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北'纯正'尼姑庙:不收门票不碰钱,一天吃一顿,每年徒步千里化缘

 老梧桐 2022-03-23

每年一到八月十五,辽宁海城街头就会出现一大批尼姑,她们统一身着青灰色衣衫,背上都背着一个巨大的包袱。

这些尼姑清一色的寸头,神态静默,好似这世上的一切都无法扰乱其分毫。

周围的百姓对这些人很不理解,甚至还颇有几分戒备心理,怀疑这些人是来骗钱,或者是“偷孩子”的。

文章图片1

毕竟在当今社会,有很多人都打着假和尚、假尼姑的旗号到处招摇撞骗,老百姓多个心眼儿也没错。

但是很快,这些老百姓就被“打脸”了。

原来这些僧尼并非他们所想的那样,她们是名副其实的修行之人。

这些僧尼此番外出“行脚”是为了修行,每年的“行脚”时间为15天左右,总路程往返加起来有上千里。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就是她们的动身之时。

文章图片2

外出“行脚”期间,她们不带任何食物和钱财,一路托钵乞食。

可能很多人会有疑问,既然要修行,那么寺庙里应该有相应的功德箱。

况且社会上也有一些机构可能会对她们施以援助。

多重保障之下,基本的衣食住行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也应该是有积蓄的,那么她们为什么又会出来乞食呢?

事实并非我们所想象的那样。

她们之所以会出来乞食,填饱肚子是其一,修心才是根本。

文章图片3

再者,她们所属的寺庙也并非我们寻常认知里的寺庙。

那么到底有什么不同呢?且听笔者为诸位读者慢慢道来。

我们先说一下这些僧尼的所来之处——位于辽宁省海城市接文镇三家堡村的道源寺。

道源寺虽然名为“寺”,其实是一座“庵”,因为寺中的修行者都是清一色的尼姑。

在成为僧尼之前,她们也曾是别人的妻子、女儿或者母亲。

在这些社会身份中,她们试图找到一方幸福的天地,但无奈往往事与愿违,很多人的生活过得一地鸡毛,苦苦挣扎却越陷越深。

为了挣脱苦海,其中一些人便选择到清净之地清修,而只为女性提供修行之地的道源寺便就此诞生。

文章图片4

道源寺,原名观音寺,周围山水环绕,绿树成荫,潺潺流动的山水甚是甘甜,是一个修行的好地方。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类似于道源寺的尼众寺庙的诞生,也标志着社会的进步。

在中国古代,女性的社会地位极其低下。

三纲五常、三从四德都是对女性的要求,男尊女卑是当时的社会常态,女性被视为污浊。

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女性,大多过得不太如意。

文章图片5

为了解决这一困境,她们中的有些人自然也寻求过一些解决方式,比如出家为尼。

在古代,供男性出家的修行之地颇多。

至于女性,几乎是“无地可选”,甚至当时的一些教派直接否定了女性出家修行的权利,明确要求不允许女性出家。

释迦摩尼佛成道十四年后,其姨母摩诃波阇波提等五百女众要求出家,最终这一提议并没有得到佛陀的允许。

在当时的佛教看来,允许身处男尊女卑环境中的女性出家,会给佛教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文章图片6

可想而知当时的女性有多绝望——在世俗中,她们处处妥协,想寻求解脱,却又入地无门。

这些困于世俗的女性迫切想找到一个解脱之地。

实际上,出家修行也不过是换了一种生活方式而已。

出家和心境的永恒宁静以及个人的幸福感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归根还是在于个人对自身困局的感悟。

但当时的她们顾不得那么多了些,一心想要尽快从苦难的现实中挣脱出去。

好在她们的“挣扎”有了些许回应。

佛陀不允许女性出家后,他的弟子阿傩从中做了周旋。

至于他是如何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地说服佛陀,这些无从考证。但从此之后,女性被允许出家。

文章图片7

当然,这里有一个前提是,佛陀根据以防坏正法为根本提出了八敬法,具体是说,

“佛告阿傩,假使女人,欲作沙门者,有八敬之法,不得逾越,当以尽寿,学而行之;譬如防水,善治堤塘,勿漏而已,其能如是者,可入我戒律。”

也就是说,如果能做到以上条例的女性就可以入佛门。

自此,第一批女性出家人就此诞生,比丘尼教团成立。

也正是在这个大前提下,一些可供女性修行的寺庙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文章图片8

新中国成立后,男女平等成为大众的共识,专供尼众修行的庵寺也逐渐增多,其中就包括了道源寺。

2004年秋天,道源寺正式落成,该寺为海城大悲寺的下院,与大悲寺同为禅宗沩仰宗法脉

其实早在寺庙建成之前,这里就已经有僧尼居住修行。

最早的时候,寺庙里只有两位比丘尼和十几位居士,人烟稀少,整座寺庙甚是僻静,她们一边修行一边修建寺庙。

文章图片9

也正是因为如此,当时的很多人都对道源寺的后续发展持否定态度,甚至还经常喝倒彩。

究其根本,还是出于他们对女性的偏见。

在这些人眼里,女性隐忍才是美德,出家就是一种破格之举,更是一种不体面的做法。

很显然,他们低估了女性的力量。

一年后,寺庙便对首批弟子进行了剃度,也仅仅只有7人。

文章图片10

不过僧团总算是建立起来了。

发展到现在,寺庙里已经有僧人、居士约二百多人。

僧团是建立起来了,人数也逐步扩大了,但同时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也又出现了。

其中最大的争议就是道源寺僧人所念的“八敬法”。

从现代开放平等的角度来看,“八敬法”的字句确实透露着男尊女卑的思想。

也正是因为如此,一些现代女性对佛门嗤之以鼻。

文章图片11

为了实际捍卫她们的权利,一些人甚至要求废除“八敬法”,其中不乏一些知名法师、知识渊博的学者。

在她们看来,“八敬法”的存在是对女性的侮辱,是对女性尊严的践踏。

只有把“八敬法”彻底从历史上除名,女性的权益才能得到保障。

“八敬法”的内容自然有其时代局限性,但它也切实为当时女性的解脱提供了条件,作为宗教传统,是有沿袭传承的必要的。

道源寺的尼众们明白,获得尊重与认可还是要靠自己去赢得的,并不是靠一道戒律就能实现。

僧尼们相信只要自己守住心门、修身养性,自然能够得到世人的尊敬。

文章图片12

也正是因为如此,道源寺至今仍在严格遵守的仍然是“八敬法”,而且她们每半个月就要诵诫一次。

不为外物其扰,不受外物所影响只是道源寺的基本特点之一。

道源寺所要求、所规划的一切,不过都是为了保障在寺内修行的这些僧尼的权益。

道源寺极尽所能地想让僧尼通过“修身来达到修心”的目的,那结果确实如她们所愿了吗?

事实上,道源寺有很多地方是其他寺庙所不能比拟的。

道源寺的第一个特别之处就在于寺庙里不搞旅游,不卖门票,甚至不设功德箱。

文章图片13

这一点,放在当今事事都逐渐商业化的社会里来说,确实算是一股清流。

一般来说,老百姓为了达成自己的心愿,在寺庙里上个香还个愿都是稀松平常的事,寺庙里也需钱财来开支。

但这一点在道源寺里完全行不通。

在道源寺的尼众看来,既然要脱离世俗清修,那便要脱离世俗中的一切,包括钱财。

日常生活中满足了自己的温饱就可以了,而这可以依靠自己的耕种来实现。

文章图片14

也正是因为如此,在餐食方面,道源寺严格遵守“过午不食”的传统,所有僧尼每天只在日中吃一顿饭,而且严格持“不捉金钱戒”,不碰钱也不储蓄。

她们穿的衣服,都是经文里规定的以灰色为主的坏色染衣。

世俗里关于娱乐和享受的一切活动都和她们无关。

换言之,这些僧尼的生活里没有网络,没有灯红酒绿,没有闲聊,没有能够勾起一切世俗欲望的东西。

文章图片15

她们有的只是日复一日甚至可以说是永无尽头的学习、体悟、劳动、冥想和打坐。

她们试图通过隔绝掉引起欲念的物象,来达到内心永恒的安宁和平静,或许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眼不见心为静”吧。

其次,道源寺不搞经忏,不售卖法器佛具,所有佛事活动均不收费。

因为道源寺里的这些严格规定,寺庙里几乎没有经济来源,扩建寺庙之类的工程全靠僧尼和义工们自力更生。

文章图片16

从2000年开始,道源寺尼众还要遵循古法行“二时头陀”,来磨练自己的意志,增进自己的禅悟,外出“行脚”。

他们把日子定在了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后,期间整整十五天左右,过了这十五天之后,再步行走回到道源寺。

乞食途中,不理解、被异样的眼光对待,是这些僧尼经常经历的事。

毕竟,女性出家相比男性还是颇为少见的。

文章图片17

再者,在当今很多人眼里,出家被视为一种逃避现实的做法,是一种懦弱的选择。

同时,这些僧尼成群结队从路旁经过、穿着与环境格格不入,也不免让人感到诧异。

种种因素之下,她们遭到社会人的冷眼对待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其实,换个角度想,她们在乞食路上所遇到的这种冷眼相待,何尝不是一种别样的修行呢?

修行之人想达到内心永恒的平静和安宁,就必须学会且做到和自己一切期待相左的人、事、物和谐相处。

文章图片18

倘若修行之人当真能做到这一点,那么距离自己所要追求的真正宁静,估计也就不远了。

同样,道源寺的僧尼们外出乞食也有严格的规矩。

她们不得讨要金钱、只能乞食食物,不可以住在寺院,也不可以住在百姓家,就直接睡在路边的空地上。

她们不可以随意和旁人嬉笑打闹,随时随地都要维持一个比丘尼的庄严。

如果她们在乞食途中看到了一些被车子碾死的生命,比如小鸟、老鼠、猫、狗等。

她们还要停下来念经超度这些逝去的生命,并将其埋在土里,让其死后得到一个好的归宿。

文章图片19

如果遇到一些人正在杀生,也不能坐视不理,而是要上前去劝其放生。

得到同意后,她们还会为这些生灵做放生仪式。

简而言之,她们要竭尽所能地去保护、拯救、安顿这个世界上的所有生命。

所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她们也同样在通过这样的方式修心,让内心得到平静。

历时15天的起始结束后,这些僧尼回到寺庙后,会先把所乞到的食物统统都上交,之后由寺庙统一管理分配。

文章图片20

等到一切都安排处置妥当后,她们会依次而坐,等待过斋。

看到这儿有人要问了,这些僧人外出乞食,难道没有领头人吗?

其实是有的。

寺庙里的住持也需要外出乞食,乞食的时候,和住持同组的僧人要拿着一根锡杖。

她们在向老百姓乞食时,要摇动这个锡杖,但摇的时候声音不能过大,为的是防止吓到施主。

文章图片21

如果不巧行至半路天黑的话,她们会就地打坐,直接在野外露宿。

露宿的时候不能挑剔,不能嫌弃,到什么环境就睡什么觉,顺其自然。

睡觉前还要打着手电筒读经文,读完经文后,众人再统一睡觉,第二天再继续赶路。

乞食结束,僧尼回到寺庙后,一天的活动如往常一样照常进行。

一般来说,她们会乞到一些土豆、菠菜、黄瓜等水果蔬菜。

文章图片22

一群网友曾经去道源寺体验过生活。

据其所述,寺中众人每日凌晨两点起床,一天只睡4个小时。

起床后,先是打坐,若是打盹就会被值班的师傅打手板,香客也照打不误。

打坐完了接着上早课,上午还要打扫大殿。

人还没缓过来呢,一看到11点了,众人就开始吃一天中的第一顿也是唯一的一顿饭。

文章图片23

午餐是各类主食加罗汉菜和水果,下午又得去植树,主要是挖坑、栽苗、填土、浇水。

有一天,网友们还被分配去拖钢筋。

有的人表示对这里的师傅十分敬佩,更有人表示这日子也太苦了,就算给钱也不来了。

实际上,这也是大多数人知道道源寺僧尼生活后的想法。

他们不理解,也不想理解这些女性为什么要以这样的方式来修行、修心。

各人有各人的想法,说白了,众生所图的不过是一个“活”字,只是个人活法不同。

文章图片24

这些僧尼只是选择了以这样的方式摆脱所处的苦难,是为了解决三千烦恼之思。

但终归修身容易修心难,出家仅仅是修心的第一步,更关键的是日复一日的修行和感悟。

不过不论如何,道源寺的僧尼们能够在时代浪潮中坚守本心,恪守传统,这就值得尊敬了。

时至今日,道源寺的名气越来越大,但僧尼们的生活依然一如既往地俭朴纯粹。

或许这就是道源寺作为中国唯一持不捉金钱戒的尼众寺院,能够逐渐获得大众肯定和敬佩的原因所在。

-完-

参考资料

环球网:《辽宁道源寺众僧尼沿国道乞食 尼众以清苦修行出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