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尘一瞥:格律诗平仄格式的逻辑探讨◎夏综万|南粤诗刊◇2022年3月刊◇总第57期

 南粤印务 2022-04-01


● 南粤诗刊 ●


   夏综万   

 ● 格律诗平仄格式的逻辑探讨

古典格律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至今仍在各界广泛传诵。关于格律诗的学习,且不说要面对众多的古今文献,仅就入门而言就有两大难题,即涉及古音的汉字平仄分辨,以及诗句繁复的平仄格律规定。相信这两大难点,一定会把许多格律诗爱好者尤其是初学者堵在门外。前一个难点,即字音的平仄,主要是个记忆问题,留待最后一节讨论。至于后一个难点,其实可以发掘清晰的逻辑。了解这种逻辑,学习便可以事半功倍。这后一个难点便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唐代以来,诗体分为古体诗和今体诗两大类。所谓今体诗完全不是现代诗,而是唐代新兴的诗体,它在诗的字数、韵律和平仄规定等方面比古体诗有更多的讲究,以致成为格律诗的重要代表。本文在此也仅讨论近体诗;有时也简称格律诗,下文不再注明。
格律诗分为绝句(4句)和律诗(8句)两类,两类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两种,分别为每句5字或7字。这样就有了4种。每种诗又各有4种平仄格式。表面看来,这4种诗的16种平仄格式共有96句576个平仄字,而在不同句子的一些字位上,还有可平可仄的“微调”规定。仅仅这些数字也足以让人们望而生畏却步不前了。
事实上,在通常的格律诗研究文献中,往往是分别罗列出五绝、七绝、五律、七律的共16种平仄格式,注重结合诗例。对格律规律讨论不够则是一种缺憾。本文拟不采用罗列的做法,而是借鉴了一点理工科甚至是数学的分析思路和叙述方法。此外,在技术术语方面将作适当的调整。
本文不可能涉及格律诗的方方面面,而只是企图找寻出它的平仄格律最核心的逻辑,让人们对其具有迅速明了的整体把握,不但知道是什么,而且更知道是为什么,这样就更便于记忆。本文中没有引用格律诗的文字实例,它们可在众多的文献中查到。
 

(一)由简入繁—从五绝说起

五言绝句有“律绝”和“古绝”之分。本文不讨论后者。五绝最重要的平仄关系有4句:
 
第(1)式
①:仄仄平平仄
②:平平仄仄平
③:平平平仄仄
④:仄仄仄平平
 
这种平声仄声每两字、三字、一字转换的结构,让句子读起来有一种音乐感。上面所列的4种句式(也称句型),可以说是格律诗的灵魂或基础,著名的古诗词研究专家,语言学大师王力教授,在《诗词格律概要》(与《诗词格律十讲》合订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年版)中指出:“四种五言绝句的平仄格式,都是由这四种句式错综变化而成的。”事实上它的影响还不仅限于五绝本身。顺便说一下,记住这几个句式,大概并非难事。
第(1)式的4种句式,本文分别赋予了数字顺序,并采用符号①②③④。这样这种带圈的数字,就指示或代表确定的平仄句式。这其实一方面是为了简便,而另一方面后文可见它更有其逻辑意义。
在传统的文献中,①至④句式通常被形容为平仄脚、仄平脚、仄仄脚、平平脚,指的是各句式中末位两字。它显然不如数字式的名称直观。此外,第(1)式如果看成是一个4句式的整体结构,就是传统文献五绝的4种平仄格式中的第一种,而且称之为“首句仄起仄收式”。请注意,同一个句式①,在传统文献中被称为“平仄脚”式,又被称为“仄起仄收式”,这种命名法似不甚合理。
在本文中,对于每种诗的4种平仄格式,将采用首句句式的数字顺序命名,并称之为某“型”。例如上述第(1)式,在本文中就称为(五绝的)1型,比传统的简单许多,而又顺理成章。它的结构也可写为①②③④。
让我们再提出问题:传统文献中,常把4种诗的各4种平仄格式罗列出来,但很少有人解释那些格式是如何构建出来的;此外除了那4种格式还有别的吗?这些问题,本文将给出一些说法。
在格律诗的规定中,一个平仄格式有4句或8句,从上到下,两句为一“联”,联中的上下句平仄要相对,也叫“相对”(主要要在句中双数字位上平仄相对)。在上下两联的关系方面,上联的下句和下联的上句,在第二字位(七言句也在第四字位)上平仄要相同,叫做“相黏”。通常各联下句末位须要平声。让我们检验一下1型(第(1)式)的情况,①②句和③④句各自相对,②③句相黏,因此1型是合格的平仄格式。如果把第(1)式中的4个句式另作组合并加以考查,可以测试出,其中①④句(或④①句)相黏,②④句(或④②句)相对。这后两个关系待以后用。前述1型4句式的相对和相黏的关系,可以简称为“两对夹一黏”,这也是构建(五绝)其他格式型的法则。
让我们构造一个格式句序列:
 
第(2)式
①②③④①②③④①②③④
 
则从左到右(或从上到下),每两句组成的联,都是相对的;而两联之间都是相黏的。这个句子序列可为我们构造五绝其他的平仄格式型。
让我们来构建其他三种格式型。按1型的惯例,这三种型的首句应该取为②③④句。让我们以2型为例来解析它们的构建。先在第(2)式中从左到右确定首句②的位置;然后向右搜索最先和②相对的句子,得④;然后搜索和④相黏的句子,得①;最后搜索和①相对的句子,得②。这样我们就按“两对夹一黏”的准则,确定了2型平仄格式为②④①②。同理可以确定3型和4型。
这样,我们就构建了五绝的4种平仄格式型,如下:
 
第(3)式
1型:①②③④
2型:②④①②
3型:③④①②
4型:④②③④
 
后文我们还要将其展开成以平仄显示的格式。从第(3)式可以看出,1、4和2、3型的结构分别相近。这种命名方法,不但直观合理,而且使用数字形式也像体操口诀一样的朗朗上口,同时便于记忆。
第(3)式表明,五绝的这4种型,双数顺序包括末句的句式都是②或④,它们都是以平声结尾。这和历史上人们诗作的习惯是一致的,因而可以看成是一种隐性的要求。
毋庸置疑,第(3)式中的结果和传统文献所显示的结果是一致的。现在让我们来讨论这些结果所代表的型,是否涵盖了五绝的全部可能性。这个问题的回答取决于五绝的定义或限定性要求。事实上第(3)式的结果是由上述一系列设定和推演得出来的,这说明按前述的操作步骤我们已经得出了全部结果。但如果把原来的设定作某种改动,结果就会不同。例如我们仍从第(1)式开始,仍按第(2)式,从最后一个句式④开始进行搜索,但不是向右而是向左搜索,我们就能得出一种新的型④③②①。它也符合“两对夹一黏”的准则,但双数句包括末句的末位字却是仄声。这样就不符合历史习惯而不属我们的讨论范围。
 

(二)十分类似的结构—七言绝句

七绝诗和五绝诗一样,也是4句,不过每句7字。而其平仄结构只是在五绝的基础上,每句各在第一字前加上两个平声或仄声;平仄的选择和原句第一字相反。按说这样简单明了的规定,似乎这一节就可以结束了。但是这里还是有一些思考可以叙述一下。
先依照第(1)式,按上述规定将其扩展为:
 
第(4)式
①:平平·仄仄平平仄
②:仄仄·平平仄仄平
③:仄仄·平平平仄仄
④:平平·仄仄仄平平
 
式中的黑点表示七言和五言的分隔和联系。从第(1)式变到第(4)式只是一个简单的操作,但它却意味着把七言绝句的各个平仄句式的名称也确定下来了;即在七绝中,平仄句式的名称数字排序和五绝有了紧密的关联。这样做自有它的方便处;而在使用中,对于七绝和五绝,一个是7字一个是5字,自然不会混淆。
由于第(4)和第(1)式使用了一样的句式名称,因此上一节从原始句式推演出来的4种平仄格式型(第(3)式),从逻辑上来说也应该适用于七绝。只是在七绝时各句使用的是7字的句式而已。
让我们顺便讨论一下五绝和七绝的平仄格式型的名称。仅以本文的1型为例。在传统文献中,在五绝时它被称为“首句仄起仄收式”。而在五绝各句前加了两个平仄符号变成七绝后,就被称为“首句平起仄收式”。而在本文中,无论是五绝和七绝,它们都称为1型。我们采用的这种命名法,似乎更具有逻辑性;它也将在后文中显出更多的优越性。
 

(三)又一方面的扩展—五律和七律

格律诗的又一重要种类是律诗,即五律和七律。它们都有8句。根据上两节的叙述,以及上文有:“第(3)式可以同时适用于五绝和七绝”的经验,我们便把五律和七律的平仄分析合为一节,并同以律诗为议题。
律诗有8句。类似于绝句,也是两句为一联,分为4联,各联都要求相对,而联与联之间要求相黏。简单地说,即要求“四对夹三黏”。
律诗平仄格式虽有8句,但它的构成元素只有4句,和绝句是一样的;即五律是第(1)式,七律是第(4)式。句式符号也可以沿用。
为了构造律诗的平仄格式型,这里也采用类似于绝句的方法。律诗也有4种型,取名也是1、2、3、4型,其对应首句也取为①、②、③、④。方法也是从第(2)式中先确定首句的位置,再向右顺序搜索,找出符合“四对夹三黏”要求的句式作为下句,直到找够8句为止。好在第(2)式当时已经准备了足够长的序列。这样就构造了4个型的律诗平仄格式如下:
 
第(5)式
1型:①②③④①②③④
2型:②④①②③④①②
3型:③④①②③④①②
4型:④②③④①②③④
 
类似于绝句,这4种型更明显地可分为两组,即1和4型,2和3型。各组相同的平仄句式都占了8句中的7句。有意思的是,在第(5)式的4个句式中,“①②③④”,即第(1)型的结构“随处可见”,甚至一句中出现两次,足以显示它的重要性。
从第(5)式的构建过程以及它本身的结构可以看出,律诗的各平仄格式都是由两首绝句型合成的,如下:
 
第(6)式
律诗1型=绝句1型+1型
律诗2型=绝句2型+3型
律诗3型=绝句3型+3型
律诗4型=绝句4型+1型
 

(四)简约的一体化格式

在前面三节的叙述中,格律诗平仄格式的逻辑分析已有了一个初步的结果,即如第(3)式和第(5)式的表达所示。但那是一种体操口诀式的表达,后文还要在第(7)式中还原成平仄符号的形式。
在初步打算还原成4种诗的16种型的平仄格式的时候,我们发现了其中太多的联系之处,因此把那16种型合并成一种简约的一体化格式。能够达成这种做法的条件大体是:五言和七言平仄结构的相关性,绝句和律诗平仄的相关性,平仄句式数量的有限性(只有4句),平仄格式型1和4以及2和3型各两型之间结构的相关性,以及句式和平仄格式型等元素命名的合理性等。这种一体化的格式分为两组,分别表为第(7-1)式和第(7-2)式,也可统称为第(7)式,如后。
关于第(7)式有一点要说明,式中平仄符号外加括号者,指该处可平可仄。各句末尾右下方有小三角形者,表示该处应押韵。这两项符号的规定不是前文推演的结果,而是从传统文献中引用的,这在下节中将有说明。此括号在传统文献中常表为外圆圈,而小三角常放在字符下方,本文中有所改变,是为了打字的方便。再有,七言和五言的平仄关系,用了一个黑点以示分隔和联系,与前述一样。
在第(7)式中,如果暂时不计表示可平可仄的括号以及表示押韵的三角号,前文已说明这是单纯由第(3)和第(5)式展开的结果。本文将它称为格律诗平仄的“框架格式”,而将第(7)式本身称为“基础格式”。这些在下节中还要涉及。
 
第(7-1)式:平仄一体化格式(之一)
1型:                     4型:
①:(平)平·(仄)仄平平仄④:(平)平·(仄)仄仄平平△
②:(仄)仄· 平 平仄仄平△
③:(仄)仄·(平)平平仄仄
(以上绝句) ④:(平)平·(仄)仄仄平平△(以上绝句)
①: (平)平·(仄)仄平平仄
②:(仄)仄· 平 平仄仄平△
③:(仄)仄·(平)平平仄仄
(以上律诗) ④:(平)平·(仄)仄仄平平△(以上律诗)
 
第(7-2)式:平仄一体化格式(之二)
2型:                  3型:
②:(仄)仄· 平 平仄仄平△③:(仄)仄·(平)平平仄仄
      ④:(平)平·(仄)仄仄平平△
①: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以上绝句)②:(仄)仄· 平 平仄仄平△(以上绝句)
    ③:(仄)仄·(平)平平仄仄
      ④:(平)平·(仄)仄仄平平△
①: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以上律诗)②:(仄)仄· 平 平仄仄平△(以上律诗)
 
现在对第(7)式(指基础格式内容)作进一步的解析和小结。
1、第(7)式可以分解出传统表达方式的五绝、七绝、五律、七律诗的各4型的平仄格式共16种。
2、句式的名称①、②、③、④和它们的平仄形式同时列在式中,以便于对照。其中五言句和七言句由黑点号分隔和联系,相信不致混淆。
3、各种诗的各4种平仄格式型,都用阿拉伯字母命名,格式型的数字顺序与首句句式的顺序相同。
4、绝句和律诗的4种平仄格式型均可分为1、4型和2、3型两组(分别见第(7-1)式和第(7-2)式);其各组中的两型,首句句式不同;绝句的其余3式相同;律诗的其余7式相同。第(7-1)和(7-2)两式的首句各有一句以平声结尾,另一句以仄声结尾。
5、绝句4个句子的平仄句式是同型律诗8句的前一半。
6、各种诗的各型平仄格式的末句都是双数句式②或④,而它们的末位字均为平声,同时押韵。
7、各平仄格式型的双数句子的末位均为平声,同时押韵。单数句子中的末位多为仄声,只有2型和4型,其首句为②和④,末位为平声,同时押韵。总之在所有的平仄句式中,对末字而言,平声与押韵同步。
第(7)式表明,格律诗核心的平仄格式并不复杂。它明显地分为两组,各以①②③④和③④①②的结构为主要特征。两组各含两型,句式只在首句有别,而其中末字一平一仄。整诗平仄错杂搭配,音韵协调,富有美感。相信格律诗平仄一体化格式,一定会让人们对那16个分散的纷繁复杂的结构关系有一个总体的把握,也会增强学习的信心,加快记忆的速度。关于格式中可平可仄的问题,将在下一节中讨论。
 

(五)关于平仄格式的变格问题

1、关于“框架格式”
前文已经使用了“框架格式”和“基础格式”的术语。如前所述,在第(7)式中,如果不考虑可平可仄以及押韵的规定,便是“框架格式”。这种格式反映了格律诗的节律。但如果刻板地照此作诗,就不能适应语言的多样性。所以在用格律来规范诗作时,就应该对这种格式作有限的平仄变通。笔者理解,这大概就是“变格”这个词的含义吧。
 在研究格律诗的文献中,有些人在讨论诗的主要平仄格律时,只叙述到16种型的框架格式为止。关于格式的变通,他们采用了前人所说的七言诗“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也许还加上了一些其他的限制性规定让人们自己去调节。当然采用这种说法的人是越来越少了。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个口诀字面上说的是在格律诗的平仄句式中除末位外,单数字位平仄可变,而双数字位不可变。王力教授不同意把这种口诀当成准则,认为这会产生误导的作用,并且在他的著作中作了深入的分析。至于这个口诀,笔者认为它只能起到提醒的作用,告诉人们双数字位平仄基本不可变,要变只可能发生在除末位外的单数字位。


2、关于“基础格式”
在当前的文献中,从一开始叙述五绝和七绝的平仄句式时(相当于本文第(1)和第(4)式处),就给出了关于可平可仄的具体规定,如下:
 
第(8)式
一、(仄)仄平平仄
二、平 平仄仄平
三、(平)平平仄仄
四、(仄)仄仄平平
 
第(9)式
一、(平)平(仄)仄平平仄
二、(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三、(仄)仄(平)平平仄仄
四、(平)平(仄)仄仄平平
 
然后,各种平仄格式(型)就从这两式铺展开来。网络上也大体如此。
 可以相信,如果用第(8)和第(9)式代替第(1)和第(4)式,再按前三节的步骤推演,一定会得出第(7)式(不含押韵)的结果的。
那么,第(8)和第(9)式反映的实质是什么?为什么选择那些字位改变平仄?文献很少提到。事实上,这两式反映了五言的第一字和七言的第一和第三字各处平仄的变通规则。选择这些字位作变通,当然都是单数字位,而且规律性较强。经过这种变通后,事实上平仄格式不会出现任何“违规”的错误。这种错误,最首要的是所谓“犯孤平”的问题。这是一个古时就有的术语,说的是:“由于对原始平仄的改动,造成所改句子除末字外,只存在一个平声”,因而导致音韵不和谐。犯孤平是格律诗中最不能容忍的误,以致有时在科举考试的诗作中如果出现这种错误,试卷就算不及格。上述两两式中的第二式(相当于②式)中,五言句第一字或七言句第三字不能变通,显得与众不同。其原因就是为了不出现犯孤平的错误。
第(8)、(9)式,考虑了各句式五言第一字和七言第一和第三字的平仄变通的可能性,而且不违规,它们以及由此导出的第(7)式等,可以作为格律诗平仄格式的某种“基础”。因此本文将其称为“基础格式”。
这里笔者有一点疑问,即第(9)式中的第二式,如果第一字取平声而第三字取仄声行不行?因为这样并没有犯孤平。

3、讨论一下“变格”问题
笔者理解,变格就是对格式规定的变通,而且要看是对谁变通。能不能说基础格式是对框架格式的变格呢?不过主流文献没有这么说。
主流文献中的变格是针对基础格式而言的。前文说过,格律诗的核心平仄规律并不复杂,但它的变格却非常的复杂。这里只能简单地提一下。
主流文献中关于变格的叙述大概有如下一些内容。例如,基础格式中五言第三字以及七言第五字的变通也需要讨论,但得不出像第(8)、(9)式那样整齐的结论。王力教授在《诗词格律概要》中是将这个问题分4种平仄句式来讨论的,这里不及细述。又如,有一种特殊的变格,将相邻字位的平仄交换,例如平平平仄仄变成平平仄平仄,等。再如,还有一种格式变通叫“拗、救”。所谓拗救,就是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在某位置处不遵守平仄要求,但要在本句或在该“联”的“对句”采取更换平仄的补救措施。这里也不及细言。
格律诗的变格一般比较“个性化”,难以统一叙述。又,毕竟格律诗属于文学范畴,并不是少量公式和规定可以完全限定的。事实上,一些历史中的格律诗,“失对”、“失黏”,或做拗句而不救等,也流传至今。也许是像《红楼梦》中林黛玉所体会的:律诗虽有自己的规矩,但若有惊人的好句,那什么规矩都可以不顾的。
 

(六)关于汉字的平仄问题浅谈

前面几节我们把格律诗的平仄逻辑做了一个大体的分析和讨论,算是对本文开始所提到的第一个难点的交待。另一个难点则是汉字的平仄本身。在格律诗中讨论平仄,自然是指考虑了古音的平仄。
汉语的平仄问题,在王力教授的许多文献中都有详细的论述,这里只简略地提一下。唐宋以来,汉语的声调就分为4种: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在平仄意义上,平声属平,其他三种都属仄。到了现代的中国,作为官方语言的普通话,4种声调变成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已经没有了入声。若就普通话也类似地讨论平仄,情况就不那么简单。普通话的上声、去声和古音的上声、去声基本相同,大体可归为仄声;阴平和阳平两声调,按说应该归入平仄中的平声,但实际上不能一概论之。因为古音的入声在现代已经分散地归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各个声调里去了。这样,普通话的阴平和阳平声调就混入了部分古音的入声字。也就是说,普通话阴平和阳平声调的字若要当成平仄中的平声看待,必须先将其中混入的古入声字予以剔除(剔除的字归入仄声)。这样,普通话表达的汉字也就可以大体区分出平声和仄声了,而且大体和古音一致。
现在讨论一下如何具体地址操作,区分(实用性的)汉字平仄。这里特别要借助于广州音作参照,原因是学术界对广州音已有系统的研究,而且笔者也长期居住在广州。

1、途径之一:基于普通话,参照书籍中列出的古入声字混入
以普通话的阴平和阳字为基础,剔除混入的古入声字,即形成实用的平声字。以普通话的上声和去声字为基础,加入上述挑出来的古入声字,即形成实用的仄声字。
至于怎样找出混入现代阴平和阳平的古入声字,可以查阅王力著《诗词格律概要》。那里给出了大约540个常用的古入声字,其中混入现代阴平部分约90字(例如一、出、发等字),混入现代阳平部分约170字(例如白、石、结等字)。这些字也不算多,可供参考。

2、途径之二:基于普通话,参照广州音的入声
因为广州音的入声和古入声是大体相通的,懂得广
州话的人,可以借助方言的入声来判断普通话阴平和阳平字中混入的古入声。粤语入声读音短促,一发即收,比较容易和非入声区别开来,读上面提到的那540个入声字很容易检验。

3、途径之三:基于广州音的九个声调
事实上,广州话共有九个声调: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再加上三个入声(见《实用广州音字典》中山大学出版社,1994)。这其实和古音的平上去入结构相容,不过分得更细罢了。因此,如果能掌握广州话的九声,辨别汉字的平仄是一点问题也没有的。
然而实际上,即使在广州,能具体辨别九声的人是极少的,笔者就曾听过不止一位电台的广州话主持人,在节目中谈及广州音这个话题时,显得基本外行。广州音的九声完全没有像普通话的四声那么容易和普及。

4、途径之四:基于广州音的“3和0”法则
广州音九声中的有些声调的确难以分辨;然而确定汉字的平仄实际上并不需要完全辨别九声。近年来,一位广东籍的旅加拿大古诗词研究者张士方先生开辟了一种粤语在诗词平仄方面应用的研究。他先是发现,全部十个数字0到9的粤语声调,其中1和7认为同调,共有9个声调。这9个声调,和粤语的九声有一一对应的关系。特别可以关注,3和阴平对应,0和阳平对应。张先生接着提出如下准则:“一个粤语字如和3或0同声调,便是平声,否则便是仄声”,并把它称为“三和零(3和0)法则”(张士方《对联诗词写作快易道》,方圜出版公司,2015)。这里并不需要去追究某字到底属于九声中的哪一声,而只需作个简单判断即可。这是一个比较适用的方法,而且粤语中3和0的声调也容易分辨。张先生把古韵书《佩文诗韵》中载入的约一万个汉字的平仄,来和用“3和0法则”判别的平仄作对照,发现不一致的个例占比小于千分之三。
这样,稍有粤语基础的人,掌握汉语的实用性平仄规律也就不再困难了。笔者本人也从此思路中得益不浅。
除粤语外,许多南方方言中也存在入声,这在熟悉古音平仄方面也许会像粤语一样要方便一些?
最后,用笔者最近写的一首七绝作结尾吧!
七绝·粤语和古诗(2型)
 
有幸长居在广东,
粤音古语似相通。
把玩平仄诗词韵,
迟到逍遥耄耋翁。

作者简介:夏综万,男,1951年广州入伍的人民解放军老兵,北京大学本科毕业,长期在国家海洋局系统工作,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出国访问学者,海洋动力学和数值模拟专家,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研究员,中共党员。科技主业之外,是广东省传记文学学会会员,爱好古典诗词,人文出版物有《综万随笔》以及《岭南人》等报刊上的文章。


3月刊已截稿,4月刊审稿中,凡原创首发且通过邮箱投稿的,入选即免费赠阅样刊一本;非首发或微信投稿的需订阅一本(详情请阅读下方征稿启事)。  
收稿邮箱:zgxfsr@163.com
收稿微信:13265923275

● 南粤诗刊|长期征稿 ●


   简  介   

“南粤”通“南越”,故南越国为秦末至西汉时期位于中国岭南地区的一个政权,全盛时疆域包括当今广东、广西以及福建、海南、越南等部分地区,历任五君王,享国近百年。为更好的发展及弘扬“南粤”诗歌文化,特取名“南粤诗刊”。本刊创办于2015年,2015年至2019年为《风沙诗刊》,2020年第一期起更名为《南粤诗刊》,由南粤诗歌研究学会主管,南粤诗刊编辑部主办,南粤印务承印。
本刊以承载历史、创新语言,揭露现实、重塑诗意,不偏伯仲、但论文本,立足南粤、辐射全国为办刊宗旨。

   征  稿   

来稿需原创首发、主题鲜明、积极向上;诗歌应可读性强、诗意饱满、文笔精练;诗文不得涉及宗教、政治、名人姓名和各种敏感题材;所投稿件不可一稿多投、不得抄袭、文责自负,编委对稿件有润色修改权力,入选作品将发表于《南粤诗刊》公众号及纸质刊物,投稿即表示同意以上所述。

本刊设有栏目如下:

一、独家推荐:刊发实力诗人或特别优秀的诗歌作品(可附评论、随笔)一位,配发照片及简介;

二、粤诗精选:刊发优秀诗歌作品三至五位,配照片及简介;

三、南粤星空:刊发各省诗人诗歌,配发简介,名额不定;

四、短诗阁楼:刊发诗人短诗一首,配发简介,名额不定;

五、古蕴流长:刊发古诗词歌赋,配发简介,名额不定;

六、红尘一瞥:刊发散文、随笔、小说、评论等三至五篇,配发简介。

   要  求   

1、邮箱投稿:zgxfsr@163.com

邮件主题:所投栏目名+姓名或笔名+原创首发(或非首发);

邮件正文:诗歌+作者简介+详细地址电话(如需用笔名发表收件人请统一为笔名);

附件:上传个人生活照以备刊用。

投稿示例如下:

2、微信投稿:chengfengsige

整理诗歌作品+作者简介+详细地址电话直接发微信即可

3、样刊

凡原创首发且通过邮箱投稿的,入选即免费赠阅样刊一本;非首发或微信投稿的需订阅一本。

注:投稿请务必附上详细通讯地址(姓名,电话,省+市+区(县)+详细地址,如:禾草、13265923275,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河沙南路2号),因地址错误或不详而丢失的概不免费补寄,补寄需付快递费及刊物工本费。

欢迎各界人士订阅或赞助支持

投稿邮箱:zgxfsr@163.com

主编微信/电话:13265923275

南粤诗刊编辑部

主  编:牛涛 禾草

名誉主编:莎莎

副 主 编:王金玉 黄小章 王鱼

      山骁  秦澜

刊名题字:王鱼

文学顾问:云中鹰 欧阳在

文学统筹:徐非也

编  委:姜重安 赵鲁秦 谭灯材

     梁龙震 梁明波 陈贵平

     刘继光 刘枝秀 吴艳芳

     范进  徐克  一犁 

     刘茂兰 南湘朵朵

     (欢迎加入编辑部)

南粤印务|图书出版
2022年出版详情及价格

● 图书出版征集 ●

南粤诗刊印务部(原风沙印务,以下简称南粤印务)于2017年8月设立,为广大读者、作者提供书号申请、设计排版、上架发行、印刷代寄等一站式便捷的出版服务。至今已为三百余位作家、诗人或单位提供国际、国内书号申请,图书排版、设计印刷、上架发行等服务,并得到作者一致好评。

2022年南粤印务将继续用专业的精神、优质的服务、便捷的方式为作家、诗人提供:国际书号申请、国内书号申请、封面设计、内文排版、制作印刷、上架发行等一站式图书出版服务。

南粤印务长期与新华出版社、成都时代出版社、安徽文艺出版、宁夏人民出版社、哈尔滨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四川民族出版社、团结出版社、北京教育出版社、九州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中国商务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文化发展出版社、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台海出版社等国内正规出版社,以及当代文学出版社、现代文学出版社、中国文艺出版社、中国图书出版社、华文艺术出版社、中国人文历史出版社、中国科技发展出版社等国际正规出版社合作。

欢迎作家、诗人或单位团体咨询并索取样书。


广东南粤印务
2022年2月10号

出版、设计、印刷

索取样书

请扫描二维码


● 南    粤 ●


南粤诗刊编辑部

主  编:牛涛 禾草

名誉主编:莎莎

副 主 编:王金玉 黄小章 王鱼

      山骁  秦澜

刊名题字:王鱼

文学顾问:云中鹰 欧阳在

文学统筹:徐非也

编  委:姜重安 赵鲁秦 谭灯材

     梁龙震 梁明波 陈贵平

     刘继光 刘枝秀 吴艳芳

     范进  徐克  一犁 

     刘茂兰 南湘朵朵

     (欢迎加入)

南粤诗歌研究学会

主 席:待选(欢迎加入)

副主席:王鱼(欢迎加入)

理事长:禾草(欢迎加入)

理事会成员:成枫 王鱼 许林飞

      秦澜 牛涛 秦光明

      梁龙震 (欢迎加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