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洛宾与《达坂城的姑娘》的故事:身虽未至,心向往之

 史家之韵 2022-03-18

《达坂城的姑娘》是西部歌王王洛宾整理和编曲的第一首维吾尔民歌,也是我国第一首用汉语编配的维吾尔民歌。王洛宾也是我国近代史上让新疆民歌在全国传播并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而令人奇怪的是,当年王洛宾改编这首《达坂城的姑娘》维吾尔民歌时,他还没有到过新疆,那么,王洛宾又是如何和这首民歌结缘的呢?

先来简单叙述一下王洛宾的生活轨迹,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从北平师范大学毕业后在北平某中学当了三年音乐老师的王洛宾不愿在日寇的统治下教学,在十月的某一天,潜出北平,从天津塘沽口登上了去往青岛的轮船,之后又几经辗转到达了开封,找到在北平时的恋人杜明远(后改名为洛姗),两人结婚后一同西行参加抗日宣传工作。

之后,王洛宾夫妻到了山西洪洞,参加了由丁玲领导的八路军西北战地服务团,1938年2月,山西战局紧张,战地服务团又撤到西安,后来王洛宾又奔赴兰州,加入西北抗战剧团,进行抗日宣传。

当时,兰州作为大西北的重镇,东来西往的客商云集,王洛宾结识了很多从吐鲁番来兰州经销葡萄干、哈密瓜干的维吾尔族商贩,这些商贩,个个能歌善舞,会唱许多新疆民歌。王洛宾为了能听懂他们的民歌,向商贩们学了几句简单的维吾尔语,比如见到维吾尔族朋友时,王洛宾能夸张地大声招呼一句“亚克西!”这也让那些维吾尔族朋友很开心。

有一天,一支从新疆运送抗战物资的车队经过兰州,晚上,西北抗战剧团为司机朋友们组织了一场联欢会,会上,一位年轻的维吾尔族司机也登台唱了一首名叫《达坂城》的新疆民歌,由于他用的是维吾尔语唱的,大家谁也听不懂,但也报以热烈的掌声。

而王洛宾却从年轻的维吾尔族司机演唱的歌曲中听到一种不同凡响的天籁之声,他不仅当场用速记法记下了旋律,并且在演出刚刚结束,便迫不及待的找到那位司机,还带了一瓶好酒,诚恳地请他把那首歌再唱一遍。

可是王洛宾不懂维吾尔语,那位司机也不会说汉语,两人比划着交流了半天,王洛宾也不知道歌词的内容是什么,王洛宾只好让司机先喝酒,他又去找了在兰州结识的维吾尔族朋友卡得尔,硬拉扯着他来当翻译,最终大概搞懂了歌词内容和旋律。

王洛宾根据卡得尔为他翻译过来的那些歌词,明白这是一首长期行走在达坂城马车夫们吟唱的口传作品,他们生活清苦,只能用淳朴快乐的歌声来表达自己对爱情的向往和对未来生活的希望。

可是记录下来的曲调并不流畅,原生态的歌词和曲调也不适合汉族人的唱歌习惯,当晚,王洛宾经过反复研究、推敲后,取其精华,按照民歌歌词比兴规律,对旋律进行润色,把分散、凌乱的乐思按照民歌特有的方式贯穿起来,最终,一首4/4节拍,9个小节,4个乐句,轻快、活波、俏皮,结构完整,简短流畅的维吾尔民歌诞生了,王洛宾将其命名为《马车夫的幻想》。

第二天,西北抗战剧团就把《马车夫的幻想》编成了舞蹈,在欢送新疆驾驶员前往成都的联欢会上,王洛宾上台演出了《马车夫的幻想》,并且还表演了刚刚学会的维吾尔舞蹈。当场,人们被这首曲调清新、欢快风趣的《马车夫的幻想》深深打动,纷纷向王洛宾报以热烈的掌声。

演出成功后,《马车夫的幻想》一夜走红,兰州的大街小巷经常有年轻人哼唱《马车夫的幻想》。后来,王洛宾又对这首歌词进行了修改,歌名先是改成《马车夫之歌》,最后定名为《达坂城的姑娘》。

王洛宾在北平师范大学的同班同学赵启海当时也在兰州,他很喜欢这首歌,从王洛宾那儿拿到词谱后不久,就把它带到了战时陪都重庆,《达坂城的姑娘》在山城又是引起一片轰动,随后又有人把这首歌传到了昆明,传到了缅甸、马来西亚以及世界各地。

达坂城也一时名扬天下,被这首歌描绘的人们大有一种“身虽未至,心向往之”的感觉,因为“达坂城的姑娘辫子长啊,两个眼睛真漂亮!”

然而,令人感到有趣的是,1949年秋天,王洛宾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并进军新疆抵达乌鲁木齐市后,才从别人那儿知道自己在歌曲中描述的达坂城,并不是个什么“城市”。达坂城只不过是一个方便商贾车马休息和补记的小镇驿站,当时户数也不过二十几户,达坂城坐落在乌鲁木齐和吐鲁番之间,常年风沙不断。

七十年过去了,《达坂城的姑娘》在民间久唱不衰,也可以这么说:世界上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必定会有《达坂城的姑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