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谢灵运《登石门最高顶》赏析

 碎玉h43ve28g9l 2022-03-23
 原文:晨策寻绝壁,夕息在山栖。疏峰抗高馆,对岭临回溪。长林罗户庭,积石拥基阶。连岩觉路塞,密竹使径迷。来人忘新术,去子惑故蹊。活活夕流驶,噭噭夜猿啼。沉冥岂别理,守道自不携。心契九秋干,目玩三春荑。居常以待终,处顺故安排。惜无同怀客,共登青云梯。
  
译文:早晨拄着杖走在陡峭不能攀援的山崖夜宿在我的山居精舍散耸的山峰与精舍相对立,迎面的岭下有条曲折回旋的小溪。望不到边树木排列在庭,乱石堆满屋基墙阶。山岩连着山岩让人觉得山路堵塞,茂密的竹林更使人道路迷失。来的人很快就忘记刚走过的山路,去的人则忘记了原先走过的小路。晚间溪水流动的声音"活活"作响,夜晚猿猴"噭噭"地叫着。幽居匿迹的人怎么能不理,遵守养生之道自己没有二心。心灵相合的人犹经得起深秋风霜侵凌的贞木之坚挺,才能用眼神欣赏三春柔叶之舒闲顺应老天的安排,达到道家物我不分、人天合一、无忧无乐的境界。可惜没有找到抱负相同的人,一起走上隐逸之路。
  【赏析】:明代学者陆时雍在诗镜总论谓:“谢康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鑢乎?”“谢康乐诗,佳处有字句可见,不免硁硁以出之,所以古道渐亡。”“康乐神工巧铸,不知有对偶之烦”。该诗读来十分注意对偶句的锤炼,几乎通篇对偶,斯言可信也。
  谢灵运隐居始宁墅期间在南北两居,往来栖息。这首诗因在北居既久,复寻石门而作。从诗句“沉冥岂别理,守道自不携”看,当在离开永嘉回始宁墅之后,也在离开始宁墅赴临川之前,时间或在元嘉七年(430年)春。是为了描写石门风光及表达自己隐居独赏的心态所作。“沉冥”,就是幽居匿迹,就不可能在永嘉的太守任上。从本诗反证出谢灵运的石门山、石门山居、石门新营等等皆在始宁墅内,即今嵊州!
  本诗中的景物全由第二句"夕息"二字生发,以所宿之"高馆"山居精舍为中心视点,写视觉与听觉印象。“疏峰抗高馆,对岭临回溪。”先总写高馆位置。疏即分疏、整治之意,抗即对等也(分庭抗礼义)。有人将“抗”解为对抗之抗,谓上句是高馆对疏峰之意。似是而实非,因下句有“对岭”二字,则是相重。其实上句句法一同于班固《西京赋》“疏龙首以抗殿”,此馆分疏山峦而高踞峰顶,又遥对岭崖,深临回溪,真有独立中天,俯视万类之势。由山居精舍高馆向下望去,近处是高木成林拱卫着山馆,乱石堆砌簇拥着阶基,人工的馆舍与自然的石木连成了一体。再举目远望,山岩叠连,竹林密排,使望中山路似断似续,曲曲弯弯,夜色中显得似有若无,迷迷离离。这景况当使来者失路徘徊,去者因找不到归径而迷茫。身居于此山之中,远处传来水流的声响,这就是山泉在冥色中流驶;噭噭连声,此起彼伏,正是那山中猿猨在夜月下悲啼。这时清森卓拔的山居又笼罩上一层凄迷空漠的色调,于是诗人自然从这“沉冥”(幽居匿迹人)心境中生发出了前述的感想。

该诗以登石门最高顶作为视角切入点,诗中有画。这幅风景画之所以为佳有几个方面:首先是选用视角之佳,景物由所宿之“高馆”山居精舍为中心视点,由近及远。从高馆到庭前,到远路,到深山,既有层次感,又有整体的融浑性,其内在联系则为由一点而由近及远的视觉印象。其次是采用夜望的特色,写出近景尚分明,远路已渺茫,四周山谷则只能唯闻其声,不见其形了。最成功的当是虚实相间,营造气氛,融情入景。所见之与所闻合写,本已有虚实之感,但这在常人尚容易做到。难能的是谢灵运又一次出色地运用了他最谙熟的“隔”法,用“来人忘新术,去子惑故溪”二句虚写,把所见与所闻隔作二层写。隔的作用不是分整体为二,而是为了更好地熔二层为一,颇有艺术辩证法的意味在。试想前数句所写山景,虽然结末用了“塞”“迷”二字,但是总的形象是孤兀倔奇的,如径接“夕流”、“夜猿”二句,虽也可以,但效果不会好,唯因这二句中“忘”、“惑”二字作一逗顿,方使前文“塞”、“迷”之感充分舒展,然后夕流活活,夜猿噭噭,才能产生弥山漫谷的凄迷空漠气氛,再以“沉冥”二字收束点睛,玄理的阐发才能情理相融。所谓“空际传神”,这就是一个范例。由于景物营构中这三项特色,诗境显得非常深邃,试想这高馆的形势:沉沉夜色,隐隐夜籁,冥冥蒙蒙之中浮起群山,群山影影忡忡又拥起一峰,一峰独立又托起高馆孤峙。这沉冥中有傲兀之意的景象正是谢客以幽愤之怀论玄妙之理心态的写照,正与末段抒情议论中“心契九秋干,目玩三春荑”——心同深秋贞木之坚挺,神同三春柔叶之舒闲相应,于是融情入景更转为景情理圆融一体,足见谢诗命意造景之深曲。“惜无同怀客,共登青云梯”,才是谢灵运点睛之笔,感叹当时找不到同样情怀之人,与自已共同超然世外,逍遥自在!
  该诗在构思上也别具一格,题为“登石门最高顶”。却不写登的过程,而由在最高顶上夜望,将来时景物一一倒写补出,中间以“来人”、“去子”两句接应,至结末再以“惜无同怀客,共登青云梯”呼应,草蛇灰线,浑然一体。这样写并非故意玩弄技巧,而是为起处即造成峻拔的形态,再借中段的“沉冥”气氛烘托,才显得幽居匿迹也需“心契九秋干,目玩三春荑”。这样使结末慨叹无“同怀客”,才显得深沉而有孤芳自赏之致。若从出门登山之所见闻写起,到结末写在石门最高顶上宿,诗的境就会显得平淡无奇。这种顺逆变化,与前已论及的顿宕、离合、勾锁,正是谢诗结构谨严深曲的表现。
  浙江省古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俞樟华先生在《池塘春草--谢灵运、孟浩然、王维诗选》一文有云:“石门之景,优美奇特,诗人登山临水,乐而忘返,自然希望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能一起隐居山林,超然世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