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帆去如飞,日暮江风急。 古城虽已墟,犹指怀安邑。 从岊江往仓山区和台江区方向流淌的闽江被称作“白龙江”又叫作“北港”。从岊江往阳岐村、龙祥岛方向东流的闽江被称作“乌龙江”,又叫作“南港”。唐宋时期,这里的江流抵达今天的妙峰山下。妙峰山上有著名的妙峰寺。妙峰十景也是老福州的著名景点。 岊江这里有一座著名的渡口是芋原驿,又叫接官道,旧属宋元时期的怀安县。 怀安县建置于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明万历八年(1580年),怀安县并入侯官县。 下图为清末的怀安风貌。 芋原驿曾舟航云集,是福州最繁华的渡口。其附近曾有一块貌似马首的巨石,其余石块状如马身入江。这里的岊江因此又命名为“马尾江”,不是马尾区的马江。岊江汇五马三洲之胜。 芋原驿(接官道)为何是重要的渡口呢?因为怀安窑址曾是福州“海上丝绸之路”上一个重要的对外贸易商品生产基地。南朝至宋朝,怀安县生产大量的瓷器出口海外,又是闽江上游货船停靠的中转港,上游百货在此与福州货物进行交易,因此成为重要的贸易港。 明末因倭寇来烧毁了洪塘,官渡由芋原驿改为洪塘渡,芋原驿遂荒废。且因琉球朝贡贸易,船只直接停靠河口(今打铁港公园内万寿桥)及上下杭,此地景物为之一变,不复往日繁荣之风光。 白龙江 前面说岊江分流两处,一处往西是西江,又叫白龙江。白龙江因闽越王无诸在南台钓到一条白龙而命名。其实无诸钓到的应该是白蛇,因为仓山区沿白龙江的区域有许多座小山,山上到处都是蛇。因此,江中的中洲岛上曾经有一条蛇弄专门卖蛇药。临水夫人陈靖姑也是斩蛇妖的女神。 每当海潮上涨时,海水冲入白龙江和乌龙江。冲入白龙江的海潮会抵达白龙潭,即临水夫人陈靖姑的祈雨处,这里曾经是一个著名的重要渡口——龙潭角。海潮冲入乌龙江的往上奔跑,到了岊江后,就顺着闽江往白龙江往下流。两股海潮便汇聚在白龙潭这里。 南台八景之一“龙潭秋涨”。传说,龙潭深百尺,潭里有白龙蛰居,故称之为白龙潭、龙潭窟,俗称龙潭角。大海涨潮时,万寿桥下之闽江随潮涌动,波涛滚滚。潮涨时无声,退则声闻数里。秋天,尤其农历八月十五至八月十八,随着一年的大潮来临,龙潭江面水涨迅猛,浪花翻卷,响声如雷,极为壮观,形成波澜壮阔的龙潭秋涨之美景。 白龙潭与今福州第四中学里的大庙山上的钓龙台和钓龙井相通。由于龙潭深水处有大旋涡。经过此处的船只,若不用力划桨,会自然被海潮带到龙潭渡口,甚至被这里的漩涡吞没。因此,百姓苦于龙潭之凶险,加之这里常有水蛇出没,因此诞生了女神陈靖姑斩妖除魔的传说。 说完怀安的岊江,顺便聊聊岊江一脉的塔江、螺女江、洪江。 《金山志》记载:“塔江之上廿余里为螺女江,纳延建邵汀诸水而汇于海。广兴记总称为闽江者也。” 下图即塔江,又名东江、金锁江。 塔江就是洪山桥、金山寺(旧称金山塔)这一区域的江流。民国前,金山寺逢甲普度修缮一次,即每十二年就修缮一次。金山寺里有一间借借室,与逢甲普度有关。关于逢甲普度的故事,笔者再另撰文详述,与明朝三一教、曹学佺、闽剧有关。 洪江在洪塘乡东面,靠近白龙江,当年与西湖公园里的河流相接。 螺女江则是闽侯县竹岐乡到甘蔗镇的江流,和仓山区螺洲镇的螺江不是一个地方。关于螺女江的记载,见下文: 此前,本公号推出了侯官村螺女庙的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