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都之文殊院

 hsgzlgg 2022-03-31

    早晨起来在旅店附近吃完早餐后,步行到文殊院去。看见一座古色古香的牌坊,上书“文殊坊”三字,柱上的楹联是:“吉祥福地,智慧禅林。”这里就是著名的文殊坊特色街区。

    牌坊后面上书“德慧门”,两边楹联是:“诚意修身开慧眼,正心行善结禅缘。” 

       牌坊前有一莲花石座,上面是逐级变细的方形雕刻石柱,顶端有文殊菩萨的坐骑——-镏金铜狮。

    文殊街北侧是一堵厚朴的红色围墙,围墙内可看见飞檐翘角的古建筑群,毫无疑问,那里面是文殊院了。   

       文殊坊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餐饮美食、特色购物、古玩字画鉴赏收藏、养生康体、娱乐演出、会议研修、商务洽谈、展示展览、中外商务信息和文化艺术交流等功能于一体,以横贯古今的时空跨度和参与、体验的游憩理念,诠释和传播老成都的人文风貌、民俗风情和休闲文化精蕴,是展示成都特质、代表成都文化的名片,是成都市民怀旧寻古、休闲娱乐的上尚之选,海内外游人宾客认识成都、体验成都休闲文化的重要窗口。

    文殊院外的拴马桩。围墙上用金粉书写“南无阿弥陀佛”、“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世界和平、人类幸福”等字。

       古朴庄严的照壁,高7.7米,长15.85米,上刻的“文殊院”,对联“睿泽深天地,宗风越古今”系康熙年间该寺慈笃海月禅师书写。


       文殊院是川西著名的佛教寺院,禅宗四大丛林之一。相传隋朝时,隋文帝之子蜀王杨秀的宠妃,为当时的「圣尼」信相所建,故称「信相寺」。五代时一度改名「妙圆塔院」。宋代仍称信相寺。据《成都县》记载,明朝末年,信相寺毁于兵火。建筑俱焚,唯有十尊铁铸护戒神像和两株千年古杉,历劫尚存。传说清代有人夜见红光出现,官府派人探视,见红光中有文殊菩萨像。慈笃法师便发愿恢复庙宇,由于其德行逺播,众信徒谓其是文殊菩萨的化身,纷纷响应,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官民捐资、集资重建庙宇,并改名为“文殊院”。

       文殊院坐北朝南,建筑面积11600平方米。天王殿、三大士殿、大雄殿、说法堂、藏经楼庄严肃穆,古朴宏敞,为典型的清代建筑。两旁配以禅、观、客、斋、戒和念佛堂、职事房,形成一个封闭的四合院。
       沿围墙走过去不远,就到了文殊院山门。山门如此低调,没有想象中的巍峨雄伟,天王殿为文殊院山门内第一重殿宇,与山门合为一体。单檐悬山式建筑,殿高8.3米,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重建于道光元年(1821年)。门口还挂有“四川省佛教协会”、“成都市佛教协会”和“空林佛学院”三块牌子。

       山门正门上方高悬字大匾“古信相寺”匾额。这是清朝道光十年,也就是公元1830年扩建文殊院竣工时,住持国超大师所书。

殿柱上的楹联是:“陆海涌精蓝永祝国祚万亿,蓉城辉法界长宣佛化三千”,为清代方丈际微弗文所题。 

   大殿正中供奉钢铸弥勒菩萨坐像一尊,高1.7米,道光九年(1829年)铸造。佛龛两侧的楹联是:“大肚包罗见前住位兜率主,微笑圆融当来出世弥勒尊”。上方高悬字大匾“兜率陀天”匾额。

    殿内门口左右彩塑金刚力士坐像各一尊,系佛教护法神之一。殿中左右彩塑天王像各二尊,各高3.3米,系佛教护法神。


     弥勒佛后面是接引菩萨神龛,龛两侧的对联是:“长伸手接婆娑客相随同路,久立地等世上人打果偕行”,原来接引菩萨专司接引人们去西天净土极乐世界的。天王殿后挂“阿弥陀佛”匾,两侧楹联:“到此无二心只知念佛,个中证三味全在当人。”

        殿旁边有一免费领香处。更让香客感受到他是闹市中最没“商业气息”的地方。

       天王殿殿后、三大士殿殿前,东西两侧是钟楼和鼓楼。建于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方丈仗伯重建。鼓楼的楹联是:“妙音能除三世苦,威震远彻九霄云。”

       钟楼。门口的楹联是:“晨钟暮鼓警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迷路人。”

钟楼内的幽冥钟高两米,宽两米重4500多斤。

         三大士殿(又称观音殿),单檐歇山式建筑,殿高10.56米,康熙三十六年 (公元1697年)始建,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改建。门口一对楹联,出自晚清成都名流方鹤斋题:“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生还是无生”。这幅对联预示我们:自己想到的事情或想做的事情要敢于尝试,即使没能成功,做了就放下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人们的智慧产生于觉悟,而觉悟则来自无数次的实践经验,这就取决于自己愿意去实践还是不愿意实践了。



    殿中供奉铜铸观音、文殊、普贤三大士骑像。像铸于道光九年(1829年),高1.5米。三大士象征佛的慈悲、智慧、行愿。殿内左右供奉鉄铸文昌帝君和关圣帝君。观音慈祥平和地坐骑在水兽身上,形象生动,缨络衣纹、细致流畅。所骑水兽,似狮非狮,似犬非犬,造型独特,温顺可爱。这尊造像,反映了清代较高的雕铸水平。

       三大士殿后。楹联:“心发菩提德被群生登净域,手擎宝杵护持正法住世间”

       殿后是护法神韦驮将军像,据导游说,在中国的寺庙里,只要有大雄宝殿,其对面就一定有这位将军。高2米,铸于道光九年(1829年)。本圆法师主持塑造,整个塑像均以青铜翻砂而成,韦驮威武而立,相貌端庄,盔、铠、靴、杵的链锁,浮雕花饰,都雕琢剔透,工艺精湛,是一尊难得的艺术珍品。如此细致繁美的雕像相传是一百年前,在一个来无影去无踪的云水僧的协助之下铸造成功的,时人皆称得神人相助。

       殿堂之间、东西两侧有长廊密柱相连结,配以禅、观、客、斋、戒和念佛堂、职事房,形成一个个近似封闭的四合院;殿堂之间,主次分明,错落有致,疏密得体,大小相当,院中有园,园中有院,院中有景,环境极是清静幽雅。

长廊密柱

       客堂门口的这副楹联:“林下刺广谨防挂破衣裳,石头路滑切忌翻到脚跟”。它告诫游客小心树丫挂破衣裳、脚下石板路滑。

        斋堂,匾额上有“味道餐风”四字,上联写着:一粥一饭皆檀越信施岂许寻常置嘴;下联写着:早堂晚堂仰佛天培养各位薰习留心。








墙壁上有许多书法作品,均为圣严法师之言。



       第三进是大雄宝殿,也就是佛主释迦牟尼之殿堂,大雄宝殿为单檐歇山式建筑,康熙三十六年 (公元1697年)始建,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重建,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扩建。大殿前挂着“南无释迦牟尼佛”的匾,昭示人们皈依佛主释迦牟尼佛。两侧有幅长联,出自清代文殊院高僧乘三手笔:“遮那妙体显法界身示现九十六种大人像使阿惟越致行住坐卧举手低头顿证文殊实智圆极果,华藏庄严等太虚量垂成八万四千随行好令补特伽罗见闻觉知擎拳合爪超出信相权乘获净因”。

       门上有一个“福”字,已经被人们摸得色如黄金。因为人们深信在佛主的门前跪拜,就一定能够得到佛主的赐福。

    殿内供奉铜铸佛主释迦牟尼佛生像一尊,高2.64米,铸于道光九年(1829年)。释迦牟尼左右侍立迦叶、阿难二尊者像,各高2.14米。释迦牟尼像前供奉铜铸三十二臂观音像一尊,高1.32米。殿堂古朴洁净,是院内高僧理佛场所。


       大雄宝殿殿后院内的这通尊胜幢是文殊院内的“空林第一观”,名叫《双杉表瑞》。在大雄殿后的屋檐下,是古信相寺遗留的古杉两株。慈笃禅师当年重修文殊院时,就在两杉之间奠基修建。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乘三方丈为纪念慈笃禅师业绩,特于两杉之间建多边形“南无尊胜罗尼经幢”。遗憾文化大革命时,两棵古杉被毁,现在由两株银杏树代替。

       第四进是说法堂,又名药师殿,重檐歇山式建筑,正建在古信相寺的遗址之上。殿高12.60米,清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始建,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扩建。门口有一副篆书楹联:“於一毫端见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另一幅是“转根本法轮三学以毘尼为首,超菩提正道无我乃般若之门”

       铜麒麟守候在殿外,人皆言其有避邪驱毒之功效。游客用手摸其头,复摸己头,摸其身,复摸己身,口头喃喃自语:摸哪哪就没病,摸哪哪就病好。于是铜麒麟更显光洁,黄铜油亮。

     堂内正中壁上嵌有康熙皇帝手书“空林”及“临米芾《海月》诗”石碑各一方。两侧供奉十八罗汉等历代遗留下来的80多尊造像,是我国珍贵的石雕艺术瑰宝。说法堂为文殊院传戒、讲经说法之场所。



说法堂背面又是韦驮。

        藏经楼为单檐悬山式建筑,殿高15.84米,康熙三十六年 (公元1697年)始建,道光四年(1824年)重建。殿分二层,楼上为藏经储藏处,楼下为举行佛事活动场所。两边有联:“教有万法体性无殊不可取法舍法非法非非法,佛本一乘根源自别故说下乘中乘上乘上上乘”,“微妙法门即心是佛,无上觉道主善为师”,“双手把河山大地捏扁搓圆洒向虚空毫无色相,一口将先天祖气咀来嚼去吞进肚内放大光明”。
       印度贝叶经是1887年寺僧明宽法师从印度请回的一部佛经,十分珍贵。千佛袈裟为明代祟祯皇帝的妃子所绣,绣工细美,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仍保存完好。发绣观音是清朝嘉庆、道光年间,陕甘总督杨遇春之女用自己的头发绣成的一幅水月观音像,衣纹、毛林全用经文组成,是一件难得的艺术品。挑纱文殊为清代女信徒吴贞女用挑纱的方法制成,远看烟水茫茫,很象是绘画,十分精美。舌血含宝是指清朝时有三位和尚用舌血书写的《华严经》、《楞严经》和《法华经》等经书。早年在南京发现3块唐僧顶骨,其中有1块就送成都。藏经楼中供奉的就是这块珍贵的玄奘法师头顶骨。

 殿中壁绘有“狮子吼”彩图一幅。

        中路游览完毕。东路有祖堂、圆通殿、碑亭、千佛和平塔等。
       千佛和平塔1991年竣工,是亭阁式千佛铁塔,六角形,11层,通高21m,塔身高15.2m,重27t。塔壁上铸999尊浮雕佛像,连同底层中央铜铸释迦牟尼佛像1尊,共1000尊,故得名千佛塔。塔身铸《华严经》、《法华经》等各类经文及建塔原因。飞檐翘角上装66条小青龙,配带响铃,微风习习,铃声朗朗。塔基下建有地宫,内藏珍贵法物,塔刹(塔刹是指佛塔顶部的装饰,塔刹位于塔的最高处,是“观表全塔”和塔上最为显著的标记。)为青铜铸造,贴真金。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塔撰写“庄严千佛层层现,护念和平万万年”对联,并书:“千佛和平塔”横匾,置于塔身。按塔旁标牌提示:“绕塔向右,功德无量”,绕塔一周,仔细观赏了这座精美的千佛和平塔。





白象

       文殊院千佛和平塔的东、西、北三面,长廊环绕,称为“碑廊”,长廊内的壁上和林立的石碑上刻有清代以来皇室、仕宦、名人赠寺的题咏、佛语墨迹及文殊院建置情况等碑文。这里的每一块石碑都加装了玻璃罩,能够比较好的保护好石碑。












       玉佛殿供奉的缅甸玉佛,是文殊院僧人性鳞1922年一路募化,历尽艰辛,步行到缅甸请回的,极为珍贵。玉佛殿门口楹联是:“无事无非无烦恼,有因有果有菩提。”



       园通殿为文殊院方丈宽霖和尚之皈依弟子谢厚全(法名明全)偕全家献金八十万装修园通殿铜塑三十二臂观世音菩萨像并穿金彩绘普门示现图四十余幅及文字说明木匾四十余块。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园通殿”匾额。




文殊院的祖堂,这是供奉文殊院的开山鼻祖的地方。

  


西路是幽静的个个四合小院和花园。







    1997年底始建的文殊阁是继文殊院初创、中兴之后的又一大型主体建筑,它气势雄伟庄严,造型精美古朴,功能新颖丰富;它屹立于文殊院中轴线之最后,总面积达4000余平方米。


一楼。"空林讲堂"







二楼,"空林佛教图书馆"



三楼,"万佛殿"。




       全部游览完毕。最后有两点感想:一是寺中有许多志愿者和义工,热心佛法,给留下深刻的印象。二是寺院所保存的千余件文物到文革结束时也仅剩下不足三百件。那时,为了保护抗战期间辗转来到文殊院的珍贵文物——玄奘大师顶骨舍利,宽霖法师被红卫兵们反绑双手吊起来殴打,打断双手,遍体鳞伤,动弹不得,而被裹于宽宽的腰带中的顶骨舍利却完好无损的被保存下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