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会影响患者情绪和精力的心境障碍,通常由遗传因素、生理因素的改变、应激事件、以及由思想性格信仰所构成的心理因素所诱发。 日常生活中每个人的心情都会有着一定程度上的上下波动,但对于双相患者来说,他们的情绪波动要来得更加猛烈与极端,具有长效性与破坏性。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通常会出现两种极端状态。 当双相患者处于极度兴奋且精力充沛的状态时,我们称这样的状态为躁狂,通常表现为精力充沛、思维奔逸与易激惹等;当双相患者情绪极端低落时,会感到无助、无望且空虚,这样的状态被叫做双相抑郁。 如果躁狂发作时程度较轻则被称为轻躁狂,一般是不具有暴力行为的。 而根据躁狂与抑郁的偏重程度通常可将双相情感障碍分为I型与II型两种,但不管哪个类型的患者,都实实在在的陷入情绪反复的痛苦当中。 ![]() ![]() 左右滑动查常见误解 左右滑动查常见误解 左右滑动查常见误解 ![]() ![]() 渡过了拒绝诊断阶段之后的陪伴者对双相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能会出现识别不足与过度识别的情况。 识别不足 本质上也是一种拒绝诊断,可能在对患者一些行为上造成误解或无法理解,又或是在自己的理解下干预治疗,但这种行为往往导致患者疗效不佳与病情反复,严重伤害患者的身心健康。 同时,陪护者可能会认为只要吃药就能控制病情,不在意日常生活中对心理方面的刺激也能够康复。 过度识别 指的是对双相有一定程度上的了解,但过于敏感,从而对患者一些正常的行为与情绪表达进行过度解读。 这样的认知容易给患者带来压力,使得双方关系更为紧张。 而且过度焦虑也影响重大决策,出现病急乱投医的错误做法;又或是忽视患者独立性,对患者过度照顾与保护。 ![]() 了解识别不足与过度识别之后,有些陪伴者会觉得那是不是不该过度关注对方感受,甚至应该置之不理让他完全自由呢。 其实陪伴者需要站在一个比较中立的位置上,既不能过度忧虑,也不能过度忽视。 主动学习,谨遵医嘱 首先需要学习相关知识,主动了解相关讯息,熟知其具体症状可引导自己在患者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做出正确的选择。 但要注意不越界干涉医生所提出的医疗方案。 改善相处模式,尝试沟通理解,建立信任 陪伴者需要做到沟通、理解,并尝试接受对方患病的事实。 在患病的过程中,患者可能会比以往更为抗拒交流,也更难信任他人,这个时候需要根据当下状态调整沟通方式,以重新建立与患者的信任。 同时,我们在与他相处的过程中可以努力发现其优势,帮助他重新建立自信。 而在沟通的过程中,对病情的保密也是非常重要的,以让对方感受到我们的真诚。 当我们发现对方状态不佳时可以先问候对方的当下感受,再决定该如何给予帮助,一切以对方的感受为主。 在与对方建立信任后我们还能在必要时充当患者与医生沟通的桥梁。 放低对患者的要求 陪伴者需要正视双相情感障碍、正视患者,接受患者生病的事实。同时不应苛求患者为他人考虑,有时候正是因为他过度的共情,从而压抑着内心的情感,才使得自己更为难受。 我们可以在对方难过时适当的安抚情绪,或是在他迈出求助的第一步时告诉他已经很棒了。 此外,我们可以给予对方足够的陪伴,为对方创造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但也需要给患者留有足够的个人空间,以免对其造成压力。 放宽心态,自我照料 在陪护患者的过程中亲友往往会感到焦虑与无助,这样的情绪一不小心便会传播给患者,给其造成压力与排斥感。 我们需要知道,虽然陪伴者承担着沉重的责任与义务,但也需要拥有患者之外的生活重心,毕竟陪伴者也只是一个普通人。 只有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给予患者与医生足够的信心,在照顾好自己的情绪状态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陪伴患者。 照顾好患者日常细节 最后,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加注意对方的状态,督促就医与服药的同时收好可以伤害自己与他人的物品。 此外,多观察患者的饮食情况,警惕暴饮暴食或是节食,并关注对方是否有抽烟酗酒缓解压力的不良习惯,及时与患者和医生进行沟通。 ![]() 直至今日,仍有许多人不知道双相情感障碍的存在,患者们在荒废的游乐园里一遍又一遍的坐着过山车,凝望着他们的只有医生与寥寥亲友。 ![]() 他们与我们一样工作、一样生活,他们或许是我们的老师、同学、上司、或是与我们朝夕相处的家人,他们与我们没什么不同,只是生病了。 与感冒发烧一样,他们也需要被看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