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座唐代建筑之后最早的木构建筑:山西平顺龙门寺西配殿

 晋见人文 2022-03-24


龙门寺位于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源头村,坐落在南阳河谷以北龙门山山腰的一块缓坡上,三面环山,前面是南阳河,河水南流约3.5公里注入浊漳河。龙门寺毫无疑问是一座宝库,在古建筑极多的晋东南,也是处于鹤立鸡群的地位。这里保存有五代、北宋、金、元、明、清六个朝代的古建筑,据我所知,这是全国唯一的。

龙门寺所在的山,金代以前称之为天台山,金代开始出现“龙门山”的叫法。而龙门寺最早称之为“龙门禅院”,北宋太平兴国八年(983)赐额“惠日禅院”,明代开始出现“龙门寺”的名称。所以,龙门山的叫法,应该是因寺而得名的。

龙门寺内最早的建筑是西配殿,为五代遗构,建于后唐同光三年(925年),是我国有纪年的五代建筑中最早的一座,位于寺庙前院西侧。

西配殿为《营造法式》中所谓的“不厦两头造”,即“悬山顶”,这是九座五代建筑中唯一的一座悬山顶的建筑。外观看,整个建筑屋顶平缓,结构简洁,唐风犹存。

殿宇面阔三间,进深四椽,通面阔为9.98米,总进深为5.91米,平面为长方形。当心间辟板门,两次间为直棂窗,门窗较后世略小。整个建筑共用九根檐柱,没有内柱,前后通檐用四椽栿。前后各有四根檐柱,两山墙南侧中间有柱,北侧没有柱子。九根柱子唯北侧两根角柱为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 年)所更换的方形抹棱石柱,其余均为木质圆柱。所有柱子均被砌在墙内,仅柱头露出,露出的柱头加工粗糙,没有卷杀,为后世更换,北京大学科技考古实验室通过西配殿后檐心间北柱头取样,通过C14测年,年代大约为光绪年间,可证。栌斗梁架等结构应为原物,同样也有C14测年可证。

西配殿柱头无普拍枋,栌斗直接坐柱头,阑额在角柱不出头,是唐五代建筑常见的做法。斗拱只有柱头铺作无补间铺作,柱头铺作为单杪出一跳,跳头为交互斗承替木,替木托撩风槫。特别的是在华拱之下,有一个似拱非拱、似替木非替木的,姑且称之为半拱的出跳,如果把它看做一个华拱,那么西配殿的斗拱则为双杪两跳,如果把它看成是一个替木,那么它是《营造法式》中所谓的斗口跳。如果把它看作是一个华拱,它与广仁王庙大殿是相似的做法,如果看成一块替木,与天台庵是相似的做法。这应是斗拱从天台庵至广仁王庙做法的演变,如果再加上南禅寺,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它们之间清晰的变化:天台庵-西配殿-广仁王庙-南禅寺,栿伸到外面的华拱之下依次从无到有,由简单到成熟。这四座唐五代建筑,为我们展现了中国木构建筑斗拱的一步步成熟。而它们共同的特征都是华拱都是栿的延伸,是组合式的斗拱,这是早期斗拱最重要的特征,是我们断代的重要依据。

柱中线上为栌斗承托两层柱头枋,最上面有一层压槽枋,两层柱头枋上隐刻泥道拱和泥道慢拱,柱头枋之间隔以散斗。

柱头无普拍枋,栌斗承托两层柱头枋

天台庵弥陀殿斗拱为单斗支替

龙门寺西配殿斗拱为单斗支替,下面有一半拱

芮城广仁王庙龙王殿的斗拱为五铺作,没有耍头

南禅寺大佛殿斗拱为五铺作,有耍头

殿内无内柱,通檐用四椽栿,早期小型殿宇常见的做法。四椽栿伸出檐外为华拱,唐五代组合式的斗拱。四椽栿之上驼峰大斗承托平梁,平梁上叉手、驼峰蜀柱承脊槫。四椽栿两端与平梁梁首有托脚,平梁头伸出大斗与托脚上端以锯齿状相交。这里面有三点尤为重要,其一、唐代建筑一般认为只有叉手来托脊槫,没有蜀柱,现存的三座唐代建筑,广仁王庙龙王殿有蜀柱,而且蜀柱之下并没有驼峰、合㭼等物,直接坐在栿背上,普遍认为是后世添加,如果真如此,那么龙门寺西配殿则首开先河,首次使用了叉手、驼峰蜀柱承脊槫,成为唐与五代建筑最重要的不同之处。其二,三座唐代建筑平梁梁首均不出头,托脚入斗斜抵梁头,而该殿则是梁首出大斗的首例,也是首开先河。这两处是与唐代建筑的不同之处,也成为后来建筑断代的重要依据。其三,驼峰形制,该殿的部分驼峰为矩形木块隐刻驼峰,这是五代、辽流行的装饰手法,同期的大云院弥陀殿同样采用该类驼峰。

该殿托脚是梁首出大斗的首例

该殿的部分驼峰为矩形木块隐刻驼峰

西配殿用材为18厘米*12厘米,约为宋代5.9寸*4寸,约合宋代的六等材,“六等材,6寸*4寸,亭榭、小厅堂用之。”举折为1:4,佛光寺东大殿的举折为1/4.77,南禅寺大佛殿的举折为1/5.15,广仁王庙龙王殿的举折为1:4.5,较三座唐代建筑更为陡峭一些,接近宋《营造法式》的1:3-1:4的规定。

西配殿建造年代主要依据为殿前石经幢,经幢为五代后汉乾祐三年(950)雕造,幢上铭文载:“宝刹自乙酉岁(注:后唐同光三年,925)方营。……兴构佛堂,崇建僧舍……”,结合西配殿建造手法,学界认为西配殿即建造于后唐同光三年,建筑本身并没有重要的题字。

五代后汉乾祐三年(950)雕造的石经幢

五代石经幢是断代的主要依据

龙门寺西配殿建造于后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

龙门寺西配殿是目前所知建造年代仅次于三座唐构的木结构建筑,它保留了众多唐代建筑的建造手法,但是也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平梁之上开始使用蜀柱承脊槫、平梁梁首出头与托脚相交、矩形木块隐刻驼峰等均是唐构所未见的做法,而是五代及之后的建筑中常见的,它在我国古建筑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而这些,也是西配殿的看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