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的政治理想:辅佐有大德之人,行王道,天下归心。

 书语人间 2022-03-21

书海泛舟,人间清欢

大家好呀~

今天,我们继续来读儒家经典,四书里的《论语》

01.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论语·阳虎十七》

孔子的弟子子游,名偃,在武城做宰。

孔子到了武城,听闻到处都是琴瑟歌咏之声,非常高兴,莞尔一笑,嘿嘿,这诗书礼乐治国,一个小小的武城,子游也弄得跟真事儿似的!这是在用牛刀杀鸡么?

子游是个实在人,没听出老师是在开玩笑,连忙解释说,以前跟老师学习,老师说:'君子学道有得,则有爱民之心;小人学道有得,则规矩本分,能听从领导的安排。我这武城人虽少,也不能轻视百姓,不教他们礼乐啊!

孔子知道子游误会了,连忙把大家喊了过来,说:同学们,子游说得对啊!我刚才是在跟他开玩笑呢~

这句话的关键是,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尤其是后面半句,千万不要因为是小人,就不放在心上。

一个人他若是能够配合别人的工作,尽好自己的一份责,把事情踏踏实实地做好,也是一种了不起的成就呀~

02.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论语·阳虎十七》

公山弗扰,又名公山不狃。他跟阳虎一样,是季氏的家臣。季氏很器重他,派他做费城城宰,但是后来,他和季氏的矛盾却越来越深,终于和阳虎联手作乱,反叛季氏,

这一段,《史记·孔子世家》里有记载:

定公八年,公山不狃不得意于季氏,因阳虎为乱,欲废三桓之适,更立其庶孳阳虎素所善者,遂执季桓子。桓子诈之,得脱。定公九年,阳虎不胜,奔于齐。是时孔子年五十。

《史记·孔子世家》

阳虎失败流亡到国外,公山弗扰却没事,因为他把持费城,手里还有实权,相当于半个独立王国。前面阳虎召见孔子,孔子没去,这之后公山弗扰又派人来请孔子去费城帮他。

这一段《史记·孔子世家》里也有记载:

公山不狃以费畔季氏,使人召孔子。孔子循道弥久,温温无所试,莫能己用,曰:盖周文武起丰镐而王,今费虽小,傥庶几乎!欲往。子路不说,止孔子。孔子曰:夫召我者岂徒哉?如用我,其为东周乎!然亦卒不行。

《论语·阳虎十七》

孔子这时已经五十多岁了,修身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他钻研了大半辈子,却找不到施展的机会。在经历了阳虎之乱后,孔子动了心思,想去应聘。

孔子的弟子子路是个直肠子,见老师孔子要去帮公山不狃,直接跳出来质问老师,问他,老师你是没地方去了么?公山不狃那里也去呢?

孔子面对子路的质疑,倒也直言不讳,公山不狃说不定有大志向呢?或许我的志向能在他那里得到施行呢?如果他能用我,我要他成为东周!

可见,孔子的志向是行王道,天下归心的!为了实现他的政治理想,哪怕是会给自己带来不好的名声,他也愿意前往。

这一点和他对管仲的评价,倒是非常一致。

管仲之前辅佐的是公子纠,公子纠是齐桓公公子小白的政敌。在争夺侯位的过程中,公子小白略胜一筹,成为了齐国国君。

管仲在鲍叔牙的引荐下,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他的行为在当时虽然引发了争议,孔子一直力挺他,认为他维护了天下的稳定,让其免受蛮夷之乱。

不过,孔子最后还是没去成,公山不狃毕竟不是周文王,不是什么靠谱的人。

四年后,孔子做了鲁国的大司寇,并摄相事,也就是代执政季桓子处理国政。他开始实行自己的政治抱负,一个重要的动作,就是隳三都

所谓三都,是指季孙氏的费邑(今山东费县)、叔孙氏的郈邑(今山东东平)、孟孙氏的成邑(今山东宁阳)。要把他们的城墙撤毁,以免他们据城反叛。孔子隳三都的目的,是抑私家、强公室。

叔孙氏、季孙氏吃尽了邑宰叛乱的苦头,也支持孔子的这一主张,郈邑被顺利地拆毁;隳费时,却遭到了公山不狃的顽强抵抗。

当季桓子率领大军前来隳费时,公山不狃则带领费人避实就虚,直捣鲁国都城曲阜,身为大司寇的孔子,沉着冷静,率兵反击,击败费人,公山不狃逃到齐国,费邑终于被拆毁。

以上,便是今天的内容。

下一篇里,灵遥将继续为你带来《论语·阳虎十七》的共读。

敬请期待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