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丝路茶语 | 丁文话陕茶 发现陕西茶人不知道的陕西茶故事(全109篇)

 昱青 2022-04-03

▲本文作者 丁文

受微信写作的启发独创“段子体”,论条不论篇,每条百字左右,以内容广博随意、文字精短活泼、适合网络发表为特点,类似手机段子但品位有所提升,类似“语丝”但有所扩容。特别是用段子体表达严肃的学术观点,让严肃的曲高和寡的学术走出殿堂,落脚民间,读者喜闻乐见,有利于大众分享,为学术的普及开了一条新路。——这是丁文先生独树一帜的创意。

开篇言

谁在和你们絮絮叨叨?是老夫丁文。丁文何许人也?金州布衣、汉上茶人是也!

他一生经历简单、生活简单:先是执教教坛,摇唇鼓舌;后蛰伏文坛,舞文弄墨。不经意间,教了三千徒弟子,不乏精英;编著了数十种书,颇多精品。或公开出版或挂在互联网上,或署名出版或商业写作,或不打算出版的手写稿,诸如此类,实际撰写1800万字,总共约60种,若全部出版成32开本的书籍可码到150公分高,“著作等身”非虚也!

不经意间,丁文笔耕近一个花甲,不觉垂垂老矣!近期推出手机作品《丁文丝路茶语》、《丁文话陕茶》、《丁文点击人生》三种,聊天而已。上帝若召我去做客,此为绝笔;若还能苟延,必将抱衰弱之躯爬行于文字方阵,不过是狗尾续貂尔!

老夫谢谢朋友们不吝言辞给予的肯定和夸赞,再次谢谢了!

(1)

我对陕西茶产业及陕西茶文化的总体评语是:体量不大而历史悠久,市场不大而质优价昂,名声不大而潜力内在,科技落后而文化出彩。

(2)

陆羽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传说鄂西神农架一带和陕甘川三省交界地区的大巴山地区曾是神农氏的栖息之地。古人好迁徙,神农采茶因此会有多种版本,但最靠谱的是“陕西说”和“鄂西说”。宝鸡天台山有“神农采茶”的传说,折射了那段历史。

(3)

有人会质疑“陕西说 ”:宝鸡不产茶啊!古代陕西关中西部是产茶的,古代气候研究和地下发掘表明:这一带在古代气候温暖湿润,适宜亚热带动植物生长繁殖。唐宋时代这里有水稻和竹子,宋朝宰相寇老西还在他的长安官邸种过水稻。茶当然可以生存。早在西周,《诗经》中就有“采荼雩薪,食我农夫”的诗句,就是说当时的关中农民把茶叶当菜吃。此诗说的事估计发生在今宝鸡扶风一带。

(4)

神农采茶的传说有四个版本:一说神农有特异功能尝茶知其药用;二说茶叶落入锅中神农喝茶水知其功用;三说神农误尝滚山珠得茶而救命;四是神农从獐鼠吃巴豆中毒得茶而解从中得到启发。四个版本皆说明人类最先认知的是茶的药物作用,神农尝陕茶大概也是如此。

(5)

陕西汉中、安康有《查婆婆的传说》,那个查婆婆用鹅卵石取代鸡蛋让偷鸡蛋的黄颔蛇上当,然后跟踪发现蛇吃一种树叶神奇地消化了鹅卵石。这是中医实验医学的案例,无独有偶,云南白药也是这样发现和研制的。这种树叶就叫“茶”,因为是姓“查”的婆婆发现的。这个传说能说明的问题很多很多……

(6)

咱陕西的神农绝非子虚乌有,相传这位老祖宗生于姜水蒙峪,母姜氏,抚养神农在瓦峪长大,号炎帝。神农尝百草,误食断肠草丢了性命,死在秦岭天台莲花山。纪念他的神农祠修在宝鸡渭河峪家村。宝鸡天台山是他的故乡。

当然这是传说,神农是一个部族的首领或是一个部族。神农采茶在陕西也许更接近历史的真实。

(7)

考量《华阳国志-巴志》的记载,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种茶的民族是生活在川陕交界的大巴山地区的巴族,他们开创了人工植茶的历史。于人类种植史而言,这是划时代的贡献。我提出“巴人种茶天下先”的观点已十几年了,至今未有反对的意见。

(8)

上溯五千年巴人就已在巴山立国,汉水巴人在巴山建立巴方国亦有千余年历史。巴方参与“武王伐纣”以军阵乐舞威慑殷人,殷人望风而逃。巴人因战功而封爵,建立“巴子国”。周武王令巴子国以“荼”纳贡。荼即茶,巴人贡献的是园栽茶。由此可见,西周时期汉水巴人建立的巴子国是中国最早种茶-最早贡茶的方国,时间在三千年前。

(9)

巴子国在哪里?诸多学者专家的看法及诸多史料的考量都可说明:最初的巴子国的大概范围在今陕南汉滨区和汉阴县-紫阳县一带,后来领土范围扩展到陕川鄂广大地区。所以我们可以得出更准确的结论:中国最早贡茶的地方和最早人工栽培茶树的地方是今紫阳茶区(以紫阳县为地理标志,包括汉中和安康),肇始于三千年前。

(10)

有地方学者认为陕南的茶文化是移民的结果,这话不准确,历史上的几次移民大潮的确带来了南方茶区先进的植茶和制茶技术,但不能否认巴人是陕南的原住民,巴人是陕南最早的种茶人-饮茶人,是陕南茶产业和茶文化的开创者。巴人今何在?有留存,有融合,有消失,巴人的消失与秦人得暴政有莫大关系。陕南大规模移民只是六七百年之内的大事件,而陕南的开发已经历五千年的漫长历史。不言“巴”陕南茶就无从说起。

(11)

陕西在华夏文明五千年历史中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先后十三个封建王朝在这里建都,长达1180年。在全国茶史上的地位很高很高,唐代是大西北的茶都,东有湖州,西有长安。因老陕宝贝太多了,对茶事不大在乎,外面的人更不西望长安。法门寺地宫茶具发现后世界为之震撼,外界刮目相看,不是一批文化人鼓与呼,老陕还会懵懵懂懂,直到世纪之交才引为自豪。

(12)

茶被誉为“二十一世纪风靡全球的绿色健康的时尚饮品”,具有广阔的国内和国际市场。陕茶生产始于西周,盛于唐宋,明清和民国显赫于大西北市场。陕南是地球茶叶的最佳适生区,富硒为其亮点。陕茶走向全国和世界在品质和文化方面有竞争优势,唯体量不够,最好瞅准高端市场。

(13)

巴人种茶、贡茶皆为天下先,书证见于东晋常王豦(ju)所著《华阳国志-巴志》,云:“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土植五谷,牲具留畜,桑、蚕、麻……荼(tu-即茶)……,皆纳贡之。其果实之珍者,……园有芳蒻、香茗(指园栽茶)。”这是来自信史的坚强证据。

(14)

清朝著名学者顾炎武推断“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司马错伐蜀,灭之”,灭蜀后迁秦人一万户到蜀地。此事发生在公元前316年。说明蜀人此时已懂饮茶,秦人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也从蜀人那里学会了饮茶。史学家顾颉刚认为此乃汉水流域之蜀人,即今陕南人的先辈。这就把陕西人的饮茶提前了三四百年。我认为顾炎武所说的饮茶非清饮,而是茶粥,实际上是一种“吃茶习俗”,而非严格意义上的“品饮”时尚。

(15)

陕茶的历史分期,我有新的说法,划分为上古神农茶、唐前巴蜀茶、唐宋山南茶、明代汉中茶、清后(包括清朝、民国及建国后)陕青茶五个阶段。近代绿茶包括在内,茶类很多,但以陕青为代表。

(16)

陆羽很关注陕西茶,二十来岁开始的全国茶区考察,陕南是第一站,《茶经》中明确记载“金州生西城、安康二县山谷”、“梁州(今汉中)生金牛、襄城”。划定的范围涉及陕南九个产茶县。大体范围略小于今紫阳茶区。

(17)

中唐以后江南茶发展迅速,后来居上,陕南茶产量不大,陆羽对其评价不是很高,中等偏上。但在《茶经》一书中他用陕南茶作为评定全国茶叶的标尺,确定它们等级的上中下,书中多次提及。这说明陆羽对陕南茶有过细致而严格的考察,也说明陕南茶在唐代是有一定影响力的,非上非下,悬为标尺正合适。

(18)

陕南茶在唐代近水楼台先得月,因是京都长安的“后花园”,博得皇室的青睐,继西周之后再次荣登皇榜。《新唐书-地理志》记载:金州汉阴郡贡茶牙,兴元府汉中郡贡茶。当时贡茶的郡县不是很多。

(19)

陕南茶在唐代已进入市场,成为商品。据西安“清胜魁”茶行传人回忆,他们家清代还保存有在长安经营“山南茶”的帐册,上面记有唐代名臣秦琼、尉迟敬德买山南茶的帐务。卖茶、开茶馆的具体地点选在长安“西市”“东市”是大概率。

(20)

宋以后全国茶区重心东移,陕南茶一路向西,进军大西北市场。当时陕南人以种茶为主要经济来源。苏辙《栾城集》中说:“洋州、金州人户以种茶为生”。说明那个时候茶业就已经是陕南发展经济的支柱产业。在陕南有什么产业比茶产业更悠久呢?答案是确定的。

(21)

宋代陕茶因为少数民族茶风渐盛,以及朝廷茶马交易国策的实施,陕茶有了突破性发展。史载:秦岭以南(包括川北茶区)岁产茶2102万斤,占全国三成。宋熙宁七年,陕西金州设买茶场6处,全陕西设卖茶场332处。茶市交易之繁荣可想而知。那时茶不仅是陕南农户衣食来源,朝廷亦赖此开财源、扩军备,茶在国民经济总值的占比非今日可比。陕茶牛啊!

(22)

宋代饮茶很讲究,有闲阶级且以斗茶为乐。安康旬阳出土了一件斗茶用的黑釉油滴茶盏,这说明宋代陕南有饮茶之风,且以斗茶为时尚。古人无啥可玩,竟玩起茶来!

(23)

明代陕西茶业进入“汉中茶”的历史阶段,较前朝更上一层楼,1557年统计数字为500万斤,合2500吨。这是1949年陕茶总产量的6倍多,略低于1984年的536万斤。大家要弄清楚,这可是陕茶460年前的生产规模哦!

(24)

可以说,陕茶和川茶占据大西北边贸的主体地位延续唐、宋、明三朝近千年之久。清代左宗棠出任陕甘总督,他老人家眷顾老乡,制定章程提携湖南茶,设立南柜,于是大西北茶市有了新的游戏规则。湖茶有掌握枪杆子的军队支持,牛逼了!陕茶退出垄断地位,产量下降,市场萎缩。抗日战争打响了,湖茶运不来了,陕茶趁机发展。左宗棠他老人家在地下着急也没用,看着紫阳茶重新占领大西北市场着急也没用。历史真是诡异,战神竟能左右茶业的兴衰。这一时期,仅安康地区销往大西北市场的茶叶就高达1500吨。

(25)

1773年,那时北美还是英国的殖民地。英国颁布茶法加征茶稅,引起民众的反抗。同年12月16日,数十个自称“自由之子”的反抗者在波士顿港口举事,登船捣毁货物,倾倒342箱茶叶入海,这就是有名的“波士顿事件”。英军镇压,于是爆发北美的独立战争。英国人战败投降,美国独立。微笑的和平茶叶老是与狰狞血腥的战争搅在一起,历史真是搞笑!

(26)

陕西有千余年的“茶马贸易”史,起于唐贞元末年,最初的交易对象是回纥,少数民族国家,在今甘肃、宁夏一带。《新唐书》说“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当时陕西有“山南茶”,近水楼台,陕茶不可能缺位。我有两点判断:一是陕茶自此由长安出发踏上了丝绸之路;二是回纥自此扮演了中间商的角色,由回纥商人将陕茶卖到遥远的西域诸国。

(27)

宋明国因马强,茶因马贵。当时一驮茶可换一匹上等马。那时茶在国外是贵族饮料,喝茶是奢侈的享受,在英国茶叶不在茶店卖,而是在药店高价出售。唐朝茶叶产量按人均比现在高,百姓还是喝得起的,所以能普及。

(28)

宋熙宁七年(1074),陕茶输边20000驮,换回20000匹马。因国防需要陕茶市场火爆,专门的边贸市场就多达332处。种茶专业户时称“园户”,南郑县丞给皇上上书说:茶农靠茶“赖以衣食,得之则生,弗得则死”,茶风兴盛,“民之朝暮不可缺也”。那时茶的重要性简直就是经济命脉,饮茶就是生活之必须。较之前朝,现在发茶产业发展了,但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和茶风的普及是大大地衰退了!

(29)

宋明时代茶因国防需要而身价倍增,管制加倍地严厉。走私茶叶要下狱,一旦下狱即“五木巨械,钳首贯足,拷一逮十,拷十连百,囹圄无虚”。茶政成了“水火之政”,茶农大批逃亡。

(30)

明代陕茶地位很高。朱元璋说:“用茶易马,固蕃人心,且以强中国”,陕茶(时称汉中茶)成了香饽饽,“茶法”百分之九十的文字皆针对陕茶和川茶。别地茶叶可以自由买卖,陕茶却实行专卖制度,违背就杀头。在朝廷眼中,茶叶相当现在的石油资源,没油国家就瘫痪。学者们对陕茶研究不够,评价偏低,必须换个角度看陕茶,不能因为个头不大就小觑。

(31)

宋明时期茶叶曾列为战略物资,明初皇帝朱元璋制定“茶法”,边关设茶马交易市场,100斤茶叶可换回少数民族国家一匹上等马,明朝廷每年西运茶叶三百万斤,换马30000匹,装备一支强大的骑兵队伍。此项交易陕南茶和川茶为主打产品。那时的陕西茶特牛逼!

(32)

1958年我们有过“大炼钢铁”运动,明朝为了以茶换马,陕南开展了“全民种茶、全民制茶”的群众运动,。顾炎武说那年头咱陕南“故谓尽茶地”、“其民昼夜制茶不休,男废耕,女废织”。

(33)

明成化十二年(1476)明王朝废止禁山政策,出现移民潮,陕南茶产业大发展,移民聚集植茶,新开茶园“连山接垄”,数目多得“漫无稽考”。据万历《陕西通志》记载:“正额茶易马外,多开中以左公家,有至500万斤者。”正额是300万斤,这就是说,不算大量的走私茶,可靠的统计是800万斤,明朝一斤是604.79克,约合4838吨,这个数字比1988年全省茶叶总产量还高出500吨(走私茶、礼品茶未计入)。我认为,长期以来,学界对陕西古代茶产业的产量估计偏低。

(34)

可以肯定地说,中国的宫廷茶文化发端于陕西长安,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而确切的宫廷饮茶文化肇始于西汉。《汉书.赵飞燕别传》记载赵飞燕在皇帝驾崩后做了一个梦:“吾梦中见帝,帝赐吾座,命敬茶,左右奏帝云,向者侍帝不谨,不合啜此茶。”赵飞燕因作风不正派,竟连喝茶的资格也取消了,宫廷茶的品味要求还是蛮高的。唐承汉风,宫廷茶文化成为习俗,并系统化,成为日本茶文化的源头活水,对僧道茶文化也有积极的影响。

(35)

茶是“国饮”,这一地位确立于李唐王朝。当时的首都长安成为一切文化现象的发源地和聚焦点,茶文化也不例外。

(36)

古代婚姻以茶为礼,宋元以后成为习俗。向上追溯,唐朝弘化公主和文成公主的出嫁,陪嫁香奁中均有茶叶。学界称文成公主给西藏带去了“饮茶之风“,我认为此说不准确,那时尚无“饮茶之风”,只有“吃茶习俗”,因为当时茶当食材,文成公主可能懂得熬煮“茶粥”,不大可能中规中矩地泡上一杯香茶。

(37)

文成公主进藏带的茶叶来自哪里?可能是川北和陕南。陕南是近水楼台,茶叶品质又高,又有西周贡品的好名分,应当是宫廷外事交往的首选。没有坚强史料支撑,这只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38)

唐玄宗开元年间(713)后茶道大行于世,“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说明中国饮茶之风起于上层社会,文化人是主要推动者,宫庭的引导作用更是关键。唐宫饮茶量太大,供不应求,代宗大历元年(766)到大历五年(770),朝廷先后在湖州义兴和顾渚设贡茶院,以满足宫廷用茶之需。“上之所好,下必盛焉”,唐朝茶风的兴盛是政府行为使然。

(39)

唐代宗晓茶艺,因此高看著《茶经》的白丁陆羽,但他不相信陆羽的茶艺有多么精湛!陆羽的师傅积公久居宫中,他双目失明,代宗召陆羽进宫,不让师徒见面。然后令陆羽煮茶敬积公。积公饮茶后喜出望外,说徒儿陆羽已进宫,时下没有谁能煎出如此之好的茶汤!一个管理天下的皇上竟关注一碗不足道的茶汤,不难想到,茶在唐人生活中是何等地重要!皇上如此爱茶也真够奇葩!

(40)

以茶为礼,当代人送三五斤好茶不算什么,但在唐代那就不得了了!皇上示恩宠,赐武中丞(武元衡)茶一斤,武中丞自己叩谢不算,还另请大文人、大官吏刘禹锡、柳宗元写两道谢表。白居易获赐一斤茶叶竟鼓舞雀跃。

(41)

“清明茶宴”是大唐茶文化的创举,它源于长安宫廷。一年一度,茶叶由南岳和湖州提供。此时茶叶刚冒新芽,采撷为时尚早,故催逼甚急,所谓“十日王程路四千,到时須及清明宴”。因具有国宴性质,故规模宏大,仪式复杂,茶系贡品,茶具高档,显示君王精行俭德、泽被群臣的风范。

(42)

唐朝宫廷嗜茶十分霸气,贡茶有专门基地,高官管理,茶叶专家打理,纵无知无识的草木也不敢藐视皇权。如茶诗人卢仝所云:“天子須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宫廷茶事是宫廷作派的物化,追求富贵权势的炫耀,君临天下的威仪。

(43)

1987年4月3日,法门寺地宫在沉睡1113年后重见天日,出土了供养佛指舍利的唐代系列宫廷茶具,共13件。这是茶文化史上划时代的历史事件,震撼了世界,许多存疑的历史玄案迎刃而解。陕西茶文化历史之悠久、品位之高征服了学术界。对于陕西茶文化得重新评价。

从前是大大的低估了!

(44)

法门寺地宫茶具的发现说明了:为陆羽创制的茶具二十四器提供了实物佐证,展示了大唐宫廷茶道的存在及其独特风貌,体现了中国茶道的文化质点是三教融合,标明了博大精深的大唐茶文化的历史源头和最高层次。

(45)

唐宫贡茶制度始于高祖武德三年,完善于中唐。最早的贡品茶来自四川蒙顶,武德四年有四郡贡茶。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山南道汉阴郡(在今陕西紫阳茶区)的毛尖茶列为贡品。贡茶虽扰民,但对于茶产业的品质提升还是有一定推动作用。

 (46)

汉中茶在唐代德宗时期列为贡茶,此事载于《新唐书.地理志》,当时汉中称“兴元府汉中郡”。唐代陕西就这两份贡茶,其他地方有贡茶的说法多系传说,不大靠谱。

(47)

清代“陕南唯紫阳茶有名”(《陕西通志》),成为全国十大名茶。陕西档案馆存为办理朝廷贡茶事宜的“信票”两份,紫阳作为清代贡茶这事便凿实了。

(48)

陕西传说中的贡茶基地有:镇巴县雌鸡岭、紫阳宦古滩、岚皋龙安寨、平利三里垭、南郑干龙洞、勉县三圣庙等,商业宣传可以,学界认可还须坚强的证据。

(49)

可以认定的陕西贡茶涉及三个朝代、四种茶叶,即:西周初陕南巴人贡“荼”,唐肃宗至德二年金州贡“茶牙”,唐德宗兴元府汉中郡贡“山南茶”,清代光绪后紫阳贡“紫阳茶”。

(50)

秦汉以来,陕西穿越秦岭、巴山的交通要道有七条,成为陕西茶马古道网络的基本干线。茶马互市鼎盛时期,每年交易数百万斤茶叶和万匹左右的边马。经过踏勘,金牛道是可以确认的川陕茶马古道。

(51)

陕西茶马古道的发展历史,大体划分为唐宋、明朝、清朝和民国三个阶段,先后以山南茶、汉中茶、紫阳茶为主打产品,以西安、汉中、安康为茶马古道的起点及边茶集散地、转输地。

(52)

陕西茶马古道已结成网络,非云贵可比,且具有历史悠久、四通八达、流通性好、规模巨大、官办为主、民间参与的特点,负载着强国强军、外事交往和民族团结的政治使命,非一般的物资流通和商业贸易。

(53)

北宋黄庭坚诗云“蜀茶总入诸蕃市,胡马常从万里来”,明戏剧家湯显祖诗云“秦晋有茶贾,楚蜀多茶旗”,两诗的意思是茶叶贸易的经营管理多是陕西、山西的商人,茶的大宗来源是四川和湖南。当然,陕茶体量不大,但也有参与。

(54)

宋明时期,陕西是茶马交易的主体市场,丝路起点之所在。交易的茶叶主要是湖南的黑茶、四川的蜀茶和陕西的山南茶、汉中茶。官方的茶马司设在“金城(治所在兰州)洮河”一带。以“篦”作计量单位。实行专买专卖制度,商人凭官方发的“引”进行交易,其中一半必须交给茶马司,所谓“半分军国资”。

(55)

陕西当时交通方便,这是成为茶马交易的主体市场和丝路起点的重要原因。当时陕西的七条官道是:荔枝道、米仓道、石牛道、连云道、文川道、郡道、秦直道。它们是古代的“高速公路”。你说咱陕西在古代牛不牛?

(56)

陕西的山南茶参与了丝路贸易,长安是起点,汉中、安康是节点,西域的回纥国扮演二传手的角色。丝路贸易是“丝绸、茶叶、瓷器”三位一体。陕南的石泉出土了鎏金蚕,这是陕西丝绸加入丝路贸易的证据。山南茶更不用说,是茶叶丝路贸易的首选,数量不多但近水楼台。

(57)

丝绸之路实际上是丝茶之路。丝路是咱陕西乡党汉代张骞凿通的,这位前辈是陕南城固县人氏,那里出茶叶和丝绸,张大人不会不喝山南茶,不会不穿陕南丝绸衣。陕西丝茶结伴远行踏上丝茶之路实在是历史之必然。

(58)

进入两宋,山南茶产量激增,参与茶马互市以陕茶为主,川茶为辅。北宋天圣年间每年购马34900匹,南宋每年买马指标约20000匹,用茶20000驮。提供马匹的少数民族有吐蕃、回纥、党项、藏才、白马、鼻家、保家、名市等族。陕甘青三省均设马市和马场。陕西交易最为火爆。

(59)

1985年陕西考古队在紫阳出土了有异域风格的魏“胡弦带板”乐器和波斯钱币,透漏了一个历史信息:紫阳与西域有过贸易往来,自然做的是茶生意哦!

(60)

历史上的茶马互市有多大规模?南宋李心传撰文称:绍兴元年,涉及陕川的茶场有23处,岁产2120万斤,大体折合约1300吨左右。马价若以均价80斤茶叶计,约可换马26500匹。其中陕西的贡献仅次于四川。

(61)

明朝皇帝朱元璋下了死命令:用汉中茶三百万斤换马三万匹。这说明陕茶参与互市的量不少于三百万斤,约合1800吨。若按“半分军国资”的老规矩,陕西明初茶产量十分可观,不会低于3000吨。宋明两朝陕茶产量不能低估。

(62)

关于陕茶我总结了一段话:历史之悠久堪为江南茶之兄长。曾踏上丝绸之路风光过,曾领导饮茶新潮流潇洒过,曾敬贡朝廷高贵过,曾为朝廷交换战马荣耀过,曾稳稳占领大西北市场霸气过,曾是全国最早的茶区和茶叶种植中心,曾是全国茶文化的培育中心和传播中心。陕西茶产业和茶文化在中国茶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

(63)

茶树原产地已有两说:西南说和江浙说。本人补充一说,曰“川东鄂西说”。陆羽《茶经》云:“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巴山、峡川即今陕南、川北、川东、鄂西广大地区。陆羽发现的是巴山千年大茶树。巴山是茶叶最佳适生区,能无茶树?今大茶树何在?几次大规模移民,巴山寸土必耕,那会有大茶树的踪影,全剃光了。我认为巴山地区也是茶树的原生地,我定义为“荆巴茶文化圈”。立论数年,既无学人批驳,也无学人首肯,算是默认吧!

(64)

若按茶学泰斗陈椽教授的说法,茶树由云贵北移四川,再越巴山北进陕南,止于秦岭。我考量古代陕西关中的气候和地理条件,有过几次温暖期,所以认为关中西部有产茶的可能性。孔夫子编定的《诗经》多次提到“荼菜”,其中几处的“荼”是指茶,当时是关中西部的农夫之食。汉阳陵的茶叶出土说明,汉代皇帝也把茶叶当食材。所以准确一点说应当是茶树北移“止于黄河”。

(65)

中国茶据传在汉代已传入邻国朝鲜。有新罗(朝鲜)学者崔致远者留学大唐并做官,久居长安,在唐16年,曾作《谢新茶状》一文。回国后带回茶与药,以及陆羽煎茶法。他是中朝茶文化交流的使者,他的饮茶经验与陕西密不可分。

(66)

日本高僧空海与西安青龙寺关系密切,他804年来长安,拜青龙寺惠果为师。当时青龙寺茶风鼎盛,京都文人官吏常来此品茗,空海耳濡目染亦成茶僧。回国后给嵯峨天皇呈《空海奉献表》,说他在长安的日常生活是“茶汤坐来,乍阅震旦之书”,就是说一边喝茶,一边阅读唐朝的典籍。

(67)

828年朝鲜使者金大廉来长安朝贡,从中国引进茶籽种于朝鲜智异山下,从此朝鲜有了茶树。朝鲜的茶文化与长安有一定历史渊源。

(68)

明朝洪武年间,驸马欧阳伦走私茶叶50车,说明运茶用的是马拉大车,且必走金牛道。巴蜀茶上百万斤北运陕西也不外乎是人背马驮车拉。还有万匹胡马西边来。我们可以想见当时陕川甘茶马古道忙碌的情形,虽无“山间铃响马帮来”的民族风情,但十分壮观的场面也使南边的古道黯然失色。

(69)

陕南茶品质如何?明代文学家王九思在其《金州州首惠茶赋谢》诗中称颂紫阳茶是“香茗”,并描写茶的色香是“春泛山泉色,香分汉水头”,云云。

(70)

清和民国西安是湖茶的转输地和西行的起点,紫阳茶和巴蜀茶以汉中为转输地,紫阳茶西行东进以汉江为主航道,陆路走子午道-郡道、库谷道。

(71)

清末民初百年间,安康会馆文化兴盛,例如紫阳瓦房店,一个仅有两千人口的小镇相继修建了武昌、山陕(西北五省会馆)、黄州、江西、湖南、川蜀、河南诸会馆。会馆因在茶区,所以主营茶业,兼漆麻耳贝之类的山货。

(72)

明代自“俺答封贡”后,汉中茶通过“三边”市场进入蒙古,开辟了北方市场。由于晋商与秦商的运作,陕茶进入“中俄茶叶之路”。

(73)

丁文著文描述陕西茶马古道网络的变迁云:“逝者如斯!进入现代社会后,秦岭巴山不再是难以逾越的障碍,火车的长鸣代替了驼铃马啸声,马帮驼队改行了,巴山背二哥的身影消失了,茶马古道的风情已成遥远的记忆……”

(74)

西安慈恩寺在中唐时茶风鼎盛,茶艺精湛。来此品饮的有高僧大德、达官贵人、“雁塔题名”的学子、学富五车的文人雅士。他们在留下了许多茶诗和掌故,绝对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不仅提升了僧家茶的品位和影响力,也为大唐茶文化增添了亮色。

(75)

古代陕南属于荆巴茶文化圈,唐代及唐代之前如何喝茶呢?据陆羽考察,当时陕南、川北、鄂西等地用的是“痷茶法”,“投茶入器,以汤沃之”,一种熬粥的方式,还要加葱、姜、桔子、盐之类调味品。饮的是饼茶,还得烤炙、捣末。当时茶树有灌木、有乔木,大茶树还得搭梯上树采之。

(76)

唐文宗嗜茶,与文士讨论经义,令宫女侍茶汤。他的宰相李德裕“名山递水”,身居长安,竟派人去几千里外的无锡惠山汲泉烹茶。

(77)

长安宫廷生活无聊,常办茶会取乐。设备豪华,茶具高档,乐队伴奏,宫女歌舞,吟诗作赋,其间出了著名的宫廷茶诗人鲍君徽。

(78)

唐代文化人竟相饮茶,乘着茶兴作茶诗、写茶文、描茶画、唱茶歌,从而形成了底蕴深厚的大唐茶文化。影响所及,为大唐文学艺术增添了“茶香风格”。

(79)

法门寺宫廷系列茶具计23件,是唐禧宗贡物,我命名为“五哥茶具”,禧宗小名“五哥”,茶具上镌刻其名,故以此名之。解读文化内涵,说明大唐茶风是由寺院刮起来的,发韧者是大唐禅僧,而宫廷是茶风形成最主要的推动力。

(80)

陆羽是否到过陕南?史无记载,但细读陆羽《 茶经》可以找到答案。《茶经.八之出》用来作比较研究的茶区主要是陕西地界的山南茶区,关键词使用频率“山南道”出现20次,其中明确提到陕南金梁二州7次。其它淮南道9次,浙西道3次。陆羽还在金州品尝了汉江中零水,此事载于张又新的《煎茶水纪》。山南茶的品质在《茶经》中有评价。山南道是陆羽茶事考察的第一站,当时他不过二十郎当年纪。

(81)

关于紫阳茶丁文评说道:紫阳茶历史悠久堪为江南茶之兄长,曾踏上丝绸之路风光过,曾领导饮茶新潮流潇洒过,曾敬贡朝廷高贵过,曾为朝廷交换战马荣耀过,曾占领大西北市场霸气过。紫阳茶在中国茶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

(82)

茶在唐代就与婚姻有关联。文成公主远嫁西藏茶为嫁奁之物。同昌公主出嫁,唐懿宗赐茶号“绿华”、“紫英”。到元宋时代茶成了聘礼的必备之品。

(83)

建中四年因军队哗变,唐德宗逃到陕西乾县(古奉天),处生死未卜、口粮无继的绝境,节度使韩晃献茶表忠心,以安君王惴惴之心。

(84)

唐宣宗时代有个僧人活到130岁,长安京城宫廷召见,上问养生之道,答曰:“臣少也贱,素不知药,性本好茶,至处惟茶是求。”这个和尚的确嗜饮,云其常日饮茶五六十碗但百余碗。皇上赐茶50斤。

(85)

唐天宝中有一年一度在长安宫廷举办“清明茶宴”的惯例,源于三秦地区清明习俗。用茶来自南岳、湖州。李郢《茶山贡焙歌》云:“十日王程路四千,到时須及清明宴。”清明茶宴声势浩大、威仪万千,轻歌曼舞,茶香弥漫。皇上致辞,文人颂诗,百官唱赞。足以展示大唐威镇四方、富甲天下,政治清明的气象。为此还开辟了千里驿传的“贡茶路”。

(86)

贞元五年规定湖州贡茶分五等,一等“急程茶”一月行程四千到长安,三月清明二月开始采焙,此时茶芽无几,凑够茶宴用茶非等闲之事,須调役工三万余人,导致百业俱废。日夜兼程,置骑传送,又不知累死多少宝马良駒!

 (87)

唐代贡茶制度始于高祖武德三年,也就是说贡茶历史已有1300年之久。中唐贡茶数量数百万斤。陕西山南道汉阴郡(今安康)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贡毛尖茶一斤。当时最吃香的是陆羽推荐个湖州阳羡茶,诗云“天子須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88)

长安最值得称道的宫廷茶人是:文成公主,是她把茶叶带去西藏;唐玄宗李隆基有与“梅妃斗茶””的野史记载;唐代宗李豫爱茶,召陆羽师父竟陵大师入内供奉,后又召陆羽进宫为师煮茶;唐德宗李适喜喝茶粥,并有向宰相李泌“赠茶求诗”的掌故;唐禧宗李儇小名“五哥”,嗜茶的禧宗为法门寺供奉自用的十三件金银茶具,1113年后的4月3日重见天日。

(89)

长安最值得称道的饮茶的达官贵人是:德宗时户部侍郎赵赞,他奏请开征茶稅,十税其一,岁得钱四十万贯:唐大臣、书法家颜真卿,任职湖州发展茶产业,组建茶文化圈,关照陆羽,办茶会文人唱和;唐大臣李德裕精于茶艺,喜饮名茶名水,留下“千里递水”的佳话。

(90)

茶馆业形成于宋代,但唐代长安已有“茶肆”。当时长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饮茶成“比屋之饮”,茶风如此兴盛,长安岂能没有商业性茶馆?长安有东市.西市两个大型商业区,就会有茶肆,有人考证永昌坊就有茶肆。

(91)

唐代长安颇多文化茶人,他们以茶助雅兴,细啜佳茗时,或读书,或吟诗,或赏画,或看花。他们最喜欢结交的茶友是僧道人物,最喜欢喝茶的地方是寺宇道观,最惬意的事是美人捧茶,最希望的事是皇上赐茶。饮茶深深影响了唐代的文学艺术。没有唐代文人的参与,中国茶道或许只是一般的民俗,难登大雅之堂。

(92)

神宗年间川陕茶叶禁榷是刺激陕南茶业大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当时茶叶种植遍及秦岭以南各地。据《宋史》所记,陕西洋州及兴元府的人户“多以种茶为生,有如五谷”。据陈椽《茶业通史》所云:宋赵佶政和六年(1116)“陕西茶增至1281.51万斤(7690吨)”数量惊人,比2000年陕茶总产还多出1714吨。

(93)

宋代茶叶对于陕南农户的重要性是我们难以想像的,南郑县丞李新《上皇帝万言书》云:陕南“园户”(茶农)“摘山以为茶,民之朝暮不可缺也”“民赖以衣食,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94)

宋在陕禁榷,有配套的严刑峻法。私贩茶叶要下狱,“五木具械,钳首贯足,拷一逮十,拷十连百,囹圄无虚”。一方面陕茶大发展,另一方面民不堪其苦。

(95)

明朝皇帝朱元璋下诏“用汉中茶三百万斤,可得马三万匹”,这说明明朝初期陕茶仅用于国防的就高达1800吨,最高纪录是1557年仅官茶就达到3000吨,加上不计入统计数字的大批量自用茶、走私茶,这一时期陕茶产量很可观。史载,为采焙官茶西乡百姓“昼夜制茶不休”。

(96)

明代陕南移民潮推动了陕茶的大发展。成化年间,十几万移民涌入陕南,他们开荒种茶,“新开茶园,日新月异,漫无稽考”“连山接垄”。其中有大茶园“三五日程历不遍者”,如此规模就是现在的陕南大茶园也望尘莫及!注册茶户二千余。

(97)

明人张翰在《松窗梦语》中说“东南在盐,西北在茶”,“西北在茶”算是对明代陕茶地位的肯定和总结。这话至今也有现实意义,因“南水北调”而工业发展受到限制的陕南,发展茶产业并形成产业链,似乎是最靠谱的引领农民奔小康的致富路径。

(98)

清和民国时期紫阳茶取代汉中茶成为龙头老大,1934年前后仅销往陇南徽县一地的茶叶就达70万斤。抗日战争时期紫阳茶重新占领大西北市场,1938年统计仅运往西乡市场的紫阳茶就达50万斤,沿汉江水道东运的茶叶也数额巨大。

(99)

陕西茶市形成很早,清代尤盛。西乡、南郑、城固、勉县、洋县以及紫阳县都是重要的茶叶集散地,西乡茶镇有草市,这里有茶庄之类的商业饮茶和交易的场所。勉县茶店相传是三国时期诸葛亮所设,为的是以茶交换氐、羌人的货物,并感化他们归蜀。紫阳茶叶草市有十余地,繁华者如瓦房店、宦姑滩、红椿坝等集镇。

(100)

唐代长安不仅有斗茶的萌芽,还有赌茶的游戏。诗人郎士元抨击武将马镇西不懂茶,将军认为这是对他的羞辱,决定比试。将军赛前吃了许多巨糊饼加羊肉,口渴难耐,一气喝茶20碗,年迈的郎诗人勉强应战,也喝了20碗。将军鼓噪,二人硬着头皮又喝了7碗,打个平手。将军喝得气液俱下,诗人喝得大病十日。马镇西赠绢20匹表示抱歉。

(101)

唐宰相李德裕在长安搞过“茶功表演”:取一银盒内盛肉食,浇上茶汤浸泡,次日开盒一看,肉竟化为水了。这个掌故不足信,然唐人玩茶也的确够投入的了。

(102)

唐宰相李德裕善于辨水。托友在几千里外的金山脚下取一壶扬子江中零水,友忘其所托,船停建业石头城下取水充数。宰相的舌头十分了得,煮茶一尝便说:此乃石头城下水也!朋友道歉,承认比非扬子江心水。大家服了,称赞宰相品水是“神辨”。

(103)

建国前陕南茶市最活跃的人物有:茶庄老板,他们多是八帮商会的骨干;流动茶商,来自湖北、甘肃及本省;茶栈主,提供客商食宿和中介;茶贩子,小本经营,自买自卖;茶滚子,他们是茶市倒儿爷,微末茶商;牙子客,经营的中介人;拣茶工,多系集镇妇女,大茶行顾工多达数百人。

(104)

紫阳茶市牙子客很多,每集多到数十人。他们有一条灵敏的舌头,有巧舌如簧,还有一套独特的暗箱操作方式,如袖笼内捏手定价,辅以特别的动作表情:摇头、点头、撇嘴、微笑、皱眉,显得古怪神秘。他们的存在成为茶市一道风景。

(105)

紫阳牙子客的行话颇有意思,如讲价的数目字:一到十分别叫列、丑、斜、察、碾、涉、跳、靠、落、强,十二叫甘蓝,十五叫枯林,茶叶叫黄汤子。如一方说“黄汤子察碾一斤”,意即“茶叶每斤四元五角”,另一方说“斜跳”,意即还价“三角七分”。建国后牙子客不复存在,他们的行话亦归于消失。

(106)

“一带一路”的建设为陕茶的发展拓宽了巨大的空间,因为一路向西到达的是一个巨大的茶叶市场。据2007年统计,世界人均茶叶消费量为0.55公斤,靠前14国就有9国在丝路终端市场。按人均公斤数,科威特2.21,利比亚1.87,土耳其1.85,阿富汗1.73,埃及1.15……。陕茶近水楼台,岂能坐失良机!

(107)

紫阳茶曾是陕茶的领头羊,但汉中茶急起直追。截止2017年底,汉中茶园面积达119万亩,全省占比47.4%:产量3.98万吨,全省占比35%。“汉中仙毫”的知名度不次于“”紫阳富硒”。陕西茯茶异军突起,令人刮目。

(108)

据陕西省农业厅的数据:2017年,全省茶园面积达251万亩,总产茶11.4万吨,成为陕西农业五大支柱产业之一。安康已建生态茶园84万亩,产茶3万吨。

(109)

陕茶发展态势强劲,前程似锦,诸位茶友一齐努力吧!

后记

丁文从文半个多世纪,研究茶文化也有二十六七年时光,为了答谢诸君的厚爱,在互联网上摆了一桌丰盛的文化大餐,只要输入“丁文,茶”三个字在网上搜索,便可免费阅读数百篇散文、三十几部专著(其中新编新著未出版专书二十几部),包括有小说、故事之类的作品。与诸君分享乐哉乐哉!

丁文   

2019年9月1日书于愚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