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酸甘合化法治愈低热一例 李某,女,36岁。 初诊∶1984年6月20日。 主诉及病史∶低热7日不退,上午体温37.3℃,午后体温37.8℃,纳食正常,口不渴,大便干燥7日未行。伴有目眶痛、足跟痛。 诊查∶面消瘦,色无华,舌暗胀,苔薄白中根稍有剥脱,脉象沉细弦、两关明显。 辨证∶阴虚热浮,肝失濡养。 治法∶酸甘合化养肝阴、清浮火,兼益脾气。 处方∶生白芍60g生甘草30g 二诊∶上方药服4剂,大便恢复日一行,体温降至37℃,舌中根剥脱已生新苔,脉转滑。前方加肉苁蓉30g。继服5剂后,低热除,目眶和足跟痛均已消失。 【按语】本例低热与便秘兼见,又见面色无华、目眶痛、足跟痛,均与肝肾阴精亏虚有关。阴衰则火浮。许老巧妙地采用酸甘合化之芍药甘草汤,药仅二味,一酸一甘,酸甘合化为阴,达到养肝、柔肝、益脾,退虚热之目的。复诊在原方上仅加肉欢蓉30g,以滋养肾精,以制止目眶痛、足跟痛。 十二、疏邪化湿法治愈急性发热三例 例一表里双解案。郭某,男,74岁。 初诊∶1984年8月5日。 主诉及病史∶高烧十余日,现体温38.4℃,服多种中西药及注射退热剂,烧仍不退,咳痰黄黏,胸痛、咽痛,口渴饮多,思凉饮,院满闷,食纳少,溲短赤,大便秘7日未行。 诊查∶面红目赤,舌暗红,舌苔满黄厚腻。脉弦滑数有力。 辨证∶肺胃素蕴实热,外感风邪。 治法∶表里双解。 处方∶蒲公英30g苍术12g麻黄3g生军12g 二诊∶上方药服2剂,汗出便泻,体温降至37℃,咳嗽明显见轻,胸院满闷、面红目赤均除。舌苔满腻,脉弦滑,仍宜推化。 处方∶瓜蒌30g白芷10g豆豉30g熟军10g 三诊∶上方药服3剂后,咳嗽、胸院满闷均除。舌苔薄白,脉静。 例二化湿降浊清热案。 韩某,女,四岁半。 初诊∶1984年8月9日。 主诉及病史(患儿家属代述)∶十余天前突然高烧,起初体温38℃左右,服西药及注射退热剂后,体温隆至37.8℃。半日后,体温续升至40℃℃,呕吐不能进食,服中西药烧仍不减,便秘,瘦黄,倦怠。 诊查∶精神委靡,烦躁不宁。舌湿腻,脉滑数。 辨证∶湿浊中阻,外感风邪。 治法∶化湿降浊清热。 处方∶苍术10g麻黄3g蒲公英10g元明粉12g(先冲服) 二诊∶服上方药一剂,得汗泻,体温降至36.5℃。舌苔薄白,脉转细滑。久病体弱,邪去正未恢复之象。改用和中法。 处方∶焦三仙18g藿香10g白芷3g生甘草10g 三诊∶上方药服4剂后,体温恢复正常。 例三疏风散寒、化湿导滞案。 王某,男,8个月。 初诊∶1984年8月3日。 主诉及病史∶据家属述,发热已3天,体温升至39℃左右,服西药、注射退热剂烧未能退,不欲进乳,溲黄,大便正常。 诊查∶腹胀如鼓,舌净,脉滑数。 辨证∶积湿不化,外感寒邪。 治法∶疏风散寒,化湿导滞。 处方∶苍术12g麻黄2g六一散10g元明粉12g(冲服) 二诊∶上方药服2剂,便泻如水样,热退,腹胀消,一切复常。 【按语】以上三例均属夏末秋初之内蕴湿邪、外感风寒,属于表里合邪,病机大致相似,故均以苍术、麻黄疏邪化湿为主。但因其内蕴之邪有水湿、食滞、湿热之不同,故具体配方当有区别。凡舌苔厚腻兼大便干者,用胡连或生军泻浊;舌苔湿腻兼大便不爽者,用元明粉泻水祛湿.。本病标象均为高烧,因此总的意图是立求退热,许老采用"通"和"宣"双管齐下的治法,给我们指出治秋凉暑湿合邪、急性发热的特殊方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