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阳主阴从”之我见

 供需相应 2022-03-16

“阳主阴从” 之我见

徐子培 杨崔领

1 “阳主阴从” 是阴阳的内在属性

说到“阳主阴从” 就必须先要从阴阳谈起。 东汉许慎撰《说文》 有言“阴, 暗也, 水之南, 山之北也; 阳, 高明也。”阴阳最原始的本意, 就是指有阳光照射的地方就是阳, 进而引 指天空和太阳; 而山的背面太阳所照射不到的地方就是阴, 进而引指大地或地球本身。 随着古人对自然阴阳的认识不断深入, 阴阳逐渐抽象概念化、 哲学化。“阴”、“阳” 概念的产生, 是古人通过对宇宙万物矛盾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而得出的。“盈乎天地之间无非一阴一阳之理”(《朱子大全·易纲领》), 古人看来, 天地、 昼夜、 秋冬、 寒暑、 男女、 上下……生活环境中的一切现象都体现着普遍且相互对立的矛盾。 根据这种观察, 先人把宇宙间变化万端、 纷纭复杂的事物分成阴、 阳两大类, 并用符号表示为: “--”(阴)“—”(阳)。进而得出阴阳是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根本性质的结论。 《周易· 系辞传》 曰: “一阴一阳之谓道”。“道” 即阴阳, 阴阳即是道, 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律和方法, 天地万物之理,大到宇宙, 小到一草一木, 皆不出阴阳。 正如《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 开篇所说: “阴阳者, 天地之道也, 万物之纲纪, 变化之父母, 生杀之本始, 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阴阳即是万事万物的根本性质又是构成万事万物的本源,“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系词》) 万事万物产生于阴阳的相互交感的“和” 的状态。 故《内经》 曰: “生之本, 本于阴阳”。《易》开篇即言: “天尊地卑, 乾坤定矣; 卑高以陈, 贵贱位矣;动静有常, 刚柔断矣……乾知大始, 坤作成物; 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成象之谓乾, 效法之谓坤。” 直接指出乾坤阴阳贵贱有别, 阳主而阴从的道理。 此后又说: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 乃统天。 至哉坤元, 万物资生, 乃顺承天。” 说乾元之气, 即阳气, 是万物创始化生的动力来源。 这股强劲有力, 生生不息的动力资源是统贯于整个天道之中, 它是一切万物的根源, 是天下之大统, 地位至高无上。 坤元之气,即阴气, 乃万万资生始化的开端, 而它的运动是顺承于天的。说明阴阳二者的交感和运动变化有着主导和从属的区别, 而推动其运动变化的动力则是阳气, 即阳气起主导作用; 这种认为阳主导阴的思想被扶阳派创始人郑钦安先生吸取并结合《内经》、《伤寒》 总结成“阳主阴从” 观。“阳主阴从”观念主要强调的是在自然中阳气的主导作用, 阴是随着阳的变化而变化。 可以理解为阳是自变量, 阴是因变量。 阳气的运动不仅推动着整个阴阳“交感”“冲气以为和” 的过程,还参与着阴的产生过程, 它意味着, 任何自然事物, 背后都是阳在起作用, 万事万物的变化全部是阳气不同作用的体现。 所以, “阳主阴从” 是阴阳的内赋属性。

2 “阳主阴从” 是自然的一般规律

从宏观上来说, 人类生存的宇宙背景就是太阳为主导,地球为从属, 月 球和五大行星及其他天体参与影响的日地关系。 [1] 太阳的辐射使地球上出现了空气的流动; 海水在太阳热量的作用下变成水蒸气上升到空中在随着大气的流动移动到内陆行成降雨; 日照时间的长短直接产生了一年四季的变化; 由于日照长短的不同海洋各个部分的温度有着显著区别, 温热的海水会流向相对寒冷的一端便形成了洋流…阳气是地球生态环境得以维持的基础和源动力。 例如, 连绵的阴雨可以理解为是因为没有足够的“ 阳 ” 将天空过多 的“阴” ” 推走” ; 沙漠和长时间的干旱并不是因为“阳” 太多“阴” 太少, 而是因为“阳” 一方面没有足够的热量蒸发江河湖海之水形成足够多的云, 另一方面没有足够的“阳”作为动力将“阴” 的云雨” 推动” 过来…所以说自然的极端天气都是因为“阳” 的不足导致的。 从地球上生命的角度讲,自 然界所有的生物都是直接或者间接的以太阳辐射为能量来源。 比如,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辐射的能量直接转化成自身所需的营养物质, 食草动物则通过进食绿色植物将植物自身的营养转化成自身所需的物质, 食肉动物则通过进食其他动物来获取能量。 从生物生存的角度来看, 阳气主导了地球上现有的所有生物的生存。 地球早期还没有能够利用太阳辐射的时期地球上最早的单细胞生物出现在海底火山口的高温区域, 依靠捕捉火山口的高温能量来进行新陈代谢…这些都说明了“阳” 在生物生存中至关重要的作用。 再从微观上来说, “阳” 表现为能量, 微小的粒子都在做着不规则的布朗运动, 再把尺度减小, 再分子水平, 所有分子都在无规律运动, 自身也会有特定频率的震动, 任何基本粒子的运动以及和其他粒子之间的作用, 都是因为其内部蕴含着能量, 能量以不同的形式存在, 以不同的形式相互作用, 才产生了各种物理化学上的变化。 可以说, 能量是所有物质内赋的属性, 是物质之间相互可以作用的根本原因。 如果没有了能量, 所有基本粒子不再运动也不再相互作用, 世界就不能存在。

3 《内经》 中“阴阳和” 与“阳主阴从” 之理看

似对立实则统一阴阳是《内经》 中所论述的最重要的二元关系, 它认为阴阳之间应该是和谐统一互根互用的。 现代中医理论中经常把这种关系表述为“阴阳平衡”, 甚至将原著中的“阴阳和”与“阴阳平衡” 等同起来, 虽表述为“动态平衡” 但始终不能脱离“平衡” 的概念。 古代著作中鲜有“平衡” 的提法,显然, 是现代人加入的。《现代汉语词典》 对于“平衡” 一词的解释是: 对立的各方面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相等或相抵。中医基础理论等统编教材在解释阴阳平衡时多谓两者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 这与《内经》 中所论述阴阳关系的“阴阳和” 是不同的, 所谓差之毫厘, 谬以千里也。《内经》 中“阴阳和” 的概念来自于《生气通天论篇》: “凡阴阳之要, 阳密乃固, 两者不和, 若春无秋, 若冬无夏, 因而和之, 是谓圣度。” 这里的“和” 大概指的是相应、 和谐之意, 阴阳通过动态的交互达到相互协调、 相互呼应、“阴平阳秘” 的生理状态。 但在阴阳动态的交互中, 是始终存在着主从关系的。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中说: “阳生阴长, 阳杀阴藏。” 先有阳生而后阴随阳长, 先有阳杀之后阴随阳藏。 这就是说,阳在阴阳的关系中处于主导位置, 阴随阳动。“阳气者, 若天与日, 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故天运当以日光明”、“凡阴阳之要, 阳密乃固” 阳气在人身的主导作用是不可代替的,没有了阳气的作用生命活动也就停止了。 俗话说: 人活一口气。 有形之血肉有赖无形之阳气的充养推动, 才有生机。 人在重病将去的时候, 古人会用木塞塞住肛门, 为的就是防止生气从魄门跑掉, 只要留有一丝阳气, 人就由一线生机。 所以说, “阳主阴从” 是阴阳相互关系的核心, 而“阴阳和”则是“阳主阴从” 作用的一个结果。 两者看似对立实则是统一的。

4 五行是“阳气” 的变化

“五行” 在《中医基础理论》 中是这样阐述的: “'五’指木、 火、 土、 金、 水五种物质; '行’ 指运动变化, 生生不息之意。” 但笔者认为, 五行的本质要放到“阴阳” 中去理解。 首先, “五行” 是一种与四时相同的时间划分概念:“……令合天道, 必有终始, 上应天光星辰历记, 下副四时五行, 贵贱更立, 冬阴夏阳, 以人应之奈何? 岐伯对曰: 妙乎哉问也! 此天地之至数。”(《黄帝内经· 三部九侯论》)。

阳气的消长产生了四时变化, 同样也产生了五行的变化。 阳气在一年之中的生、 长、 化、 收、 藏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就是五行在时间层面上的变化规律。 其次, “五行” 又是一种相对于“天” 的五运变化而存在的“地” 的变化实体: “天有四时五行, 以生长收藏, 以生寒暑燥湿风, 人有五藏, 化五气, 以生喜怒悲忧恐。”(《黄帝内经· 阴阳应象大论》)、“天有五行, 御五位, 以生寒暑燥湿风……夫五运阴阳者, 天地之道也, 万物之纲纪, 变化之父母……故物生谓之化, 物极谓之变……神在天为风, 在地为木; 在天为热, 在地为火;在天为湿, 在地为土; 在天为燥, 在地为金; 在天为寒, 在地为水。 故在天为气, 在地成形, 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黄帝内经· 天元纪大论》)。“阳化气, 阴成形”, 阴阳交感在天为阳化气为五运, 在地为阴成形为五行, 天地阴阳交感化生五藏以成人。《道德经》 曰: “人法地, 地法天……”阴阳变化, 在天为五运, 风暑湿燥寒; 在地为五行, 木火土金水; 在人为五藏, 肝心脾肺肾。 五行就是阳气在地之生、长、 化、 收、 藏的具体体现。《黄帝内经》 曰: “五行者, 金木水火土也。”《尚书》 所谓: “木曰曲直, 火曰炎上, 土爰稼穑, 金曰从革, 水曰润下。” 这反映了阳气在一年中生、长、 化、 收、 藏的变化: 木代表着阳气的生发状态, 对应万物随着阳气生发开始生长, 阴也随着阳的推动开始转化为气; 火代表着阳气充盛的状态, 对应万物茂盛生长, 气温也变成一年中相对最高的时段; 土代表着阳气在物质转化中的作用, 对应阳开始推动物质的转化过程, 生物开始将富余的阳气转化为精; 金代表着阳气内收的状态, 对应阳气肃降压迫阴向内部收引, 植物开始结果, 空气中水汽也逐渐减少;水代表着阳气藏于内部的状态, 对应阳气开始推动阴精内藏, 将已经转化的阴精藏于内部, 植物枯萎收藏昆虫蛰伏动物活动减少, 天空中的水汽凝结成雪花下降。 阳气生长化收藏的循环产生的“五行” 过程不仅仅存在于四季的变化中,每一天、 每一分钟甚至每一时刻自然界都存在着小的生、 长、化、 收、 藏的五行循环规律, 比如植物的光合作用, 一天当中动物的不同状态等等, 都是这个循环的体现。 这也正是五行规律可以同阴阳一样普遍适用的原因。 正如《内经. 五运行大论》 中所说: “夫阴阳者, 数之可十, 推之可百, 数之可千, 推之可万。 天地阴阳者, 不以数推, 以象之谓也。”天地世间万物由阴阳五行创造出来, 却都不过阴阳变化五行运转之理, 如环无端循环往复, 无论是时间尺度还是空间尺度上来看世间万物都是无数的生、 长、 化、 收、 藏循环往复组成的, 不可能用简单的阴阳之数来表达清楚, 但本质上都是阳气变化的象。

5 “阳主阴从” 是人体生理功能正常的前提

阳气是人体生理功能的源动力, 阳气的重要作用贯穿于人一生始终。 无论是生命最初诞生时的两神相搏, 还是成为一个新个体后饮食的消化吸收, 亦或是生长发育中的天癸至竭, 都离不开阳气作用。 此外人身体内具有阴属性一切也都是依靠阳气作用实现的: 无论是属阴的物质, 比如精、 血、津液、 涎、 唾、 泪的生成, 还是属阴的状态, 如睡眠、 静坐、吸气、 排出二便的发生, 均是在阳气作用的体现。 精血需要饮食之精在自身阳气的作用下变为本体的精, 再通过阳气作用奉心化赤而成血。 睡眠需要阳气向内收引, 吸气和排出二便需要阳气的肃降。 所以人体的一切生理功能都是阳气主导的体现。

6 阳气失调是疾病产生的核心因素

《道德经》 曰:“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黄帝内经》 受到“道” 的思想的影响, 指出“人与天地相参, 与日月 相应也。”(《灵枢· 岁露论》) 将自然之一的“人”放到天地自然里, 发现阳气在人的生命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阳气的失调会直接破坏人体阴平阳秘阴阳交泰的状态从而得病。 所以治疗疾病, 只要通过调理自身阳气使其恢复正常就能达到治愈的目的。 阳气的充足和流动的通畅是人体生理机能正常机体健康的保障和前提, 由于各种因素导致的人体阳气不足、 运行不畅或两者皆有是产生疾病的根本原因。 所以疾病的病机可分为两类: 阳气不足和气机不畅。 多数疾病并不是单纯的一种病机而是两者均有。 所谓, 不通则痛, 不荣则痛。 “实则泻之”, 通过调理阳气, 以汗吐下等方法使病邪排出体外。 使机体正气充足, 气脉畅通, 从而达到“阴阳和” 的境界。 常以麻黄、 荆芥、 大黄、 柴胡、 天麻、陈皮、 莱菔子、 川芎等具有开泻疏通经络及行气作用之药与肉桂、 小茴香、 附子等温阳之药共用而达到驱散外邪, 疏通经络之用。 热证直需开泻疏导, 汗出则愈; 寒证则需温阳通络, 阳盛则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