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聊聊《精益创业》这本书

 豆芽悟 2022-03-19


      前段时间刚看完这本书。那段时间在找工作,引发我先看这本书的原因是,有一次面试时,面试官提出:产品经理除了在既定目标下,完成产品的设计外,应该多做一些商业、市场相关的事,这才能更体现工作的价值。
        
         先简单说下这本书的一些背景信息,如有兴趣,也便于你看看是不是适合自己。书的作者是美国硅谷的一个创业者埃里克,个人感觉翻译成中文时,部分地方的翻译对于传统行业的创业者还是不够友好(可能是因为作者本身是在互联网软件行业,有比较多的行业术语),但基本不妨碍我们理解书的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创业者应该先在市场中投入一个极简的原型产品,然后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有价值的用户反馈,对产品进行快速迭代优化,以期适应市场。
当然概念都是很完美的,这个概念一出来,很多人就会提出疑问:什么样的原型产品是符合投放市场去验证?这个原型产品应该投放到哪些市场?

下面带着作者的几个核心理念和上面的疑问,我们来聊聊。
注意:以下内容主要是对书中内容的一些引用和思考,缺乏足够的实践证明。

      价值假设和增长假设
      ​豆芽觉得这两个名词是整本书的核心。一个产品如果没有办法找到它的价值假设,那么后面的事都不要做。通俗点来说,产品无法验证给用户带来什么价值,给公司带来什么目标,那么做这个产品就没有意义。
       增长假设是在价值假设的基础上,对产品提出的第二层考量标准。一个产品验证了价值假设后,紧接着就是要密切关注它的增长数据,埃里克提到了一个叫"虚荣指标"的名词,很多公司常常用通用的用户数、流量、营业额等作为产品增长的衡量指标,但是如果我们不能更深入地去研究影响这些常见指标背后的的指标(比如我们说用户量增长,那么到底这些用户是早期的已有用户,还是新用户),与什么事件有相关性(到底是因为我们做了一场促销活动,引来了一波流量?还是因为产品在用户的自传播中带来的增长),那么我们看到的往往是虚荣指标,它会让我们感觉我们重视的常见指标数据在增长。但是却没有搞清楚,产品是不是朝着我们预设的增长假设在良性发展。
       这里就要重点来看,我们的产品的增长引擎采用哪种方式?
       埃里克列举了三种增长引擎
       ​黏着式增长引擎
       ​我们可以理解为如果我们的产品需要吸引并长期保留用户,如电信运营商,如用户从移动改为电信,通常意味着用户很不满,换用了竞争对手的服务。使用黏着式增长引擎的公司要非常仔细追踪用户流失率。指在一段时间内,没有继续使用公司产品的那些用户占总用户的比率。如果取得新用户的比率超过流失率,产品就会增长。
        ​病毒式增长引擎
        ​如果产品在人群中快速传播,就像病毒传播传染病一样,只要用户使用产品,就自然带动增长。就像hotmail在每封邮件的底部,都加了一条附言链接:获取免费hotmail电邮账户。几周内,这个小小的产品就获得了大量新用户。病毒式增长引擎的速度取决于“病毒系数”,如果系数大于1,病毒循环将呈几何级数增长,每个用户会带来超过1位新用户。
注:很多病毒式产品并不直接向用户收费,而是依靠广告这样的间接收入来源。因为病毒式产品在获取新用户和招募他们的朋友的过程,不能有丝毫妨碍。
        ​付费式增长引擎
        ​举例我们从每位注册用户那里赚取100元,每得到一位新用户的成本是80元。付费式增长引擎和其他引擎一样,由反馈循环提供动力。我们从每位用户在其生命周期内为产品获得的收入100,扣除获取用户的成本80,剩下的就是用户的生命周期价值20。这个剩余收入可用于购买广告,作为成长的投资。如果用户的生命周期价值20大于获得每个用户的成本80,产品就会增长。

       上面这部分内容还是相对比较专业点,作为产品的增长引擎,看是不是符合上面的核心衡量指标。而不是盯着常见的用户量、流量、营业额这些虚荣指标。​如果产品走在选择的增长引擎的指标的正规上,就算现在的用户量还不够大,那也是成功的增长假设。

       ​什么样的原型产品符合投放市场?
       ​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虽然自己是从事互联网软件行业,但是他理想中的精益创业方法论是符合各行各业的。所以他举了一些不同行业尝试精益创业的例子。
       如果放到我们自己的行业,豆芽以要搭建一个电商招商平台,提高商家入驻的效率为例,聊聊什么原型产品可以投放市场?
      可以考虑在公司主页放个招商入口,第一版先实现商家可以通过这里填写入驻资料,招商部门可以查询到商家的入驻信息。招商部门人工审核后,手动发送短信/电话通知商家入驻评审结果。
        先投放第一版的产品后,在市场部门对外宣传后,关注通过这个入口入驻的数据,就可以比较好地比较让商家通过网上自助填报与原先招商部门线下与供应商对接的效率。这也可以为我们下一步是不是要把申请入驻商品的合同,发布商品等功能对外开放做预判。

       从上面第一版的产品功能,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个招商平台产品的业务流程。商家通过公司主页进入招商入口---商家填写入驻资料---招商部门后台查看、审核入驻信息---商家收到审核结果通知。这条业务流程的主要环节是商家这一端是不是可以顺利地填写入驻资料,获知审核结果。产品设计的重点应该放在商家这一端。
       这是快速验证我们的一个产品设想的较快的一个MVP产品。到这里,你也可以换位思考下,如果是你所在的行业,你的第一版产品原型又是什么?

       原型产品应投放到哪些市场?
       ​一个还没有经过价值假设的产品,不适合投放到全部市场。豆芽主要做后台产品,这类产品的用户都是比较明确的,所以验证时的用户也很明确。而如果是面向前端的产品,往往是海量、未知的陌生用户,这种产品尤其要注考虑培养一批愿意尝新的种子用户(如何培养种子用户就不在这里的讨论范围),我们的原型产品可以在种子用户这里先获得小批量测试结果,再看是不是适合大批量向外投放。

        写在最后
        ​读完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传统的产品开发过程往往是内部自我假设一个即将要开发的产品有多么受市场欢迎,然后大家朝着预先定义的产品范围、功能,进入一个漫长的开发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无从获知我们预设的用户是不是真的会喜欢我们的产品?等待产品好不容易做完,结果往往与我们原先的假设相差甚远。在这个过程,我们付出了巨大的成本,这时往往进退两难,勉强挣扎一段时间后,最后还是进入死胡同,甚至再无翻身机会。

       精益创业给了我们提供了另一种产品思路。是不是可以把创业风险前置?是不是可以先让用户试用我们的产品?是不是可以先听到用户的反馈?与其在假想中期待好结果,不如找提前去获知可能的坏消息。做产品,不是赌博。除非具备垄断条件外,不存在用户的选择是非此即彼。不符合我们前面一开始谈到的价值假设和增长假设的产品,最终还是会走向失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