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病性辨证:辨阴证与阳证(附病性辨证简表)

 风声之家 2022-04-03

前言:病性是病证的基本性质,也就是疾病或证候的临床表现的抽象。如将面色潮红、舌色红绛、口干欲饮、心烦恶热、咯痰黄稠等症归属于热;将面色苍白、舌色淡白、涎多不欲饮、畏寒怯冷、咯痰清稀等症归属于寒;将神疲乏力、短气音低、隐痛喜按、脉虚无力、 舌苔光剥等归属于虚;而将狂躁不安、声高气粗、疼痛拒按、脉实有力、舌苔厚腻等归属于实。病性由多方面的因素综合而成,如病邪的多少,病邪的性质(属阴、属阳、属寒、属热),患者正气的强弱,体质的偏阴、偏阳,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以及地理环境的高燥、卑 湿、发病季节的寒暑阴晴、风燥雨湿。在这些因素中,以病邪性质与正气强弱最为重要。病性辨证包括辨寒热,辨虚实与辨阴阳三个方面,是中医辨证体系中最基本的纲领性的辨证内容。

阴阳既是辨证的纲领,又是一大类证候的基本性质。阴阳作为辨证纲领,则表为阳,热为阳,实为阳。里为阴,寒为阴,虚为阴。还可以扩大到辨别阴虚与阳虚,亡阴与亡阳等等。阴阳作为证侯的基本性质,就是辨阴证与阳证。证候由热邪或其他病邪化热所致,正气有充分的抗邪能力,临床表现为热性症状的属于阳证。证候由寒邪所致,正气抗邪能力明显不足,临床表现为寒性症状的属于阴证。简单地说,阳证的基本性质为实热,阴证的基本性质为虚寒。

阳虚与亡阳的性质为虚寒,属于阴证无疑;而阴虚与亡阴的性质为虚热。按《伤寒论》六经辨证与《温病条辨》三焦辨证,二者亦属于阴证。还有外感病初起,寒邪袭表,正气未虚的表寒证一般认为属于阳证,而寒邪入里与食积、水饮相结聚,且正气尚能抗邪的寒实证,按《伤寒论》六经辨证也属于阳证。这样就显得寒热不分, 虚实难辨。由此可见,作为辨证纲领的阴阳可以对所有证候作出一般性的分析,然而作为一类证候的基本性质,则阴证是指虚寒, 阳证是指实热。对许多复杂的证候,不能简单地作出阴证、阳证辨证结论

一、阴证

阴证是许多具有虚寒性质证候的概括。

(一)临床表现

精神萎靡,面色㿠白,畏寒肢冷,气短音低,大便稀漕,小便清长,口淡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质淡胖,脉微细 弱。

(二)证情分析

精神萎靡是阳虚火衰不能养神的表现,畏寒肢冷是阳气温照功能减退的表现,便溏溲清是阳气固摄功能减退的表现,气短音低是宗气虚衰的表现,口淡不渴,渴喜热饮是内有寒邪的表现,舌质淡胖,脉微细弱是气血不足,阳虚火衰的综合表现。这些症状、体征未必同时出现于一个病人身上,而是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证候的虚寒性质。

(三)本证的发展及影响

阴证病情较重,容易发生转化。

1. 证情加重出现亡阳、气脱等危重证候;

2. 正气恢复,邪正斗争加剧向阳证转化;

3. 正气恢复,病邪祛除,趋向好转。

4.少数出现慢性持续的过程。

(四)本证与相关证候的鉴别

本证与寒实证有虚实之别,基本性质不同,但二者都可能出现形寒肢冷,口淡不渴等寒象。但是寒实证有腹痛拒按,大便秘结,舌苔厚腻,脉弦紧滑实等实证的见症,而本证则无此等症。本证与虚热证有寒热之别,基本性质不同,二者都可能出现精神萎靡,音低气短,脉来细弱数等虚象。但虚热证有热象,有虚性亢奋之象,如骨蒸潮热,心烦失眠,颧红舌红,苔少等症,而本证则无此等症。

(五)辨证要点

1. 本证一定要既有虚象又有寒象,二者同时出现;

2. 本证可能有兼夹,即使夹有腹满胀痛,大便秘结,咳嗽痰多等邪实见症,只要有虚寒见症,便不能排除本证的存在。

二、阳证

阳证是许多具有实热性质证候的概括,

(一)临床表现

精神狂躁不安,面色潮红,壮热烦热,气粗声高,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口苦,口渴欲冷饮,舌红绛,苔黄腻,脉大滑实。

(二)证情分析

狂躁不安是热邪扰动,心神不安的表现;壮热,心烦,舌质红绛,口苦、口渴、饮冷,均为邪热炽盛的外在表现;而舌绛则为实热证特征之一;气粗声高,脉大滑实为正气亢奋与病邪斗争的一种表现;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苔黄腻,均为邪热内结之象。这些症状、体征未必同时出现在一个病人身上,而是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证候的实热性质。

(三)本证的发展及影响

阳证病情有轻有重,轻者证情比较稳定,较易治疗;重者变化迅速,可以很快损伤阳气而向阴证转化,或损伤阴液而出现亡阴。

(四)本证与相关证候的鉴别

1. 本证与虚热证有虚实之别,基本性质不同,二者都有热象,但本证没有虚象;

2. 本证与寒实证有寒热之别,基本性质不同,二者都有实家,但本证没有寒象;

3. 表证为外感病的初期,正气未伤,又有外邪存在,属于实证,并且大多有发热,与阳证基本相符,所以《伤寒论》归属于太阳病;但是表证无论轻重,必有恶寒,因此,表证还不是一个典型的阳证,一定要恶寒消失,完全化热入里,才是典型的阳证。

(五)辨证要点

1. 本证一定要热与实二者同时出现;

2. 本证如发现有一二虚寒症状出现,往往提示阳证向阴证转化,这种转化十 分迅速,必须引起注意,以防止证情的恶化。

三、阴证与阳证的转化

阴证与阳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对方转化。阳证向阴誕转化表示病情危重,在临床上应该见微知著,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其转化;阴证向阳证转化大多表示病情有所好转,正确的辨证施治,可以促使其转化。

阳证向阴证转化,都因阳邪严重损伤正气。阳气受损抗邪无力,可以迅速出现虚寒见症;阴液严重损伤,进一步阴损及阳,也可以向阴证转化。这种转化,大多有端倪可见,如高热病人而见轻微 恶寒,提示气虚;大汗不止,每致汗多亡阳;指端欠温预示阳气不能充实四肢;口渴而饮水难以解渴或舌面十分干燥,提示气虚不能输布津液;尿量明显减少,提示三焦气化受阻;呼吸急促提示宗气虚衰;听力或视力减退,提示阴精匮乏;脉搏重按无力,或脉律不齐,或心悸、心慌,提示全身气血不足或心气心血亏损。凡此种种在症候初露,尚在萌芽状态,及时采取措施,或及时祛邪,或适当扶正。以防止其转化。

阴证向阳旺转化是有条件的,不是所有阴证都有可能转化为阳证。有以下4种不同情况,分述如下:

1. 外伤大出血或误治过汗伤阳所导致的阴证,经过治疗,气血充足,阳气回复,阴证好转,不会转化为实热性质的阳证,因为这种证候没有病邪存在,不会岀现激烈的邪正斗争。

2. 某些内伤杂病因瘀血阻滞,痰气凝聚,日久气血运行受阻,阳气虚衰而出现虚寒阴证,经过正确治疗,气血运行恢复,阳气回复,阴证好转,一般不会转化为阳证,如果复感邪热,则有可能转化为阳证。

3. 由外邪入侵损伤人体正气所致的阴证,经 过治疗,阳气恢复而外邪未去,邪又较易化热,因而转化为阳证,这种转化,提示证情有所好转。

4. 先为阳证,因阳邪严重,损伤正气而转化为阴证,此时病邪依然存在,实热证侯只是暂时不甚显露, 再经治疗,正气恢复而病邪未除,则较易重新转化为阳证。这种转化也表示证情有所好转。

在阴证与阳证转化过程中,可以出现阴证、阳证夹杂,寒热虚实夹杂的证情。 

四、阴证似阳,阳证似阴

阴证似阳就是真寒假热或真虚假实,阳还似阴就是真热假寒,或真实假虚。对于这种复杂证侯的辨证必须十分慎重。

附:病性辨证简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