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下之道,酉张弓者也

 云出山 2022-03-25

文章写到这里,需要再次声明,本人使用的帛书老子甲本是经帛书少子先生隶定的。其依据是《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中的文字图片,而整理小组给出的意见、乙本、郭店本、北大本仅做参考和补充,通行版道德经则没被采用。所以这个版本不同于任何刊印流行的“老子”或“道德经”,读起来可能有较多不同之处。这不是标新立异,而是在经过溯源性认知起动道,并得一之后感知的结果。这种感知或许颠覆常识,却能更加圆融地理解帛书老子。帛书少子破绎帛老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有幸对其大作先睹为快,并经其同意才发表这些心得。在此向帛书少子先生致以诚挚的感谢!

天下之道,酉张弓者也。高者印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故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祭,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以天者乎?唯有道者也。

是以圣人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

天下,天,指事神秘的未知。下,指事顺其自然发展的认知脉络来作为。酉,酿造,引申为酝酿、想象、理解。张,拉紧、绷紧。弓,射箭之弓。张弓者,安装弓弦的过程,不是安装弓弦的人哟。

天下,顺着认知脉络自然发展成已知,天下就是已知的领域。

天下之道--已知领域的认知过程,酉张弓者也--可以理解为安装弓弦的过程。

高,下之相盈也。高者,事物认知发展到极致的结论状态。下者,事物认知的全过程。印,事物认知静止的结论刻画,印章。举,字形是四只手参与完成某动作,指按自然程序一步步认知事物。

高者印之--结论性的状态可以不问原因直接翻印。弓弦可以根据以往的经验刻度一步安装到位。

下者举之--得出结论的过程必须一步步摸索。要获得弓弦装配全过程的体会,就得一步步摸索着来。

有,名万物之母也,指事物理性认知的源头。有余者,事物理性认知结论的应用。损之,只关注应用事物理性认知结论的应用,认知过程的感受就会受损。不,排斥、排除,是建立抽象感知唯一方法“无”的唯一方式。足,各个方向都到达边界,圆满。不足者,认知过程各个环节均被“不”填满的状态。补之,对认知过程感受具足就会丰富认知。

祭,祈求神秘事物源头信息。

所以(故),从事未知事物的认知(天之道),是从有相到无相、从理性到感性的反思进而弄清得出理性结论的全过程,是对理性结论这个“有余”用无的方法拆解从而弥补对结论得出过程认知的缺失(损有余而补不足)。对理性认知的扩展(人之道),主观上排斥寻求理性认知的缘由(则不祭),而是用理性认知的结论衍生新的认知,这种做法是破坏认知过程的完整性,只应用结论发展认知(损不足以奉有余)。谁能在用理性认知衍生认知时,仍然采用感受认知全过程而不是只从结论出发(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於天者乎)?只有道者啊(唯有道者也)。道者,就是每次认知提升都建立在从无到有认知全过程之上的人,即便是从理性到理性的逻辑推导,也要去建立从感性到拓展理性的过程性认知,而不是只建立没有感性的纯推导认知。

所以说具有高阶认知的人,其探究行为不只是要得到有的认知,还要得到无的感知(是以圣人为而弗有)。认知提升了,也清楚这种认知是需要发展添补的,不只是停留在应用认知结论上(成功而弗居也)。做到这些(若此),就是应用了“不”的两个面,每一次认知提升,都是“不”的两个面承上启下来完成的(其不欲见贤也)。

弗,无和有绑在一起来表事物,事物既要体现无的过程感知信息,也要体现有的推理过程信息,不可偏废而导致此消彼长。弗有,既要有又要无。弗寺,既有寺也无寺。弗居,既有居也无居。弗始,既有始也无始。弗志,既有志也无志。弗为,既有为也无为。弗盈,有和无都处于足满的状态。弗去,离弗越来越远。前面的文章中,当时认知不够,“弗去”解的不到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