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真武汤——头痛,牙痛,失眠,目赤,咽干

 谷山居士 2022-03-30

图片

58头痛如劈——来春茂医案

唐某某,男,57岁。患者原是八路军某连指战员,抗战时与敌英勇奋战,不幸头顶被砍伤,当即昏迷,经抬往战地医院抢救,三天后才复苏,而后留有脑震荡后遗症。每疲劳或感冒即发作,整个头部犹如刀劈般疼痛,双目难以睁开,卧床烦躁,呻吟不休。当病发时,均需住院治疗月余始逐渐缓解。

患者于1961年病复发,即住某医院,治疗罔效,自动出院,请中医诊治,服中药二十余剂,病势反为增剧,邀我往诊。症见患者面壁侧卧,畏光,怕烦,身不敢动,稍动则头痛剧烈,面色黯淡,双目红肿,血丝夺睛,尤以右目牵引脑部疼痛为甚,舌苔黄腻而润滑,口不渴,小便短,脉象沉细参阅前医方药,均系滋阴养肝、补血、熄风安神之剂,如杞菊地黄丸归芍地黄丸一贯煎等加减,所加用过的药物如钩藤、石决明、女贞、蔓荆、桑叶、僵虫、天麻、羚羊角等,似无可厚非。然结合脉证及所服用方药反应来看,当属阳虚气滞,升降失职,处以本方加细辛,以温肾阳、祛风止痛。

方药:黄附片30克(开水先煎一小时),茯苓15克,白芍12克,白术10克,生姜15克,细辛3克。

嘱服1剂。翌日复诊头痛减半,目能睁。续服1剂,头痛已止,目赤肿渐退。因病程日久,阳虚气弱,细辛易为潞党参30克(即真武汤合附子汤)以温经扶阳,固本御邪。守方治疗约一月,每服1剂,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总计服药24剂,精神焕发,食欲旺盛,病已痊愈。患者每感小恙均来门诊,观察至今(19788月)已十七年,头痛未发。[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79,(1):43]

  按语:脉证合参,阳气虚求无疑。头为诸阳之会,阳虚气寒,水气上逆,头窍失煦,脑络失养,则头痛如劈。正如《素问·五脏生成篇》所说:头痛巅疾,下虚行实,过则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用真武汤以温阳化气,固本御邪,待阳回水化,清窍得煦,则头痛当愈。加细辛者,以入少阴,祛风止痛也。《伤寒论名医验案精选》。(来春茂:真武汤验案四则,云南中医院报11431979《伤寒论方医案选编》

论:脉沉细而舌黄滑者,阴盛而脏寒,火衰而土湿。

舌苔黄腻,是为湿热。沉细为阴寒,为什么舌苔仍有黄腻,重点是有水润为滑。黄师解:火衰而土湿,则舌苔黄滑;火盛而土燥,则舌苔黄涩。黄滑区别黄涩。

59头痛——刘渡舟医案

吕某,男,28岁。症见头痛,每到夜间则发作,刷烈时必以拳击头或以头撞壁始能缓解。伴有心悸气短,烦躁等证,望视面色黑,二目无神采,舌胖大,苔水滑,脉来沉弦而无力。附子12克,茯苓24克,白术6克,生姜9克,白芍9克,桂枝9克,炙草6克,泽泻12克。服至四剂,头痛不发,心悸亦减,又服两剂痊愈。(刘渡舟老师治验)

  按:刘渡舟老师分析本案时指出:沉脉主里,主水邪,主阴寒,弦脉主痛,主饮气,脉无力主正虚,面黎主水邪,目无神采,主阳虚阴盛,舌苔水滑,舌体胖大,主阳虚阴盛而有水。头为清阳之府,诸阳之会,今阳虚阴盛,水邪上泛,抑其清阳,则头痛发作,夜间阴盛助邪以上冲,故尔发作,拳击、撞动则振动阳气,活跃血气,'故痛缓解,阴来搏阳,阳虽虚而力争,水火相射,阴阳相争则见烦躁,水凌于心则悸,搏于胸则气短,故用益火消阴、扶阳利水法获愈。《经方应用》

60头痛——刘渡舟医案

李某,男,32岁。患头痛病,每在夜间发作,疼痛剧烈,必以拳击头始能缓解。血压正常,心肺正常,西医检查未明确诊断。头痛不耐时,只好服止痛药片。问如何得病?答:夏天开车苦热,休息时先痛饮冰镇汽水或啤酒,每日无间,至秋即觉头痛。问头痛外尚有何症?答:两目视物有时黑花缭乱。望其面色黑,舌质淡嫩,苔水滑,脉沉弦而缓。此证乃阳虚水泛上蔽清阳所致,从其色脉之诊可以决定。为疏:附子四钱,生姜四钱,桂枝二钱,茯苓八钱,白术三钱,炙甘草二钱,白芍三钱。

共服六剂获安,又服苓桂术甘汤四剂巩固疗效而愈。《伤寒掣要》《临证指南》《经方直解》

论:沉弦而缓,此是肝脾郁陷,阴盛之脉。真武汤,温下寒以降冲气,温肾阳以助中焦之相火,升降脾胃,则头痛自止。本案是痛饮冰镇,每日如此,至秋则头痛,用真武汤。《伤寒之道》吴茱萸汤也有一个痛饮冰镇的儿童患者,也是剧烈头痛,用吴萸汤治愈,与本案区别是至秋发头痛与卒发头痛。

61头痛牙痛——杜奉志医案

钟某某,男,57岁。患者在广州疗养,因牙痛一月余,经多方医治无效,提前返家来我处就诊,牙齿疼痛,遇寒则甚,无红肿,呻吟,头痛,面色白,畏寒肢冷,气短,小便清长。余诊脉沉细,舌质胖嫩,齿痕,苔白腻,为肾阳虚衰,寒湿上犯所致,拟用温阳除湿,散寒止痛。予真武汤加味:附片30克(先煎半小时),白术10克,白芍20克,茯苓10克,肉桂12克,干姜12克,细辛5克。水煎服。3剂病愈。[阳中医学院学报1989426]

按语:肾主骨,齿乃骨之余。肾阳不足,寒湿水饮之邪随少阴经脉上犯,则牙痛,当用真武汤治之,加细辛以引药直达病所也。《伤寒论名医验案精选》

图片

62牙颊肿痛——张志民医案

患者女性,四十八岁。初诊:一九六一年十二月二十七月。患牙颊肿痛五日,用西药外敷及注射青霉素无效。左下颊肿痛,漫肿无头,皮色不变,腮内近牙根处肉色淡白不肿。头晕,心悸而烦,腰痛,四肢沉重无力,饮食如常,微恶寒,舌苔尖白中淡黄,脉细数。拟真武汤加麻黄:炮附子15克、白芍15克、茯苓15克、白术15克、生姜15克、麻黄6克。

二诊:十二月二十八日。患者来诊时,喜形于色。谓昨日上午服药后,日夜甜睡,一星期来未尝舒适如此。左颊肿痛全消,头昏、心悸等症均除,步履轻快。惟今日忽下白带,过去月经多衍期,量少色淡,经后腰腹酸痛。拟真武汤加吴茱萸、桂枝,以温经理水(即前方去麻黄、生姜易干姜,加吴茱萸、桂枝各12克)。服两剂而愈。《伤寒论方运用法》

63眩晕失眠——来春茂医案

李某,女,42岁,职工。1978 1128日邀诊。素体阳虚,易患感冒,197710月感冒,服荆防败毒散一剂,竟卧床不起,住院治疗月余,自觉心悸,头晕,烦躁,耳鸣,饮食不思,四肢沉重,举步欲倒。检查原因不明,转院到昆明,住某医院40余天,没有明显好转。检查意见.1)耳源性眩晕症。(2)神经官能症。回家后仍卧床,服谷维素、输能量合剂等调治。

症见,汗出如洗,不得安寐,余症如前。质淡苔白,脉细弱。拟真武汤合参附、芪附二方,以增强温阳固表:补中益气之功。处方,黑附片80克茯苓12克 白芍10克白术12克生姜10克黄芪30克党参30克共服8剂,诸症悉退,一如常人,已上班工作。来春茂:真武汤验案四则,云南中医院报11431979《伤寒论方医案选编》

论:烦燥,是中气虚寒四逆汤证。参考甘草干姜汤提纲。其它的心悸,不食,四肢沉重,则知此为中寒,举步欲倒,则为水气,振振欲擗地之证。不得安寐者,是少阴提纲猪苓汤证,心烦不得眠,此为阳气升泄而废眠卧也,与烦燥之阳气离根,都是升泄之义。

    荆防败毒散,是清热解毒的方子。没有素体内虚的少阴内寒,而只是轻微感冒发热,用之或有效,或无效,但也不至大坏。本有内寒,再用清热解毒,则一逆再逆,竟至不起。仲圣是怎么处理此类病证的,观麻黄附子细辛汤之理则知。

64失眠——蒋天佑医案

张某某,男,35岁,1968827日初诊。患失眠6-7年,现每天至多能入睡2小时,甚则彻夜不眠。自觉迷糊,头晕,心悸,胃纳不好,尿时黄,腰困,记忆力减弱,肌肉跳动。舌质红,苔淡黄稍腻,脉右虚弦,左沉细缓。辨为肾阳衰微,水气凌心,治以温阳利水,方用真武汤。服2剂,即能睡7~8小时。[[蒋天佑,失眠的治疗讨论.山西医药杂志,1976,(3):20][王与贤:按时发病医案七则,浙江中医杂志401311980]

按语:《类证治载》曰:阳气自动而之静,则寐;阴气自静而之动,则寤;不寐者,病在阳不交阴也。然令阳不交阴之因素甚多,《景岳全书》指出:如痰如火,如寒气水气,如饮食忿怒之不寐者,此皆内邪滞逆之忧也。本案即为肾阳衰微,水气内动,上凌于心所致。其辩证眼目是:肌肉跳动而脉象虚弦细缓乃阳虚水动之象,故用真武汤毅然擒之。《伤寒论名医验案精选》《伤寒论方医案选编》《名医经方验案》

65失眠——黄煌医案

某女,54岁,168cm/66.7kg2017726日初诊。病史:失眠3月。入睡难、睡眠时间短,仅34小时。烘热汗出,下肢无力,疲劳感明显。近期发现甲减TSH6.17mU/L0.27~4.2mU/L)。体征:脸黄黯,舌有齿痕。处方:制附片15g(先煎30分钟),桂枝15g,白芍15g,白术20g,茯苓20g,龙骨15g,牡顿15g,炙甘草5g,干姜5g,红枣20g15剂,5-2服法。

20171018日:睡眠特香,从晚上9点睡到早上7点。上方停服1月余,近又失眠。原方30剂。《黄煌经方基层医生读本》

论;下寒则下肢无力,下寒逼其上热,阳蒸而升泄,则烘热汗出。阳气升泄而失归,所以失眠不寐。阳气升泄者,因于下寒而中虚。下寒则君火不降,下寒则水火不交,阴阳不能互化,则下寒而不能收藏。阳火与阴水相交,是为定理,水火不交者,因于中虚,中虚者,因于下焦之寒,中焦之火虚。真武汤,温下寒而化相火,中焦相火,是为脾胃升降之枢机,火虚则脾胃失常,火旺则脾胃复其升降之常。脾胃升降,则火与水互化,是为生命之不息。

66阳虚失眠——张有章医案(民国)

罗少逸,以失眠求诊,脉微而弱,主以真武汤治之。罗讶而问曰:不眠,乃阴虚也。胡竟用大辛大热之附子治之?'余告之曰:阴阳之辨,有难形容。况属互根,尤易混淆。岂独君误认乎?且即微弱之脉象,苍白之面色,喘促之呼吸,恍惚之精神而微之。其为阳虚,最为确凿。何独偏听庸医之说,定谓失眠,皆阴虚耶?莫逆之交,故敢相告,疑耶信耶,唯君图之。罗闻余言,其疑冰释。连服三剂,即大效,又三剂竞获痊。诣余言谢且问方意,乃以书答之。(《伤寒借治论》)《经方一剂起沉疴》

论:脉有阴阳,如沉紧弦涩迟,此为阴脉,那微弱之脉,就是阳虚之脉。濡弱之脉,阴中之阳虚,也就是肝脾之阳虚。

    总结少阴病真武汤所治失眠,大多为阳气升泄之类型。有下寒,有湿盛,有水气,以致阳气升泄而失归也。阳泄失归,则废眠卧也。

图片

67目赤——王与贤医案

米某某,男,14岁,19766月就诊。发病半年多,每日清晨开始,两目红赤,目珠发困,视物模糊,中午后,眼睛红赤全退,视物亦清,逐日如此,不稍变化。经眼科检查为慢性结膜炎,用药无效,延请中医,用过多种法则,亦未有验。诊脉略沉,舌淡白,无他症状可据。自诉以前每服一种药时,均出现胃纳不佳,心下胀满,头目晕眩。查阅以前服过之药,诸如泻白、龙胆泻肝、荆防、桑菊、冬地、元参之类。因思上午为阳气用事之时,病发于此时,非阳盛,即阳虚,根据现在脉象及过去用药,投以真武汤加细,以辛温回阳。2剂后,忽然痊愈,至今4年,随访未发。[浙江中医杂志1980,(4):181]《伤寒论名医验案精选》《伤寒论方医案选编》

论:沉为阴脉,而舌淡者,是无热之象,苔白者,肺气不降。心下胀满,头目眩晕,这是痰饮提纲主证,所以此脉沉者,当责有水,苔白者,肺气不降,气不化水之义。真武汤,扶阳气抑阴寒,泄积水而降气逆,肺降则收敛,则不目赤。不知脉沉阴盛,只从目赤泻火,皆是头痛医头,脚疼治脚。

68咽干——黎明质医案

刁某,男,61岁,1989620日初诊。约半年来,患者至夜咽干,睡中醒来,难以入寐,白昼咽润如常。前医屡用桂附地黄汤引火归原、猪肤汤滋润利咽,均告无效,故转诊我处。刻诊:神情萎淡,四末欠温,人夜咽干难忍,口干漱水不欲咽,大便干结,小便清长,腭咽部鲜红,舌淡、苔白水润,六脉沉细病本阴寒内盛,至夜转加,虚阳浮越,上冲咽部。法宜温肾暖脾,回阳镇水,以冀浮阳归宅。方用真武汤加减。处方:制附片、白芍、干姜各10克,白术12克,茯苓、牡蛎各20克。每日1剂,迭进十日,病情虽有转机,病人依然不堪其苦。

仍守前方,去牡蛎,嘱每日三次服药时,各加猪胆汁10滴于煎剂中口服。间五日复诊,自述咽干与日递减,共服药15剂,诸症消失,随访一年未发。[新中医1991,(11):41]《伤寒论名医验案精选》

论:用八味丸,猪肤汤,都是治少阴病的,按说也没有错。但是八味丸,是滋风木枯燥,止风泄而助肾藏的。而猪肤汤,是下利咽痛,心烦胸满者。

   舌淡无热,苔白水润,则为水滑而气逆。气逆不降,则津不雾化,则苔白而润滑。六脉沉细者,此为少阴病脏寒。此用附子汤,与真武汤,应都可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