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庄子》导读33 大宗师08(完)“坐忘”得逍遥

 新用户32637V7d 2022-06-23 发布于北京

本章小引:

许由谈尧,颜回谈坐忘,都在讲道家的逍遥境界,首先要忘记仁义礼乐,“齑ji万物而不为义,泽及万世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这是真正的超越境界。

最后一个故事,子桑谈他对于贫穷命运的理解,提出“天无私覆,地无私载”的观念,抛弃人遭遇厄运时的“私贫我”的怨天尤人,做到乐天知命。

庄子心中的大宗师,就是大道的化身。

而修道的心法,即“坐忘”: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以做到“同则无好,化则无常”的生命境界。


我不知道原文1:

意而子见许由,许由曰:“尧何以资汝?”

意而子,虚拟人物,有一天,他来见许由,估计是有问题要请教吧。许由先问意而子:“你从尧那里得到了哪些教导?”这很像是我们去拜师学艺,老师都要先问你以前都学了点啥。

这是许由第二次出现,第一次出现在《逍遥游》,尧想将天下让给许由,许由是这样回答的:“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许由对于天下没有兴趣。

意而子曰:“尧谓我:“汝必躬服仁义而明言是非。””

意而子总结八个字:“躬行仁义 明言是非”,这其实是尧身体力行的内容。

许由曰:“而奚来为轵?夫尧既已黥汝以仁义,而劓汝以是非矣。汝将何以游夫遥荡恣睢转徙之涂乎?”

许由说:“既然如此,你为何还要来见我呢?“轵”,通“只“,在这里只是语助词。

黥,是古代的一种刑法,先用刀刺割犯人的额头面颊等位置,然后再涂上墨,电视剧里脸上刻字,就是这种刑罚的表现。水浒传里不少人都说过黥刑。

劓:割鼻子的刑法。

许由说,尧的仁义,是非,最终却是通过黥劓这样的残酷刑法来实现的,如果是这样的话,人由如何能逍遥放荡,放纵不羁地遨游于变化的境界呢?

这里似乎存在一个悖论,为什么一个人形体有损,就不能遨游于大道的逍遥境界呢?庄子在前面几个故事里,特别写出生死无别,形体无损于道体,这里的这一段如何解释呢?

我们回顾一下大宗师开篇,庄子写过这样的一段话:“以刑为体,以礼为翼,以知为时,以德为循。以刑为体者,绰乎其杀也;以礼为翼者,所以行于世也;以知为时者,不得已于事也;以德为循者,言与其有足者至于丘也。”

可以看出,庄子不是不赞成刑法,刑礼知德一体,这个是庄子所提倡的。

那么,许由反对尧的部分,究竟反对的点是什么呢?

意而子曰:“虽然,吾愿游于其藩。”

“游于其藩”,这四字表达出意而子的反驳,他说,我即使受了黥劓这样的刑法,我依然有对于大道的渴望,我依然可以去追求大道的境界。

许由曰:“不然。夫盲者无以与乎眉目颜色之好,瞽者无以与乎青黄黼黻之观。”

“眉目颜色之好,青黄黼黻之观。”许由非常肯定地说不可以,他把大道比喻成眉目颜色的娇艳美好,礼服上的青黄花纹,这些都是盲人看不见的。许由认为,身体受到伤害的人,已经失去了对道的敏感体悟。

意而子曰:“夫无庄之失其美,据梁之失其力,黄帝之亡其知,皆在炉捶之间耳。用讵知夫造物者之不息我黥而补我劓,使我乘成以随先生邪?”

无庄是个美女,据梁是个大力士,都是虚拟人物。意而子说:“假如美女无庄失去她的美丽,据梁失去他的力气,让黄帝失去他的智慧,这些都在造物主的一炉一捶之间,怎么知道造物者不会平息我被黥的皮肤,补回我被割掉的鼻子,使我载着完整的身躯来追随先生的大道呢?”

可以看到,意而子并非是一般的儒家子弟,他对于庄子的思想有很深理解的。

许由曰:“噫!未可知也。我为汝言其大略:吾师乎?吾师乎!齑ji万物而不为义,泽及万世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此所游已!”

许由说:“你说的造物主的神奇,我不得而知,但我想跟你说的是:“我的宗师啊,我的宗师啊!调和万物却不认为是义,恩泽施于万物的形状却不认为是仁,先于上古却不算老,包容天地,雕刻万物的形状却不算是技巧,这就是我说的逍遥的境界。”

读到这里,我们就可以明白,许由评判的不是刑法不当,而是说,尧心中还有仁义,还有是非,这就不是逍遥,行为上做到了,但心里没有放下,终究还是“方内人”的境界。


原文2:

颜回曰:“回益矣。”

仲尼曰:“何谓也?”

曰:“回忘仁义矣。”
曰:“可矣,犹未也。”

他日复见,曰:“回益矣。”

曰:“何谓也?”

曰:“回忘礼乐矣!”

曰:“可矣,犹未也。”

他日复见,曰:“回益矣!”

曰:“何谓也?”

曰:“回坐忘矣。”

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

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仲尼曰:“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

这一段,孔子和颜回一起讨论“坐忘”,忘仁义,忘礼乐,然后是忘却形体,抛弃聪明,摆脱形体和智能的束缚,与大道融二为一。

“坐忘”其实是庄子思想的另外一份总结。

颜回跟孔子讨论过两个核心概念,在《大宗师》一篇里,颜回提到了“心斋”的概念,心斋说到底就是一个“虚”字,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所以,“心斋坐忘”,是庄子的一个修行法门,虚空则逍遥,这是一辈子的修行法门。


原文3:

子舆与子桑友。而霖雨十日,子舆曰:“子桑殆病矣!”裹饭而往食之。至子桑之门,则若歌若哭,鼓琴曰:“父邪!母邪?天乎?人乎?”有不任其声而趋举其诗焉。

子舆入,曰:“子之歌诗,何故若是?”

曰:

“吾思夫使我至此极者而弗得也。父母岂欲吾贫哉?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天地岂私贫我哉?求其为之者不得也。然而至此极者,命也夫!”

子舆和子桑是好朋友,有一天,雨连绵不绝下了十日,子舆担心子桑要挨饿,就带着吃的去看朋友,到了子桑门口,听到像是哭泣又像是唱歌的调子,子桑正哭爹喊娘加上诘问苍天,感叹自己的贫穷境遇,声音却微弱且吐字不清。

子舆进门问子桑:“你吟唱的诗句,为什么这么不成调子?”

“歌诗”,诗是可以唱的,我们现在却叫“诗歌”,纯粹的名词,动词的成分已经没有了。

子桑说:“我在思考是什么使得我如此贫困,但我没有答案。父母难道希望我贫穷吗?天地没有偏私承载万物,也不会让特意让我贫穷,这个问题大概没有答案,只能是天命吧。”

“私贫我”,这三个人大概是我们很多时候怨天尤人的第一问,当我们幸运时,我们不用问为什么是我,反正就是我了,但当厄运降临时,我们的第一个问题肯定是“为什么是我?是不是上天不公正?”

“天无私覆,地无私载。”

这个故事里的命,或许就是庄子眼中的“大宗师”。

以此作为庄子内篇第六篇的结尾。

大宗师的内容,的确融合了前面的许多观点,值得反复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