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经》与相对论简谈 易律夫撰

 易律夫 2022-04-01

《易经》与相对论简谈  

                          易律夫撰

     《易经》古来被称为是“群经之首”“三玄之冠”“大道之源”。说它是“群经之首”,则是指其“《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说它是“三玄之冠”,则是指其“阴阳不测之谓神”“知鬼神之情状”。说它是“大道之源”,则是指其“一阴一阳之谓道”“生生之谓《易》”。所以,人们又说“儒道佛三教源于《易》”。不管是“群经之首”也好,“三玄之冠”也好,“大道之源”也好,说明《易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有它特殊存在的一面。其特殊的地方,主要的是指它首开阴阳爻卦的变化之道。虽是一阴一阳的爻卦变化,看似简单,但在上古,则是一道了不起的发现,是一大创举。《易经》阴阳变化的出现,应用了数学上的排列组合原理,较完全地推衍了自然社会、世界万物的变化情状,为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方便,为人们适应与改造自然界提出了一条捷径,洞开了科学之门。其排列组合原理的发现,使《易经》不愧为科学之祖。

    无独有偶,作为现代科学的“相对论”,也是科学之最。我们知道,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原理,主要是时空弯曲变化,与《易经》的“《易》以道化”,有共通之处。变化是自然界的规律,如何看待它,如何应用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和根本。如果不懂得变化之道,就会在自然界面前束手无策,就会在社会生活中碰钉子。《易经》的阴阳变化论,虽然主要是数学上的,但“金木水火土”的五行说等,排除某些蛊惑迷信的歪曲偏见部分,与物理化学以及生命科学等现代科学无疑地是相关涉的。虽然《易经》主要是人类认识自然界的哲学悟理,多是就广大方面而言的。但是,在广大的前提下,它也不是一味地广大或玄理,不少是具体而清楚的规则说明。它说“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夫《易》,广矣大矣”,还有《帛书易经》中述及的几乎万能的“龙”概念,都是就广大方面而言的。但《易经》,尤其是《易传》,也有不少是具体的“形而下”阐述。如“显诸仁,藏诸用”“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等“百姓日用”方面具体细致的问题。有大有小,有上有下,是全面的完备的。所以,《易经》不是那种“玄之又玄”、故意搬弄空虚之理的书。相反,它还主张言小言实。它说“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易经》经文上面也有很具体的载记。如“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密云不雨,自我西郊”,初看就完全地是一篇对自然存在的客观直接的记叙文,同时还不乏运势与文采。因此说,《易经》有大的一面,也有小的一面,具有宏观、微观的世界理念。而“《易》有太极”,无疑地是进入了现代科学的无穷“极限”概念。《庄子》“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达到了这个思想水平。而朱熹的理学之“理”与周敦颐的“太极说”,走向了“无极”,明显地表述了极限概念。就哲学体系而言,朱熹可与黑格尔的“绝对理念”相侪举,是中国的黑格尔。而极限概念的产生,也是变化概念的总缘由。总之,由《易经》延展的中国传统思想的变化概念,是中国文化领域的独特之处。而“变化”的根本原理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有着不解之缘的。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原理主要是时空弯曲理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认为,万物俱是相对而言的。所以,相对论以此为理论基础,提出光曲线、时空扭曲的观点。光作为一个物质形态,在某种契合的物理场中被某物吸纳或吸纳后逃逸,也可能是自身的原因在那场中发生变化。时空扭曲是典型的物与物的相对作用,一旦其力度小到一定程度或大到一定程度,二者的常态即恒常关系情态发生变化。按照爱因斯坦的理论推断,时间无穷大,空间则随之变化;同样,空间若无穷大,时间也会失去常态,进入所谓的超时空之中。这种变化是离奇的,但存在着实验科学的证据。如水星近日点的运动,光线在引力场中的偏转,光谱线的红移现象。说明相对论的时空弯曲变化现象是存在的,其理论上是可行的。而其中的物与物的影响变化,与中国古代的《易经》之变化理论是有一致的地方。《易经》的变化是“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其变化程序是相互的偶对的,是偶相变化。也就是说,《易经》的变化理论也是一物变化关系着另外一物的变化,不是递次,是迭生偶对的,两两相互影响。因此,《易经》的变化理论与相对论的物与物的影响作用并改变各自的性质的理论,可以说是不谋而合的。《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则是递变的,缺少些层级。朱熹的“理”,是无极,虽然理出了极限概念,但却不知如何具体的变化,只是知道“穷则变,变则通”的无可奈何之变,而不知道变化是在与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上。当然,相对论是现代科学,其理论自然是更加占据有实践证据的,思维自然是更加广阔而深远。

   如果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理论在现代自然物理上是“高山仰止”的话,中国传统文化则在人情变化上则是有独到之处的。《易经》的“知幽明”“知死生”之说,也非吹牛皮、空穴来风。虽然我们尚不知《易经》及中国传统文化理论在这个问题上,达到了何等程度,更由于《易经》及中国传统文化是哲学理念的,其作用不能以实验数量来打分,但能提出人情上的恻隐问题,也是不简单的,是难能可贵的。从现实上看,中国的四大发明,灿烂的文化以及现在成为负责任大国,在国际上日益攀升的地位等等成绩,虽然有与国际融合、西方现代科技的裨益有关,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期熏陶也是分不开的,其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等文化理念深入人心。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旨是人情世故上的,于人的情感变化研究可谓承传悠久、得天独厚。

   《易经》在社会人情上可谓研究之广、探赜之深。人的情感是复杂的,难以捉摸的。而古《易经》于此不仅研究得早,也探讨得深密。《易经》云“君子体仁,足以长人”、“见龙在田,利见大人”、“直方大”、“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其言说得地道肯切。故孔子于《易经》大赞“《易》,其至矣乎?”但是,爱因斯坦的的相对论是现代科学,研究的目的是物质世界,于社会人情,尤其是人的特定的情感方面,似有难为处。虽然相对论理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累累有之,故多受到科学家们的正确证明,证明相对论的正确性。而人的感觉、情感、社会表现等,也是证明相对论的有力证据。但是,人的情感变化是大而复杂的,要科学地完全把握之,也是有局限的。由于人的情感把握有一定的物我偏差,况且相对论就字面上解说也只是相对而言的,人的变化是难以用此理论说明。至于有人据一些公式、定理来推理论证相对论的谬误,其实是苛难之词。人的复杂多变的情感,那有如此精密的科学,人的智力并未达到。况且爱因斯坦时代,尚未有电子计算机、等离子交换器之类高科技。因此,纯粹用公式、定理来完全证明已属于今天宇宙学最高科学相对论的成立与否,是废话,是多舌。即使相对论尚有不完全处,那么,某些理论实践也可以不用它便是了。但总的不能否定相对论,正如《易经》亦有不完美处,不能因噎废食,求全责备。

    虽然,名不正则言不顺,但名要符实,理论要完全地符合实际,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相对论是这样,《易经》也是这样。甚至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人类某些文明,都要坚持一个正确的评判原则。据说,爱因斯坦本人并不支持把他的学说当作“相对论”,说明这其中有不够完全处。只是有不太准确的无奈,所以,爱因斯坦本人也没有作太多的申辩。相对论总的是超越物我,其光速变化、时空扭曲,不是一般的生活。似如人的幻想、梦境。它表明,在一定的条件下,意识能变成物质,如设想、计划、理想等,又有谁说它的谬论呢?只是凡事有个路径,有个方法,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超越现实,不能忽发奇想、心血来潮。这同样适合《易经》与相对论的变化原理,变化总有变化的道理,有它的原则,或大或小,或好或坏,我们要切记正确对待它、运用它。据现实情况分析,依照相对论的理论,任何物质一旦达到光速,,物质就已不是它自身了,很可能将归之于其对立面了。就象肉烤成了炭灰,是不能进人肚子的。这是关于一个恒常环境问题,也就是前提问题。

                

                            (宇宙图览)                    

             (纪元2017326丁酉年仲春旬日易律夫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