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志同道合是朋友

 彭信之管理识堂 2022-03-15
每次出差之际,我都会格外珍惜与他乡朋友相聚的时刻,甚至是把每一次和朋友相处的时刻当作是两个人的最后一次相聚。这并非是悲观始然,而是世事无常,就像疫情所带来的变化,谁也不知道下次聚在一起是什么时候,也许是明天,也许是明年。这需要时机的配合并非人力可以左右,但自己可以把握的就是在这次聚会之时不留下任何的遗憾。

要让人生丰富多彩,朋友是必不可少的。好的朋友就像人生的一面镜子,可以让我们看清楚自己看不到的盲点。好的朋友又像是一本书,可以让我们不断增广见闻。更重要的是,好的朋友是人生的伙伴,给我们以力量和温暖,孔子就属于那种特别值得一交的朋友,遇到朋友过世而无人料理后事,孔子就说:“我来负责丧葬。”(《论语·乡党》10.14:“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一般来说,一个人没有人料理后事一定是遇到了大事,比如家道中落或子孙不肖,而孔子能够雪中送炭,真是一死一生乃见交情。
我们应该如何建立结交朋友的正确观念呢?孔子的一个基本区分是益友和损友。
“益友”有三种,与正直的人为友,与诚信的人为友,与见多识广的人为友。,“损友”也有三种,与装腔作势的人为友,与刻意讨好的人为友,与巧言善辩的人为友(《论语.季氏篇》16.4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季氏篇》16.4
孔子的三种益友是有逻辑关系的,首先是友多闻。

友多闻是指朋友见多识广,总能启发我们的观念,开拓我们的视野。我相信每个人的身边都有这样的人,无论是同学、师生、同事甚至是曾经的甲方乙方,一旦建立朋友的关系,总会给我们不一样的视角与启发。因为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环境的投射,因此不可避免的会受到时空的局限,心灵也容易执于一偏。这个时候如果有这样一位值得信赖的朋友就会为我们打开一扇窗,引入他的专业知识或人生体验,就会助我们突破视野的瓶颈,以更全面的眼光看待眼前的人和事,整个世界也豁然开阔起来。更重要的是,如果朋友博学多闻,各有专长,可以互相借鉴学习,见面的时候分享最新的观念,那一定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
德鲁克的朋友遍天下,既有商界、学术界的朋友,也有非营利组织的朋友,如20世纪原创媒介理论家,思想家,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被称为建筑设计师、工程师、发明家、思想家和诗人于一身的理查德·巴克敏斯特·富勒(Richard Buckminster Fuller)、都与德鲁克相交多年,并对德鲁克本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们让德鲁克意识到:“要有成就,必须在使命感的驱使下,从一而终,把精力投注到一件事上。富勒在荒里上待了40年,连一个追随者都没有,然而他还是坚定地为自己的愿望奉献一切;麦克卢汉花了25年的时间追逐他的愿望,从不曾退缩。因此,时机成熟时,他们都产生相当的影响。”
彼得.德鲁克《旁观者》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第250页
友谅是指朋友对我们既有信心又能体谅,他之所以会这样做,是因为他认识我们,知道我们的内在自我不像外在的错误那样不可原谅,遇到这样的朋友当然是一种福气,会让自己在茫然四顾之际得到真正的关怀与帮助。人难免会犯错,对待错误当然需要反思甚至有的时候会受惩戒,但我们必须学会将行为与动机分开,如果一个人的动机是好的却在行为上出现了错误,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正是体谅,这样的体谅会让我们在全世界与自己为敌时获得力量和勇气更好的面对未来。中国历史上鼎鼎大名的“管鲍之交”,可谓是友谅的典范。

难度最大的就是友直了。朋友之间的关系是基于怎样的基础搭建起来的,就会以怎样的方式塌陷。酒肉、利益还是道义,其所产生的化学反应是完全的不同的。孔子主张的是“以友辅仁”,是希望朋友们在人生的正道上以道义互相期许,甚至互相争执,但却可以携手向前。否则,一群人即使整天相处在一起,但说的是无关道义的话,又喜欢各自卖弄小聪明,实在很难走上人生正途。(《论语.卫灵公》15.17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吾何以观之哉。)那不是在浪费彼此的生命和时间吗?这样的朋友关系也许一时难忘,却早晚会褪色。
德鲁克与斯隆也是这样的关系,德鲁克在通用研究了三年,写了《公司的概念》一书,然而斯隆非常的排斥此书,认为这本书完全不是他治下的通用。但是他没有攻击这本书,只是熟视无睹,当做世界上没有这本书存在,斯隆的原则很清楚,经理人是一个专业,但是这一点在德鲁克的书中没有体现。另外一方面,斯隆又不厌其烦的帮助助德鲁克,他给德鲁克解释他本人的工作和通用的运作之道。1953年,当他计划以自己之力在麻省理工学院成立斯隆商学院时,就认真听取了德鲁克的意见并邀请德鲁克前往这所学校担任教授。
彼得.德鲁克《旁观者》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第283页
当然“直”也是有边界的,必竟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朋友可以出建议,但最后做出决定是每个人自己。因此当子贡问孔子交友之道时,孔子回答说:“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论语.颜渊篇》12.23:朋友若有过错,要真诚相告而委婉劝导。他若不肯听从,就闭口不说,以免自取其辱)
一句话,真正的朋友应该是“道义相期、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过失相规”。

彭信之

------------

子曰德鲁克

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用走心的文字让东西方管理思想交流碰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