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手艺人之——裁缝

 述涛说事 2022-03-14

    手艺人之——裁缝

                                      文/刘述涛

我们只知道轩辕氏是黄帝,是我们的人文始祖。汉朝班固在他的《东道赋》中写道:“分州土,立市朝,作舟舆,造器械,斯乃轩辕氏之所以开帝功也。”哪知道,轩辕氏还是裁缝的祖师爷,他用动物骨头做成针,麻绳为线,缝树叶,缝兽皮。让人穿在身上御寒保暖,从而有了后来的裁缝。有了唐朝诗人笔下:“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裁缝无处等,以意忖情量。”这些诗人笔下的女人在大晚上裁剪缝制衣物到凌晨的真实生活写照。这也足可见裁缝匠的辛苦。

同样,透过文字可以看到在唐宋时期,鲜有男人做裁缝,给人量体裁身,这些都是女人所做的事情。真正男人兴起量体裁衣做裁缝,应该是近代布匹印染业的迅速兴起,做裁缝兼带卖布匹成为一件很不错的生意,不但可以养家糊口,还有可能起骚发财。

那些年在改革开放之前,计划经济时代的裁缝,同别的手艺人差不多,都经历了很长一段很艰难的日子。直到改革开放之后,布匹不再需要布票,想怎么卖就怎么卖,老百姓想怎么买就怎么买的时代出现,裁缝这门手艺才迎来了真正的春天。这时候的裁缝站在自己的布店里,脖子上挂着软皮尺,左手里拿着竹尺,右手里拿着画笔,嘴里叼着烟,站在桌板面前,一边同人聊着天,一边在布匹上画着线。这时候,他的身边站着几位徒弟。

徒弟学裁剪,已经是学裁缝到了最关键的一步。一个人会不会做裁缝,考验的就是会不会量体裁衣,能不能够真正裁出的布,又好又省布料。老话说,裁缝剪刀快,全靠心会算。懂得算计,算得好的裁缝,同样的一块布料,别的裁缝只会裁出件上衣,他却能够除了上衣,还多出一块短裤的布料。这样的裁缝,自然很多人喜欢,很多人愿意把自己买的布料送到他手上。

只是,那些年,带崽贪恰,做裁缝贪布,还是时不时发生。经常在街口上听到人说,恰几黄肿大肚,我拿去的明明可做一件衣服,一条裤子的北京蓝,他现在只给我做了一件上衣。

过些日子,人就看见裁缝的媳妇穿着一条崭新的北京蓝的裤子。

在八十年代末,学裁缝是高峰。女孩子初中毕业,一没书读,接下来就是学做裁缝。学裁缝第一步是学做手工,学会绞边,用手工针缝裤边,缝裤腰带。这时候,住在师父家里,帮着师父家挑水,喂鸡,养猪,种菜,那也基本上是徒弟的事情。那些年,不止是县城里的女孩子学做裁缝,好多乡下的女孩子也跑到城里来做裁缝。

手工活做得差不多了,师父也瞧出来这徒弟做的活针线严密,心定心细,就开始让踩缝纫机。缝纫机都是自己家买,抬到师傅家的。没有裁缝机,还学什么徒?偷鸡你也要有把米才行。这世上,还没有听说话,学做裁缝,自己没有裁缝机的。你说没有撬边机行,可以手工撬边。那时候,最作兴的是蝴蝶牌缝纫机,一只蝴蝶趴在缝纫机头上。给裤子拼缝,师父让徒弟给衣服上袖子,上领子,上腰头。叫缝什么,就缝什么。师父喊捉鸡,徒弟不敢抓狗。

眼看着一年的时间过去,徒弟把一辆缝纫机也踩得哗哗直响。这时候,师父就开始教裁剪。教裁剪时,师父会从裤子开始教起。此时,有些人来做衣服,师父会有意识的让徒弟去量,量好之后,师父会问,你说要做宽松一点,还是做合身一点?有些徒弟不明就里,张嘴就来,做衣服不就要合身?师父会说,合身自然是要,但也要想到,人家屋里姐弟多,姐姐穿了妹妹穿,做件衣服,不仅要姐姐合身,还要想到妹妹能穿,这才是好裁缝,懂得为东道作想。

学会了裤子和上衣,别的就多能够触类旁通。一位真正为他人着想,并且眼上手上都有活的裁缝,那是上请下迎的。这样裁缝被请到家里,为一家大大小小制作年衣。上门到人家里做衣服的裁缝,自然会被人高看一眼,请到上屋头坐定,好洒好菜的招待。

也是在那些年,好多裁缝成为了县里的万元户,戴着大红花,风风光光了一回。只是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今日上他家。眼看着各种好看的衣服,一下子涌向市场,让人应接不暇,人们开始纷纷把目光投向了服装店,再也不用自己拿着一块布走进裁缝店了。

自此,再要见到裁缝,就大多数在制衣厂里,他们一个个脚上踩的已经是电动缝纫机,手里拿的,也是可以一边喷水一边熨烫的智能熨斗。

现如今,要见裁缝,只能是在某个街口,又或是某家店里,她们给人缝补旧衣,也给人绞边、撬边。只是,当她们把撬好边的裤子递到人的手上的时候,不知是否还能记起,裁缝曾经有过的辉煌日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