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术治疗腰痛验方

 图书 馆员 2022-03-25

白术治疗腰痛验方

平凡药的非凡功效,白术重用治腰痛、便秘、眩晕、生津液【除腰痛】《别录》云白术“主大风在身面,风眩头痛……利腰脐间血”。《本草逢原》曰:“白术,生用有除湿益燥,消痰利水……散腰脐间血”。

治疗寒湿腰痛,更是要重用白术,取白术能燥湿健脾,湿邪化开,腰部湿邪就减轻了。白术治疗脾湿不伤正气,还能补脾养脾。《黄帝内经》上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主升清、散精,脾虚则体内水湿不能代谢出去,脚气、湿气、寒湿腰痛、痰湿咳嗽都要从脾论治,取脾能胜湿之意。

《本草秘录》中亦有用“白术二、三两,水煎服,治腰痛,一服而痛减半,再剂如失”。
《傅青主男科》记载:腰痛,凡痛而不止者,肾经之病,乃脾湿故也,方用白术四两,苡仁三两,芡实二两,水六碗,煎一碗,顿饮之。此方治梦遗之病亦甚效。
有的人腰痛,表现为早晨醒来后,腰僵硬困重,活动后减轻,这便是寒湿停聚腰部,阻滞经络,不通则痛。舌头一般是胖大,苔白腻。用肾着汤,即任之堂药对里的腰湿四药:炒白术50克、茯苓40克、干姜30克、炙甘草10克。
 《医学实在易》认为,“白术能利腰脐间之死血,凡腰痛诸药罔效者,用白术两许,少佐它药,一服如神”,“利腰脐间血”可理解为健脾祛湿,湿去则血自行。
《金匮要略》中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治疗寒湿引起的水肿,其临床表现为“身体重,腰中冷,如生水中,形如水状……腹重如带五千钱”。
自拟理腰汤,由白术、独活、杜仲组成,寒湿腰痛加干姜、茯苓、附子;风甚者加防风、羌活、川芎;湿热腰痛加黄柏、苍术、薏苡仁、牛膝、防己;瘀血腰痛加牛膝、当归、桃仁、红花、;肾虚腰痛,偏阳虚加狗脊、桑寄生、补骨脂、续断,偏阴虚加熟地黄、女贞子、枸杞子、山萸肉,临床应用常能收到较好疗效。
陈修园治腰病善重用白术,曾立新定白术汤(《医学从众录》),疗效颇佳。考《医学贯录》云:“白术能利腰肌之死血,腰痛它药无效,白术用之,效果如神”。验之临床,屡投屡效。张仲景以甘姜苓术汤治疗肾著腰痛,有赖于白术之功。肾着汤合新定白术汤。白术(生用)、杜仲(生用)各15一30克,附子9克。脉沉而微,口中和,加肉桂3克;脉沉而数,口中热,去附子,加黄柏3克。腰痛而重,诸药不效者。。生白术大量使用引起的心悸心慌,吃十几二十粒枸杞子,可缓解!
“髓溢”(溢是溢出来的溢,骨髓的髓)。 就是牙齿长得很长,吃饭都吃不了。用白术煎汤内服,可以健脾,这个病是肾气有余,肾水太旺,用脾土来制水。
类似的骨质增生、骨刺,用白术效果也很好。
【通大便】《王旭高医书六种》中云:“白术生肠胃之津液,大便是肠胃之津液干枯,故加白术”。生白术120g,生地黄30g,升麻3g。
【治眩晕】《名医别录》白术“主……风眩头痛。”《伤寒论》、《金匮要略》仲景于其所制之治眩名方,诸如苓桂术甘汤、泽泻汤,近效术附汤等亦均重用白术。而且二书中凡治疗范围中有眩晕症状的方剂,如五苓散、真武汤、桂枝芍药知母汤。
东垣半夏白朮天麻汤虽有“虚风内作,非天麻不能除”之说,白朮之功亦伟。内耳眩晕可用至50g。补中益气汤为主治疗老年人头晕、手抖,唯健脾胃,重用白术30克,即效。严重眩晕、起身则呕吐、眩晕,用白术第一方30克、三剂方药过后用到50克,不过半月则愈。
【生津液】《珍珠囊》谓白术可“除湿益气,……生津止渴。”口干渴症,一为津液匮乏,失于濡润;二为阳气不振,无力上承。前者以滋阴生津取效,后者舌不红、苔白或腻或滑,或夜卧醒来口干甚,如此则于益气健脾化湿中,四君子重用生白术以生津止渴。
【消癥积】《别录》谓白术可“利腰脐间血”。顾丕荣老中医治肝硬化、肝癌,甚推崇白术,常重用至120g,称白术有“软坚散结”之功。
对于口腔溃疡,久不收口的,用黄芪、白术也可以减轻症状,减少复发,因为白术可以疗死肌,促进伤口愈合。
治疗面部痤疮,形成的痘印,皮肤凹凸不平,重用白术,补脾以生肌肉。
治疗手部湿疹,抓破皮,伤口不易收口,也重用白术,培土以生金,肺主皮毛,使肉能养皮。
【健脾止泻】《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有一少年,饮饱食伤胃,平时又忧劳思虑伤了脾,心为火,土为脾,脾虚子病及母伤了心气,所以脾胃病很容易引发心脏病。这对现代人的作息习惯也可以作为警示。这个少年以后就常服用炒白术,最后脾胃得健,心气得养而痊愈。
《傅青主女科》中也常常用白术治疗带下、浮肿之类,方用补中益气加减,取健脾升阳除湿之效。
张锡纯先生有用白术治疗脾虚引起的腹泻。一妇人年三十许,泄泻半载,百药不效,脉像濡弱,右关尤甚,知其脾胃虚也,用生白术轧细焙熟,再用枣肉六两,和为小饼,炉上炙干,当点心服之,细细嚼咽,未尽剂而愈。
小孩子经常流口水,叫做解颐,为脾虚原因,可以用白术10~30克,煎水,缓缓饮之,每每有效果。 
巧用白术治疗便秘,腰痛
白术性味苦、甘,温,归脾、胃二经,传统认为具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之效,故一般用于脾气虚弱、食少便溏、脘腹胀满、痰饮水肿、气虚自汗、胎动不安之证,而其通便秘、止腹痛之殊功,多为世医所忽略,颇以为憾。笔者认为:白术治便秘,有标本兼治之妙。
    
考其通便之功,始见于《伤寒论》,文中即有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的记载。白术本为健脾燥湿之要药,用治大便溏泻之证尚属的对,何以能治便秘?余师石恩骏教授云:便秘一证,尽管临床有风秘、冷秘、气秘、热秘、虚秘诸秘之分,然终究与脾胃有关。《本草汇编》云:'脾恶湿,湿胜则气不得施,津何由生……用白术以除其湿,则气得周流而津液生矣。由此可见,脾得运化,其为胃行津液之功可复,阴津得布,便秘可除。清代陈修园在《神农本草经续》中云:白术之功用在燥,而所以妙处在于多脂。《本草正义》亦谓白术富有膏脂,故苦温能燥,亦能滋润津液……万无份阴之虞。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本品有促进肠胃分泌及使胃肠分泌旺盛、蠕动增速等作用,故用治便秘,确属标本兼治之妙品。笔者还体会到,本品治便秘,必须生用,炒过则膏脂成份多致损坏,疗效大减;必须重用,大剂量通便之功显著,少则乏效。一般病例,仅予本品3060克,水煎服,即收著效,顽缠不愈者,则宜以本品为君,根据病情伍以补气,滋阴,养血,清热等品治之。

白术尚可治腰痛,早在《本经》就有本品主风寒湿痹死肌之认识,而直言作腰痛之用,后世诸家多有描述。如《本经逢原》谓本品散腰脐间血。《汤液本草》称白术入少阴,利腰脐间血,通水道。东汉张仲景之甘姜苓术汤治肾著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腰以下冷痛,腰重如带五千钱,即用白术。清代王旭高《医学刍言》腰痛门记载:陈修园治腰痛久不愈,用白术一两为主……据云神效。陈士铎《辨证录》腰痛门,自制12方,无一方不用白术,最小量钱,最多一剂半斤,指出白术善通腰脐之气”必须多用乃神。有鉴于此,笔者临证时,常以白术入药,随证配伍,治疗各种证型之腰痛,每收佳效。笔者认为,腰痛之由,或感寒湿,或受湿热,或为气滞血瘀,或为肾亏体虚等。感受寒湿者,则脾阳不振,其运化水湿之功受限,寒湿遂留于腰部肌肉,发为腰痛,此际重用白术配合温阳散寒之剂,正为的对;感受湿热者,则筋脉弛缓,经气不通,此时取白术苦温燥湿配合清热利湿剂,则湿热下清,腰筋强壮,疼痛可止;因于气滞血瘀者,白术善利腰脐间血,配合活血化瘀,理气止痛剂,则气行瘀除,经脉通利;腰为肾之府,肾精亏损,则无以濡养筋脉而发为腰痛。然肾为先天,脾为后天,二脏相济,温运周身,此际用白术,盖取其补气健脾,利腰脐之功,以冀气血调和,肾气通达,气畅则腰痛自除。

妇人腰痛当从脾治
妇人之病,经、带、胎、产杂病是也,善治者调其冲任督带。腰痛一症,妇科常见,或因带脉不舒,或因水湿困聚,多使腰脐之气不利,故腰痛频作,医家尤在泾云:“其治法不在温肾散寒,而在墺土以胜水,使其腰脐之湿去,则腰痛自除。”《金匮要略》创“甘姜苓术汤”,暖脾而利湿,方中白术最能利湿,腰脐利则水湿之气不留于肾宫。《傅青主女科》治妇人病创“宽带汤”、“升带汤”等方,均有舒带脉、利腰脐,去湿之功。而治疗妇人带下、不孕等症,其症又多兼腰痛之症,方内均重用白术健脾祛湿以利腰脐之气,临症应用常获显效。

笔者临证,每见妇人腰痛带下不止,或腰酸肢重,少腹坠胀者,均以健脾祛湿为治,常用六君子汤、完带汤、参苓白术散加减而收效。近治一患者,女,27岁,带下甚多,腰痛乏力,伴少腹腰部冷痛,舌淡,苔白,脉沉,前医治以温补肾阳,用右归丸加减服10数剂,无效,笔者认为此乃脾虚湿盛,湿邪下注,浸于腰府带脉之间。腰府为寒湿所困,带脉失约,故而带下量多,腰痛重坠。治当以健脾土,散寒湿。立方以甘姜苓术汤加味,处方:焦白术30克,云苓30克,炒薏仁30克,干姜12克,甘草10克,炒山药24克,车前子15克。3剂,水煎服。患者服药后,带下止,腰腹坠痛皆除,病告愈。

腰为肾府,腰痛多治以肾,或补肾阳,或滋肾阴,殊不知因脾虚湿盛而致腰痛者多也,而妇科病尤甚。《金匮要略》有肾着症,而创甘姜苓术汤。《石室秘录》也云:“患腰痛者,人以为肾之病也,不知非肾乃脾湿之故。”因脾气虚,中阳不振,以致水湿不运,侵于腰府,湿邪困而阳气不化,故病人自觉腰痛重坠,如带五千钱。妇人带下腰痛者,更多属脾虚湿盛,临证如不详辨,以补肾为治,多难以收效。
身重足肿,小便短赤,一剂愈
伤湿:此症恶湿,身重足肿,小便短赤,
方用
 泽泻 猪苓各叁钱15肉桂伍分3茯苓 白朮各伍钱25柴胡 半夏 车前子各壹钱5水煎服,。
(摘自傅青主男科)
脚肿。饮豉汁,以渣敷肿处
   甘姜苓术汤咳嗽(慢性气管炎)
       王维澎医案:李某,男,45岁。初诊日期:1982年4月2日。有气管炎史十余年。
近十日复作,咳嗽、痰稀白量多,咳则汗出,胸闷,不能平卧,食少、便溏。
舌淡苔白腻,脉沉弦。
证属:肺有寒饮,脾虚生痰上渍于肺,其标在肺,其本在脾,土不生金也。治以健脾温肺,降气化痰。
拟甘姜苓术汤加味:
炙甘草9克,干姜12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
葶苈子12克,苏梗9克,杏仁6克。
3剂。药后咳嗽大减,饮食增加,可平卧。继用上方5剂,获愈。
       按语: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咳嗽为肺脏之本病,肺病日久则损及脾气,即所谓“子盗母气”。
故补土生金是其治也。
方中
干姜温肺化饮,温健脾阳。
苓、术健脾利湿;
炙甘草益气和中。
加葶苈子“疏肺下气、消痰”,
入杏仁降气,平肺气之逆以行痰。
增苏梗行气宽中,以助肺之宣降、脾之健运.#
   甘姜苓术汤(肾着汤】
   【方药】
甘草 白术各二两(各10克)
干姜茯苓各四两(各20克)
       【用法】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腰中即温(现代用法:水煎两次,温服)。
(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裹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
六君子汤治脾虚气滞浮肿
党参15克,茯苓15克,炒白术15克,炙甘草10克陈皮10克,制半夏10克,
治疗:脾虚气滞,阳化不及之浮肿,症见浮肿,早起两眼胞肿,两腿肿消;而下午则双下肢肿,面目肿消,或兼见大便稀薄,倦怠乏力等。

用法:药6味,以适量水煎,汤成去渣,取汁温服,日1剂,分2次服。

苓桂术甘汤痰饮及运用
1、痰饮的基本概念
痰饮主要是指机体水液代谢障碍,也包括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转化所形成的病理产物。这种病理产物一经形成,又作为新的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引起各种复杂的病理变化。痰又有“ 有形之痰” 和“ 无形之痰” 之别。临床上“ 水湿” 、“ 水饮” 、“ 痰湿” 、“ 痰饮” 等常相提并论。
2、痰饮病的形成
古代医家对痰饮病的形成、征象有过各种精辟的描述。如《诸病源侯论》:“ 痰饮者,由气脉闭塞,津液不通,水饮气停在胸腑,结而成痰。又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漉漉有声,谓之痰饮。其为病也,胸胁胀满,水谷不消,结在腹内两肋,水入肠胃,动作有声,体重多唾,短气好眠,胸背痛,甚则上气咳逆,倚息,短气不能卧,其形如肿是也” 。《医学入门》所说:“ 痰饮,⋯⋯皆因饮水及茶酒停蓄不散耳,加外邪、生冷、七情相搏成痰。” 《景岳全书》所说:“ 脾家之痰,则有虚有实,如湿滞太过者,脾之实也;土衰不能制水者,脾之虚也。” 《圣济总录》说:“ 三焦调适,气脉平匀,则能宣通水液,行入于经,化而为血,灌溉周身;若三焦气涩,脉道闭塞,则水饮停滞。不得宣行,聚成痰饮。”
肺、脾、肾、三焦等脏腑对水液代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医有“ 肺为贮痰之器” 之说。肺气不足,治节无权,水湿津液失于宣化,则痰饮恋肺;肺阴不足,虚火煎熬津液,可发为内伤燥痰。“ 脾为生痰之源” ,若外感湿邪,饮食失宜,致脾气阻滞不运;或内伤思虑。劳倦太过耗伤脾气,使脾虚不运,津液停聚或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输布转化,均可聚湿生痰。肾为主水之脏,若肾开阖不利,水液排泄失司,停聚而为水湿痰饮;或命门火衰,火不暖土,脾失温运而湿聚痰生;或肾阴不足,虚火灼津,煎熬津液而成痰。三焦为“ 决渎之官” ,三焦气化失司,则水道不利而为痰。此外,肝气郁结,气机阻滞,气不行水,心阳不振,行血无力,均可致湿浊聚积而成痰饮。总之,痰饮病的形成多由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或饮食劳逸失常,使肺、脾、肾、肝、三焦及膀胱等脏腑气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谢障碍所致。痰饮病又以脾胃之痰为本,其功能失常是水湿痰饮形成的中心环节。痰饮为有形之阴邪,故痰饮形成以后,具有湿浊粘滞特性,既可阻滞气机,影响经脉气血运行,又可表现病证缠绵难愈。由于痰饮可停留于人体各部,特别是痰可随气流行。无处不到,因此,临床病证繁杂,随着痰饮停留的部位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病证特点。近代的实验研究发现,痰证与脂质代谢、血流变学指标、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等阏素有关。
3、痰饮的辨证论治原则
痰饮的辨证论治原则有二:一是须掌握痰饮为阴邪,“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不仅阳虚而饮邪不甚者应予温化,而且逐饮、利水、发汗之剂中均应佐以温药。二是应根据痰饮病所涉及的脏腑病变特征,分而治之。治疗中要注意根据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采用攻补兼施,温凉并用的法则。
4、苓桂术甘汤对痰饮病的主治作用
苓桂术甘汤,出自《金匮要略》,茯苓性味甘淡平,入心、肺、脾经。具有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的功效。可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逆,恶阻,泄泻,遗精,淋浊,惊悸,健忘等症。茯苓之利水.是通过健运脾肺功能而达到的,与其他直接利水的中药不同。桂枝辛、甘,温。功能为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用于风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经闭,关节痹痛,痰饮,水肿,心悸,奔豚。白术苦、甘,温。功能为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甘草性平,味甘,归十二经。功能为补脾益气,滋咳润肺,缓急解毒,调和百药。具有温阳化饮,健脾利湿的作用。该方既重视脾胃后天之本,运化水湿以消痰饮产生之源,又符合“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的治疗原则圆,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以胸胁支满,目眩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为辨证要点。临床运用中,常以苓桂术甘汤加味,以治疗各脏腑系统痰饮疾病,收到良好效果。
①失眠案:唐某,男,61岁,失眠10年。每至将要入睡之际,即惕然惊醒,或手、或足抽搐,甚至绑手绑足.则身抽搐,亦无法入睡。如此反复不已,整夜无眠。大小医院中、西医皆无疗效。舌红苔白,脉细稍弦。诊为水饮内停,水饮上冲,心神被扰。而致惊悸不安和抽搐。予以苓桂术甘汤,茯苓40克,桂枝10 克,炒白术10 克,炙甘草5克。服药1周,即可安睡5小时。积年之病,以之渐愈。
②眩晕案(美尼尔氏综合征):叶某,女,40岁,眩晕反复发作,有时数月发作一次,有时一月发作数次。发作时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耳鸣,恶心,有时吐出痰涎,形寒肢冷。刻诊舌苔白稍腻,脉沉滑细,显示痰湿内蕴之象。以苓桂术甘汤加味:茯苓40克,炒白术15克,桂枝10克,炙甘草5克,党参10克,吴茱萸15克。干姜10克。服1剂后20分钟,症状基本消失,手足见温。
③悬饮案(慢性支气管炎):刘某,男,38岁。咳嗽反复发作10余年。每年冬季为甚。咳嗽、气喘,痰多而稀白,胸脘痞闷,食纳不香。舌淡.苔白,脉弦稽。此为脾虚痰湿不化,阻碍肺之清气所致:以苓桂茯苓术甘汤加味:茯苓30克,桂枝10 克,炒白术10克,法夏10克,党参10克,厚朴10克,杏仁10克,炙甘草5克。服药10余剂,症状基本消失,以膏方调理善后。
④胸痹案:廖某,女。34岁,胸闷、心痛2周,伴心慌。面色苍白,舌淡暗,脉沉。诊为饮邪害清,闭瘴胸阳。拟宣展浊邪,通心脉以利气机。予苓桂术甘汤合瓜蒌薤白枳实半夏汤,茯苓30克,桂枝15克,炒白术10 克,炙甘草5克,全瓜蒌10 克,薤白10 克,枳实10克,法夏10克。温通饮邪,4剂明显好转,继出入调整1周症状消失。
⑤带下案:刘某,女,35岁,白带量多,淋漓不断3年。伴腰膝酸软,腹胀不适。腹内时常漉瀛作响。舌苔薄白而腻,脉沉弦。此属痰饮内阻,清浊不分,投苓桂术甘汤加味:茯苓30克,炒白术15克,苍术15克,桂枝10克,炙甘草10克,黄芪30克,乌药12克,车前子20克。服药2周,逐渐好转。
⑥腹泻案:陈某,女,40岁,泄泻反复发作2年,每日2—5次,发作时腹痛绵绵,继则肠鸣漉漉,泻下粪便初稀塘,后则水泻,无臭秽及灼热感,平素气短懒言,小便量少。舌淡体胖,苔灰白而腻,脉沉缓无力。诊为泄脾阳亏虚,饮邪内生,下注大肠,予苓桂术甘汤加味:茯苓30克,桂枝10克,炒白术15克,炙甘草5克,白芷10克,生姜汁5毫升。6剂后,腹泻减少为日1—2次,大便稀溏但无水泻。上方合四君子汤继服15剂,大便成形。日1次。半年后来诊其他疾病时,一直很好,仅进凉食后有腹痛,腹泻1~2次。
苓桂术甘汤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四味药物组成,是温阳化饮、健脾渗湿的主要方剂。方中茯苓为君。健脾渗湿,祛痰化饮;桂枝为臣,既可温阳化饮,又能化气利水,且可平冲降逆。桂枝与茯苓相伍,温阳利水,阳气振奋则阴水得散,对于水饮滞留而偏寒者,实有温化渗利之妙用。湿源于脾,脾虚生湿,故佐白术健脾燥湿,助脾运化,俾脾阳健旺,则水湿自除。更佐甘草为使和中。四药合用,共奏温化痰饮健脾利湿之功。方中四药配伍严谨,温而不热,利而不峻,药少力专,正邪兼顾。在临床中,只要具有痰饮征象,病虽异而病因病机相似,皆可用苓桂术甘汤为基本方温阳化饮,健脾利湿,再随症加减,而取得良好效果。
①慢性支气管炎:气喘,咳嗽,多稀白痰,茯苓30,桂枝10,白术10,甘草6,杏仁10,党参10,灸麻黄6
②高血压:面潮红,头晕,烦躁,食欲不振,舌淡红,苔白腻,证属水饮上逆,茯苓30,桂枝12,白术15,甘草6,半夏10,泽泻15,钩藤15
③慢性肾炎:胸胁支满,气短似喘,纳减趺肿,蛋白尿,舌苔腻,脉沉而滑,证属水停为患,茯苓15,桂枝6,白术15,甘草5,生芪30,白茅根30
④冠心病:心悸,胸闷,气短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沉无力,茯苓30,桂枝10,白术10,灸甘草6,瓜蒌10,薤白10,丹参20,龙骨20,牡蛎20

⑤美尼尔氏综合征:头晕目眩,耳鸣恶心,时有痰涎,苔白腻,茯苓30,桂枝10,白术15,灸甘草5,钩藤15,石决明20,党参10

芩桂术甘汤去水湿

胖大舌,舌体很大,同时边上有齿痕,这是水湿重,气虚的表现,同时,舌头上都是唾液,透明的,满是唾液,这,就是水湿重的舌像。

     我们要从两个方面下手,一边把水湿给去掉,他老人家选用的药物就是茯苓,同时要振奋阳气,他老人家选用的是桂枝。
水湿去掉了以后,空闲出来的阵地,谁来占领呢?当然要派我们自己的部队来镇守了,于是,白术被张仲景老人家给用上了。
同时,配合大家行动的,就是一味药,炙甘草,有镇守中焦的作用。
这个方子,一共就是四味药: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就是叫苓桂术甘汤,是中医里面的一个了不起的方子,古时用药,简单而又直接,阵法分明,令人惊叹。
【来源】《金匮要略》。
【组成】茯苓12g,桂枝9g,白术10g,炙甘草6g。
【用法】水煎,3次分服。
【方解】本方证为脾阳虚衰,运化力弱,以致水饮内生,停蓄胸胁,上凌心肺,干犯清阳所致。尤在泾曰:“痰饮,阴邪也,为有形,以形碍虚则满,以阴冒阳则眩。苓桂术甘汤温中去湿,治痰之良剂也。盖痰饮为结邪,温则易散,内属脾胃,湿则能运耳”。若饮阻气机,气上冲胸,故胸胁支满,咳而气短;若饮邪凌心则心悸;饮入于经则振振身摇。《金匮要略》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故治宜健脾利水,温阳化饮。方中茯苓健脾渗湿,利水化痰,为主药桂枝通阳化气,湿化水饮,为辅药且茯苓与桂枝配伍,一利一温,对于水饮停滞而偏寒者,实有温化渗利之妙用。白术健脾燥湿,助脾运化,俾脾阳健旺,使土能制水,为佐药甘草补益脾气,调和诸药,与桂枝相合又可温心阳制动悸,为使药。药虽四味,配伍严谨,温而不热,利而不峻,共奏健脾利水、温化痰饮之效。
    《金匮要略》以本方治中阳不足,饮停心下之胸胁支满,目眩短气,以及心下痞坚等。《伤寒论》以之治伤寒误用吐下,损伤中阳,水气上逆之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头眩短气,身为振振摇。虽疾病不一,但病机相同,故均可用本方治之。
【功效】温化痰饮,健脾利湿。
【主治】痰饮病。胸胁胀满,目眩心悸,或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
【加减】本方为温化痰饮的要方。临床应用时,若呕吐痰涎者,可加制半夏、陈皮以理气化痰降逆止呕如脾气虚甚者,可加党参、黄芪以益气补脾若本方去桂枝加干姜,名肾着汤,能温脾胜湿,可治腰部及腰以下冷而重痛,小便不利者。

【禁忌与注意事项】本方偏于辛温,适用于阳虚所致的痰饮,若阴虚火旺者应慎用。

白术的剂量 白术的配伍运用
白术的配伍运用
白术加麻黄:解表除湿,代表方麻黄加术汤。《金匮》“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太阳表湿证,胃寒,腰背酸痛,无汗,再加骨节酸痛严重,舌苔腻要加白术,说明它不仅是寒,还有湿。麻黄有发汗作用,白术也有一定发汗作用。配伍特点:麻黄得术,虽发汗而不致过汗;术得麻黄,并能行表里之湿,此方为湿病解表微微汗出的代表方剂。临床运用:湿邪偏胜的痹证;风寒湿停滞肌表,营卫不和的荨麻疹;寒湿在表,肺气不宣,水道不利的肺炎。其类方: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解表祛湿,轻清宣化,治疗“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
白术加桂枝:健脾化气,代表方五苓散。主治太阳病表邪不解,随经入腑,水蓄膀胱者。配伍特点:白术健脾运湿,桂枝通阳化气,行水解表。其类方苓桂术甘汤治疗“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现代临床治疗急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急性膀胱炎、功能性尿潴留、产后癃闭等。五苓散的经典配伍是桂枝与利湿药配伍,桂枝起到通阳化气,气化利尿的作用。桂枝本身不利尿,它通过气化,把水湿气化到体外,达到利尿的作用。白术也有利尿作用,但它的利尿作用不强,加桂枝相得益彰。笔者在临床上白术加桂枝配伍不仅用于治疗痰饮病,包括肝硬化腹水、顽固腹水,还用于治疗急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急性膀胱炎、功能性尿潴留、产后癃闭。
白术加干姜:温中除湿,代表方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治疗肾着证:“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腹重如带五千钱。”即寒湿留滞腰部经络肌肉。配伍特点:干姜、甘草辛甘扶阳,温中散寒,白术、茯苓健脾利湿。白术是治疗寒湿腰痛特别有效的药物。干姜化水饮效果好。《金匮》“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所以国医大师裘沛然凡是舌苔厚腻湿重者,干姜、白术一起用,增加气化功能。干姜温化寒湿同时温化水饮,无论是寒饮、水饮、溢饮、支饮,包括肺部感染、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见痰稀薄,像泡沫一样,剂量可以用9~18克。实际上干姜有抑制腺体分泌的作用,干姜一用痰就少了,起到化痰作用。这就是《金匮》里面提到的“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奥秘所在。脾为生痰之源,白术和干姜同用通过健脾达到化痰的作用。
白术加当归:补血健脾,代表方当归芍药散。《金匮》“妇人怀妊,腹中疞痛,当归芍药散主之。”妇人怀妊,肝脾失调,气郁血滞湿阻。配伍特点:当归、芍药养血柔肝,茯苓、白术健脾化湿。其类方:“妊娠养胎,白术散主之”(白术、川芎、蜀椒、牡蛎)。“妇人妊娠,宜常服当归散主之”(当归、黄芩、芍药、川芎、白术)。临床运用:治疗妇科胎位不正、先兆流产、功能性子宫出血、慢性盆腔炎等。内科中治疗心绞痛、外科中治疗慢性阑尾炎。
白术加黄芪:固表实脾利水,代表方防己黄芪汤。《金匮》:“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即表虚风湿证。配伍特点:黄芪补气固表,白术健脾利水。水肿病表实证麻、术相配;表虚证芪、术相配。其类方有玉屏风散(《医方类聚》)。现代临床治疗痹证、水肿、喘咳、臌胀、风湿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痛风、荨麻疹等。
白术加茯苓:白术加茯苓一个健脾利水一个淡渗利水,属于同类药物的相须作用。代表方苓桂术甘汤主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即饮停中州。配伍特点:茯苓、白术健脾利水,桂枝通阳化气。类方有五苓散。现代临床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内耳眩晕症、冠心病、风心病、肺心病、心肌炎等。
白术加附子:温阳健脾,补火生土,代表方白术附子汤。治阳虚风湿病,以湿为主。其配伍特点:炮附子温阳祛寒,白术健脾利湿。其类方: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生姜、甘草、大枣)治疗风湿烦疼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甘草附子汤(甘草、附子、白术、桂枝)治疗风湿烦疼,掣痛不能屈伸。附子理中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补火生土。现代临床除了治疗风湿痹痛外,经常用于脾胃疾病中属于虚寒的病证。
白术加泽泻:健脾利水,代表方泽泻汤。主治“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脾虚饮泛,蒙蔽清阳。配伍特点:泽泻利水消饮,导浊下行;白术健脾制水。二药相伍,清阳上达,浊阴下降。临床运用于美尼尔氏综合征、突发性耳聋、高血脂、慢性支气管炎。加茯苓以减轻迷路水肿,石菖蒲通九窍,痰热加黄芩、龙胆草,气虚加党参、黄芪,阴虚加生地黄、石斛、麦冬,鼻炎加辛夷花、苍耳子、防风,高血脂加山楂、丹参、茶树根。笔者经常用泽泻汤加减用于降血脂、降血黏度,包括高尿酸血症、代谢综合征等。
后世配伍:白术加人参,白术膏,补气健脾。白术加防风,白术汤,补气固表。白术加枳实,枳实丸或枳术丸,消补兼施,根据轻重程度决定白术用得多还是枳实、枳壳用得多。白术加肉桂,桂术汤,温中健脾。白术加黄连,术连丸,治疗吞酸嘈杂。白术加白芍,治疗腹痛泄泻,痛泻要方的组合。白术加黄芪可以安胎。
笔者经验:白术加苍术,治疗脾虚湿困。白术加薏仁,健脾淡渗利水,治疗脾虚湿困,比如夏天胃口不好夹暑湿,恶心纳少,可用白术、薏仁、藿香、佩兰、荷叶、砂仁。白术加藿香、苏梗,健脾化湿。白术加蒲公英,治疗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胃病。白术加拔契,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肠腺化生。白术加椿根皮,治疗湿浊下注腰酸。白术加茵陈、泽泻、生山楂,能降血脂。
白术的剂量
仲景29方中注明用量者21方。用2两者8方,用3两者6方,用4两者3方,5两、七钱半、18铢、6铢者各1方。
仲景经验:用于祛风湿量重,如麻黄加术汤、越婢加术汤、桂枝附子去桂加术汤、附子汤用4两;用于化痰去饮者量轻,如苓桂术甘汤、泽泻汤、茯苓干姜白术甘草汤用2两。汤剂量大,散剂量轻,如五苓散用18铢。
笔者用大剂量白术经验:肝硬化及腹水:白术用30~90克。用炒白术与黄芪、党参、苡仁、茯苓、猪苓、大腹皮、葫芦壳、车前子、商陆根等分配伍。“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白术崇土制水,有保肝作用。代谢综合征:白术用30~60克。与茵陈、泽泻、生蒲黄、茶树根等配伍。“脾气散精”“脾主运化”,治疗脾不能散精致水湿、痰饮、瘀血等。治疗大便秘结:用生白术30~90克。
病案举例:陈某,男,57岁,于2012年12月13日初诊。
主诉:腹胀2月伴尿少肢肿。现病史:乙肝肝硬化病史,近2月来出现尿少、泡沫尿伴腹胀,入住某三甲医院,诊断乙肝后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期、腹水形成,肾病综合征,因患者系病毒复制以及肝功能失代偿,故未使用激素,对症处理,症状稳定出院。刻诊患者自觉腹胀,饮食无味,疲劳,尿少。现每周2次静滴白蛋白,口服速尿片2粒半,一日3次,安体舒通 5粒,一日3次。 既往史:高血压,乙肝后肝硬化病史,2011年脾切除。体格检查:神清,面色苍黄,腹部膨隆,按之硬满,双下肢肿胀,按之凹陷,舌质淡红苔薄,边有齿痕,脉弦滑,舌下瘀斑。辅助检查:2012年12月12日肝肾功能:白蛋白24克/升,球蛋白33.7克/升。
中医诊断:臌胀(肝病血虚,脾病失运,连及肾脏,水湿积聚)。
西医诊断: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肾病综合征。
治法:“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宜重剂健脾行气利水,分消中满。
方药:炒白术60克,猪茯苓各15克,泽泻15克,商陆根12克,苡仁30克,车前子30克(包),腹水草30克,大腹皮15克,葫芦壳30克,川朴9克。7剂,水煎服,日1剂。嘱记24小时尿量,并每日清晨空腹测腹围。
复诊(2012年12月20日):尿量较前略增多,24小时尿量900毫升,腹胀略轻,微微发热,胃纳差,口干,大便每日一次,质干,无腹痛,舌质红,苔白腻,脉细。24小时尿蛋白7867.5毫克。治法:健脾利水分消中满,咸寒软坚散结,利尿消肿。
方药:炒白术60克,大腹皮30克,葫芦壳30克,猪茯苓各30克,桑白皮15克,茵陈30克,商陆根15克,桂枝9克,乌药9克,车前子30克(包),蝼蛄9克,将军干6克。7剂,水煎服,日1剂。
七诊(2013年3月7日):口干,胃纳正常,食后无腹胀。右脉弦,舌质嫩红,苔薄。2013年2月28日查24小时尿蛋白1714毫克,尿微量蛋白916毫克,尿量1730毫升。治法:健脾利水兼以养阴。
方药:炒白术60克,猪茯苓各15克,腹水草30克,僵蚕12克,葫芦壳15克,金蝉花15克,山萸肉12克,枸杞12克,大腹皮15克,玉米须20克,米仁根30克,将军干6克,苏叶12克,川断15克,党参15克,枳壳12克。14剂,水煎服,日1剂。
随访(2015年8月):前后治疗至今已2年余,腹水未再出现,利尿剂已停,自我感觉良好,小便正常,肝肾功能指标均正常,唯有24小时尿蛋白定量仍然较高,目前正在进一步治疗观察之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