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阳明里热(本病)

 卓尼中医院华华 2022-03-28

基础病机:里热。

治法:苦寒清热。

方证: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解析: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伤寒论》164条)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伤寒论》154条)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

右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臣亿等看详大黄黄连泻心汤,诸本皆二味。又后附子泻心汤,用大黄、黄连、黄芩、附子,恐是前方中亦有黄芩,
后但加附子也。故后云附子泻心汤,本云加附子也。

“表未解”,不可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清泄,当表完全解透,里热充斥,则正其用。

此方的煎法特殊,“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即以煮沸的热水浸片刻即可。这是重取其气而轻忽其味的用法。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大黄、黄连皆为味厚气薄之品,味厚属阴性,本可对治阳明,但是味厚也有攻泄太过之弊端,味厚则泄加之气薄则泄,常规煎煮会导致此方攻伐太过。若明病尚只有一团热气,还未结成府实时,则不适合应用,故而麻沸汤浸渍法可纠正此弊。

当出现合病(阳明太阴)时,大黄攻下太过,则常借用黄芩作为“小大黄”来使用。

黄芩,一名腐肠。味苦,平。治诸热,黄胆,肠避,泄利,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神农本草经·卷三》)

大寒,无毒。主治痰热,胃中热,小腹绞痛,消谷,利小肠,女子血闭、淋露、下血,小儿腹痛。一名空肠,一名内虚,一名黄文,一名经芩,一名妒妇。其子,主肠脓血。(《名医别录·卷第二》)

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伤寒论》280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