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器与道德

 直尾昂述 2022-03-31

道器与道德

道器:

“道”,指无形的,法则或规律

器,指有形的,事物或名物制度

最早提出

这对范畴

的是老子:

朴(道)散则为器

认为道在器先

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下者,谓之器

认为:

道在,有形的器物

之前

宋代开始对

道器关系

展开争论

北宋程颢:

形而上为道

形而下为器

须著如此说

器亦道,道亦器

他虽认为

道不离器

但仍分别

形上形下

以形而上,为道

以道,为本

程颐

认为一切事物

皆有其所以然

此所以然是

事物之根本

即为道

一阴一阳之谓道

道非阴阳也

所以,一阴一阳道也

离了阴阳,便无道

所以阴阳者,是道

阴阳气也

气是,形而下者

道是,形而上者

强调

阴阳之气

受形而上

的道支配

南宋朱熹

对道器问题

作了详细论述

凡有形有象者,皆气也

其所以为是,器之理者,则道也

又以

理气概念

解说道器

理者,形而上之道,生物之本也

气者,形而下之器,生物之具也

道是物之本

但生物须有气

气为生物之具

明清之际王夫之

主张唯器论

天下唯器而已

道者,器之道

器者,不可谓之,道之器

无其器,则无其道

还认为:

形而上的道

形而下的器

“统之乎一形”

均由阴阳

一气派生

道在器中

清戴震

提出另一解释:

形谓已成形质

形而上,犹曰,形以前

形而下,犹曰,形以后

阴阳之未成形质

是谓形而上者也

非形而下明矣

未成形质的阴阳

即形而上的“道”

已成形质的阴阳

即形而下的“器”

近代郑观应主张:

道本器末

以道指,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以器指,西方科学技术

谭嗣同

还以体用

论述道器

道,用也

器,体也

体立而用行

器存而道不亡

器变,道亦变

以此作为

变法的

理论依据

道德:

孔子:志于道,据于德

这里的

“道”即指理想的

人格或社会图景

“德”

指立身根据

和行为准则

孟子继承了

孔子的思想

也主张“尊德乐道”

因为儒家,以仁义

作为道德的重要内容

故其也以

道德仁义并称

并须与礼相结合

道德仁义

非礼不成

故学,至乎礼,而止矣

夫是之谓

道德之极

道家

反对儒家

的道德说

认为:

失道而后德

失德而后仁

失仁而后义

所谓

仁、义等德行是人为的

是对于自然的道的破坏

把“道”作为

万物的本原

或普遍规律

把“德”作为事物

从“道”所得的

特殊规律或特性

道生之,德畜之

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认为万物

由道而生

由德而长

道与德

是万物

发生和

发展的

根据

庄子提出:

德兼于道

道是全

德是分

形非道不生

生非德不明

要求:

通乎道,合乎德

退仁义,宾礼乐

并认为道德

的根本属性

是虚静无为

恬惔寂寞

虚无无为

此天地之平

而道德之质

韩非

继承和发挥

道家的思想:

道有积

德有功

德者,道之功

认为德是

道的功用

唐韩愈

继承和发挥

儒家的思想

仁与义为定名

道与德为虚位

认为道与德

作为概念可以为

儒、佛、道

共同使用

但儒家的道德

必须以仁义

为内容

凡吾所谓道德云者

合仁与义言之也

北宋张载

从气一元论

出发作了解释

德,其体

道,其用

一于气而已

认为

“德”是气之体

“道”是气之用

南宋朱熹则认为

得道于心谓之德

德者,得也

得其道于心

而不失之谓

明清之际王夫之则从

道德原则和道德实践

的结合上讲道与德:

行而有后知有道,道犹路也

得而后见有德,德犹得也

清戴震:

一阴一阳

流行不已

生生不息

主其流行言,则曰道

主其生生言,则曰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