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方剂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字,我还是想和你聊聊,中医里头治脾的一张方子。 我把它形容为“醒脾”方。脾,由于各种原因,迷糊了,睡着了,用此方给它“叫醒”。 它是谁呢?是香砂六君子汤。 这个方子,源于《古今名医方论》,基本组成就是人参3克,白术6克,甘草2克,茯苓6克,陈皮2.5克,半夏3克,砂仁2.5克,木香2克。水煎服的时候,加生姜6克。 这方子,到底是怎么把脾“叫醒”的?脾“迷糊了”、“睡着了”,又会是什么表现? 来吧,我给你说个简单的医案故事。 话说有这么一个女子,年37岁,就诊当时是一个农民。 什么毛病呢?西医诊断,叫做“神经性呕吐”。 事出有因。大概在三个月前吧,她在自家农院里收拾杂物。不经意间,看到一堆垃圾,很脏。 就在这个时候,她忽然感觉到一阵恶心,于是就无法控制地呕吐起来。 家人见状,连忙跑来询问。患者说,她也不知道怎么回事。 其实,作为农家人,在田间地头清理一些垃圾和赃物,是再平常不过事儿。以前,她没少做。唯独这一次,不知道怎么了,还呕吐起来。 本以为这是偶然的。没想到,从那以后,此人一看到脏东西,就要呕吐。所吐之物,有浊水,有没消化的食物。 患者觉得,这个事儿实在没法忍了,于是到医院就诊。 到医院,大夫给了诊断,是“神经性呕吐”。经过治疗,效果不佳。 怎么办?患者决定,投中医治疗。 刻诊,见患者脉象濡细,舌苔白腻,舌质偏淡,舌体胖嫩。 看整个人的状态,语音低微,面色白,身材偏胖,看上去十分乏力疲劳。患者自述,平时总是胃胀、嗳气。 了解到这些情况以后,医家给开了一张方子。但见—— 党参50克,白术30克,茯苓20克,甘草10克,姜半夏15克,陈皮15克,砂仁10克,藿香15克,竹茹20克,枳壳15克,生姜3片。 所有这些,水煎服,一共开2剂。 结果如何?患者服用以后,呕吐现象消失了。但是,乏力和食欲不振感,依然存在。 这个时候,原方基本保持不变,继续投用3剂。 最终,患者诸症悉平,完全恢复正常。 这是在1993年,于《吉林中医药》上刊发的验案。 现在,文老师就带你一起,好好分析一下这个事儿。 你看啊,这个患者的问题,是呕吐。 呕吐,中医讲,就是胃气不降。胃气,正常情况下应该往下走。如今呢,它不往下走,往上返,所以就呕吐。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胃气不降呢? 我们把目光,投向脾。 为啥呀?中医讲,脾主升,胃主降。没有升,自然就没有降。现在胃气不降,我们就得考虑,是不是脾气不升。 再往下想,脾气,为啥不升呀? 用文老师开篇所说的话讲,就是它“睡着”啦! 怎么睡着的呢? 你看这个患者,浑身乏力疲倦、说话声音低微、脉象细,舌质淡,这考虑是脾气虚呀。 再看,此人舌苔白腻,脉象偏濡,体胖,呕吐物里有浊水,这考虑是有湿浊啊。 哦,闹了半天,患者脾气亏虚,不能运化,使得湿邪困脾。一个虚,一个湿,让她的脾,迷迷糊糊睡着了。脾无法升清,胃就无法降浊。中焦的气,就憋住啦。患者难免胃胀、嗳气。这时候,她再看到外面的浊物,体内外浊气相因相感,她肯定会呕吐啊。 我这么说,你懂了吧? 当然,所有这些关系链里,最关键、最基本的一条,还是脾气虚弱。如果脾气不弱,就不会有接下来的麻烦事儿。 怎么办? 自然要健脾益气、化浊祛湿、理气降逆。 来看看当时医家的用方—— 党参50克,白术30克,茯苓20克,甘草10克,姜半夏15克,陈皮15克,砂仁10克,藿香15克,竹茹20克,枳壳15克,生姜3片。 这里头,你仔细看,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姜半夏、陈皮、砂仁和藿香,基本就是香砂六君汤的原方。只不过,木香换成了更善于芳香化浊的藿香。 其中,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秉承四君子汤之意,用于健脾益气,解决气虚的问题。 陈皮和半夏,可以化湿浊,解决湿邪困脾的问题。姜半夏,降逆止呕效果好一点。 砂仁和藿香,主要目的在于行气。同时,兼具化湿的功能。 竹茹,降逆止呕。枳壳,理气宽中、行气消胀。生姜,化湿邪、止呕。 总而言之,等患者脾气不虚了,湿邪没有了,气机通畅不再逆乱了,她的呕吐,也就解决了。 你看,这就是香砂六君子汤,醒脾治病的过程。 其实,运用香砂六君子汤,我们抓住三点就可以。这就是,脾虚、湿阻、气滞。脾虚,则浑身乏力,食少懒言。湿阻,则舌苔白腻,痰多口黏,便溏无型。气滞,则脘腹胀满,甚至恶心欲呕。这里头,最突出的症状,往往就是气滞所致,包括欲呕、痞闷、腹胀等。这在很多当代消化不良的人群里,是非常多见的。 香砂六君子汤,目前也有成药。其主治,包括三方面,这就是脾胃虚弱、湿阻气滞所带来的胃痛、呕吐和便溏肠鸣。一般来说,服用期间,不能吃生冷的食物,饮食务必规律。 总而言之,这张醒脾的方子,还是很实用的。非专业读者,你最好在中医师、中药师的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合理应用。如果辨证不准,用了它不但没用,反而还容易坏事。 好了。关于这个事儿,我就和你说这么多吧。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