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孟子曰:‘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归,斯受之而已矣。今之与杨、墨辩者,如追放豚,既入其苙,又从而招之’”?

 读原著 2022-04-02
  孟子曰:“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归,斯受之而已矣。今之与杨、墨辩者,如追放豚,既入其苙,又从而招之。”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三国时期的蜀国,在诸葛亮去世后任用蒋琬主持朝政。他的属下有个叫杨戏的,性格孤僻,讷于言语。蒋琬与他说话,他也是只应不答。有人看不惯,在蒋琬面前嘀咕说:“杨戏这人对您如此怠慢,太不像话了!”蒋琬坦然一笑,说:“人嘛,都有各自的脾气秉性。让杨戏当面说赞扬我的话,那可不是他的本性;让他当着众人的面说我的不是,他会觉得我下不来台。所以,他只好不做声了。其实,这正是他为人的可贵之处。”后来,有人赞蒋琬“宰相肚里能撑船”。
     《尚书·君陈》中讲:“尔无忿疾于顽。无求备于一夫。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道德经》中老子更是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明代学者薛瑄则言:“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一个人能容人,体现的不仅是他的心胸豁达,表面的谦冲,背后彰显的更是他的道德自信,信仰自信,学识自信。

  《菜根谭》中就有:“德随量进,量由识长,故欲厚其德,不可不弘其量 ,欲弘其量,不可不大其识 。”孟子对儒家学说的自信就体现在这里,正是源于他见识过三流九派,博识多闻,又对儒家思想的核心有深识,了彻,并十分的认同,以此他才能在跟他派学者辩论时思路清晰,底气足。反过来说,道理也是通的,越是道德自信,信仰自信,学识自信强的人,他也就越能不狭隘,不偏激,越能容人。

     孟子说:“从墨子这一派出来的,一定会归入杨朱这一派;从杨朱这一派出来的,必定会回归到儒家这一派。回归了,接纳他就是了。而如今同杨朱、墨子辩论的人,好像在追放失了的猪一样,对那些已经追回、赶入猪圈的了,还要接着把它的脚拴住,这未免太过狭隘,偏激,过分了。”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孟子曰:“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归,斯受之而已矣。今之与杨、墨辩者,如追放豚,既入其苙,又从而招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