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通俗西藏史(六十六)——百年国战的阶段与转折(上)

 白发布衣cexroq 2022-03-16

原创2022-03-16 07:30·白发布衣的藏地读行

喜欢听音频的朋友可移步喜马拉雅,搜索《通俗西藏史》,老布充满大碴子味儿的口音,将扑面而来!

各位喜马拉雅的小伙伴大家好,老布来跟大家接着聊西藏史了。

上一期,咱们讲了禄东赞的内政建设。他成功地填补了,松赞干布去世后留下的空白。在他的驾驭下,吐蕃就像一台隆隆作响的战车,从高原上俯冲而下,开启了一场燃烧的远征。

这场远征燃烧了无数人的生命,打碎了无数人的家庭。

当这场远征走到了尽头,吐蕃已被耗尽了所有的能量。作为吐蕃的对手,唐朝也没好多少,它被烧得千疮百孔,成了一个步履蹒跚的老者。

这就是战争的本质,用燃烧生命为代价,来博取一时的繁华。

但它极尽的灿烂,就像暗夜里划过天空的流星,是所有人的焦点。

唐蕃国战是人类战争史的异类,从来没有两个单一种族的对决,可以它一样,持续时间如此之长,战争烈度如此之大,战场跨度如此之广。

过去没有,将来也不会再有。

由于这场战争实在过于宏大,在讲述具体细节之前,老布先来讲讲这张国战的总论,让我们对它有一个整体上的认识。

在正式讲述之前,我们先来说一下唐蕃关系的变化。

之前咱们说过,松赞干布时期唐蕃关系非常的好,堪称是一段蜜月期。

那么这段持续了十五年之久的蜜月期,为什么会寿终正寝了呢?

这就要来说说吐蕃基本盘了。

以西藏的环境禀赋来说,根本不足以支撑一个大体量的帝国。

以前西藏处于小邦国割据时代,大家内部斗殴可以消化掉一部分人口,但等到松赞干布完成了统一之后,国家内部趋于稳定,人口开始快速增长,这就需要有外部资源的注入,来缓解国家的内部矛盾。

要知道,西藏适合开垦的土地就那么一点,指望内部挖潜是没戏的,只有对外扩张这一条路。

以前咱们也说过西藏的地形,正东、正西、正南、西北都不适合展开攻势,只有东北方向适合大兵团作战。

在这个方向上,虽然也有巴颜喀拉和阿尼玛卿的阻隔。但巴彦喀拉山和阿尼玛卿行不成地形闭锁,再加上从那曲开始就是绵绵无尽的草原,也适合吐蕃军队的后勤供应方式。

说起来,导致人类战争的因素,从古至今,一共就只有三种:生存空间、宗教信仰、市场份额。

唐蕃在宗教信仰和市场份额上,不存在竞争关系。所以唐蕃国战是典型的争夺生存空间类型,这是一种不死不休的战争,没有妥协的可能性。

更重要的是,两个国家的战略主轴存在重叠,谁都没有退路。

唐朝的战略主线是西域,这条战略主线从汉朝就已经定下来了,目的是北方的压力从西方解决,也就是所谓的“断匈奴左臂”。

吐蕃的发展主轴是取青海入甘南,用草原地貌以战养战。

这两条战略轴线的交汇点,就是河西走廊

唐朝要守住河湟谷地,作为河陇的缓冲区,吐蕃要掠夺陇右的资源,缓解内部压力。

所以,两国打了一百多年,战线从四川的剑南,一直打到了帕米尔的勃律,绵延足有上千里,但战争的主线始终都围绕陇右展开。

说完了大势,我们再来说禄东赞。

他其实是个战略计划的继承者,作为当时实际意义上的操盘手,他也面临着内部压力的挤压,他需要给小弟们找点事儿干,顺便让国内的贵族受益,省得这些武德充沛小弟给自己添堵。

吐蕃王朝突然爆棚的战斗力是各种力量汇集到一点上的结果,当所有人嗷嗷叫着要出去死磕的时候,估计就是乔帮主来了也挡不住。

很多人都有一个疑惑,藏族人其实不缺武德,为啥就吐蕃王朝支楞了一下,然后就颓了呢?!

关于这个问题,很多人都归咎于佛教思想。

其实佛教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因素,佛教的兴盛确实抑制了人口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消化了内部的生存压力。

但我们应该看到,从吐蕃王朝崩溃以后,再也没有一个政权有能力整合西藏。

这也就意味着,西藏内部形不成合力。

这么少的人口基数,这么恶劣的生存环境,再加上各个教派之间的内斗,直接导致蒙古势力进入时,西藏本土完全没有了抵抗力。

反过来再看武德充沛的吐蕃王朝,我们就能知道,这种巨大的动能来源于所有人的利益趋同,实现了单点突破。

做个比喻来说,当时的吐蕃就像是峡谷里的堰塞湖,没有别的出口,只有一个冲击方向。松赞干布、禄东赞、论钦陵这些英雄,不过是引导泄洪的工程师,给了这种奔腾的动能指引了一个方向。

说起来,藏族人还是那些人,吐蕃王朝的人口数量,也不比后期多多少;英雄也还是一样的英雄,不是松赞干布、禄东赞之后,就再没英雄了,之后的西藏也一样出了很多纵横捭阖的英雄。

但整个社会的基本盘,已经不支持对外扩张了,就算有英雄也一样没戏。

说完了吐蕃王朝的扩张动能,我们再来说说对唐蕃国战的认识。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吐蕃取得了巨大的战场优势,几万几万的团灭唐军。这种印象非常深刻,以至于出现了唐军的战斗力,不如宋军的奇谈怪论。

但这里面有个很明显的悖论,这就是既然吐蕃拥有绝对的优势,为什么是吐蕃先垮了,而不是唐朝呢?

我说个比喻吧,唐蕃就像两个拳击运动员,吐蕃是轻量级的,唐朝是重量级。双方要是打一场三个回合的比赛,估计吐蕃能穿花舞步、闪电快拳,打得唐朝鼻青脸肿,最后凭点数赢得比赛。

可问题是,这是场十二个回合的职业拳赛,双方拼的,就不在是谁多打了几拳,而是谁更抗揍了。

唐朝这死胖子,有的是肉,挨个几拳根本不会伤筋动骨,就是被打得躺地上哼哼,也能很快缓过来。但吐蕃不行,拖的时间长了,自己先扛不住了。

对于这场旷日持久的国战,老布有个跟很多人,都不太一样的认识。

这就是双方其实一直都在僵持,只不过是在不同的阶段互占上风。

说起来,老布有很多歪理邪说,但老布牛的是,歪理也能讲得自圆其说。

我觉得啊,唐蕃国战要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上来解读!

从时间上说,国战绵延了一百多年,见诸史端的大战有一百九十多次,小的边境摩擦无算。

所以,不能用一两场战役的胜负来定论。

在唐高宗时期,吐蕃开始了第一次崛起,论钦陵麾下的蕃军打出了令人惊艳的战例,多次团灭唐军。但唐蕃的战争格局并没有改变,两军始终围绕着河湟谷地攻守。

真正改变战争格局的,是公元755年12月爆发的安史之乱。

这场触及灵魂的动乱爆发后,吐蕃席卷河陇数十个州府,截断了河西走廊,将唐朝领土分成东西两个不能相顾的板块。

随后两军的交手开始围绕陇山防线展开,虽然吐蕃曾几次打穿陇山,甚至占领过长安十五天但总体上说,吐蕃没法在关中站稳脚跟。吐蕃不光没法在汉人稠密的关中立足,甚至在陕北和鄂尔多斯高原上的尝试也屡屡受挫。

其实战争打到这个阶段,就已经可以看出,吐蕃虽然拥有碾压性的战场优势,但扩张的动能基本已达到了极限。这就像拳台上的唐朝被打得东倒西歪,但吐蕃已经无力再给出致命的一拳。

安史之乱以后大概三十年左右,唐朝这胖子已经慢慢缓了过来。开始从固守陇山的几个要隘,向外拓展,并且连续取得了几个决定性的胜利,战争的天平再次走向平衡。

从战争的整体走向上看,双方始终处于僵持之中,谁都没有能力彻底击倒对方。

从空间上看,唐蕃国战可以大致分成三个战略方向,分别是剑南、河陇、西域

在这三个方向上,吐蕃在河陇有明显的优势,但在剑南和西域,吐军就打得非常挣扎,当然了,唐军也打得非常挣扎。

造成这种情况的,就是咱们之前说的地形限制。

河陇的南部是连绵的草原地貌,非常适合吐蕃军队的运作和补给,但对唐军的限制非常的大。所以这个战略方向是吐蕃进攻的中轴线,也一直都保持着优势。

但在川西的群山沟谷里,唐蕃两国都受到了地形的限制,相比来说,主攻的蕃军受限更大。

所以,整个剑南方向的战役,其实就是在围绕着几个战略节点的攻防战,其中最有名的便是维州(四川理县东北)。

看一下地图就知道了,理县离四川平原只有几十公里,但就是这点距离,吐蕃始终打不过来,当然了,唐军也打不出去。

双方就像是在泥潭里斗殴的壮汉,谁都伸不开手脚。

这种僵持状态下,哪一方能够获得当地种族的支持,就能迅速占据优势。

一开始吐蕃获得川滇种族的支持,保持了战场优势地位。但随着战争的持续,川西诸羌和南诏国又倒向了唐朝,于是唐军在战争晚期获得维州之战的大胜。恼羞成怒的吐蕃,给川西羌和南诏起了两个外号,分别叫“两头羌”和“两头蛮”。

另外一个战略方向上,情况也大差不差,南疆的沙漠绿洲地形,对双方都造成了严重的制约,让双方都显得非常挣扎。

以安西四镇为例,在二十二年的时间里六度易手,这足以说明,双方都谈不上强势。这时间节点在高宗武后时期,也就是在论钦陵麾下吐蕃兵锋最盛的时期。

之后的唐朝几乎是倾其所有的方式,在安西加大驻军数量,总算是稳住西域的局面。但两万多驻军的负担,让唐朝这个胖子都有点难以承受,就更不说吐蕃的经济承受力了。

所以,西域和剑南一样,谁能获得更多当地人的支持,谁就能获得优势地位,要不然就是不顾一切地拿钱硬砸。

等到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唐朝没钱再往西域砸了,南疆的局面迅速崩盘,唐朝只能鼓动回鹘和吐蕃死磕。之后的几十年里,北疆基本上唐军配合回鹘的军事行动。

应该说西域唐军的表现真的是可歌可泣,在音讯隔绝的情况下,困守孤城四十二年,没点信念是不可能做到的。

前两年中国银联出过一支广告片,其实应该算是一个微电影了,名叫《大唐漠北的最后一次转账》,讲的是龟兹唐军向西州唐军送铸好的铜钱。

在影片的最后,西州将士摘下头盔时的森森白发,真是让人泪目。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中国人的信仰是西方人很难理解的。

应该这么说,西域唐军的拼死坚守,极大缓解了关中防线的压力。就拿沙州(敦煌)来说,苦守孤城十二年,等到城破之时,已经到了唐德宗贞元二年(公元786年),龟兹唐军更是坚持到了808年。

这时候的唐朝其实已经开始了反击,并且在川西的维州打出了,歼灭蕃军数万人的战例。

但西域实在是太远了,内外交困的唐朝甚至都没有能力遥望玉门关,更不用说支援西域了。

所以老兵不死,他们只是慢慢凋零。

我之前曾经说过,唐蕃两军都是充满傲气的军队,他们舍生忘死、身被白刃,都是为了自己心中的信念。

虽然当时双方是对手,是敌人,但尊重是用刀砍出来的,唐蕃双方都给了对手足够的尊重。

我们应该尊重这些古人,尊重他们的选择,因为他们的信念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灵魂。

这个民族每到濒临危局的时候,总有人站出来振臂一呼,而后从者云集、慷慨赴死,这就是这个民族筚路蓝缕、薪火相传的原因。

中国人从来没缺失过信仰,这种信仰叫做以身许国!

“苟利国家生死以,其因祸福趋避之”的情怀,不是什么人都能理解的,所以我们才会有奋不顾身的逆行者。

很多人对唐蕃国战的错误认识,主要是来源于吐蕃几次大胜的案例,再有就是在河陇地区的强势地位,尤其是安史之乱后的三十多年。但实际上,战争打到这个层面,拼的就不在一场战役的胜负,一城一地的得失了,而是整个国家的动员能力和经济底蕴。

在这两点上,唐朝可是拥有数量级上的优势。

所以,唐朝没那么弱势,吐蕃也没那么强势,总体上来说,这是一场残酷的拉锯战,一场持续了一百多年的拉锯战。

这一期咱们就先聊到这里,这期讲的算是这场国战的内因和总评,下一期老布来讲这场战争的分段和转折。

这期就到这儿了,最后还是感谢各位喜马拉雅的小伙伴们,您要是觉得听着还成,有点意思,希望大家给来个转发、评论和五星好评。

谢谢大家啦,咱们下期再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