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腰痛名家合集

 H珠Q 2022-03-31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法治疗二步十法

刘柏龄

中医在辨证治疗的基础上,强调手法治疗的重要性,内治和外治并重,尤重注意手法治疗的应用与研究,积聚隋、唐以来伤科手法精华,进行整理研究实践,自成体系,创立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二步十法,即:第一步按、压、揉、推、5个轻手法;第二步摇、抖、搬、盘、运5个重手法。该法对单侧或中心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者均适宜,治疗效果确切可靠。禁忌证:凡患有严重的脏器疾病,高血压,出血性疾患,发热及其他脊柱病变,妇女妊娠、月经期均禁忌手法。

第一步:按、压、揉、推、法。

1.按法患者俯卧按摩床上,术者立其身旁,以双手拇指掌面侧自患者的上背部沿脊柱两旁足太阳膀胱经之第二条经线,自上而下地按摩至腰骶部,连续3次。

2.压法术者两手交叉,右手在上,左手在下,以手掌自第一胸椎开始,沿棘突(即督脉)向下按压至腰骶部,左手于按压中稍向足侧用力,连续3次。

3.揉法术者单手张开虎口,拇指与中指分别置于两侧肾俞穴。轻轻颤动,逐渐用力。

4.推法术者以两手大鱼际自腰部中线向左右两侧分推。

5.法术者用手背掌指关节 的突出部,着于皮肤上,于背部足太阳膀胱经两条经线及督脉,自上而下地动(腰部着力,直至患侧下肢足跟部),反复3次。


第二步:摇、抖、搬、盘、运法。

1.摇法术者将双手掌置于患者腰臀部,推摇患者身躯,使之左右摆动,连续数次。

2.抖法术者立于患者足侧,以双手握住患者双踝,用力牵伸与上下抖动,将患者身躯抖起呈被浪形动作,连续3次。

3.扳法分俯卧扳与侧卧扳。①俯卧扳腿法:术者以一手按住患者第3、4腰椎,另手托患者对侧膝关节 部,使关节 后伸至一定程度,双手同时相对交错用力,恰当时可听得弹响声,左右各做1次。②俯卧扳肩法:术者一手按压患者第4、5腰椎,另手扳起对侧肩部,双手同时交错用力,左右各做1次。③侧卧扳法:患者健肢在下伸直,患肢在上屈曲,术者立于患者腹侧,屈双肘,一肘放于髂骨后外缘,一肘放于患者肩前与肩平,两肘在躯体上相互交错用力,然后换体位,另侧再做1次。

4.盘法分仰卧盘腰与侧卧盘腿。①盘腰:患者仰卧屈膝,屈髋,术者双手提其双膝,并过屈贴近胸前,先左右旋转摇动,然后推动双膝,使腰及髋,膝过度屈曲,反复做数次。继之以左手固定患者右肩,右手向对侧下压双膝,扭转腰部,然后换右手压其左肩,左手相反方向下压双膝,重复1次。②盘腿:患者侧卧,健腿在下伸直,患肢在上屈曲,术者站在患者腹侧,一手从患肢下方绕过按着臀部,此时前臀部即托拢患者患肢小腿,术者腹部在患者膝关节 前方,同时另手握住膝部上方,这时术者前后移动自己躯干,使患者骨盆产生前后推拉动作,带动腰椎的活动。然后屈髋,使膝部贴胸,术者一手向下方推屈膝部,另手拢住臀部,以前臂托高患肢小腿,并将内旋的动作下,使患肢伸直,然后换体位,另侧再做1次。

5.运法术者以左手握住患者膝部,右手握其踝部,运用徐缓加提的运动手法,使患肢做屈伸逐渐升高和略行拔伸的动作,运展的时间稍持久为好。

术后处理:①术后卧床休息30分钟后再活动;②每天可有规律地做腰背肌锻炼;③避免在腿伸直姿势下搬重物,以防突然扭闪腰部,引起病情加重或复发;④注意预防感冒,汗后避风寒。

本病应用手法治疗,可使经络气血得以宣通,骨正筋柔其痛自止。又据本病乃椎间盘突出物压迫脊髓神经根为其主要因素,只行一推一拿之法,对本病之治尚恐有所不及,因而用摇、抖等重手法可以改变间盘的位置,加宽椎间隙,利用纤维环外层及后纵韧带的张力,逼使突出的椎间盘还纳。再通过扳、盘等手法,对分离粘连及受压的神经根是有其重要作用的,特别是侧扳手法,笔者认为可使上下两椎体相互旋转扭错,可将突出物带回原位或变小,是治其根本之法。

急性腰痛的针灸疗法

    腰痛系指以腰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其中发病突然,疼痛剧烈,转侧明显不利者,属于急性腰痛。《内经》叙述颇多,除了散见于一些章节外,《素问·刺腰痛篇》集中介绍各条经脉病变所致的腰痛证候与针灸之法。内容十分丰富。晋代《脉经》采用刺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和阳跷的方法治疗“腰背痛”;《针灸甲乙经》中有86条文献、委中等75个穴位的主治涉及本证(共计105穴次)。到唐代,《备急千金要方》强调奇穴对本证有效。宋代的《太平圣惠方》、《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补充了多个治疗本病的效穴。金元时期的刘完素用经络辨证的方法治疗本证,而窦汉卿则重视八脉交会穴外关、后溪、申脉、列缺对本证的治疗作用。元明清时期的《磐石金直刺秘诀》、《济生拔粹》、《神应经》、《医学纲目》、《针灸大成》、《类经图翼》、《针灸逢源》、《针灸集成》等汇总了诸家的经验和成方。总之,后世亦将腰痛作为针灸主治病证之一。

【病因病机】

    本证病因较多,包括外邪侵袭、肾亏体虚、跌仆损伤等。外伤所致的急性腰痛,主要为跌仆损伤。此型患者,因腰部受暴力打击、坠地、或用力不当,损及筋脉,气血瘀滞不通,瘀血留着腰部而发生疼痛。

【辩证分型】

    瘀血腰痛,症见腰部猝然剧痛强直,腰痛如锥,固定不移,痛处拒按,轻则俯仰不便,重则转侧不能,坐立不安,脉涩,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治疗】 

    1.治则: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2.处方:水沟、委中、阿是穴。

    3.方义:腰部损伤常及督脉,以致经气痹阻,取水沟能通导督脉,行气活血而止痛;如伤在脊柱两侧,多为膀胱经脉,因足太阳膀胱经挟脊抵腰,委中为足太阳之合,用之可疏经气,通瘀滞,且本型血瘀为主,选用“血郄”益增化瘀之效。阿是穴即触痛最明显处,以祛病所之瘀血。

    4.治法:水沟得气后,平补平泻运针2分钟~3分钟,留针,令病人不断活动腰部;委中施泻法,取针后挤出血数滴,如不能挤出,宜加用三棱针点刺;阿是穴以三棱针丛刺,或皮肤针重度叩刺,拔罐。

    5.古方辑录

    《千金翼方·卷二十七》:“腰卒痛:去穷骨上一寸,灸七壮……腰痛不得动者,令病人正立,以竹杖拄地,度至脐,取杖度背脊,灸杖头处,随年壮,良”。

    《针经摘英集·治病直刺诀》:“治忽然气滞腰疼,不可俯仰,刺足太阳络神关(志室)二穴……毫针针入五分,得气即泻……次针足厥阴经行间二穴……刺足太阴经委中二穴……取经血而愈。凡腰痛刺之不已者,刺八髎穴而愈”。

    《针灸聚英,卷二》:“腰痛:……血滞于下,委中出血”。

    《针灸大成·卷九》:“挫闪腰胁痛:尺泽、委中、人中。……复刺后穴:昆仑、束骨、支沟、阳陵泉”。

方一:适应症:急性腰痛,不能伸展,病痛位于脊柱腰段上。

取穴:后溪、人中。

治法:用毫针直刺入后溪穴1寸深,捻转得气后,嘱病者活动腰部,腰部顿时可以减轻,再继续活动20分钟。还有后遗痛感时,用毫针刺人中穴3~5分深,针尖朝上,捻转得气,令酸感扩散,眼球湿润后,嘱患者再反复活动腰部,10余分钟后取针。

方二:适应症:急性腰痛,不能伸屈,病痛位于一侧腰部膀胱经第二侧线者。

取穴:手三里、阿是穴。

治法:先用毫针浅刺阿是穴3~5分深,捻转得气,不留针,继针手三里穴,针入1寸许,捻转得气,令病人同时活动腰部,一般可立见功效。巩固期间可针肾俞、命门、秩边、委中穴。腰痛隐隐,遇冷加重的,可于阿是穴、肾俞穴施以艾条温和灸5~10分钟,每天一次,直至痊愈。

方三:适应症:急性腰痛,不能伸屈,疼痛位于一侧腰部近膀胱经第一侧线和髋关节部位者。

取穴:腰痛点(在手背侧,当第2、3掌骨及第4、5掌骨之间,当腕横纹与掌指关节中点处一侧二穴)、中渚、外劳宫。

治法:先取对侧腰痛点,用毫针刺入8分深,捻转得气,令患者同时反复活动腰部。如仍后遗痛感者,可用毫针刺中渚、外劳宫穴,以加强疗效,必要时可继针同侧腰痛点。

方四:适应症:急性腰痛,涉及胁肋部者。

取穴:中渚、阳陵泉。

治法:先针中渚穴,得气后令患者活动腰部,待能活动时稍事休息。再针刺阳陵泉穴,得气后取针。针后可酌情贴膏药或投以止痛药物,以善其后。

治急性腰痛,除前述辨证治疗外,还可选用下列单方奇穴治疗,针时结合心理暗示,意气用针,针入后适当运动腰部,调动病人内气运行,往往可收到针到病除之效。

1.取大包穴:患者取卧位,用30号1寸针从第六肋间隙腋中线上向患侧腰部斜刺5分,逆时针方向捻转,一侧病针患侧,双侧病针双侧,得气后留针20分钟。

2.取上都穴(握拳时,手背第2、3掌骨小头高点之间):用28号2寸长毫针向掌心方向刺入1~1.5寸,捻转得气后根据病人耐受度给予不同量的刺激,留针20分钟,然后让患者活动腰部。

3.取奇功穴(以患者拇指和小指间距离,从两踝间沿胫骨前嵴向上量取,成人约14cm,并向外旁开0.5cm):男取左,女取右,进针1.5~2寸,行针,待针感向上传至腰部疼处时留针3~5分钟,提插捻转2~3次,取针后活动腰部。

4.取殷门穴:用毫针刺入1.5~2寸左右,有触电感向足跟、臀部放射,捻转得气后,嘱患者活动腰部,连续做深呼吸运动2~3分钟,待肌肉松弛后起针,活动腰部,单侧扭伤针患侧,双侧扭伤针双侧。

5.取支沟穴:用1.5寸针,针尖向上快速刺入1寸,提插捻转,得气后用呼吸补泻的泻法,使针感向上传至肩部或胁部,令患者活动腰部,留针20分钟,起针后拔罐10~15分钟。

6.取内关穴:用1.5寸毫针,从内关穴向外关透刺,体差者用补法,体强者用泻法,留针30分钟,活动腰部。

7.取秩边穴:用粗针(约4寸长,0.5mm粗),刺入秩边穴并向内斜刺3.5寸,提插6~7下出针,并用消毒棉球按压针眼以防出血。出针后适当活动腰部。

8.取睛明穴:用细针垂直刺5~8分,进行中等刺激,刮针补泻,协助患者活动腰部,行针1~2分钟,留针10分钟,隔日一次。

9.取印堂穴:从印堂穴向鼻尖刺入1寸,行强刺激1分钟,并可透患侧攒竹穴,留针10分钟,得气后嘱患者活动腰部。

10.取天柱穴:针尖从哑门穴旁开1.3寸处进针后,向椎间孔方向刺入约0.5寸,得气后留针20分钟。

11.取大椎穴:针尖沿脊柱长轴向下针刺,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0分钟。

12.取龈交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放血4~5滴,效果明显。

13.取建里穴:用三寸细毫针刺入建里穴,使针感至后脊柱,不捻转即刻出针。

14.取条口穴:速刺该穴3寸,用强刺激手法行针3~5次,然后出针。

15.取趺阳穴(昆仑穴上3寸):由轻到重进行拇指点压,并令患者配合咳嗽,深呼吸并屈伸腰部。

16.取太阳穴:进针后运用泻法行针,留针15分钟后出针。

17.取鱼际穴:选用28号2寸毫针直刺1.5寸,重提插强捻转,得气后令患者用力咳嗽两声,然后做下蹲、起立及腰部活动,待疼痛减轻后,在骶尾部用闪火法拔大号罐一个,20分钟后拔针去罐,适用于跌仆伤损,疼痛位于腰骶部,咳嗽时加重,骶尾骨交界处有压痛,X线拍片无异常者。

18.用马钱子去皮适量,贴于双侧肾俞穴,用胶布固定,至腰不痛时取下。

从“腰痛穴”谈起 一一关于急性腰扭伤的远道取穴

一、针刺“腰痛穴”治疗腰扭伤

“腰痛穴”又称“腰腿点”,是手背上的一对新穴位。从名称看,我们就知道它是专治腰痛和腰腿痛的。腰痛有急性和慢性之分,其发病原因又各有不同,腰痛穴主要是用来治疗急性腰扭伤。一般说来,针刺治疗急性腰扭伤,远道取穴比局部取穴重要。临床上先采用远道取穴,在取得针感的同时,让患者试行伸动腰部,加深呼吸,反复做些转动、屈伸、下蹲、起立的动作,这样多数能使僵板疼痛的症状很快缓解;假如还有些僵板,可适当再在腰部压痛部位选穴针刺,或拔火罐,或配合按摩,疗效会很满意。

腰痛穴的位置相当奇穴的“精灵”和“威灵”,共两个点:一点在2、3掌骨之间,当指总伸肌腱的桡侧,指掐时有酸胀感;一点在4、5掌骨间,与前者平列(见图)。有的书上把二穴的位置定得太靠腕部,针感不好,治腰痛效果就差。针刺时可坐位取穴,避开浅静脉和肌腱,向骨缝间直刺,进针约1寸,捻转。使出现明显的酸胀感,留针10~20分钟,间歇运针。

但须注意防止晕针。

[病例一]张xx,男,30多岁。劳动时不慎扭伤腰部,剧痛,不能做任何腰部动作,动则有电击样痛。针刺手背“腰痛穴”,直刺1寸左右,强刺激,在捻针同时让病人活动腰部,留针10分钟。治疗后,痛止,活动自如,又继续参加劳动。

二、针刺“落枕”、“中渚”穴治疗腰扭伤

腰痛穴对治疗急性腰扭伤具有较好疗效,但这种特异性是相对的。我们取腰痛穴前边的两个穴位落枕、中渚,也能取得很好的疗效。中治是手少阳三焦经穴:落枕是奇穴,又名“项强”,是以治疗项部伤筋而得名,但实际的适应症要更广些。

[病例二]张×x,男,23岁,炊事员。因担水致左侧腰部伤,疼痛剧烈,腰背部运动受限,不能俯仰转侧,只能慢慢移步。斜刺右侧落枕、中渚,进针1寸许,捻转提插,嘱您做屈伸转侧动作。治疗后症状消失,恢复正常工作。

三、针刺“八邪穴”治疗腰扭伤

由中渚、落枕穴向前、从食指至小指的四个指缝间.有四个奇穴,叫八邪穴,也是治疗腰扭伤的有效穴,针刺时患者手指分开或屈指,针体与掌骨平行,当指缝纹头处进针2寸许。如取上都穴(二、三指之间),可透到落枕和腰痛穴的下边来加强针感。

[病例三]张xx,男,52岁。在劳动时腰部扭伤,疼痛难忍,行动困难,只能挂拐杖慢慢移步。在第2、3指缝间,顺掌骨间进针2寸许,捻针和留针时让患者活动并帮他按磨要部。针两手双穴后,腰部渐能活动,并大步行走,15分钟后起针,丢掉拐杖轻松地步行回去。

四、针刺“后溪穴”治疗腰扭伤

小指后外侧的手太阳小肠经后溪穴也常用来治疗落枇和腰扭伤。取穴时轻握拳,在第五掌骨头后与中洛相平处进针,针向掌骨下,透过中褚,进针1寸许,捻转时有明显酸胀感。

[病例四]张xx,男,38岁,农民。十天前在水库工地劳动中,因搬石头垒坝不慎扭伤腰部。检查:不能弯腰,俯仰转侧时疼痛加剧,右侧腰肌压痛明显。诊断为急性腰扭伤。治疗:针刺双侧后溪穴,中刺激,捻转同时,协助患者做前后左右等转体动作。约10分钟后起针,卧床,按摩腰骶部穴位。每天治疗一次,三次后痊愈,又参加劳动。

五、针刺“合谷穴”治疗腰扭伤

选取手阳明大肠经合谷穴配合中渚穴,也可治疗腰扭伤。取合谷穴,要靠第二掌骨侧进针,这样会出现较强的酸胀感(在肌肉丰富处多产生酸感,近关节处多胀重感)。

[病例五]华x,男,30岁,农民。在土窑上搬砖劳动中,不慎扭伤右侧腰部。针同侧中、合谷,得气后嘱患者作深呼吸,怎么疼就怎么扭,此时捻针以加强针感,患看继续作俯仰、下蹲的动作。治疗后,腰部疼止,活动自如,含笑而归,继续干活。

六、针刺“孔最”、“闪腰”、“扭伤”穴治疗腰扭伤

除了手部穴位之外,取臂部的穴位是否也有效呢?臂部有几个新穴,例如在曲池、手三里之间名为“闪腰”穴,曲池与阳池(腕关节部)连线的上1/4与下3/4的交接点名为“扭伤”穴等。看名称就知道这也是从治疗腰扭伤的经验中总结出来的。针这些穴位,同样要配合腰部的伸转动作。临床实践还说明,选用臂部其他穴位如手太阴肺经孔最穴等也有效果。

[病例六]夏xx,男,37岁,农民。在工地劳动中不慎发生急性腰扭伤,疼痛严重,不能行动。针刺双侧孔最穴(在前臂尺泽与太渊的联线上,距尺泽5寸、太渊7寸),进针1.5寸,强刺激提插,酸麻胀感显著,留针约10分钟,并让患者做前后、左右和下蹲等活动。当时就痊愈。休息约1小时后又照常参加劳动。

七、针刺手背“腰痛穴”、下肢“扭伤穴”治腰扭伤

针刺下肢穴位也可治疗腰扭伤。在实践中还总结出下肢新的穴位“扭伤穴”,主治腰痛、坐骨神经痛等。对急性腰扭伤病人,以手背腰痛穴、下肢扭伤穴为主穴,配足太阳膀胱经股门穴及后溪穴;治疗二十余例均获显效。扭伤穴位于殷门外侧一寸,直刺1~3寸,切勿向内侧深刺,以防刺破股动脉。

[病例七]张xx,男,41岁,农民。在田间劳动,因腰部扭转,突然感腰痛,行走不便,活动受限。咳嗽和深呼吸时腰痛加剧,并放射到背部和臀部。次日来医疗室诊治,针刺手背腰痛穴和下肢扭伤穴,双侧。针后腰痛缓解。又加针殷门、后溪,一次治愈。

为什么许多穴位都能治疗腰扭伤呢?

穴位的作用有局部性的、有邻近性的、有整体性的。针刺手足部的穴位治疗腰扭伤,主要是通过整体效应而起到舒筋活络、调和气血的作用。针刺这些穴位都能取得明显的酸胀感,特别是掌腕关节附近一些穴位,那种胀重沉紧的针感,对于缓解腰脊部的痉挛有显著的作用。这些部位主要是手三阳经所分布,经络学说中阳经主外部,古代医书说过“荥、输治外经”和“输主体重节痛”。

因此,对躯体部急性病痛可选用阳经有关穴,特别推重“输”穴。后溪、中渚就属于“输”穴。下肢选穴也是选用阳经,主要是足太阳经的穴位。因为太阳行身之后,所以可取殷门、委中、承山、飞扬等穴。经外奇穴的选用也是出于同一道理。

远道取穴是否需要左右交叉呢?

各人的经验也不一致。有人曾做过动物实验:夹挤跟腱可以抑制丘脑束旁核痛敏细胞的持续放电,其抑制效应,与夹挤同侧的还是对侧的跟键并没有多大区别,但是以放电完全中止的时间长短来判断,则施加机械压力于对侧所产生的抑制作用要稍微大些。

远道取穴是否都需要强刺激呢?

从近年新发展起来的“腕踝针疗法”的经验看,于四肢部采用沿皮下浅刺留针的方法对于痛证也有效。腕踝针治疗急性腰扭伤就是取得跟腱外侧缘、平外踝上三横指处(下6点)进针,沿皮下向上方平刺约1.4寸。如症状部位在腰椎正中,针向可稍偏跟腱的中线斜刺,但不要刺入跟腱;如症状在腰外侧及髓关节部,可于腓骨后缘平外踝上三横指处(下5点)进针。不要求引起酸胀等针感,留针半小时。对于不适用强刺激的病人,可试用此法。

从以上各例说明,针刺治疗急性腰扭伤的远道取穴是灵活多样的。针灸书歌赋中就有“腰背委中求”、“腰连腿痛腕骨升”和“人中、曲池,可治其痿伛”(伛音与,指弯腰不能直)等记载,现在对这方面经验又有更多的发展了,各种不同的远道取穴法,多数是在取得针感的基础上又配合腰部的动作,这种动作很重要,有利于纠正扭伤的部位。针刺的强度也不宜过分,我们应根据病人的情况,适当运用这些方法。

王乐亭:腰痛八针治疗肾虚腿痛、风湿腰痛、腰腿疼痛

腰痛八针

【取穴】

命门、肾俞、腰阳关、大肠俞、委中。

【功用】

滋补肝肾,益火固阳,强腰壮脊,疏通经脉。

【主治】

1.肾虚腰痛。

2.风寒腰痛。

3.腰腿疼痛。

【加减法】

腰痛掣腿:加环跳。

肾阳亏损:灸命门。

【注解】

“腰痛八针”主要治疗肾虚愿痛之证。

《素问·脉要精微论》:“腰者肾之府,精摇不能,肾将惫矣。”腰为肾之府,腰背内属于肾,外络诸经,腰痛病证与肾脏功能失调息息相关。无论寒湿、湿热外袭,瘀血痰积内阻,肾亏体虚,七情内伤,跌仆闪挫,外受六淫,皆可致肾气亏损,筋脉失养或经气不畅,血脉不固,引腰痛而发。

《景岳全书·腰痛》:“腰痛之虚证,十居八九。但察其既无表邪,又无湿热,而或以年衰,或以劳伤,或以酒色所衰,或七情忧郁所致者,则悉属真阴度证。”

“腰痛八针”以补肾强腰为其根本,善长于治疗肾虚腰痛。

若属肾阳虚者加灸命门,风寒盛者可拔火罐治之。

【配方剖析】

补肾强腰

命门:培元补肾,益火固阳

肾俞:培补肾气,强健腰脊

疏经活络

腰阳关:疏经调气,补肾壮腰

大肠俞:理气活血,疏通经脉

环跳:疏通经脉,强腰益肾

委中:强膝壮腰,疏通筋脉

总则:通经活络,补肾壮腰。

王乐亭:腰痛针灸辨证与处方

培医 2021-06-20

腰 痛

本病多由于气血不调,风寒湿停滞经络;或因劳损,肾气不足;或因受外伤闪挫,以致瘀血凝滞,筋脉或经络之气不和而引起。 
(一)寒湿腰痛
症状:腰痛,腰背沉重而痛,拘急,严重时不能转侧,或兼有下肢酸痛,疼痛处有寒冷的感觉。或每遇阴天则加重。卧床休息,症状亦不减轻。脉象弦细,舌苔薄白。 
治法:宜散风、祛寒、益肾、舒筋、活络之法。针灸并用。 
处方:腰阳关,肾俞,环跳,委中。 
方解:腰阳关穴能疏通腰部经络,起到舒经活血之功。肾俞以益肾气。委中穴是治疗腰背痛之要穴(四总穴歌有“腰背委中求”之说)。环跳是足少阳太阳经交会穴,环跳和委中配合起到调和气血作用。 
(二)肾虚腰痛
症状:腰痛痛势缓和,但缠绵不愈,精神倦怠,腰膝无力,劳倦则症状加剧,卧床休息后很快就可以缓解。脉象沉细无力,兼有滑精,周身酸懒无力,怕冷等症为肾阳虚。烦闷不安,溲黄,舌质微红,脉象沉数无力为阴虚腰痛。 
治法:宜补肾益精、通经活血之法。针刺用补法配合灸法。 
处方:命门,肾俞,志室,太溪。 
方解:命门为督脉之穴可治腰痛。肾俞能调整肾气之阴阳,腰为肾之府。志室为膀胱经穴,肾与膀胱互为表里。太溪滋肾补肾水之不足。 
(三)扭伤腰痛
症状:腰部有扭伤史,腰脊强直疼痛,一般痛处都固定不移,手按或转侧时疼痛更甚。 
治法:宜通经活络之法。针刺用泻法或点刺出血。 
处方:人中,委中。 
方解:取人中穴是下病上取之意。能调理督脉之经络。委中穴点刺出血,是治疗扭伤腰脊强痛的妙穴,为通者不痛也。 


针药大师高凤桐:针药结合治疗腰痛

高凤桐 培医 2020-08-18

腰痛

腰痛是指腰部感受外邪,或因劳伤,或由肾虚而引起气血运行失调,脉络绌急,腰府失养所致的以腰部一侧或两侧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

腰痛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其发病率较高,国外有报告认为,世界人口的80%患过腰背痛。本病为中医内科门诊较为常见的病种之一,中医有较好的疗效。

西医学中的风湿性腰痛、腰肌劳损、脊柱病变之腰痛等,可参照下述内容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1.外邪侵袭 多由居处潮湿,或劳作汗出当风,衣裹冷湿,或冒雨着凉,或长夏之季,劳作于湿热交蒸之处,寒湿、湿热、暑热等六淫邪毒乘劳作之虚,侵袭腰府,造成腰部经脉受阻,气血不畅而发生腰痛。若寒邪为病,寒伤阳,主收引,腰府阳气既虚,络脉又壅遏拘急,故生腰痛。若湿邪为病,湿性重着、黏滞、下趋,滞碍气机,可使腰府经气郁而不行,血络瘀而不畅,以致肌肉筋脉拘急而发腰痛。感受湿热之邪,热伤阴,湿伤阳,且湿热黏滞,壅遏经脉,气血郁而不行而腰痛。

2.气滞血瘀 腰部持续用力,劳作太过,或长期体位不正,或腰部用力不当,屏气闪挫,跌仆外伤,劳损腰府筋脉气血,或久病入络,气血运行不畅,均可使腰部气机壅滞,血络瘀阻而生腰痛。3.肾亏体虚 先天禀赋不足,加之劳累太过,或久病体虚,或年老体衰,或房事不节,以致肾精亏损,无以濡养腰府筋脉而发生腰痛。历代医家都重视肾亏体虚是腰痛的重要病机。《景岳全书·腰痛》也认为:“腰痛之虚证十居八九。”

腰为肾之府,乃肾之精气所溉之域。肾与膀胱相表里,足太阳经过之。此外,任、督、冲、带诸脉亦布其间,故内伤则不外肾虚。而外感风寒湿热诸邪,以湿性黏滞,湿流下,最易痹着腰部,所以外感总离不开湿邪为患。内外二因,相互影响,如《杂病源流犀烛·腰痛病源流》指出:“腰痛,精气虚而邪客病也……肾虚其本也,风寒湿热痰饮,气滞血瘀闪挫其标也。或从标,或从本,贵无失其宜而已。”说明肾虚是发病关键所在,风寒湿热的痹阻不行,常因肾虚而客;否则,虽感外邪,亦不致出现腰痛。至于劳力扭伤,则和瘀血有关,临床上亦不少见。

【临床表现】

腰部一侧或两侧疼痛为本病的基本临床特征。因病理性质的不同,而有种种表现。多缓慢发病,病程较久,或急性起病,病程较短。疼痛性质有隐痛、胀痛、酸痛、濡痛、绵绵作痛、刺痛、腰痛如折,以及腰痛喜按或拒按,冷痛得热则解或热痛遇热更甚。或与气候变化有关,腰痛与气候变化无关。腰痛劳累加重,休息缓解。腰痛影响功能活动,使腰部“转摇不能”“不可以俯仰”。腰痛固定,可放射至其他部位,引起腰脊痛、腰背痛、腰股痛、腰尻痛、腰痛引少腹等。

【诊断】

1.自觉一侧或两侧腰痛为主症。或痛势绵绵,时作时止,遇劳则剧,得逸则缓,按之则减;或痛处固定,胀痛不适;或如锥刺,按之痛甚。

2.具有腰部感受外邪、外伤、劳损等病史。

3.有关实验室检查或腰部X线片,提示西医学风湿性腰痛、腰肌劳损、强直性脊柱炎、腰椎骨质增生等诊断者,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鉴别诊断】

1.肾着 虽有腰部沉重冷痛,与腰痛相似,但多有身体沉重、腰以下冷、腹重下坠等。为一个独立性疾病,需作鉴别。

2.腰软 虚证腰痛可伴有腰软。但腰软是以腰部软弱无力为特征,少有腰痛,多伴见发育迟缓,而表现为头项软弱、手软、足软、鸡胸等,多发生在青少年。

3.淋证 淋证中的热淋、石淋常伴有腰痛,但必伴有小便频急、短涩量少或小便中带血等症状,可与本病鉴别。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1)辨外感内伤 有久居冷湿、劳汗当风、冒受湿热,或腰部过度劳累、跌仆伤损病史,起病急骤,或腰痛不能转侧,表现为气滞血瘀征象者,为外感腰痛;年老体虚,或具烦劳过度、七情内伤、气血亏虚病史,起病缓慢,腰痛绵绵,时作时止,表现为肾虚证候者,属内伤腰痛。

(2)辨标本虚实 肾精不足,气血亏虚为本;邪气内阻,经络壅滞为标。《景岳全书·腰痛》说:“既无表邪,又无湿热,或以年衰,或以劳苦,或以酒色斫丧,或以七情忧郁,则悉属真阴虚证。”

高老认为:腰病以风寒湿和肾虚引起者为最多,其他如湿热、瘀血、闪挫等皆可致成本病。另外由于精神情绪的影响,而发气滞腰痛者亦属多见。临床中必须辨证因,更应注意病之虚实、新久、深浅等,方能正确论治。

2.辨证治疗

(1)风寒湿痹腰痛

腰部酸痛或强痛,甚则不能俯仰,牵引腿足作痛,多因天阴、受寒而增重,脉多弦缓。治宜通经活络。

针灸

取穴:肾俞、关元俞、上髎、委中。

手法:肾俞、关元俞用补法,留针30分钟,或灸10壮;上髎、委中用泻法,留针30分钟。

药物

处方:独活9g,丝瓜络9g,川芎6g,当归9g,防己9g,桑寄生9g,牛膝9g,杜仲9g,海风藤9g,续断9g,海桐皮9g,夜交藤12g。

本证系外感风寒湿邪客于经络,针上穴可以通经活络,灸肾俞、关元俞能活血通络。一般初得疼痛者每天进行治疗,若病久酸痛者亦可隔日治疗一次。

(2)气滞腰痛

腰间窜痛,有时牵引肩背作痛,多有明显的精神因素,面色暗滞,胸闷不舒,烦躁,舌无苔,脉弦。治宜调气通络。

针灸

取穴:肩髃、曲池、肾俞、关元俞、委中。

手法:宜用泻法,留针30分钟。

药物

处方:砂仁6g,木香6g,藿香6g,桑寄生15g,沉香1.5g,香附6g,丝瓜络9g,生姜3片。

气滞郁结腰背窜痛的治疗,必须在通经络的基础上,佐以调气疏郁之法,如针肩髃、曲池用泻法,药物用木香、沉香、香附等芳香之品皆能调气,用生姜、丝瓜络等取其通络疏散之功。本证有时急剧发作,疼痛剧烈,辗转不能,此时应重泻肾俞、关元俞、委中,使患者有沉重的感觉;疼痛稍减后,再留针30分钟至1小时,往往起针后疼痛消失,再配合药物内服,一般能迅速治愈。

(3)瘀血腰痛

腰部固定性刺痛,按之痛剧,转侧时如锥刺,多昼轻夜重,舌红无苔,脉沉涩。治宜活血通络。

针灸

取穴:肾俞、关元俞、膈俞、委中。

手法:肾俞、关元俞用补法,留针1小时,灸5壮;膈俞、委中用泻法,留针15分钟。

药物

处方:当归6g,苏木4.5g,柴胡6g,羌活3g,防风3g,桂心3g,麝香0.15g(冲服)。

水煎,兑黄酒一盅,分2次服。

瘀血腰痛多有明显的闪挫、跌仆等外因,若女性患者有月经不调而腰痛时,亦多属瘀血所致。针灸肾俞、关元俞、委中能通经络止痛,膈俞用泻法可以活血行瘀。药物用当归、苏木活血,羌活、防风、柴胡、桂心、麝香能舒气通络,黄酒为引增加活血之功。若确属瘀血腰痛,病程日久,用上述方法治疗无效时,用王清任身痛逐瘀汤:秦艽3g,羌活3g,没药6g,桃仁9g,红花9g,甘草6g,川芎3g,当归9g,五灵脂6g(炒),香附3g,牛膝6g,地龙6g(去土),黄芪30g。效果每多佳良。

(4)湿热腰痛

腰部酸痛、肢体沉重,遇天阴或久坐而加重,腰部遇热不舒,口微渴,小便涩赤,舌苔白黄,脉缓或沉。治宜清化湿热,佐以活血通络。

针灸

取穴:肾俞、关元俞、阴陵泉、足三里。

手法:阴陵泉用补法,留针30分钟;其他穴用泻法,留针15分钟。

药物

处方:苍术9g,黄柏9g,当归9g,川芎4.5g,白术9g,防己12g,薏苡仁15g。

本证针阴陵泉用补法、足三里用泻法,能调脾胃清化湿热;针肾俞、关元俞能通经络止痛。再配合药物用苍术、黄柏等化湿清热。但针药并用必须每天进行治疗,若胀痛已止,仍须继续治疗一个时期,方能巩固疗效。

(5)肾虚腰痛

腰痛绵绵不止,口干渴,舌光无苔,脉尺弱或沉细。治宜益肾通络。

针灸

取穴:命门、肾俞、关元、太溪。

手法:宜用补法,留针1小时。关元、肾俞各灸10~15壮。

药物

处方:补骨脂9g,胡桃肉6g,当归9g,炒黄柏6g,炒知母6g,熟地黄12g,杜仲12g,续断12g,桑寄生18g,狗脊9g。

腰为肾之府,若劳欲不节,精气耗损则肾虚而腰痛。针灸、中药皆为滋阴补肾强骨之法,看起来虽属一般,关键在于对症守方,其中针灸隔日一次,针后施灸或针上加灸,药物每天一剂。待病情好转后,可嘱患者在关元、肾俞处每日施灸15分钟,长期灸可强肾除腰痛。更应注意房劳。

【转归预后】

腰痛患者若能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一般预后良好。但若失治误治,病延日久,痛久入络,气郁、血瘀阻于络脉,邪气益痼,营血益虚,腰部筋肉骨节失荣,可能转归、合并腰部强直、痿弱(痿病),瘫痪于床榻,则预后不良。

【预防与调摄】

l.避免寒湿、湿热侵袭。改善阴冷潮湿的生活、工作环境,勿坐卧湿地,勿冒雨涉水,劳作汗出后及时擦拭身体、更换衣服,或饮姜汤水驱散风寒。

2.注重劳动卫生。腰部用力应适当,不可强力举重,不可负重久行,坐、卧、行走保持正确姿势,若需做腰部用力或弯曲的工作时,应定时做松弛腰部肌肉的体操。

3.注意避免跌、仆、闪、挫。

4.劳逸适度,节制房事,勿使肾精亏损,肾阳虚败。

5.体虚者,可适当食用、服用具有补肾功效的食品和药物。

已患腰痛的病人,除继续注意上述事项外,腰部用力更应小心,必要时休息或戴腰托,以减轻腰部的受力负荷。根据腰痛的寒热情况,可局部进行热熨、冷敷等,慢性腰痛宜配合按摩、理疗促进其康复。湿热腰痛慎食辛辣醇酒,寒湿腰痛慎食生冷寒凉食品。

郑魁山:分经治疗腰痛

培医 2020-08-18

分经治疗腰痛

腰痛是临床常见症状,可见于多种临床病症中,根据腰痛的不同病因与辨证,采用不同的配穴和刺法治疗。

主穴:腎俞、关元俞。腰痛者以肾阳虚为多见,阳气虚损,风寒湿邪客于经脉,气血必然瘀滞,故腰痛日久常见气血瘀滞证。所以温补肾阳,行气活血为治疗腰痛之大法。腰为肾之外候,分布足太阳膀胱经,其经挟脊、抵腰中、循膂。故以肾俞、关元俞为主穴。针肾俞,针向脊柱斜刺,针关元俞,针尖向下斜刺,用热补法或烧山火法,使热感向腰骶放散,肾俞能壮腰补骨,关元俞能培元益气。

1.风湿腰痛

症见腰部酸楚疼痛,拘急不可弯仰,迁延日久,阴雨天加剧,舌苔白,脉象沉紧。多因风、寒、湿三气客于经络,致腰部气血运行失畅所致。先针主穴,配环跳、委中、昆仑用烧山火法,使热感传到腰骶和下肢。环跳以助肾俞、关元俞温通经气,法散寒湿。委中、昆仑为远部配穴,以疏通太阳经气。

2.肾虚腰痛

症见腰痛而困,或遗精盗汗,头晕耳鸣,舌淡苔薄,脉濡。多因肾精亏损,肾气不足所致。先针主穴,配命门、腰眼、上髎用热补法,使热感传到腰部。命门能项肾中真阳,腰眼、上髎助肾俞、关元俞以补肾壮腰、滋阴养阳。

3. 內挫腰精

症见腰痛不能转侧,起卧加剧。多因跌仆闪挫、损伤腰肌、瘀血凝滞、经络不通所致。先针主穴,配志室、腰眼、阿是穴用烧山火法,使热感传到腰部,不留针,用平补平泻法,留针20 ~ 30分钟,在留针时每3~5分钟,捻转提插1次,嘱患者活动腰部,以通利气血,消痰导滞,疏经止痛。

诊治验案

(一)诊治腰痛验案(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患者患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表现为腰臀部疼痛,沿大腿后侧向下肢放射至膝平面,行走困难,第三腰椎横突尖端有明显压痛,可以触及圆形硬块。

【治疗原则)活血强腰止痛。

【配穴处方】阿是穴、关元俞、秩边、承山、飞扬。

【针刺操作方法】阿是穴的取法是以左手揣按触及肿大压痛的第三腰椎横突,在肿大横突的外下缘取穴,向横突外下方斜刺1.2寸,以活血止痛(视频);关元俞直刺1.2寸,用补法行气,以强肾壮腰(视频);秩边直刺2.5寸(视频);承山直刺1寸,平补平泻法(视频3);飞扬直刺1寸,平补平泻法,以疏通经络(视频)。

(二)诊治腰痛验案(腰肌劳损)

患者腰痛,劳累后加重。

【治疗原则】补肾强腰。

【配穴处方】肾俞、大肠俞、关元俞。

【针刺操作方法】肾俞穴向内斜刺1寸,用热补法行气(视频);大肠俞、关元俞向内斜刺1寸,用技补法行气(视频)。以上穴位留针 20 分钟,治疗后患者腰部酸困疼痛已消失。

刘炳权:刘、梁氏背针疗法腰痛

刘炳权 培医 2020-08-18

刘、梁氏背针疗法

本法首创者刘炳权,现任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致力于中医针灸事业40余载,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已出版专著10余部,对背针疗法有深刻的研究。梁俭昌,毕业于佛教华夏(国际)中医学院博士研究班,致力于中医针灸事业20余载,对背针疗法有独特的理解,现任香港背针疗法学会会长。

刘、梁氏运用背针疗法是对背部腧穴进行针灸的一种治病方法。背部腧穴包括足太阳经背部穴、督脉经穴及华佗夹脊穴等。循行背部正中线是督脉,循行背部正中线旁开1.5寸和旁开3寸是足太阳膀胱,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是经过背部,背部正中旁开0.5寸是华佗夹脊穴。本书重点谈背俞穴及华佗夹脊穴。

本文摘录刘、梁氏运用背针疗法治疗腰痛部分医案如下。

1.扭伤腰痛

男,24岁

主诉:急性腰扭伤1天。

现病史:上班时因搬重物不慎扭伤腰,屈伸困难,经封闭治疗未效,腰椎X线检查未见异常。

体查:腰3、4椎间隙压痛,舌红,苔微黄,脉弦。

诊断:急性腰扭伤,证属气滞血瘀。

治疗:取穴秩边、腰部阿是穴,针用强刺激,出针后拔罐。经治痛减,再经治1次治疗而愈。

2.急性腰椎后关节滑膜嵌顿

男,32岁

主诉:腰部疼痛1天。

现病史:患者因弯腰提物不慎致腰疼痛。腰部活动功能受限,X线检查腰椎未见异常。

体查:腰3、4棘突两侧压痛明显,舌红,苔微黄,脉弦。

诊断:急性腰椎后关节滑膜嵌顿,证属气滞血瘀。

治疗:取腰3、4夹脊穴,针后拔火罐,吸血少许约3ml,经治后疼痛消失,活动自如。

3.强直性脊柱炎

男,42岁。

主诉:腰背痛3月余。

现病史:腰脊痛,弯腰困难,脊柱强直。

体查: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脊柱强直,不能弯。

诊断:强直性脊柱炎,证属风寒湿型。

治疗:取胸腰部夹脊穴、大椎、肾俞、命门、腰阳关、筋缩、昆仑,均双侧,每次温针灸3个夹脊穴,每日1次,12次为一疗程。

经1个疗程治疗后腰背痛减,再经3个疗程治疗,腰部无痛,弯腰比前已好转。

4.增生性脊椎炎

男,56岁。

主诉:胸腰酸麻痛反复发作两年余。

现病史:胸腰部活动受限,劳累及受寒冷刺激加重,经医院

X线检查诊断为增生性脊椎炎。

体查:背肌腰肌僵硬,有轻微压痛,舌淡,苔白,脉细。

诊断:增生性脊椎炎,证属气血不畅。

治疗:从大椎穴旁开5分至腰5旁开5分取华佗夹脊穴,以及督脉、大椎、陶道、身柱、神道、灵台、至阳、筋缩、中枢、脊中、悬枢、命门、腰阳关。隔2天针一次,12次为一疗程。经5个疗程治疗,酸麻痛消失,活动功能明显改善。

5.腰椎退行性变

女,50岁。

主诉:腰痛8个月余。

现病史:腰痛反复发作,时好时痛,劳累加剧。平素畏寒,肢冷,小便清长。经X线检查诊断为腰椎退行性变。

体查:腰椎4、腰椎5压痛,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舌淡,苔白,脉细。

诊断:腰椎退行性变,证属肝肾亏虚。

治疗:取穴肾俞、大肠俞、志室、腰2~5夹脊。输刺,出针后拔火罐,每日1次。经6次治疗痛减,再经12次治疗病愈。

6.椎间盘脱出症

男,52岁,英国人。主诉:腰痛一年余。

现病史:腰痛,痛连左下肢,不能弯腰,走路困难,长期带上腰围,腰腿酸软无力,每遇劳累加剧,卧时痛减。经CT检查显示腰椎间盘脱出。

体查:左下肢沿足太阳经脉有压痛。舌淡,苔白,脉沉细。

诊断:椎间盘脱出症,证属寒凝气滞。

治疗:取穴腰2-5夹脊穴、肾俞、大肠俞、气海俞、委中、腰阳关。针用补法,针后腰部回旋灸40分钟。灸后腰部疼痛减轻,腰有力,自行开车回去,再经5次同法治疗,症状基本消失。

7.坐骨神经痛

男,36岁。

主诉:左侧臀部疼痛两个月余。

现病史:左侧臀部疼痛并沿左下肢外侧放射,夜间及寒冷天气加重。

体查:左直腿抬高试验45时呈阳性,舌淡,苔白,脉滑。

诊断:坐骨神经痛,证属寒痹。

治疗:取秩边穴,左侧,针用补法烧山火,针感传至昆仑穴,病人有热感。经12次治疗而愈。

8.前列腺炎

男,28岁。

主诉:尿急而频,小便后有余沥已2周。

现病史:小腹疼痛,小便不爽,小解后有余沥如膏脂状排出,继之腹痛,经医院前列腺液检查,诊为前列腺炎,给予抗炎对症治疗,病情未见改善。

体查:面色不华,舌淡,苔白,脉濡数。

诊断:前列腺炎,证属肾气不足,湿热下注。

治疗:取肾俞,针用补法加灸,膀胱俞针用泻法,次露、三阴交、太溪均用平补平泻,经14次针刺而愈。

刘冠军:体针、耳针、中药治疗腰痛经验

刘冠军 培医 2020-08-18

腰痛

腰痛是指以腰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其疼痛部位或在脊中,或在一侧,或两侧均痛,是临床上常见证候之一。

本证多见于腰部软组织损伤、肌肉风湿,以及脊柱病变等。本节重点叙述寒湿腰痛、劳损腰痛和肾虚腰痛。其他原因引起的腰痛,可参考有关章节施治。

〔病因病机〕

寒湿腰痛:居处湿冷,或涉水冒雨,或劳力汗出,感受寒湿之邪,致经脉受阻,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生腰痛。

劳损腰痛:多因负重闪挫,或劳伤过度等,损伤腰部,气血瘀滞,经络受阻而发腰痛。

肾虚腰痛:年老肾气虚惫,或久病肾亏,或劳欲过度,精血不足,筋骨失养而致腰痛。

〔辨证论治〕

腰部疼痛,或在脊中,或在一侧,或两侧俱痛。

寒湿腰痛:腰部冷痛重着,痠麻转侧不利,或拘急不可俯仰,或痛连腰脊腿臀部,虽静卧也不减,天气寒冷阴雨则发或加重,舌苔白腻,脉沉濡。

劳损腰痛:多有陈伤宿疾,劳累时加重,腰部强直痠痛,其痛固定不移,转侧俯仰不利,舌质或有瘀斑,脉象沉涩。

肾虚腰痛:起病缓慢,隐隐作痛,以腰痠为主,腿膝无力,遇劳则甚,卧则减轻,症兼神疲,面色㿠白,手足不温、舌淡,脉沉细者为肾阳虚;伴虚烦、面色潮红,手足心热,舌红赤,脉细数者为肾阴虚。

体针

治则 根据病因,以祛寒湿,通经络,补肾为主。取足太阳。督脉经穴。

处方 主穴:肾俞 委中 局部俞穴或阿是穴

配穴:寒湿加风府 腰阳关 劳损加膈俞 次髎 肾虚加命门 志室 大溪

方义 腰为肾之府,督脉行于脊里,肾附其两旁,膀胱经挟脊络肾,故腰痛与肾和膀胱经的关系最为密切,取肾俞补益肾气,以治腰肌强直,委中疏通足太阳经气,为治腰背疼痛之要穴,局部俞穴和阿是穴,属近部取穴,有通经活络止痛作用。风府祛风散寒,与腰阳关同属督脉,共有宣导阳气的作用。膈俞为血之会穴,合次髎以通膀胱经气,活络行瘀,腰肌劳损者宜之。灸命门,补志室以温补肾阳,太溪为足少阴经之原穴,为脏病取原之意。

治法 根据病证虚实不同,取用毫针补泻、或平补平泻,或针灸并用。

耳针

取穴 腰椎、骶椎、肾、神门。

刺法 强刺激,取患侧穴,进针后频频捻针,并嘱患者活动肢体,作弯腰、转侧等动作。

〔应用例案〕

有妇人久病而腰甚痛,腰眼忌灸,医以针置火中令热,缪刺痛处,初不深入,即而痛止。(《针灸资生经》)。

于××,女,73岁。自诉:半月前因受凉腰痛不能转侧,疼痛放射至左腿,行走抬腿时疼痛加重。曾服中西药,效果不明显。由家属搀扶来诊。患者素有腰痛史。查:舌苔薄白,脉沉细。治以益肾散寒,疏通经络。乃取肾俞、大肠俞、命门、腰阳关、委中(灸肾俞、命门)。每周三次,手法宜补法。经半个月针治而愈(摘自《现代针灸医案选》)。

〔文献摘录〕

挫闪腰胁痛:尺泽、曲池、合谷、手三里、阴陵泉、阴交,行间、足三里(《神应经》)。

肾虚腰痛,重不能举:足临泣、肾俞、脊中、委中(《针灸大全》)。

张妙杰医师报告,针刺后溪穴治疗急性腰扭伤,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后溪穴直刺1~2寸,用泻法。进针后,加强刺激,随即嘱患者作腰部旋转活动,待患者腰部活动自如时出针,共治疗11例,除3例因就诊时,病程超过3天效果不理想外,其余8例经1~2次治疗均获痊愈(《针灸处方集》)。

1~2次治疗均获痊愈(《针灸处方集》)。

针刺人中、睛明穴治疗急性腰脊扭伤1000例,取得较好效果。1000例中,男913例,女87例, 年龄最小者15例,最大者72岁,以21~40岁居多。单侧损伤者842例,双侧者158例,其疼痛部位限于腰椎脊棘突旁2横指处,以第3、4腰椎棘突旁为最多,其次是第二腰椎棘突旁,全组病例均有腰部一侧或两侧疼病强直,不能前后俯仰或左右转侧,局部肌肉紧张,压痛明显,咳嗽,深呼吸疼痛加重。行动常用双手撑腰,稍动则呻吟不已,痛苦难忍(《针灸医学验集》)。

【案一】王某,男,38岁,病志号:3568,1977年8月19日诊。

因搬家抬重物不慎,腰部扭伤,已一日。现腰痛,活动受限,直腰、弯腰、咳嗽、大喘气,均感疼痛加重。

查:脉沉涩,舌淡苔薄,腰部3~4椎周围压痛明显,令弯腰、俯仰、左右转侧均感困难,肌肉呈索状僵硬,上唇龈交穴处有瘀血点,乃为之针腰俞穴,龈交刺出血,疼痛局部点刺出血,加拔火罐,治疗一次,疼痛减轻,腰部活动时已不痛,仅感板硬、不灵活。次日同上法,再治疗一次,针毕局部按摩,行按、压、滚、推、揉法,治疗后即无痛苦感,腰部活动如常人。

【案二】张某,男,54岁,病志号:2169,1976年11月18日诊。

因劳动过度,初感腰酸、沉重、疼痛,遇冷加重,得热则缓,逐渐从腰部向下放散到左侧下肢,不能久立、久坐,经理疗、中药治疗,效果不显,遂来诊治。

查:脉来沉涩,舌淡苔白,弯腰受限,前弯为70度,侧弯5度,直腿抬高试验:右20度,左10度。坐位发现腰椎椎体棘突连线呈“S”形,3、4腰椎棘突距离增宽,4、5腰椎棘突变窄,左侧腰肌松弛,右侧坚实,左臀部肌肉松软,左小腿肌肉比右侧松软,萎缩2cm,时有麻木感,腓肠肌、承山、承筋处压痛明显,左跟腱反射迟钝。据X线片诊为4、5腰椎间盘脱出症,据此,认为年过50,疼痛遇冷加重,兼由外伤引起,脉来沉涩,知系肾虚寒侵,加之腰椎间盘脱出,局部神经受压,故治疗内服中药:狗脊20克、杜仲20克、鸡血藤20克、制川乌10克、淫羊藿20克、牛膝15克、威灵仙15克、菟丝子20克、巴戟天15克,水煎服,意在补肾壮腰,逐散寒邪。行腰椎旋转复位,当即闻及“喀嗒”声,棘突基本恢复正常位置,遂即采用揉、滚手法,以减轻腰部肌肉之紧张性,并采用精制艾油涂患处,外用“神灯”照射局部以疏通经络,散寒止痛。用上法治疗15天,病痛明显减轻,坐、立、行走如常人,仅感腰酸,左小腿无力,续行按摩治疗,加针承山、阳陵泉,投骨碎补20克、姜黄15克、牛膝15克、狗脊15克、狗骨20克、巴戟天20克、威灵仙10克、木瓜15克、淫羊藿20克,水煎服,又进5剂,再诊,坐、卧、站、行均如常人,腰部活动自如。查见腰椎棘突在同一中轴线上,无压痛,前弯为90度,直腿抬高试验:左为80度,右为90度,惟左下肢小腿仍比右侧细0.8cm,遂令常服“狗脊健腰散”,每隔日按摩一次,又治疗40天,小腿肌肉亦恢复正常而愈。

【案三】封某,男,55岁,病志号:3678,1976年3月15日诊。

腰骶疼痛,酸重已数月,俯仰困难,弯腰受限,遇劳加重,夜痛不能入寐,经服散风止痛之品,效差。

查:面容憔悴,脉来沉缓,舌质淡,苔薄白,问知近时小便频数,每咳嗽时尿自解,手足欠温,腰椎3、4、5压痛明显。X片证明,腰3~5椎呈肥大性病变。知系肾精亏损,寒湿乘虚入侵,伤及肾、督、膀胱经脉,阻碍经气,邪结瘀凝,胶着于腰部所致,治疗:虑其肾气不足,故投上方汤剂,加附子15克、狗脊20克、黄芪20克、威灵仙20克,益肾壮腰以治本,次针取3~5腰椎相应夹脊穴、肾俞、志室、腰阳关,均针后加拔火罐以逐寒湿、通经络、止疼痛,针毕晚间用外治法二方热敷,经治15天,针15次,汤药7剂,外敷15次,再诊腰痛减,活动灵活,惟感腰酸,时有酸软不适。遂停针灸,改服“骨凤灵仙丸”丸剂,腰部每隔日按摩一次,又治2周,痛止,腰部动作如常而愈。

按:腰痛是一种症状,很多疾病都可产生,原因复杂,本文仅对风湿、肾虚、外伤(即今之慢性腰肌劳损、急性扭伤、腰椎间盘突出、退行性脊柱炎、类风湿性脊柱炎等)加以论述。

由于腰为肾脏的居所,所谓“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为督脉、膀胱经所过之处,如《素问·骨空论》指出:“督脉为病,脊强反折,腰不可以转摇,急引阴卵”。《灵枢经·经脉》认为:“膀胱,足太阳也,……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拔,脊痛腰似折。”这说明腰与肾、督、足太阳经关系密切。如因风寒湿热侵袭腰脊,则现腰痛,因劳苦、酒色造成肾经亏损,亦能产生腰痛、酸软,正如王肯堂所述:“有风、有寒、有热、有挫闪、有瘀血、有气滞、有痰积,皆标也,肾虚其本也。”这首先强调了肾虚则外邪易客,所以《仁斋直指方》指出:“腰者,肾之外候,一身所恃转移阖癖者也。盖诸经皆贯于肾而络于腰脊,肾气一虚,凡冲风受湿,伤冷蓄热,血沥气滞,水积堕伤,与丈夫失志作劳,种种腰痛,迭见而层出矣。……沮丧失志者肾之蠹,疲精劳力者肾之状。举是数证,肾家之感受如此,腰安得而不为痛乎?”这又为治疗腰痛以补肾壮腰为主提供了依据。然而临证当审标本缓急,所谓:“或从标,或从本,贵无失其宜而已”。《古今医统》谓:“因标痛甚者,攻击之后,须是补养,以固其本,庶无复作之患。”据此,余每临证在治疗腰痛发作时,以针灸、按摩通经止痛、疏络散瘀以治标,兼以药物助肾以治本,每收显效。

余临床常用杜仲壮腰汤:杜仲15克、桑寄生15克、川续断15克、狗脊15克、肉苁蓉20克、鸡血藤20克,水煎服。

因于风,症见腰痛抽掣,上连背脊,牵引腿足,痛时游走,脉来浮弦,可加威灵仙、秦艽、独活。

因于寒,症见腰痛如冰,拘急而痛,上连背脊,痛不可仰,得热则缓,遇寒加剧,脉沉紧,苔薄白,可加附子、补骨脂。

因于湿,症见腰痛沉重,如带铜钱,转侧不利,遇阴雨增剧,兼有下肢浮肿,脉来沉缓,舌淡苔白,可加防己、木瓜、苍术。

因于热,症见腰灼热而痛,常并肿胀,小便短赤,脉来弦数,舌红苔黄,可加黄柏、知母。

腰痛绵绵,酸软无力,畏寒怕冷,脉来微弱者,此系肾阳不足,可加附子、山茱萸、菟丝子。

腰痛绵绵,酸软无力,兼发五心烦热,耳鸣头晕,脉来细弱或细数者,此系肾阴不足,可加生地黄、枸杞子、龟板、女贞子。

扭闪挫伤,络脉血瘀,多病起骤然,痛不能动,呼吸、咳嗽困难,可加玄胡、木香、香附、川楝子,日久血瘀,可加没药、土鳖虫、穿山甲、桃仁。

腰痛,症见气短乏力,语声低弱,少食便溏,此系肾虚日久,脾失温养之故,可加党参、黄芪、白术、升麻之类。

腰痛连胁腹胀闷,似有气走注,忽聚忽散,不能久立行走,此系肝气不舒所致,可加枸杞子、女贞子、桑椹子、旱莲草滋肾益阴,此本肝肾同治之意,而调气又可加木香、陈皮、玄胡、川楝子之类。

如因房劳过度,可加血肉有情之品,如紫河车粉、鹿茸、牛鞭、鱼鳔、桑螵蛸等。

如系骨刺增生,重用威灵仙、乌梅、毛姜以消骨刺。

痛引背部加石楠藤、石菖蒲。

痛下连腿痛,加牛膝。

散剂:狗脊健腰散:炙马钱子面,每次0.5~1克(为一日量)、乳香、没药各20克、蜈蚣20克、乌蛇30克、土鳖虫20克、全蝎20克、威灵仙50克、狗脊50克。除马钱子外,余药混合为面,分装胶囊内,每服3~5克,日2~3次,黄酒送服。

外治:

川乌15克、草乌15克、马钱子15克、木鳖子15克、威灵仙30克、艾叶30克、鸡血藤15克、赤芍15克、泽兰15克。共为粗末,分装2个袋内,取大青盐50克,水1000毫升,加药煮沸,对准患处先熏后洗,再用药袋涂患处。

威灵仙50克、急性子30克、细辛30克、炙马钱子15克、姜黄15克、乌梅50克、皂角15克、骨碎补30克、没药15克。共为细末,分装2个布袋内扎口,放锅内,加水、陈醋500克。加热熬滚,停火,降温在40℃~42℃之间,趁热用布袋敷患处,两袋轮流使用,或加直流电导入亦效。用于风湿、骨质增生引起的疼痛。

附子、川乌、天南星、朱砂、干姜各3克,雄黄、樟脑、丁香、麝香各1.5克,混合为面,每次用3克,姜汁调,烘热,置掌中摩腰痛处,令腰热,用于寒湿腰痛,有散寒祛湿、温经通络之效。

鹅不食草50克、透骨消50克、急性子50克、泽兰10克、骨碎补30克、生川乌10克、生草乌10克、炙马钱子15克、苏木10克、威灵仙50克、乌梅50克。混合为粗末,每次取100克,加直流电导入,适用于类风湿、肥大性脊椎炎,有止痛、消骨刺之力。

生姜50克、大黄50克、冰片5克、香附30克、五灵脂30克。为面加醋加热,用布袋包好,敷患处,24小时后取下,适用于扭伤痛之初期者。

针灸取穴:肾俞(双)、腰阳关、委中(双)。

施治:腰为肾府,取肾俞补益肾气,灸之能祛除腰部之寒湿,委中通调足太阳经气,此遵“腰背委中求”之意,督脉抵腰中,故取腰阳关疏通督脉之经气,此为腰痛之基本方。

若系急性扭伤,可加人中斜刺0.3~0.5寸,或点刺龈交出血,腰痛穴(手指总伸肌腱的两侧,第2、3掌骨和4、5掌骨之间,腕背横纹1寸处,一手两穴),由两侧处自掌中斜刺0.5~0.8寸,用泻法,边行针,边让病人活动腰部,留针15分钟;如效差,可酌加天柱、攒竹、后溪;扭伤局部,先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加拔火罐10分钟亦有效;针后令患者伏卧,术者以两手循患者脊柱(督脉)、脊旁足太阳膀胱经线自上而下地行按、压、滚、推,然后再点、揉两肾俞或痛点,最后行两下肢牵伸和侧扳法。

若为慢性腰肌劳损,寒湿作痛,加风府、命门;肾虚作痛加命门、志室、太溪;血瘀加膈俞、三阴交;脊柱痛加相应夹脊穴。

若为增生性脊柱炎,有肥大改变以及退行性改变者,可加相应夹脊穴;在颈加大椎、百劳;在腰加命门、志室;在骶加中髎、腰俞。凡有筋挛者加阳陵泉;痛牵引下肢,加环跳、秩边、承山;血瘀,加血海、膈俞;湿盛加脾俞、阴陵泉;低头痛甚加大椎;伸膝重者加天柱。均针上加灸,留针15分钟。

若系类风湿性脊柱炎者,以夹脊排针为主,加风市、阳陵泉。

若系腰椎间盘突出症,应采取复位手法,即病人坐位,助手站在病人侧方,双手按住患者膝部以稳住下肢。术者立于患者后侧方,用一手拇指顶推偏歪的棘突,另一手从病人腋下穿过按住颈项,在双手配合下先尽量使腰部前屈,然后侧屈,以拇指顶推棘突作轴,按住颈项的手下压,然后侧扳,最后上抬,使患者腰椎最大幅度旋转,若听到“喀喀”的响声和拇指下棘突处有跳动感,表示复位完毕。然后行按摩术,即采用按、压、揉、推、滚、抖等手法,最后针刺疼痛局部,加拔火罐,一次治疗完毕,再诊,如椎间盘突出已复位,即可用按摩、针灸治疗为宜。

《黄帝内经》运用针灸疗法治疗腰痛的规律

培医 2020-08-18

《黄帝内经》运用针灸疗法治疗腰痛的规律

腰痛是指腰部的疼痛,可见于一侧或两侧,呈酸痛、胀痛或刺痛。《黄帝内经》对腰痛进行了系统论述,以经络理论为核心指导,并根据其疼痛的部位、影响的范围、临床证候特点等将腰痛分为不同的类型,选取相应的穴位和针刺方法。现将《黄帝内经》运用针灸疗法治疗腰痛的规律初探如下。

  经络理论基础

1.足太阳膀胱经:《灵枢·经脉》云:“膀胱足太阳之脉……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是动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是主筋所生病……项背腰尻腘踹脚皆痛,小指不用。”膀胱经从头走足,循行路径最长,并在背腰部循后正中线旁开1.5寸、3寸两线下行至臀,在背腰部分布的腧穴甚多。主“筋”方面的病症如头囟后项痛、腰背部、骶尾部、腘窝、脚部等所发生的病痛。

  2.足少阴肾经:《灵枢·经脉》云:“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趾……贯脊,属肾,络膀胱,其别者,并经上走心包下,外贯腰脊,其病气逆则烦闷,实则闭癃,虚则腰痛。”《灵枢·经筋》云:“足少阴肾之筋……在内者,不能仰,故阳病者,腰反折,不能俯,阴病者不能仰。”《灵枢·经别》:“足少阴之正,合于太阳。”《素问·病能》:“肾为之病,故肾为腰痛之病也。”肾主腰脚,腰为肾之府,其经脉有贯肾络于腰脊,劳损于肾,动伤经络,又为风冷所侵,血气相搏,故腰痛。

  3.督脉:《素问·骨空》曰:“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灵枢·经脉》:“督脉之别者曰长强,挟膂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实则脊强,虚则头重。”督脉上达巅顶,下至尻尾,其主干循行于背脊部的正中,若督脉经气不通则见腰脊强痛。

  临床治疗《素问·刺腰痛》共记载15种腰痛,对于治疗总结起来可分三种:其一是分辨受病经脉———辨经论治;其二是分辨受病的支脉、络脉———辨络论治;其三是依据不同的伴随症状———辨证论治。

  1.辨经论治:《素问·刺腰痛》系统地论述了针灸治疗腰痛。所涉及的经脉包括:足太阳、少阳、阳明、少阴、厥阴、太阴六条足经,每条经脉病变引起的腰痛症状都不同,应辨经论治,如腰痛见项、脊、背、尻等处如负重物属足太阳经病变,应刺其经上委中穴;若腰痛如针刺入皮中,腰不能俯仰,头不能回顾,属足少阳经病之腰痛,应刺其经上阳陵泉;若腰痛如牵引脊骨内廉,属于足少阴经脉之腰痛,应刺其经脉上复溜穴。

  2.辨络论治:除以上足六经之腰痛外,正经别行之支脉、络脉病变也可引起腰痛。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路线最长,支脉、络脉最多,其五条支脉、络脉(解脉、横络、会阴之脉等)可引起五种不同的腰痛表现,这也说明了临床上腰痛为何多以取足太阳膀胱经穴为主的原因。足少阳之络脉有两条:同阴之脉之腰痛如锤击腰中,伴郁积肿胀;肉里之脉之腰痛见痛时不敢咳嗽,咳引筋脉拘挛,两者皆取足少阳经脉绝骨之端或之后治疗。其余两条络脉为昌阳之脉(足少阴)腰痛,痛时牵引胸痛,视物模糊,重时腰向后反折,舌卷不能言,刺足少阴之交信穴;散脉(足阳明)之腰痛,痛时发热,心烦,腰下如贯横木,重者遗尿,宜刺足阳明之上、下巨虚。

  3.辨证论治:腰痛辨证可分虚实两证,实证主要由寒湿、湿热所致,虚证主要以肾虚为主。《素问·刺腰痛》曰:“腰痛上寒刺足太阳,阳明”;“不可以俯仰,刺足少阳”;“腰痛上寒不可顾,刺足阳明”;“如折不可以俯仰,不可举,刺足太阳”。这些条文所描述的病症多因外感风寒湿邪所致,寒主收引,湿邪重着,寒湿凝滞足三阳经脉,导致经脉不通,气滞血瘀,不通而痛,宜取足三阳经之肾俞、大肠俞、足三里、阳陵泉、昆仑等穴扶阳散寒,活络止痛。“腰痛……上热,刺足厥阴”;“上热,刺足太阴”。腰痛上热,乃湿热阻滞足厥阴、太阴经络所致,宜取二经之行间、地机等穴清热化湿,通经之痛。“中热而喘,刺足少阴,刺郄中出血”。腰痛伴见内热喘息,乃肾中精气亏损,水不制火,纳气失司所致,宜取足少阴肾经太溪、涌泉等穴壮水制火,并刺委中出血通络之痛。

  4.针法特色以刺络放血为主:关于腰痛的治疗,《黄帝内经》中论述最多的是采用放血疗法,其次是缪刺。放血疗法可谓是针刺治疗腰痛的特色疗法,其理论依据即是《素问·针解》篇所谓:“菀陈则除之”。临床应用时应注意取穴和放血量多少,一般腰痛属实证多用刺络放血法,常取足太阳膀胱经上位于腘窝中的委中穴,其次是在腰痛部位取相关经脉穴位或阿是穴点刺放血;出血量以血色由黑转红为度;并注意放血量不宜过多,避免因放血过多而造成相应经脉的气血亏虚。《素问·刺腰痛》曰:“腰痛引少腹控 ,不可以仰……左取右,右取左”。这种左病右取、右病左取即是缪刺,病在络者最宜用之。

武连仲:环三针、腰六针治疗坐骨神经痛经验

培医 2021-12-14
 医理

坐骨神经痛是以坐骨神经径路及分布区域疼痛为主的综合征。是各种原因引起坐骨神经炎症病变或受压而引发的病证,疼痛部位常见于臀、大腿后、小腿后外侧和足外侧。有研究表明,吸烟、饮酒、肥胖、劳累等不良生活习惯,紧张、消沉等精神压力,以及久坐、久蹲等身体负担,都会增加坐骨神经痛发生的风险,而步行和骑自行车可以降低坐骨神经痛发生风险。中医学称该病为"腰腿痛",亦称为"踝厥",属中医学"痹证"范畴。早在《灵枢·经脉》篇中就有记载:"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踹如裂,是为踝厥。"中医学认为其病因主要为风寒湿邪或湿热邪气侵袭以及劳损瘀浊等。风寒湿邪、湿热瘀浊流注足太阳、足少阳经,致使气血瘀滞、经气痹阻,不通则痛,导致本病发生。

02
    治法

坐骨神经痛的基本病机为经脉不通,不通则痛,故取治疗方法为通经止痛法。通经止痛针刺法就是针对病机,针刺具有窜动抽针感的腧穴,使局部或远端产生放射、走窜、抽动感,以达到行气逐瘀、疏通经络,通则不痛的治疗作用。该病病位主要在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故取穴以此二经具有走窜针感的经穴为主,通其经脉,疏其气血,气至病所,止其疼痛。

03
    方穴

1.君穴:
环三针,治以通经止痛。环三针取法:侧卧位,健侧肢体在下,伸直,患肢在上,屈髋屈膝,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中1/3与外1/3的交点处为环跳穴;俯卧位,股骨大转子最高点和骶管裂孔连线与梨状沟交点处为环跳穴,环跳穴前上和前下各1.0寸分别为环上和环下,3穴均位于足少阳胆经髋部循行线上,呈弧形分布。


2.臣穴:
三阳启泰,治以通经止痛。三阳启泰,即足太阳膀胱经穴委阳、飞扬、跗阳。

3.佐穴:
腰六针,治以强筋健骨通经。腰六针,即双侧肾俞、双侧大肠俞、双侧大肠脊(大肠脊、大肠俞均位于第4~5腰椎间隙水平,正是坐骨神经发出的位置)。

4.使穴:
天柱或风池,治以引气归经。辨证属足太阳经时取天柱穴,属足少阳经时取风池穴。
延伸阅读:【名家经验】楼百层:风池穴的临床应用经验
04
    针术

患者取俯卧位或侧卧位,先取天柱或风池,使用1.5寸毫针,直刺0.5~1.0寸,施提插平补平泻手法;再取环三针,使用3.0寸毫针,双手夹持进针,直刺1.5~2.5寸,沿经络循行垂直方向做扇形扫描,寻至经气后施提插泻法,激发经气向下肢传导,引起下肢窜动抽针感,先刺环跳,再刺环上、环下;然后,取三阳启泰,使用1.5寸毫针,3穴均直刺0.8~1.2寸,沿经络循行垂直方向做扇形扫描,寻至经气后施提插泻法,激发经气向下肢传导,引起下肢窜动抽针感;最后,取腰六针,使用1.5寸毫针,直刺1.2~1.5寸,施提插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 min。

05
    典型医案

患者女,65岁。主因间断腰痛伴左下肢放射痛3年余,加重1个月。于2018年10月8日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患者自诉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部疼痛,伴左下肢沉紧无力,偶有放射痛,经休息或贴敷膏药后可缓解,未予系统诊治。1个月前患者因劳累受凉出现腰痛伴双下肢放射痛加重,经休息和贴敷膏药后症状无明显缓解,后左下肢疼痛症状逐渐消失,出现左下肢麻木、无力,痛觉、温度觉均减退。刻诊:腰部疼痛,活动受限,左下肢外侧麻木,痛觉、温度觉均减退,左下肢怕凉,食纳可,夜寐欠安,二便调,舌红,苔白,脉弦细。体格检查:L1~S1棘突旁开1.5 cm处广泛疼痛,腰椎活动度:前屈:30°,后伸:5°,左屈:10°,右屈:10°,左旋:10°,右旋:10°;直腿抬高试验:左40°,右70°,加强试验:左侧阳性,右侧阴性。辅助检查:腰椎MR:腰椎骨质增生,部分椎小关节退变;L2~L3椎体略前滑移;L1/2~L5/S1椎间盘退变、L2/3~L5/S1椎间盘膨出,L4/5~L5/S1椎间盘突出,相应水平椎管及两侧椎间孔继发性狭窄。西医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中医诊断:腰痛、踝厥,证型:寒凝血瘀证,治疗原则:活血散寒,通经止痛。针灸取穴:风池、肾俞、大肠俞、大肠脊、环三针、委阳、飞扬、跗阳。手法操作参照上文。
治疗结果:针刺3次后,患者左下肢麻木感逐渐减退,左小腿及脚痛觉、温度觉有所好转;针刺7次后,患者左下肢麻木感进一步减退,出现疼痛感,痛觉、温度觉基本恢复正常;针刺10次后,左下肢麻木消失,痛觉、温度觉恢复正常,腰部及左下肢疼痛程度较前稍有减轻;针刺25次后,患者腰部及左下肢疼痛基本消失,临床痊愈。

06
    解析

环跳穴属足少阳胆经,为古今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经验效穴,古籍中早有记载。《灵枢·厥病》篇云:"足髀不可举,侧而取之,在枢合中,以员利针,大针不可刺。"后世多家注解"枢合"即为环跳。《圣济总录》云:"腰胁相引痛急,髀筋瘛,胫痛不可屈伸,痹不仁,环跳主之。"环跳为足少阳经与足太阳经的交会穴,环三针均直刺经脉,强烈激发足少阳经、足太阳经经气,通经止痛之效极佳,且其刺法与《灵枢·官针》篇中记载的"齐刺"有相似之处,"齐刺者,直入一,傍如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也。"武老更加详细地规范环跳穴的取穴方法。有记载的取穴方法均为侧卧位取法,但临床中经常遇到不方便采取侧卧位治疗的患者,武老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环跳的俯卧位取法,有效地解决取穴不方便的难题。
委阳穴属足太阳膀胱经,是手少阳三焦经的下合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两条支线汇合的腘窝处,下合穴主要治疗腑病,三焦可调达周身气机,针刺委阳穴可在激发足太阳经经气的同时调理人体整体的气机,疏导经脉,增强通经行气的作用。
飞扬穴属足太阳膀胱经,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络穴,《针灸甲乙经》云:"足太阳根于至阴,流于京骨,注于昆仑,入于天柱、飞扬。"飞扬为足太阳经经气所入,针刺飞扬可迅速激发足太阳经经气,对飞扬穴的应用同样早有记载,《针灸大成》云:"飞扬主行步如飞。"《备急千金要方》云:"飞扬主腨中痛。"
跗阳穴属足太阳膀胱经,是阳跷脉的郄穴。《神应经》中记载:"腰痛不能久立,腿膝胫酸重及四肢不举:跗阳。"阳跷脉与阴跷脉协同作用可交通一身阴阳之气,统调机体的运动功能;郄穴又是各经气所深聚的地方,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故针刺跗阳穴既可以激发足太阳经经气,又可激发阳跷脉经气,加强肢体的运动功能,同时也可达到镇痛目的。在《针灸资生经第五·足不能行》中记载有应用飞扬、跗阳、天柱治疗坐骨神经痛:"天柱、行间、主足不任身……飞扬、疗体重起坐不能。步履不收。脚腨酸重战栗。不能久立坐。跗阳、疗不能久立。坐不能起。"委阳、飞扬、跗阳3穴合用,为合、络、郄穴组合应用,通经止痛之效强。"环三针"与"三阳启泰"君臣相辅,均施提插手法,较强激发足太阳经、足少阳经经气,二者组合应用,通经止痛之效相得益彰。
腰六针为武老在传统腰五针(双肾俞、双大肠俞、腰阳关)的基础上,结合几十年临床经验改进而来。大肠脊、大肠俞均位于第4~5腰椎间隙水平,正是坐骨神经发出的位置,4穴均可直刺经脉,施以提插手法,从坐骨神经的起始部位开始疏导经气,通经导气之效强。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肾俞穴可激发肾气,填精益髓,濡养经脉。同时腰六针可强筋健骨固腰,此为针灸治疗的局部作用。腰六针作为臣穴,其强筋健骨通经的作用效宏力专。天柱穴与风池穴分属于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穴。为治疗本病的远端取穴,属下病上取,根据临床辨证选其一作为使穴,可引气归经。

武老通过系统辨病辨证,将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理、法、方、穴、术做到一致,整个处方选穴精专,君臣佐使配伍合理,临床应用屡显佳效,可供临床医者参考借鉴。

腰腿疼,用艾叶+酒,2次就不疼了~~```1、材料:艾叶60克、生姜15克、生葱2-3棵、烧酒适量   用法:前3味药捣烂,用布包好。然后,将其蘸热酒,涂擦患处。献方人称,一般腰疼病患者,涂上一两次,就再也不疼了。    2、材料:茜草根、白酒   用法:取茜草根120克,切碎。然后,将其泡在1斤白酒里。泡5天后,患者开始服用。每天晚上,服用1酒盅。献方人称,将药酒服完后,腰腿疼就能治愈。

治腰痛效宏力速的验方:


麻黄45克,桂枝30克,杏仁30克,炙草15克。

先煮麻黄,猛搅出漩涡,去上沫,煮至减多半碗时,入其他药,煮取一满碗,分三次温服。

每服后盖被取微汗,一般3小时服一次。

主治腰痛,大多都能一两剂药而愈,多者吃6剂药。


有椎间盘突出、脊上韧带损伤、骶髂关节半脱位、臀部肌肉损伤等,大多都能获效。

穴位贴敷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药粉用的是细辛,延胡索,白芥子,甘遂,打成粉,生姜汁调,贴敷在关元,肾腧,足三里,大杼,三阴交等穴位。隔三天贴一次,每次贴到局部发烫受不了为止,以不起泡为好。

中医有一个方法简单易行又不费钱,只需利用睡前或起床前十分钟左右即可,很适宜那些长期伏案工作、活动较少的人。“金鱼摆尾法”——早晨醒来后,平躺在床上,两手枕在颈下,颈肩、腰肢随意像金鱼游动一样左右摆动,次数不限;之后,头颈自然抬起9~36次,双脚抵床尽量抬起腰部9~36次。此法能舒筋活络,改善颈椎、腰椎血液循环。

所谓的“金鱼摆尾法”,即是在平卧的姿势下,适度地摇摆脊柱,并屈伸颈椎及腰椎的健身方法。摇动脊柱可使脊柱内的脊髓和神经受到刺激,向上可将感觉信息传导至大脑皮层,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向下传导至躯体和内脏器官,促进神经系统对人体各个功能器官的调节,激发机体活力。通过脊柱的摇动,还可以活动脊椎关节,增强颈椎、胸椎、腰椎的关节韧性,提高脊柱的抗病能力,从而达到治疗颈椎及腰椎疼痛的目的。

但应该提醒的是,在应用"金鱼摆尾法"时,要注意摇摆脊椎的幅度及强度,一是要循序渐进,逐渐增加锻炼强度;二是要控制摇摆程度在舒适的感觉以内,以避免脊椎损伤。千万不要进行剧烈或强度过大的摇摆动作,以免损伤脊椎关节或肌肉神经。


快速治腰痛和腰背部僵硬如铁板的拨筋法

姿式:患者以坐姿(或俯卧于床上,但医者须有对坐姿有数次的经验後才可改俯卧式。)

1.患者:患侧的脚约90度立于地面,脚掌须完全平贴于地面,不够高,可以鞋子或其他东西来垫高。

2.医者:双手置于膝後,食指的外侧贴于大腿,一手的中指按着委中穴,拨的是委中、委阳及阴谷穴的筋,这也许刚好在这三穴上,或上一点,或下一点,全凭手感法去找。
这90度也有可能大于或小于90度,有时筋太紧时,不好拨,可适时调整角度大一点。

3.上半身靠在椅背,大腿不动,动则肌腱会跑开,伤筋就不见了。有三个角度须医,每角度均须拨开这三个穴道的筋。
a)90度治好后。
b) 将小腿右移,约至患者能移动的最大角度。
c) 将小腿左移,约至患者能移动的最大角度。
大腿及膝盖均不能动,动则肌腱会跑开。
这左右移大约维持第一个90度的角度而挪开。

身体较好的或病情较不重的腰痛,患者会马上感觉,2个肾处,暖和了,有些马上感觉气冲过去了。基本上,那块铁板的气会被带走不少,背及腰部会回软的。一般我治疗
颈、肩、背、腰、腿问题的第一个检查及治疗,会由此开始,不然,你会被那外部的铁板迷惑,而不知如何下手。

4.假如铁板的硬度仍松不够,就须由膝盖往下(脚踝)找伤筋,仍须在那三个角度下往下找,并逐渐拨开。甚或脚踝及脚掌的伤筋也须拨开,这留待以后的帖子再说了。
这种找各个角度的治伤筋的方法,会应用到其他关节,须切实去做,否则疗效不佳哦!
 
   
拨会阴穴附近的伤筋也能快速治腰痛和膝盖内侧痛

治疗臀部疾病的特效奇穴——髂臀穴一、'髂臀穴’定位:手背四五掌骨近心端交界处。各家高论:1.《腧穴学》中的经外奇穴'腰痛点’之一,2.陕西华山李民老师的四维立体手针对应之骶髂部位,3.台湾董氏奇穴针灸的'下白穴’,4.山东高树中教授称之为'腰2穴’,5.十四经之手少阳经中渚穴后约1.5寸。 二、主治:(西医)梨状肌综合征、臀中肌损伤、臀大肌损伤、阔筋膜张肌及髂胫束损伤、原发性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颈椎病、肩周炎等。(中医)头痛、头晕、耳鸣、耳聋、五十肩、起坐之际腰痛等。 三、关于髂臀穴治疗臀部诸症显奇效的讨论,整理如下:(1)据李民老师的四维立体针法理论手针'半息’对应同侧骶髂部位,故针手上之髂臀穴效佳,(2)董氏奇穴之'下白穴’即是髂臀穴,据其对应针法理论之'手足逆对’,手正好与髋对应,故针之甚效。(3)据古人'同气相求’论述,同名经相通能治同名经相关疾病,髂臀穴在手少阳三焦经循行线上,与足少阳胆经为同名经,而足少阳胆经经过髂臀部,故能治之无疑。(4)高树中教授的'腰2穴’即是此穴,通过治腰部疾病缓解由此引起的臀部疾病也说得通。综上所述,以上观点不谋而合,与其说是一种巧合,不如说是不同角度的认识必然!

【速效】针灸治疗腰腿疼的秘诀1.急性腰痛,不能伸展,病痛位于脊柱腰段上。取穴后溪、人中。用毫针直刺入后溪穴1寸,捻转得气后,嘱患者活动腰部,腰痛多可立时减轻,再继续活动20min 。如还有痛感时,用毫针刺人中穴3~5分,针尖朝上,捻转得气,令酸感扩散,眼球湿润后,嘱患者再反复活动腰部,10min后出针。 2.急性腰痛,不能伸屈,病痛位于一侧腰部膀胱经第二侧线者。取穴手三里、阿是穴。先用毫针浅刺阿是穴3~5分,捻转得气,不留针,继之针手三里穴,针入1寸,捻转得气,令患者活动腰部,一般可立见功效。巩固期间可针肾俞、命门、秩边、委中穴。腰痛隐隐,遇冷加重者可于阿是穴、肾俞穴施以艾条温和灸5~10min,每日1次 ,直至痊愈。 3.急性腰痛,不能伸屈,疼痛位于一侧腰部近膀胱经第一侧线和髋关节部位者。取穴腰痛点(手背侧,第2、3掌骨及第4、5掌骨之间,当腕横纹与掌指关节中点处,一侧二穴)、中渚、外劳宫。先取疼痛对侧腰痛点,用毫针刺入8分,捻转得气,令患者反复活动腰部,痛即可缓解。仍有痛感者,可用毫针刺中渚、外劳宫穴以加强疗效,必要时可继续针同侧腰痛点。 4.急性腰痛,涉及胁肋部者。取穴中渚、阳陵泉。先针中渚穴,得气后令患者活动腰部,待能活动时稍事休息,再针刺阳陵泉穴,得气后出针。针后可酌情贴膏药或投以止痛药物,以善其后。 5.风湿性腰痛。取穴风门(双)、肺俞(双)、秩边(双)、养老(双)、条口(双)、阳陵泉(双)。先在风门、肺俞穴用意气针灸疗法,触之即泻,得气后停针,再拔火罐,再刺秩边穴,10min后取罐、取针,再依次用毫针针双侧养老、条口、阳陵泉穴,均用常规针治,每日治疗1次,腰部发凉严重者可加用灸法。 6.瘀血性腰痛(如外伤引起或有内伤瘀血证候者)。患者取俯卧位或扶墙直立。医者用手拍打患者双侧委中穴,使静脉血管怒张,随即用三棱针点刺放血 ,针眼下方敷以棉花,至血不流为止,然后拔火罐吸尽瘀血。

治疗慢性腰痛病(一个月以上)您选取小腿肚子上的飞扬穴,只这一穴,点按5分钟就够了,比您按摩整个后背一小时效果还好。还有就是位于外脚背的金门穴,是治疗急性腰痛的(两周以内)。此穴穴位较深,按摩时可用食指关节点按较为有力。但是要提醒您的是,这两个穴位治疗的腰痛,主要是针对腰脊两旁肌肉的,对于腰椎本身的病痛(那是需要选取肾经和胆经的穴位来治疗,今天只说膀胱经),则效果较差。

10种有效治疗腰间盘突出的偏方

1、穿山龙75克,川草乌20克,威灵仙15克。将上药加水500毫升,煮成250毫升。渣再加水250毫升,煮成125毫升,将先后煮好的药水放人煲内,再加小公鸡1只去肠杂,同煮熟,临食时加酒适量(五加皮酒或当归酒更好)。连肉及汤,分2次服完。适用于寒湿型腰痛,有滋养强壮作用。
2、杜仲20克,威灵仙55克。分别研粉,后混合拌匀,再取猪腰子(猪肾脏) 1--2个,破开,洗去血液,再放入药粉;摊匀后合紧,共放入碗内,加水少许,用锅装置火上久蒸。吃其猪腰子,饮其汤,每日1剂(孕妇忌用)。主治肾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补肾壮骨强腰之作用。
3、茴香煨猪腰:茴香15克,猪腰1个。将猪腰对边切开,剔去筋膜,然后与茴香共置锅内加水煨熟。趁热吃猪腰,用黄酒送服。功效:温肾祛寒。主治腰痛。
4、丝瓜藤、黄酒。选取1截连根的丝瓜藤,在火上焙干后,研成末。每天2次,每次3克,用黄酒送服。功效:祛风、除湿、通络。治慢性腰痛。

5、核桃仁210克、黑芝麻210克、杜仲60克、川续断30克、木瓜30克、菟丝子60克、当归60克。除核桃仁、黑芝麻外,余药均晒干,研磨过筛备用。将黑芝麻于碾槽内碾碎,再放入核桃仁一起碾,当用手摸无颗粒时,与经过筛的药面一起倒入盆中,以炼蜜250克分数次加入盆内搅拌,反复揉搓成团块,再取团块7克制成丸子。丸子可放入冰箱内贮存。每日服2次,每次服一丸,黄酒20毫克送下。连服100丸为一疗程。-主要功效是:补肾益肝健脾,活血化痰利水,舒筋通络止痛。

6、川断、狗脊、木瓜、 羊藿叶 、熟地 、骨碎补各12克,杜仲 、当归 、菟丝子、 云苓、 泽泻 、元胡 、鸡血藤各15克,香附、白芥子 、半夏各10克,田七粉5克,核桃肉、黑芝麻各30克 。加减法:单纯腰痛加桑寄生15克;伴下肢痛加怀牛膝15克;痛甚加蜈蚣2条;舌苔黄腻加萆薢15克;黄柏8克 ,加水煎服,一天一包,分两次服用(在煎好的汤药中加少量的白酒效果更好)。

7、川断、狗脊、 木瓜 、乌药 、威灵仙 、羊藿叶 、骨碎补、 桑寄生、 怀牛膝各15克 ,杜仲、 当归、 云苓、鹿含草 、泽泻 、伸筋草、元胡各20克,鸡血藤、黄芪各30克,香附、半夏、 胆星 、土鳖虫 、僵蚕、 地龙 、全虫、 乳香 、没药各10克,田七粉 、辽细辛各5克,共研细粉,每次5克,每日二次,黄酒送服,可单独服,也可与上方汤剂一起服(汤剂起效快,散剂起效稍慢)。以上药粉也可再加核桃肉、黑芝麻各150克,用炼蜜做成蜜丸,每丸10克,一日两次。
8、乌梢蛇12克,蜈蚣10克,全蝎5克,细辛6克。共研极细末后,分成8包,首日上、下午各服一包,继之每日一包。一周为一疗程。适用于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9、生川乌、生草乌各30克,桂枝15克。共为细末,炒至变黄色,加少量白酒,将上药共分5等份。每早服一份,连服5天。适用于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10、鸡血藤250克,川牛膝、桑寄生各100克,老母鸡一只(重1000~1500克)。药物布包,母鸡去毛及内脏,同煮至母鸡肉脱骨为度,食肉喝汤,连食3~7只鸡。适用于肾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附:腰椎间盘突出的自我护理

①良好的睡姿:最佳睡姿应为仰卧以及侧卧,有助于患者的恢复。

②注意腰间保暖:天气寒冷之际应保证腰部的暖意,以防病情加重。

③良好的饮食:应多吃蔬菜、水果及豆类,少吃脂肪高的食物。

《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第16条:“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因其人脉沉迟,故更于方中添入黄芪、附子、杜仲、巴戟天、续断等数味矣。

近世多有名教授、名专家者,于往圣前贤方中略作增删,即谓己独创验方,疗效胜于前贤云云,实厚颜无耻之极也!所谓贪天之功,以为己力者,岂非此辈之谓耶?吾实鄙视之,于此不吐不快也。

郑卫东老师根据全息易象针灸理论以及临床实践创立的组合针法之一。经临床验证,多数情况下可以马上改善症状,可重复性高。

针法:
沿督脉摸到腰椎压痛处后,在痛点上一椎体进针,向下平刺一针。
在痛处的上一节椎体和下一节椎体间隙高度,由外向内平刺,左右各一。进针点在督脉旁开2-3寸,向督脉方向平刺。
扎针后让病人活动腰部。

选用0.3*40的一次性毫针,扎在浅筋膜,不会折针或滞针,长留针可以用胶布固定。

主治:腰部的急性、慢性疼痛。

全!腰背痛常见病症康复方案


腰背痛是一组症候群,临床表现为单纯腰痛,腰痛并发下肢痛或腰痛、下肢痛和括约肌症状等。据统计,能导致腰背痛症候群的疾病多达158种,今天我们要说的是最常见的几个病种的康复方案。

1.腰肌劳损

急性腰损伤后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长期弯腰劳动,腰椎先天或后天畸形,腰椎骨、关节、韧带退行性改变易产生慢性腰肌劳损。

(1)典型表现:既往有腰部外伤史,具有职业特点。广泛腰背痛,一般劳累或遇冷时加重,休息或保温则减轻。

(2)体格检查:常见背伸肌紧张,前屈受限较显著。患部怕凉喜按,轻手法按摩或叩击腰背部疼痛可减轻。腰大肌外沿多有压痛,以肋腰点显著。

(3)X线检查:常无明显阳性发现。

2.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是以第三腰椎横突部位明显疼痛和压痛为特点的慢性腰痛。

(1)急性扭伤史:部分患者有急性腰扭伤史,主诉为腰背及臀部疼痛,晨起或弯腰时直起困难,准备活动后可减轻。

(2)压痛点:第三腰椎横突有明显甚至敏锐压痛点,多数患者可触及软组织硬结,此为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特点。

(3)直抬腿试验:一般阴性,实验室检查无特殊改变,X线检查多无异常。

3.棘上与棘间韧带损伤

急性棘上韧带损伤多因骤然使腰椎向前屈曲的暴力所致,多见于弯腰搬取重物或激烈的运动训练、比赛中。慢性棘上韧带损伤多由长期反复的损伤或急性期治疗不当所致。

(1)典型表现:有腰部外伤史,腰前屈位疼痛,前屈受限。

(2)局限性压痛:体格检查棘突间后正中线处局限性压痛并可扪及局部的棘上韧带缺如。

(3)X线检查:常无明显阳性发现,棘上、棘间韧带损伤在局部封闭下拍屈位片,可见椎间隙后部增宽加大。棘间韧带造影可发现棘间韧带损伤。

4.臀上皮神经炎

臀上皮神经炎又称臀上皮神经损伤,是腰腿痛的常见原因之一,常因剧烈疼痛而影响运动员的训练质量。

(1)扭伤史:多数患者有腰部扭伤史、感受风寒史或近期臀部肌内注射史。

(2)典型疼痛范围:急性患者患侧腰臀部疼痛,呈刺痛、酸痛或撕裂样痛,体位改变或腹压增高时疼痛加剧,可以往腘窝乃至下肢放射,但多数不超过膝关节,无小腿麻木症状。

(3)典型压痛区:通常第二腰椎至第三腰椎横突投影部位有深压痛。在髂嵴中点直下3~4cm处或取髂前上棘和大粗隆连线中点向内3~5cm处可触及自上而下的痛性条索状物,质硬,压痛,可移动,有时伴胀麻或放射痛。

(4)影像学检查:X线、CT、MRI等检查有鉴别诊断意义。

5.腰椎关节突关节紊乱症

本病由于腰椎小关节移位引起滑膜嵌顿,产生剧烈腰痛。发病诱因多为腰前屈及旋转的联合动作或在不经意的动作中出现。

1)主要症状:腰部、腰骶部疼痛剧烈,患者强迫体位,腰肌板硬。

(2)查体:见骶棘肌痉挛,关节突关节处深压痛,无神经根性症状,腰椎各节段间活动受限,旋腰困难而感觉正常。

(3)X线检查:除显示腰椎曲度改变外,无其他异常。

6.腰骶部椎骨发育异常

脊椎骨畸形临床极为常见,特别是腰骶部较其他部位多,均由发育异常所致。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异常有脊柱隐裂和移行椎(又称腰椎骶化与骶椎腰化)。

(1)临床症状:多数脊柱隐裂患者无症状,少数患者在劳累后感到腰部不适、疼痛。弯腰后迅速将腰伸直时可诱发疼痛。第1骶椎或第5腰椎骨处局部压痛明显。

(2)色素和体毛改变:部分在腰骶部可见皮肤色素沉着,丛毛存在。

(3)移行椎:最常见的症状为腰痛,腰痛往往在久站、久坐、走长路或劳累后出现或加重,卧床休息后可减轻或消失。

(4)X线检查:提示椎板未闭合,或伴有游离棘突。如腰椎骶化X线检查提示第5腰椎的一侧或两侧横突增生肥大和骶椎融合,或与髂骨形成假关节,而骶椎腰化则呈现第1骶椎与骶骨融合块分开,其外形类似腰椎,出现6个腰椎。

7.椎间盘源性下腰痛

椎间盘源性下腰痛主要表现为下腰部、臀部、腹股沟区以及大腿前外侧等部位的疼痛和这些部位皮肤的感觉异常。压痛点以L4、L5、S1棘突为主,患者无根性神经疼痛、麻木等症状,肌力正常,皮肤感觉、膝腱反射、跟腱反射通常无改变,无下肢病理体征。国内目前有用MRI检查发现后纤维环HIZ作为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影像学诊断依据。

8.急性腰扭伤

急性腰扭伤多有明显急性腰扭伤史,下腰段为好发部位。

(1)腰痛:腰骶部有明显疼痛点和肌痉挛,伴脊柱侧弯以减轻疼痛。有明显的放射痛的牵涉痛,咳嗽、小便时加重。

(2)体格检查:有明显的局限性压痛点;肌痉挛、僵硬;脊柱侧凸畸形,活动受限。

(3)X线检查:X线平片常无明显阳性发现。

腰痛怎么处理?

1.急救

急性腰扭伤、腰部扭挫伤、撞击伤等需要急救。

(1)支撑:腰部损伤发生后应首先予以适当的支撑,以防摔倒等意外的发生。稳定后调整呼吸,慢慢移动躺下来,观察生命体征,必要时送医院急诊。

(2)卧床休息:停止训练、比赛,绝对卧床休息。应仰卧于硬板床上,床上垫一厚被、腰下垫一软枕,可减轻疼痛和缓解肌痉挛。

(3)冰敷:可以使用冰袋敷在腰部疼痛部位,注意不要冻伤。用冰块直接对受伤部位皮肤摩擦,效果也很好。

(4)腰围支持:增加腹内压,稳定腰骶关节,给腰部的肌肉支撑的外力。

2.预防

(1)避免过度疲劳:不要在某一特定姿势下训练过久,训练一段时间后可适当进行原地活动,特别是腰背部的活动,以消除腰背肌的疲劳。

(2)热身、牵伸:运动训练前应进行15~20分钟的慢跑热身、5~10分钟的腰部和下肢牵伸,使腰部肌肉充分动员,富于弹性。

(3)积极正确地进行核心肌力训练。

(4)适当使用腰围。

【康复分期】

(1)急性期:发病1周内。

2)缓解期:发病后1~2周。

(3)恢复期:发病2周后。

【康复方案】

1.急性期康复方案

(1)镇痛:疼痛甚者若胃肠许可,可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双氯芬酸50mg,每天2次;或塞来昔布5mg,每天2次,以缓解疼痛。

(2)制动:除治疗外,应卧床休息或减少坐位时间,避免长时间固定一个姿势。

2.缓解期康复方案

(1)仰卧位普拉提斯牵伸训练:患者取仰卧位,下肢伸直(或屈髋屈膝),带动腰部向一侧旋转,上肢保持平直。保持该姿势10~20秒后回到起始位,再反方向右侧完成该动作为一次训练。每天3组,每组10次。

(2)巴氏球牵伸训练:患者取仰卧位,双上肢外展90°位置于体侧,双下肢屈髋屈膝置于巴氏球上,身体躯干及上肢保持不动,双下肢随巴氏球向体侧运动至最大范围。维持该姿势10秒左右回到起始位,再反方向完成该动作为一次训练。每天3组,每组10次。

(3)麦根斯背伸运动:急性期过后开始进行。以肘部支撑尽力做背伸动作至最大程度或感腰部轻微疼痛。维持5~10秒,放松。10个/组,1或2组/次,3次/天。随着症状缓解,可以手掌支撑背伸,维持时间逐渐延长。

(4)背肌牵伸训练:根据日常生活规律,可安排坐位牵伸训练和站立位牵伸训练。

(5)坐位牵伸训练:患者取坐位,上身保持正直,双膝屈曲90°,双手置于大腿下段。腰部前屈,双手顺小腿下移至踝关节或至腰部感疼痛处。保持该姿势10秒左右后缓慢回到起始位。双手后置于腰部,腰部后伸到最大范围。保持该姿势10秒左右后回到起始位为一次。每天3组,每组10次。

3.恢复期康复方案

恢复期宜增加松解粘连,恢复脊柱功能的锻炼。

(1)膝胸卧式训练。 

(2)拱桥训练。

(3)左右侧屈训练。

4.核心肌力训练

随着功能训练强度增大,可逐渐过渡到核心力量训练,至少持续3个月,以后适当进行巩固性训练。

5.康复要点

(1)恢复腰腹部肌力。腰腹部是稳定脊柱的重要器官,腰痛患者多数有明显的腰腹肌尤其是核心肌力下降,从而极易造成脊柱的稳定性下降,造成腰痛病复发。由于腰痛病肌力训练不易掌握而缺乏应有的正确腰腹肌训练,可造成脊柱的稳定性进一步下降,引起腰痛病的发生或复发。解决对策为遵循科学的训练原则,加强腰腹肌和核心肌力的训练。

(2)避免局部和全身过劳。现代人生活节奏紧张,出现腰痛病症状后难以得到及时休息,即使治疗后也难以得到有效的休息,被迫过早恢复运动,导致腰背肌疲劳,增加椎间隙压力,致使腰痛病康复受阻。应从以下六个方面予以调整。

1)运动量的调整。

腰痛病发生后应注意运动量的适当调整,根据病情,减少20%~40%的运动量,有利于腰痛病的康复。

2)间歇性牵伸训练。只要是排除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较大突出或急性期,均可进行卧位、坐位和站立位腰背肌牵伸,能有效减轻腰背肌的疲劳。

3)合理用腰。在运动中注意腰部代偿性活动的应用,如弯腰时采取手支撑,多用屈髋屈膝减少腰部活动,持物时尽量靠近躯干,减小重物与腰腹部的距离。保持正确的坐姿,并经常更换姿势以减少肌肉疲劳。

4)纠正错误的腰背肌训练方法。一定要正确进行腰腹肌训练。如一般人群不适合背飞训练,尽量以单飞燕训练或巴氏球训练取而代之,训练仰卧起坐时注意屈髋屈膝,屏蔽髂腰肌的作用等。

5)支持。腰围或肌内效贴布有增加脊柱本体感觉和腹内压的作用,对长时间工作或劳动的患者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6)有氧锻炼。鼓励腰痛病患者积极参加一般的有氧运动,使身体各个部位的协调性得到训练,且身体分泌的“类啡肽”物质有助于疼痛的缓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