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治证不治病4.5

 钟家台 2022-03-30

在科技文化的冲击下,中医二千多年的约定俗成被否定了,人们希望通过学术会议,拍拍脑袋,形成“对中医临床、科研和教学有着重要指导意义”的证及其相关概念。200787日~11日,在福建武夷山召开的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2007年年会上,出台了所谓的“中医'证’等有关名词概念的约定”。我认为,这个“约定”用病理取代病机,证据标准混乱,会导致思维僵化(黄开泰.“中医证有关名词概念的约定”分析.河南中医,20082812)增刊:1~4.),对于辨证论治的临床实践,没有丝毫的益处。

没有实质内涵的证,不是概念,只是文字,研究文字内涵的概念意义,是文字学的事,不是中医学的事。这样的“约定”,有点多此一举、自以为是的感觉。

认识概念需要理解逻辑。逻辑是规范人们思维活动的原则准绳,没有理论的逻辑规范,就没有理论的临床实践,更没有约定俗成。“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是辨证论治的逻辑规范,本身就包含了证候本质-病机的内涵,获得了几千年临床中医的认同,既是实践客观的,又是中医理性的。没有辨证论治实践,就没有中医的“证”;没有中医经典理论,同样没有中医的“证”。

3.“证”与“辨证”

“证”概念和证字的含义是不同的,辨证概念不是辨字和证字的组合,把证字和候字孤立开,把辨证分拆开,当成文字来分析,就丧失了中医学的概念意义。

研究“证”本质,理解“辨证”,不遵循中医学的逻辑规则,结果必然是错误的。《逻辑学-知识的基础》:“概念单独存在时,是显示不出它的作用的。只有在一定的系统内,与其它的概念进行一定的联结,形成一定的联系时,它才具有表达作用。这是概念的基本特征。因此,即使相同的单词,如果它所从属的系统不同,作为概念来说则也不同。”概念是事物特有属性的思维反映,具有与生俱来的本质内涵。

概念是学科思维认识客观世界形成的,与学科观念具有内在一致性,通过学科逻辑规则联系起来,构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理解这一点,就要区别文字与名词术语。名词术语表达学科的本质内涵,以文字为载体但不同于文字。文字是有限的,学科理论是多样的,不同学科可以用相同文字表达,名词术语只存在学科理论之中。在学科分化之前,文字没有确定性的学科本质(定义),作为常识性概念存在,实际意义比较单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科概念。

辨证论治术语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确立的,但《素问·至真要大论》确立了辨证论治的逻辑规范,针对病机进行治疗,《伤寒论》进一步完善,用十六个字概括了辨证论治的临床模式-“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任应秋、秦伯未等先贤,将经典理论确立的中医临床模式,用辨证论治的术语规范下来。概念术语不是凭空想出来的,一般是先有实质性的内容,后用恰当的文字表达出来,这是概念形成的一般规律。

辨证论治术语的中医学本质,概括了从临床资料的收集、确认,经过“辨症求机”分析判断,形成证候病机结论,到根据证候病机做出具体的治疗决策的整个临床过程,可分为辨证和论治两个阶段,因此,辨证论治又可以看成是由两个名词术语组合形成的,一个是辨证,一个是论治。

证字和辨字一起构成“辨证”术语,表达了中医从“观其脉证”到“知犯何逆”的临床思维特征,指从四诊收集疾病现象到做出证候病机判断的整个思维过程。如果单独看证字,就表达了多种中医学概念,有疾病现象的症状,有病机本质的证候,有思维认定的证据,还有病种类别的区分等(黄开泰.《伤寒论》“病”“证”的含义及辨证的内容[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32):7173. 黄开泰.《伤寒论》病、证再识及其证本质和辨病与辨症.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J].2006306):432435.)。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前后,表疾病现象的症状的概念意义和表疾病本质的证候的概念意义,从一个证字中分化出来,“证”成为了病机性质结论的简称。(黄开泰.求病机还是看形似——对辨证和辨症,病、症和证及证候标识的逻辑思考(1).河南中医杂志,200727卷(2):69.

循证医学的兴起,我们也东施效颦,不顾中医思维的逻辑特征,不考虑中医理论和辨证论治的客观基础,在“证”的证据问题上纠缠,使“证”概念更加混乱不堪。学科逻辑是学科理论的生命,不同学科有不同的逻辑模式,中医不遵循经典理论的逻辑方法,按照人为设计、统计学处理等逻辑去衡量辨证论治,去研究“证”概念,这是中医的研究吗?

“辨证”是中医学的名词术语,完全可以胜任表达中医临床实践活动的理论职责,“证”也是中医学的名词术语,根本不存在概念误区。把“辨证”像证候那样分拆开,混淆了“辨症求机”的客观对象和逻辑结论,弄不清中医临床辨的是疾病现象的症状,还是证候。证候是中医病机逻辑思维后的关于疾病本质的结论,不是辨的对象,而是辨的结果,我们为什么非要把证候当成是辨的对象?就因为候字,有征象感知的含义吗?

“证”只有在中医理论体系内,才具有“辨症求机”逻辑思维判断结论的概念意义,“辨证”同样如此,在中医学理论中,表达了从疾病现象到证候判断的整个逻辑思维过程。离开中医理论,离开辨证论治的客观实际,就没有中医的“证”概念,就不能正确理解“辨证”。病机理论是“证”概念之父,辨证论治是“证”概念之母,凡在临床实践中运用病机理论进行“辨症求机”思维,疾病本质的最终判断,自然就是证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