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要写出诗中的“无”

 杏坛归客 2022-04-04

要写出诗中的“无”

朵孩

  人生无非三个段落,无,有,无。世界让我们无中生有,也终将让我们有中变无。我们从该来的地方来,也终将到该去的地方去。而现在,我们正在“有”的段落踽踽独行,我们不知道人生的终点在何处,而终点又将在什么时候发生。

  我相信,在人生道路上,人人都喜欢轻装上阵,没有人愿意负荷前行。因为我们知道,所有的“荷”,无论高低、贵贱、轻重,最终都将随着生命的无而无。

  可是,我们深谙这个道理,却又常常走着走着就误入了迷途,还常常不自觉地就让自己成为了“别人”。所以我常常张开思维的翅膀,沿着时间之藤对过去的那个“无”进行触摸,因为我会在那个“无”中重新找回自己——那是一个真正的自己,空灵的自己,也是一个“轻”的自己。我也常常喜欢对未来的那个“无”进行触摸,因为通过那个“无”,我会更加敬畏、珍惜和善待现在的“有”。我还常警醒自己,在“有”中要学会轻装上阵,要学会放下和舍弃,因为生命中我们并不能承受那么多的重。

  我常常对“无”进行触摸,也常常在这样的触摸中开展诗歌创作。在我看来,诗歌和人有着本质上的相似性,他们都具有生命的质感。一首诗,仿佛一颗鲜活的生命。作为文本本身来说,一首诗同样是无中生有的;而一首诗的最终宿命,也终将是从有变无。只有当我们回头阅读这首诗,与这首诗进行对话的时候,它才又死灰复燃。因此,我在开展诗歌创作的时候总是尽量地让一首诗轻一些、简单一些,总是有意无意地剔除诗中那些貌似富有意义的东西,就像在人生道路上我对自己的期望是轻装上阵一样。在我看来,过多地让文本承担一些主观的意义,实际上是一个诗人的一厢情愿和作茧自缚。我喜欢那种举重若轻的诗,更喜欢那种言之无物的诗。

  可是,真正的言之无物又是何其地难。因为我们写诗不可避免地要运用语言,当我们说出语言的时候,意义就已经同步产生。就像一把扫帚,当我们拿出它的时候,它的意义就已经同步产生了。所以,我们不能拒绝语言,就像我们不能拒绝生活中用来打扫卫生的那把扫帚一样。我们只能超越语言,存在而超越,超越语言的“有”,抵达诗的“无”。正所谓“终日说事,未尝挂着唇齿,未尝道着一字。终日著衣吃饭,未尝触着一粒米,挂一缕丝。”

  诗歌需要超越,而人生又何尝不是呢?


【每日一品】

名称:《午后》

作者:李伟力

画种:油画

画芯尺寸:40cm×50cm(外框参考)

作品年代:2021年

赏购价:18000元(人民币)

【作者简介】:李伟力,毕业于河南大学美术系,河南省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美术学类委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水彩画艺术委员会委员,驻马店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黄淮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教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