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唐太宗李世民的身世有很多说法,其自称祖居关陇,是西凉王李皓的后代,借以提高自己的身份地位。但其中有一段插曲,西魏以前以山东地区的李姓一门为望族,这一地区有五大望族姓氏——王、卢、崔、李、郑,其中李姓是鲜卑族中的一大姓氏。而自西魏宇文泰以关中为根据地建国,就硬性规定了关陇李姓为望族。有人据此认为李氏一门是鲜卑族大野部的姓氏。这着实让鲜卑族又火了一把。
鲜卑人 鲜卑“源起” 当东胡之名消失于中国历史的长河之后,它的一支后裔——鲜卑族在大兴安岭的崇山峻岭间兴起了。秦汉时期,鲜卑人从大兴安岭一带南迁至西拉木伦河流域。匈奴西迁后,鲜卑占据了原来属于匈奴的地盘,并合并了留在漠北的匈奴10多万户,势力逐渐强盛。 作为一个部落集团的名称,“鲜卑”之名始见于东汉时期。有学者认为鲜卑即“犀毗”,亦称“师比”,指胡人的带钩。此带钩初出自东胡,战国时传入赵国等地。《史记·匈奴传·索隐》引张晏言指出:“鲜卑郭落带,瑞兽名也,东胡好服之。”“郭落”为兽之义,“鲜卑”意为祥瑞或神,合之为瑞兽或神兽。东胡人以鹿等瑞兽铸到带钩上,即所谓“鲜卑郭落带”,也就是瑞兽带或神兽带。 另有学者认为,鲜卑因住鲜卑山得名; 也有的学者认为鲜卑族称系由其部落酋长之名转化而来。三国时东吴史学家韦昭在注解《国语》该文时曾讲,鲜卑来自东夷国。1960年夏,考古工作者在今呼伦贝尔市扎赉诺尔矿区北部达兰额罗木河东岸发现了鲜卑早期墓群。这座大型的古墓群考证约为2900年前至东汉初期的鲜卑人墓地,出土遗物300余件。墓葬中有大量的牛、马、羊殉葬和陶器、铜器、骨器、木器、贝壳等随葬品,其中袋形三足陶铜器和头北单茔墓葬方式都说明了墓群主人与黄河流域文明悠久的联系,木器和贝壳等随葬品的出土更让人猜测他们与东夷文化的渊源。但是鲜卑源于东胡别支是如今最广泛的说法。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教授白玉东也支持这种论断,因为《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和《十六国春秋》等正史均有明确记载说鲜卑就是东胡的余部。 鲜卑人开凿的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鲜卑人陶俑 鲜卑血统流向了何方? 鲜卑历史终极大贡献是;统一十六国后禁胡服、讲汉语积极推行汉化政策促进多民族大融合。这一融合是观念上的统一,心灵的沟通,它惠及长远,造福万代。民族界线的消失奠定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组成的基础,尽管此后中国历代王朝更迭,版图却始终未改。没有北魏,就没有隋唐盛世,更不会有华夏文明。鲜卑族开创的北魏王朝对中国历史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为中华民族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华夏民族是这块土地上众多民族组成的中华大家庭,中国人民不会忘记各民族在历史进程中的贡献。拓跋鲜卑经过两次南迁,定都盛乐,开创了有史以来入主中原建立封建王朝的第一个游牧民族政权。北魏在统一中国北部过程中,大量吸收中原汉人先进文化,使鲜卑贵族与汉人名门大姓结合,并吸收到统治集团之中。孝文帝时的一系列改革,使鲜卑人进一步封建化,北魏政权也完全中央集权化。同时鲜卑人将许多有益于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在其改革过程中,与中原固有制度相结合,形成了一些对后世有重大影响的制度,如北魏均田制、北周府兵制,均为隋、唐两朝所承袭。这样一个学习的过程就是鲜卑民族汉化的一个过程。 至隋唐时期,鲜卑已不再作为政治实体和民族实体存在,但他们的后裔却在这两个朝代居于重要地位。一般认为隋唐的建国者杨、李二家即是鲜卑化的汉人,而他们的母、妻又是汉化的鲜卑人。至于两朝的达官显宦有很多鲜卑人,位至宰相的就有20余人,其他如尚书、侍郎,地方上的都督、刺史,更不胜枚举。这不仅表明了当时北方与中原的民族融合的深度,也显示了鲜卑人在社会重要性方面的广度,如隋代筑造学家宇文恺,《切韵》作者陆法言,唐初权相长孙无忌,中唐诗人元稹,直至金末元初文学家元好问等,都有鲜卑血统。总而言之大多数的古鲜卑人后裔都融入了汉族,但还有少部分融入了契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