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之谦刀法中悟笔法

 一言之美 2022-03-23

赵之谦是“刀法”中悟得“笔法“的第一人,绝顶聪明的赵之谦,智商一定是130以上。

他没有老师邓石如那样实实在在的功夫,他也不会包世臣那样做学问,他更像“绍兴师爷”,注重务实却讲究窍门。之所以他在金石学、绘画、书法、篆刻各方面都成就斐然,有“五百年来第一人”之誉,他的天赋异禀是决定因素。

 在书法方面,赵之谦的最大本领是笔法上的革新成功。这个本领有别与清代碑学兴起出现的一批篆隶巨匠,比如郑簠的绵里藏针、邓石如的圆厚雄浑、伊秉绶的刚劲平正、金冬心的斩钉截铁、何绍基的凝炼韧劲,他们都是将隶书笔法沿着传统,凭着顽强的意志和勤奋走到一个极致。而赵之谦不是由着自己的性子一往无前,而是巧取,说的冠冕堂皇的话,是吸取同时代前辈之长,融碑帖学为一体。其实他就是将北(南)碑刻刀法、刀锋转为笔法,凸显了篆隶的书写性,使得篆隶的宽博浑厚走向一个流畅抒情的书体,这是他在同时代清隶诸大家中的夹缝里找到一条捷径,形成了姿态具有动感、婉约的篆隶,这是他的独创,他之前没有人这样做过,更没有这样的篆隶书风出现过。
赵之谦刀法中悟笔法

沙孟海先生对赵之谦书法的这一特点评价到:“把森严方朴的北碑,用婉转流丽的笔调行所无事地写出来,这要算赵之谦第一副本领了。”

沙老的评价虽说中肯,但其实也不完全是褒义的意思,“一副本领”多少有些“酸”。

这个“酸”的意思,我们可以从沙孟海先生的另一段话里可以证明:

赵之谦刀法中悟笔法

“旧时论书,都未注意到刀刻问题,对二千年来的碑版流传,大家认为「黑老虎」所展示的一丝一毫尽是当年书法家的原来体貌,从而深信不疑。……赵之谦相信包世臣的话,半生寝馈于魏齐碑版,「使尽气力,用柔毫去模拟刀刻的石文,转锋抹角,总算淋漓尽致。尝见他题《杨大眼造像》说:「造像笔中有力,古刻工且不可及如此。他只认为刻工懂笔法,不知道有些碑版被刻工刻得走样。”

沙老的意思,赵之谦以一管软毫仿得出石刻刀法,属实本事了得,但他殊不知有些刀法是走样的。

赵之谦刀法中悟笔法

沙老承认赵之谦的本领,但他有自己看法。

我不太赞同沙老的观点。我认为赵之谦是在刀法中探索笔法,是探索一般的刀法在碑中的规律,而不是像考据学那样称薪而爨。至于“走样”,凭赵之谦的眼力,相信他完全可以辨别的出来。

还有一种观点,以包世臣、康有为为代表,认为赵之谦“笔力弱”。

包世臣关于笔法最核心的观点:“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包世臣强调笔画中截要“丰而不怯、实而不空”,故而对赵之谦有“起讫不干净”、“中断丰而不怯、实而不空者”的感慨。赵之谦曾经对包世臣非常崇拜,早期书法受其影响极大但赵之谦逐步认识到包世臣的书法观点越来越不靠谱了,包世臣所推重的“篆书之圆劲满足,以锋直行于画中也,…真书能敛墨入毫,使锋不侧者,篆意也”。赵之谦“愈想愈不是”。

其实,包世臣的书论观点有些偏激,笔法是一个整体,两端及中段同样重要,不可顾此失彼,“起讫不干净”,恰恰是赵之谦对笔法的独到之处,而“中断丰而不怯、实而不空者”,也正是赵之谦笔法的体现,我们看包世臣的书法,能感受到:两端有些做作不自然,中段有些过分的求“实”。

康有为的“赵㧑叔学北碑,亦自成家,但气体靡弱,今天下多言北碑,而尽为靡靡之音,则赵㧑叔之罪也。”

比包世臣有过之。

有人认为康有为的批评虽乏客观,然也代表了一种观点或立场,其实,这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书法必有真经可传承,就看我们能不能看得清,找的真,念的准。

赵之谦刀法中悟笔法

康有为的批评立场出于政治家、革新派身份,显然没有看懂赵之谦一个务实型书家对笔法追求的用心。

另外,还有一种普遍观点,认为赵之谦的行楷比他的篆隶好。比如,杨仁恺就认为:“他的行楷最精美,出入北碑,加篆、隶笔法,具有'颜底魏面’风貌,不仅能具有北碑的沉雄方厚,而且血肉丰美。

我们说,看问题要抓住本质,不要坐井观天,也不要门缝里看人。我们从书法史的发展来看,赵之谦书法实践的意义远大于其书作给我们带来的直观审美体验,其方法论上的经验和启示,更值得后来书家认真对待和借鉴。

赵之谦不愧为书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