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式太极拳的功夫次第与分层

 tjboyue 2019-01-14

编者按:本文作者方宁师承燕京泰斗崔毅士,为杨式太极拳第五代嫡传弟子。1924年出生于北京,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长期担任大学教授。据说方老师最擅长推手击技,工夫了得,当今杨式太极高人之一,今年已经95岁高龄。网上有老先生推手视频,虽是门里师徒练习,其松沉发劲亦相当精彩。本文原载《武林》杂志1982年第12 期,总第15 期,后作者又有体会,辑为“补论”。刊出时略有删改。


何谓功夫?众说纷纭。然功夫并非不可捉摸之物,而有一定之客观标准。究竟太极拳功夫如何划分,现分述如下,以为太极拳同好者参考。

太极拳功夫计分十层。一至三成功夫是谓下乘,也就是入门功夫,有三成功夫可谓入门,不具三功夫不能谓入门。四至六功夫是谓中乘功夫,通常即谓已登堂入室。七功夫是中乘功夫与上乘功夫之过渡阶段,也是习太极拳的关键一步,常谓之炉纯青阶段,也是中乘功夫的最后阶段。八至十是为登峰造极上乘功夫,八成者登峰而未造极。

太极拳是以柔克刚功夫,其过程是化僵硬为柔,积柔成刚。拳经云:“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功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着熟就是太极拳推手,也就是太极拳入门功夫。当然,习太极拳纯以锻炼身体为目的者可不练推手,但兼以武术为宗旨而不练推手则拳术不得入门。在推手中由着熟而渐悟懂劲,即是由一至三功夫阶段。

以推手言,一至三功夫是化劲阶段。拳经有云:“退圈容易进圈难”,一至三功夫即是退圈功夫阶段。一成者硬力多而化劲少,二成者化劲渐增,硬力渐少,是着熟标志。三成者化劲为主,渐悟懂劲。是时不仅知道而且能作到以走圈柔化任何强力之进攻。一至三功夫是由勉强退圈进入自然退圈,习惯性走圈柔化,不丢不顶,开始真正懂劲。

四至六功夫是进圈阶段。所谓进圈不是单纯化圈退而化圈进,而是在化圈进的过程中粘黏的情况下带有逼进,迫使对方失去重心,将之击离原位,甚至击倒或发出,开始具有发劲与寸劲,具有威慑性。所以说,练太极拳而不具发劲与寸劲,则尚不具四功夫,尚不能谓已经入门。四至六功夫也是积柔成刚阶段,也是由寸劲逐渐向分劲发展的阶段。常人攻人,将手收回一二尺蓄劲再击出,是谓尺劲。此时太极功夫不需退手,手只柔绵贴住对方身体在一寸内发劲,此时已具四功夫,也就是太极拳开始登堂阶段,在拳术上此时两腿有根。

至四功夫以上则是拳经上所谓“是时功用一日技进一日”阶段,也是太极拳开始登堂入奥积柔成刚阶段,同时也是“功夫无息法自修”的阶段。是时“入门引路需口授”阶段已基本结束,即使不推手,个人单练仍能增加技击功夫。当然此时不脱离明师高手的指点与不脱离推手实践是更好的。功夫是“然非功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阶段,是时太极拳已登堂入奥,运用自如,左右逢源,开始步入本是舍己从人,渐至随心所欲阶段,“豁然贯通”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有朝一日确实豁然贯通,一通百通,不禁自思,“原来如此”。

据笔者自身体会,七功夫是太极拳关键性阶段,也是由中乘功夫进入上乘功夫的过渡阶段,也就是常语所谓炉火纯青,随心所欲阶段,至此阶段进圈已毕,是无圈阶段,也是由寸劲真正进入了分劲阶段。是时,无处不柔,无处不刚,处处能化 处处能发,周身无处不太极,挨着何处何处击。在推手技击上,一至三是外圈化,四至五是内圈化,六功夫是贴身化,可以将对方力点引向自身泄力而转化发出,即见肉分离法。至七功夫即是无圈打法,即不仅具有以上各种打法而且可以将对方劲力引向自身不化而发,即点打法。此时在推手中立不摆架,打不露形。沾着即打,一点之处有化有发,可化可发,说刚即刚,说柔即柔,使人莫测。

八至十功夫是谓上乘功夫,笔者未达此境界,仅加推论。是时太极拳已入化境,所谓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是时拳贴人身只一哼一哈之间,甚至几乎未见其动,未觉其动,而人已打伤。出手见红,发手伤人,更不必论及封筋拿脉,点穴闭户等。当然,所谓十,所谓造极是无止境的。是时拳术上甚至不那么死练外形,而只是练气养神练意,讲求道德。

以上所述想有很多不妥之处,作为个人学习心得书此以公诸同好,以为习太极拳者共勉,望指正。 


补论:

一、经过几年练习以后,笔者进一步对拳经所述“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其中“一羽不能加”在推手应用中有一定的体会。现在简述如下,供太极拳同好参考。

一羽不能加,是在推手中很轻柔贴住对方,对方的力量动作中增加有一根羽毛的分量就会感觉得到,本能反映而发劲,这种发劲在外表上的动作也是微乎其微,几乎看不见什么动作,而对方已被发走。因为达到了无圈功夫,全身任何部位都可以发劲,功夫由寸劲进到分劲,因此对方一根羽毛的力量,不论在什么时候,身上什么部位,些微反映都可以发劲。所以说是“一羽不能加”。

至于“蝇虫不能落”本人没有达到这个阶段,不能浪言。但是相信古人绝对不会说空话,一定是有根据的。还在于大家同好努力练习去体验。

二、习杨式太极拳达到两个决定性的阶段,就能够表现其内家拳的特别风貌。一是发劲,利用内劲发人于几丈(甚至十米)之外;二是无圈,功夫由大圈中圈小圈逐渐练习到无圈时,能够表现太极拳经论述到的几种情况:

1.  内劲由寸劲练到分劲,外表看不见怎么用劲,而将对方发走,证明太极拳其内劲不外露所以名为内家拳;

2.  可以周身发劲,用事实说明古人所形容的“周身无处不太极,挨着何处何处击”;

3.  表现‘以静制动’自己不动,对方碰到自己身上,他自己反弹回去。经过有发劲功夫老师的正确指引加上自己锻炼,自己终于掌握了发劲并达到了无圈阶段体验到一羽不能加的功夫,在自己身上实现了太极拳。

以上个人经验谨供参考,愿与太极拳同好者共勉。

 

 

                                                                                         源自“壹太极”




勿使前辈之遗珍失于我手

勿使国术之精神止于我身

侪辈共担此责

诚邀您加入武谈

从今天开始

让改变成为可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