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冬天印象(十三):咸货的温情

 二班毛豆 2022-03-24

翁丁寨的腊肉

前两天,老家同学在街上拍了张晒腊肉的图,发到群里。顿时感觉香味缭绕,口水一地。每年这个时候,晒腊味成了城镇乡村的一道风景。

小时候并不知道什么节气腌什么咸货,只知道冬天妈妈买很多雪里蕻和芥菜回来,洗好晾干用养水坛腌。妈妈说,每个人的手腌出来的菜味道不同。我们家是爸爸负责腌雪里蕻,后来是哥哥腌。雪里蕻在养水坛一两天就有卤水渗出,二十来天,新腌菜就可以吃了。雪里蕻烧肉是我们家个个喜爱的菜,透鲜。芥菜是妈妈腌,通常会演变成臭小菜子,炖豆腐,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后来知道“小雪腌菜,大雪腌肉”。腌完菜就是腌肉的时候,各家门前竹竿上挂着一条条腊肉,成了冬天最红火的颜色“红霞露凝霜,腊肉味正香”。腊肉一晒出,就快过年了。

老家晒咸货

腊肉是民间喜爱的传统美食,也是馈赠佳品。古代夏朝时,人们于农历十二月合祭众神叫做腊,因此十二月也叫腊月,腊肉就是冬天时将肉类盐渍,经风干或熏干制成而得名。在我们老家,各种腊肉都称为咸货。

腊肉的历史已有两千多年,《易经·噬嗑篇》云:“于阳而炀于火,曰腊肉。”《周礼》描述,周天子的御厨为天子制“脯”和“脩”。脯,就是用盐腌制的腊肉;脩,是用盐和姜、桂等香料腌制的腊肉。

《论语·出而》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孔子说,自愿拿十条干肉为礼的人,我从来都不会不教的。孔子开设私学,学生们用束脩敬上当学费。“束脩”,就是“十条腊肉”,拜师礼品送腊肉,可见腊肉多盛行。不知当时的腊肉贵不贵,若价值不菲,子贡倒是游刃有余,颜回就有点吃力了,弄十条腊肉拜师,不易啊。

咸鸭子 咸鹅

老家通常说的咸货是有别于咸菜的,咸菜称为小菜子,咸货则指肉类,包括咸鱼、咸肉、咸鸡鸭鹅等。妈妈一般是腌鱼和咸肉,鸭和鹅通常是亲戚送来,乡下自家养的,特别香。

咸鸭子蒸黄豆或豆腐、千张,是冬天常吃的一道菜,家家都有。咸鸭子用淘米水稍泡一会,去少许咸味。将泡好的黄豆或豆腐垫在蒸碗下面,上面放剁成小块的咸鸭块,再放点姜丝,上锅蒸熟即可。黄豆、豆腐和千张吸取了咸鸭油,味道特香,通常一上桌,豆腐很快就吃光了。

妈妈说,“鸭骨头嚼(jiao方言第四声),鹅骨头撂”。咸鸭子的骨头是可以咬的,骨髓很香,嗍嗍鲜味才会扔。鹅骨头是咬不动的,直接扔了。

咸鸭子蒸豆腐

香肠是自家装,妈妈装的香肠有浓香的酒味,特别好吃,基本无需加工,直接切片蒸熟,就是下酒的好菜。我们家每年香肠都是先吃完。

去年在老家呆的时间长,同学阿崑带我去熟悉的肉铺加工香肠。做好后两个人哼哧哼哧抬到阳光房,用衣架晾晒。阳光房太阳大,没多久就晒好了。送了点给林姑娘尝,说不错。我吃了还行,不过比起妈妈的手艺,还是差别很大。妈妈装的香肠,是我吃过的最好的味道。

我晒的香肠

全国各地的腊味,因口味不同做法也不尽相同。安徽老家做的腊味是本味,没有太多渲染,吃的是肉的原香;在湘西吃过湖南的腊味合蒸,是烟熏腊味;喜欢四川的麻辣香肠,每年朋友老家寄来,都会送我几节尝味,很香。

南昌有道菜叫藜蒿炒腊肉,老家也有,藜蒿特殊的香味与咸肉相契合,犹如“金凤玉露一相逢”,色味俱佳。老家还有道菜大蒜炒咸肉,咸肉片炒青蒜叶,土菜馆里常见的做法。

湖南也有这道菜,梁实秋在《雅舍谈吃》里写道:“腊肉刷洗干净之后,整块地蒸。蒸过再切薄片,再炒一次最好,加青蒜炒,青蒜绿叶可以用,但不宜太多。宜以白的蒜茎为主。加几条红辣椒也很好。”

汪曾祺也喜欢湖南腊肉:“切成颇大的整齐的方片,蒸得极烂,入口香糯,真是难得。”

藜蒿炒腊肉

去云南临沧最后一个原始部落翁丁寨,吃的腊肉很香,跟老家一样,是本味。在丽江吃的腊排骨火锅,很有特色。腊排骨火锅是丽江传统美食,源于纳西名菜“三叠水”。三叠水是纳西族宴请最尊贵的客人时,才上此菜。相传当年徐霞客游历到丽江,纳西土司用108道“三叠水”来款待他。

到了深圳,最著名的就是腊味煲仔饭了。广东腊味偏甜,放进饭里味道刚好。煲仔饭底层被腊油渗透,结了焦香的锅巴,能把下巴吃掉。我多数是冲这层锅巴,去吃腊味煲仔饭的。

“雪花飘,腊货香,家家户户腌肉忙。”在过去,平常是吃不到咸货的,只有快过年了,才有咸货。寒冷的冬天,远远闻到蒸咸货的香味,就像闻到了家的味道,年也更近了。

又是满城咸货香,瑞雪丰年兆吉祥。

您若喜欢此文,请点文末的“在看”,让我知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