建立联系。手脚合,则处处可合,处处连接。跟电线通电似的,插头一插隔老远的电灯就亮了。但是这个一体化的外三合,仍然缺乏“内在的配合”,“凝神、意静、气畅”的东西,才是根本所在,外三合的达成,只是完成了内在发挥作用的载体和工具。其实内三合的东西,一点也不神秘,只能另文阐述了。内外相合做到一定程度,不同拙力筋骨力的东西才会显现出妙用无穷。请看一些老前辈的推手视频,接触的那只手不动,意念微动则内劲膨发,这就是周身如一内外联通了,意动劲到,这才叫真正“一动无有不动”。

图片

更有拳家言“前后为本能,左右为技巧,上下为玄妙”,此语甚妙。人为万物之灵,人之贵在“顶天立地”,前后左右动物皆能,唯有人能“仰观星空,俯察大地”。牛的劲道很大,但是基本上只有前后的冲撞力,拐个弯就不会了。虎豹能够猎杀体型远大于自己的野牛,就是因为它们除了前后的冲撞力,还有一个脊柱的左右旋扭的劲,所以一旦爪子合住猎物身子,脊柱一个旋拧就把猎物放下地了。还比如鳄鱼,就靠脊柱的“死亡翻滚”吃遍天下。人体呢?人不但可以前后左右,还能仰望星空,所以可以把自己修炼到前后左右上下都有支撑,在我研究看来,“上下为根本,为基础,为入门”。练内家拳,只有先找到“上下对拔”,否则再怎么练前后左右,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一无所用,终生不能入门。“上下”就是求得“支撑”,就是“根劲”。

图片

我们看推手中各个方向的劲道,“往前”于推手中最能体现,“顶牛”为前,不学而能,能有“撤后”的技巧的人,已经比较聪明了。顶牛的结果,是身高力壮者胜,顶劲不断,摧枯拉朽。常见于外家习练的人,推手的时候最擅长,没入门的内家修炼者难以抵挡。凡是遇到对方力大,如果接住对方的劲,左右略转腰胯,对方千斤之力也破掉了。难就难在“接住对方的劲”,而不是躲开、绕开、转开,接不住,就节节败退,根本谈不上转腰脊。对于外面来的所有外力、侵扰、只有能够真正接住、而且轻松、自由、不动心、不动中定地接住,才能消弭于无形。能劲由己化,则发劲不值一提。热衷发劲,确实只是留恋入门之初的东西而已。

图片

问题是如何能接住,奥妙就在“上下”。身体要能承力,立木顶千斤。全身骨架就是“立木”,脊柱更是核心之核心,是真正能顶千斤的弹性立木、液压立木(点击阅读:【特稿推荐】脊柱是金轴,不懂是盲修)。必须具备把劲力从接触点,自然传导入脚底、储备在腰脊的能力(注意,是自然传导,不是想象,也不需用力,这依赖骨节通透)。对方劲道源源不断如江河大海,我之身体却虚怀若谷如万丈深渊。所以你看武氏太极拳高手,他们的拳架动步子和左右转动都不大,特别强调“竖劲”,所以武式也比较难练。

图片

太极拳是“借天借地”,或者说是“接天接地”,接天就必须练出“顶头悬”,“接地”就必须气沉脚底。所以说,所谓的六面浑圆力,必须以上下为根本,有上下则能在动态中站稳脚跟。没有上下的左右前后,都是假的左右前后,一定漂浮无根。有了上下力,就有了“漂浮千斤”也不难。只有先承受对方,在压力之下求松活无碍。所以我说求得根劲上下贯通,是内家入门的标志。根劲是使得前后、左右有意义的支柱。至此才能“默识心通,愈练愈精”。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