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宗师】第75集

 乐道子真 2022-03-20

这一集的主题是:忘记也是需要修练的。


我们要介绍《庄子‧大宗师》篇的第十三章,这一章也是重言,上场的是孔子跟他最好的学生颜回。这章所说的是颜回在修练的过程,可以分三个层次。修练就是要忘记一些东西,孔子教学生,一般人听到都知道,当然是教礼乐、教仁义。


颜回在这一章里面的修练,他的忘记也就分三个层次:第一个是忘记仁义,第二是忘记礼乐,第三个是坐忘;坐在那里就忘记了自己,叫做坐忘。一般讲《庄子》的时候,“心斋”跟“坐忘”这两个词是不能够逃避的,所以这一章特别重要。


这一章内容,我们可以分两段来看,先看第一段。


“颜回说:「我有进步了。」孔子说:「怎么说呢?」
颜回说:「我忘记仁义了。」孔子说:「不错了,但还不够好。」
过了几日,颜回又去见孔子,说:「我有进步了。」孔子说:「怎么说呢?」
颜回说:「我忘记礼乐了。」孔子说:「不错了,但还不够好。」”


在这一段里面,颜回把仁义跟礼乐都忘记了,孔子居然认为不错,我们听起来会觉得有点尴尬。孔子教学生,基本上就是仁义跟礼乐,但颜回把它都忘了,孔子说不错,那是庄子在藉孔子来表达道家的思想。


这边问题来了,很多学者都说这个顺序有问题。你要忘记,应该先忘记礼乐再忘记仁义,因为仁义是跟人的天性比较接近;礼乐是后天学会学来的,应该把那个先忘记。事实上,我们没有绝对的必要,根本不用去更改原文。更改原文太辛苦了吧!改到最后,你自己写一本书算了!所以我还是认为:颜回先忘记仁义再忘记礼乐,有他的道理。


为什么?想想看,仁义来自于人的天性没错,但它有个特色,一定要真诚由内而发;而礼乐是后天学来的,礼乐一定配合各种外在的形式。你现在问问自己:哪一个更容易忘记?跟别人来往,在世间行走的时候,比较容易忘记的是内心真诚的情感,还是外在的各种规矩、各种形式?我觉得仁义更容易忘记。人一下就忘记什么叫做真诚,人模人样,做很多事情都是按照社会规范来,礼乐还在啊!


孔子在《论语》里面,最担心的就是礼坏乐崩。礼坏乐崩代表什么?失去了内在真诚的情感,所以礼乐只剩下形式;代表什么?当然是先忘记真诚的情感,因为在跟别人相处久了之后,行礼如仪、作乐如常、外表的形式,大家照规矩来,内心早就没有真诚的情感了。所以先忘记什么?当然是先忘记仁义,因为不真诚,仁义就失去了它的根本;接着忘记礼乐。这四句没有什么错。


接着上场的是重要的“坐忘”了,我们继续看庄子怎么写。


“过了几日,颜回又去见孔子,说:「我有进步了。」孔子说:「怎么说呢?」颜回说:「可以坐忘了。」孔子惊讶地问:「什么是坐忘?」
颜回说:「摆脱肢体,除去聪明;离开形骸,消解知识,同化于万物相通的境界,这样就叫坐忘。」
孔子说:「能同,就没有什么偏私;能化,就没有什么执着。你真是了不起啊!我也希望随你一起努力。」”


这段话又特别突显出来孔子的特色。一方面好学不倦,另一方面弟子不必不如师。颜回是特别的学生,只用一句话就知道了。在《论语‧述而7.11》里面,孔子曾经说过:「有人用,我们就出来做官;没人用,我们就好好的修养自己;只有我跟你颜回做得到!」


孔子比颜回大三十岁,他跟颜回这样说,代表是肯定颜回是特别的学生。而在别的同学眼中,像子贡就认为颜回是“闻一知十”,听到一个道理就想通十,代表圆满所有的道理。相对于此,子贡很谦虚,说自己只能“闻一知二”。《论语‧公冶长5.8》


从这两段简单的资料就知道,颜回不是一般的学生,他的领悟力特别高;而孔子也不是一般的老师,发现学生觉悟了,马上说:「我也希望跟你一起努力。」学生如果领悟得比我更快更好,我为什么不能向他学习?谁规定老师一辈子都要是领先学生?每一方面,根本不可能!就算是特别的一个方面,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这样的话,在整个学问的发展,才可能越来越好,更上一层楼。


孔子在这里请教颜回,什么叫“坐忘”?颜回的回答:「摆脱肢体,除去聪明;离开形骸,消解知识。」这两段话其实是同样的意思,就是在〈齐物论2.1〉篇开头所说的“形如槁木而心如死灰”。肢体跟形骸就是我的身体,让它像槁木一样,我摆脱了,我离开了;而聪明跟知识就是你的心—认知能力;你要除去,你要消解。


庄子的思想是一贯的,修养的方法就这么简单—身跟心如何调节。准备好之后,也就是所谓的心斋(〈人间世4.5〉)。做到之后空虚了,放开了,然后才可能出现所谓的精神。精神跟道互相呼应,这就是庄子的思维模式。


“道”这边又重说一次,用颜回做例子来说明。孔子的解释马上就跟上去了,因为颜回说:「你经过这样的坐忘,才能够同化于万物相通的境界。」万物相通,都在“道”里面,有什么互相隔阂?


孔子接着说得很好,他说:「能同,就没有什么偏私;能化,就没有什么执着。」“同”跟“化”这两个字能掌握到的话,人活在世界上,没有偏私也没有执着。你说,这是什么境界!尤其在原文里面,特别提到一句话:「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


“无常”,一般讲佛教一定会提到“无常”。一切都是不可靠,不稳定,在变化之中。而“无常”这个中文的词就出现在庄子笔下,这样的例子很多。如果把《庄子》仔细的听一遍,对很多概念,中国文化后来使用的,都觉得非常熟悉,很有默契。


在这一集里面,我们学到一开头就强调,在《庄子》思想里面,有两个概念非常重要:一个是“心斋”、一个是“坐忘”,等于是很标准。你一说“心斋”、一说“坐忘”,别人都认为你念过《庄子》了,知道庄子的思想。那就两个对照一下吧!


记得讲心斋的时候,颜回的觉悟是“未始有回”—根本不曾有我颜回的存在。有心斋了,那种认知能力已经化解到了启明的境界了;到坐忘的时候“同于大通”—万物相通的境界。


心斋、坐忘都做到的话,也就是真人了。在〈德充符〉篇里面讲真人,讲了这么多的描述,心斋、坐忘都可以连起来。一方面,你根本没有对于自我的执着;另一方面,你同于大通—万物相通的境界。怎么会有任何障碍、任何偏失呢?


在这里也可以对照前面所说的“形如槁木而心如死灰”。在庄子笔下,颜回达到这个境界,而孔子的反应是非常直接,孔子做为一个老师,特色就在这里。看到学生比他好,立刻肯定,并且立刻觉悟学生说的是什么。


在这一章里面,我们知道颜回修练的三个阶段,原文并没有任何差错。首先,忘记仁义,就是一个人还懂得礼乐的各种形式,但是他已经没有真诚的心了;第二步才是忘记礼乐。我的意思就是说:要忘记仁义很容易,不真诚就忘记仁义;要忘记礼乐还比较困难,因为礼乐是外在的形式。


人的身体的肢体有各种记忆,你自然而然受过教育,懂得礼乐;学过礼乐的话,就好像一个人学过各种乐器,拿起来还是可以表演一下,跟那个没有学过的就不一样。所以,要忘记我们的手脚所熟练的东西,反而不容易;忘记自己内心真诚的情感,相对来说很容易。


忘仁义,然后忘礼乐,但最高的境界是要“坐忘”。忘了自己;忘了自己才能跟万物相通。就是我们今天学到的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